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强  赵骞  舒静  闫慧敏 《中医杂志》2018,59(15):1275-1278
总结闫慧敏教授辨证治疗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胎黄)的临证经验。认为湿邪致病,是导致胎黄的主要病因,而无论阴黄、阳黄,湿邪均可阻滞气机,造成血行不畅、瘀血阻滞。本病总由胆汁不循常道,溢于肌肤所致,但脾失健运,胃失和降,湿邪内生为根本原因。临证时应四诊合参,首辨阴阳,提出以大便颜色和舌苔厚薄为主要辨证依据。治疗上常以祛湿为主,兼顾寒热,并将活血化瘀法贯穿治疗始终;同时加强疏肝利胆之法,以治病求本。在治疗过程中既要不忘顾护正气,防药邪伤正,同时又要见微知著,既病防变,促进病情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分析现代医学治疗胆汁淤积性黄疸的临床操作及疗效,证实现代医学的治疗方法较传统方法具有进步性.方法:2007年2月-2009年2月我院采用现代医学疗法治疗胆汁淤积性黄疸患者18例为观察组,与2005年8月-2006年8月使用传统疗法治疗的12例患者为对照组,将两组患者的疗效、副作用、随访复发率等进行比较,并做统计学处理.结果: 观察组的各项临床数据均明显优于对照,且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现代医学治疗胆汁淤积性黄疸较传统疗法具有进步性.  相似文献   

3.
笔者自1986年以来,运用中医辨证论治方法治疗婴儿胆道阻塞性黄疸15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5例均为我院儿科或传染科住院患儿,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最小者2个月,最大者9个月。出生7天1个月发病者5例,12个月发病者6例,3个月发病者4例。实验室检查:血清总胆红素最低者86umol/L,最高者176.4umol/L。GPT升高者1例,尿胆红素阳性7例。B超示肝肋下1cm3cm,脾肋下0.5cm2cm者11例。临床以全身黄疸、大便灰白色,小便深黄,肝脾肿大,指纹青紫或淡紫,舌质红或淡红,苔黄腻或白腻厚为特征。2 辨证分型与治疗方法湿热型…  相似文献   

4.
<正>胆道闭锁(BA)是新生儿阻塞性黄疸最常见的病因之一,目前对BA患儿最常规且疗效较好的治疗手段是Kasai手术,术后虽然部分患儿可以实现淤积的胆汁再通,黄疸消退,但大多数患儿仍发生进行性肝内胆管破坏,胆管炎反复发作,从而导致黄疸的再现甚至加重。我们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认为胆道闭锁术后中医病机为正虚血瘀络阻,治以益气  相似文献   

5.
6.
马月香 《河南中医》2009,29(7):717-718
黄疸之治多从阳黄和阴黄辨证,以清热利湿为治,张珍玉教授认为肝失疏泄,必疏泄胆汁不力,胆汁泛溢于肌肤而成黄染,且木不疏土,脾失健运使湿邪内阻而发黄疸。所以,肝气郁结,湿热内阻是本证的基本病机,疏肝解郁,清热利湿退黄为基本治则。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中药赤栀黄汤治疗胆总管结石术后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5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对照组20例,对照组使用注射型还原型谷胱甘肽1.8 g,静脉滴注,1次/d;促肝细胞生长素1.0g,静脉滴注,1次/d;维生素C 2.0 g、维生素 K1 200 mg、肌苷0.4 g,静脉滴注,1 次/d.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赤栀黄汤治疗,4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临床疗效及肝功能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43%,对照组为75.00%,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肝功能改善情况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赤栀黄汤剂联合西医常规治疗胆汁淤积性黄疸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8.
黄疸病虽分阳黄、阴黄与急黄,但三者并不是绝对独立,而是可以互相联系和转化的。张赤志教授总结前人经验,根据黄疸病的发病规律,将黄疸病归纳为湿热蕴阻型、寒热中阻型、瘀血阻滞型和脾胃虚寒型四型,通过症候的变化辨别黄疸病的不同阶段指导用药,提出初期湿热蕴阻,重在清热化湿解毒,凉血活血;中期寒热中阻,治以开泄气机、扶阳健脾;后期瘀血阻滞,脾胃虚寒,治以活血退黄,温阳健脾,只有随证分而治之,方可达到邪去正安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清肝利胆退黄汤治疗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的临床疗效,探讨和研究治疗过程中中药治疗的价值和意义,为研发新的治疗胆汁淤积性肝病的中成药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患儿10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按照双盲随机对照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不同的治疗方法,分析疗效、各实验指标及临床症状及体征评分值的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胆红素下降水平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5),但ALT及GGT两组差异不大(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0.0%,明显优于对照组66.0%(P<0.05)。观察组患儿临床症状及体征评分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清肝利胆退黄汤治疗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的疗效可靠,且未见不良反应情况。  相似文献   

10.
我院从2001年至今,采用中西医结合法治疗婴儿母乳性黄疸30例,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活血退黄汤加减治疗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红玲 《新中医》2021,53(12):121-125
目的:观察活血退黄汤加减对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临床症状、肝功能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胆汁淤积性肝病婴儿9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活血退黄汤加减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统计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检测2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总胆汁酸(TBA)、...  相似文献   

12.
总结白长川教授从“络瘀”论治胆汁淤积性肝病的经验。基于叶桂络病学说,认为毛细胆管和络脉类似,胆汁淤积与瘀血相关,提出胆汁淤积性肝病从“络瘀”论治,分期辨治。以通络为要,早期重在祛瘀通络、清热利湿,善用虫药搜络,配伍辛润入肝通络;中期利湿化浊通络,注重顾护阳气,或温阳,或通阳;后期补虚通络,认为气畅则胆汁畅,善用血肉有情之品滋补通络。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下清消和四法治疗慢性肝内胆汁淤积性黄疸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慢性肝内胆汁淤积性黄疸患者8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43例在应用自拟下消清和四法中医药辨证组方的基础上联合常用西药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42例采用单纯西药对症支持治疗。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7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33%(P<0.05);治疗组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转氨酶(ALT)及谷氨酰转肽酶(γ-GT)分别下降为(52.0±20.2)μmol.L-1,(59.6±77.2),(101.8±25.9)U.L-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下清消和四法更能有效地促进"残黄期"黄疸的消退,且不良反应轻微,随访3个月,总胆红素与相关指标未出现反弹。结论:下消清和四法中医药辨证组方的基础上联合常用西药治疗慢性肝内胆汁淤积性黄疸疗效确切,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4.
杨从鑫主任是安徽省第三批名老中医,从医50余载,是亳州市最著名的中医专家,学验俱丰,病者云集,疗效卓著,享誉皖北.笔者有幸师从于杨老,随诊实践,深受裨益.现对其采用中医药辨证治疗病毒性胆汁淤积型肝炎的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抚触对母乳性黄疸干预治疗的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了解抚触对母乳性黄疸实施干预治疗的效果。方法 对患母乳性黄疸的新生儿 ,在常规母乳喂养的基础上 ,分组采用抚触和非抚触的治疗和护理等措施 ,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新生儿黄疸消退时间和每d大便次数比较 ,均有显著性差异 (P均 <0 .0 5 )。结论 抚触可作为母乳性黄疸干预治疗的一种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6.
瘀热是黄疸的重要病理因素,肝胆瘀热是肝内胆汁淤积性黄疸的病机关键,清热化湿、凉血化瘀是其治疗大法,从瘀热辨治肝内胆汁淤积性黄疸较传统的化湿邪,利小便法,更加切合临床。凉血退黄散由茵陈、赤芍、黄连、垂盆草、金钱草、广郁金、人中黄、生甘草组成,是孟河医派名家张继泽教授从瘀热辨治肝内胆汁淤积性黄疸的经验方。附病案1则。  相似文献   

17.
婴儿肝内胆汁淤积性肝病病因复杂,迁延难愈,呈现\"久病入络\"的病理特点。肝络病理论是中医络病理论的重要组成之一,结合临床实践,认为气滞血瘀、肝络瘀阻是婴儿肝内胆汁淤积性肝病的基本病机,在肝络病理论指导下,以活血化瘀通络为法治疗婴儿肝内胆汁淤积性肝病可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8.
总结蒋士生教授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经验。非酒精性脂肪肝是指排除长期大量饮酒和其他明确的肝脏损伤因素所引起的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为主要病理改变的肝脏代谢性疾病。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NAFLD已成为我国的最常见肝病。随着病情的进一步进展,可发展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恶性肿瘤,严重影响着人类的健康。目前不少西药在临床中已观察到可以改善NAFLD,但治疗NAFLD疗效并不理想,并且长期服用安全性等问题仍处于探索阶段。相比之下,中医对于NAFLD有独特的治疗经验。  相似文献   

19.
肝内胆汁淤积性黄疸是指因感染、药物中毒、免疫损伤等多种原因造成肝细胞排泌胆汁障碍,以致肝内胆汁淤滞和血中胆汁成分增多,胆汁从肝细胞弥散人血而引起的黄疸。笔者辨证分型论治261例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巩祎  董盛 《河北中医》2021,43(1):11-13,17
肾小管酸中毒(RTA)病因病机复杂,临床症状表现多样.雷根平教授根据其口渴、多饮、多尿、乏力、软瘫、食欲不振、呕吐、腹泻等脾胃疾病的临床表现,提出RTA具有脾胃病机,可从脾虚论治,并从RTA的中医病名、病机、治则进行阐述,治疗强调以"主证重调,整体微调"为指导,坚持以调理脾胃为主,配合疏肝、补肾、活血,灵活加减,以获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