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膜原学说认为,疠气致病乃邪伏膜原,临床以祛邪为主要治法,长期用于指导瘟疫治疗。本文结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爆发以来有关文献报道,探讨膜原学说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的应用意义,为病毒传染性疾病的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邪伏膜原理论为温病学家吴又可创立,在中医药治疗瘟疫类疾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病机复杂,病情变化迅速,与温病的邪伏膜原证有许多相似之处,依据邪伏膜原理论,从病因病机、传变规律、临床表现、治疗思路等方面对新冠肺炎的防治进行系统论述.  相似文献   

3.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染性极强,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根据其临床特点应归属于中医学"疫病"范畴。本文从中医温病理论入手,结合临床病例特点,就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因病机特征及辨治进行探讨。认为其具有湿热疫邪伏于膜原的特征,病位主要在肺,易累及脾胃,少数逆传心包;初期主要表现为邪犯肺卫,中期分为邪伏膜原、邪热壅肺、肺热脾湿,危重期包括邪毒闭肺及阴竭阳脱,恢复期则是气阴亏虚、余邪留恋;治疗上应权衡湿热多寡并依照各期特点处方用药。  相似文献   

4.
结合重型老年患者病案1则,介绍从湿温论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体会。认为本病初期邪伏膜原,进展期湿邪壅肺,重症期邪入营血,恢复期余热渐退;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同时,中医辨证加用达原饮合三仁汤清热利湿、透达膜原,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自从疫情暴发以来,已造成多个地区流行,目前尚缺乏有效的针对性治疗措施。面对重大疫情,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第一时间成立专家团队支援武汉,开展临床诊治。临证观察总结发现,武汉地区大部分患者同时存在肺部症状与胃肠症状。主要病因为天行时疫;病邪性质为湿热邪毒;病机特点为邪伏膜原,肺肠同病;运用"肺肠同治"理论开展临床辨证施治,获效尚佳。现将经验体会总结汇报,以期为中医药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中医瘟疫范畴。膜原学说主要用于瘟疫治疗,邪伏膜原为其主要致病机制,临床治疗以驱邪为要。结合新冠肺炎的临床表现和治疗,在当代中西医结合背景下对膜原学说进行梳理分析,探讨膜原定位、属性与作用机制,为病毒传染性疾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肾病(DN)是导致终末期肾脏病的重要原因之一。代谢记忆学说背景下,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沉积于肾脏,导致疾病移时后发、迁延难愈与中医邪伏膜原理论相吻合。现基于邪伏膜原学说,提出DN气阴不足、气化不利、痰瘀互结、邪伏膜原的病机。治疗方面,在透达膜原的基础上,重视三焦的畅通。从邪伏膜原角度论治DN,扩展了邪伏膜原学说的应用范畴,开拓了中医药治疗DN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三焦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理论分析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证候特点、分期分型及治疗.认为潜伏期邪伏膜原,当开达膜原、辟秽化浊,方选达原饮或小柴胡汤;初期轻型新冠肺炎,邪在上焦肺卫,当宣畅气机、透达外邪,以通为用,方选麻黄加术汤合用九味羌活汤,或银翘散、藿朴夏苓汤;中期普通型新冠肺炎,邪在中焦气分,或以白虎汤清阳明经热...  相似文献   

9.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中医"疫"范畴。本文从临床角度出发,结合当前的研究结果及综合各家学说,对于其病名、病因、病性、病位、病机和临床辨证论治思路进行了初步分析和探讨,认为病名属于疫病,具体可以冠之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病因是疠气所致,疠气入侵后与天时、地域、人体相互作用呈现出以湿热为主的病性;病位从表里分属于半表半里之间,从卫气营血分大多属于气分证,从脏腑定位则在肺、脾胃、肝胆。病机以本虚邪胜、湿热内蕴为主,临床辨证要辨病辨证结合,分阶段并结合主证兼证,也要充分考虑半表半里枢机不利,还可以视情况应用中成药或者中药注射液,希望些许见解能够对中医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起到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医病机存在诸多不同观点,本文总结并分析当下各家学说,对主流的"疫毒"夹杂"湿邪"的病机持有不同看法。我们认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符合中医"痰邪致病"的特征,因而提出"疫毒夹痰、痰瘀互结"的核心病机,望同道尝试从痰论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阐扬中医。  相似文献   

11.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中医疫病范畴.通过从"三虚致疫"(天虚、人虚、邪虚)、伏燥的角度分析本病的发病特点,从典型病例分析中医治疗新型冠状病毒的病因病机及发展规律,结合个体化辨证,总结临床治疗效果及用方特点.  相似文献   

12.
邪伏膜原理论为明代医家吴又可在《黄帝内经》关于"膜原"的相关论述中加以进一步解释、引申、发展而成的一套成熟而又完整的理论体系,肺癌的发病基础、发病类型、病因病机、治疗与邪伏膜原理论的相关的内容有异曲同工之处,本文将以肺与膜原的关系为切入点探讨邪伏膜原理论与肺癌的关系,为临床从中医药角度辨治肺癌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治中,田和炳主任中医师参与了一线防治工作,运用运气学说,分析新冠肺炎病因和疫期易感人群体质特点,提出新的膜原观点,重视舌诊,强调辨病为基础,以疠犯膜原、气机壅塞为病机总纲,创"宣透汤"为基础方宣畅气机、透解疠毒,依据舌、症表现进一步辨证论治,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4.
针对吉林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感染病例,吉林省中医药救治专家组成员深入临床一线,采集省内患者四诊信息,分析病情特征,结合五运六气理论,认为此次疫情属中医寒湿肺疫病范畴,是杂气为病,疫厉之气由口鼻而入,内舍于半表半里,邪伏膜原,进而成毒邪,毒损五脏六腑所致,具有"寒、湿、瘀、虚"的致病特点。临床按外感期、肺炎期、重症期、重危期、恢复期分期论治。治则上,标本同治、扶正祛邪、攻补兼施,宜通、宜荣。临证时,须坚持中医象思维整体观念,同病异治,辨证识病、辨证求因、定病审因、辨证论治。用药以古方为基础,因人制宜,多可获效。  相似文献   

15.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一种新发现的传染性强的呼吸系统疾病,目前在全球范围内蔓延,是急需控制的公共卫生事件。中医认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瘟疫"、"温疫"范畴,病因为感受"异气"、"疠气",即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病邪性质为疫疠毒邪夹湿,病位在肺、脾。清肺达原颗粒是运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思想,以达原饮、小柴胡汤、小陷胸汤加减化裁而成,在缓解发热、咳嗽、乏力等症状方面疗效明显,并能对疾病的发展转归起到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6.
2019年12月我国武汉爆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和流行性,属于中医学"瘟疫"范畴,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面对这一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该文基于《温疫论》理论,从临床实际出发,对新冠肺炎的发病特点、传变以及辨证论治进行了解析。根据此次疫情的特点,新冠肺炎的病因为感受"戾气",病机为疫毒遏湿,其传变遵循《温疫论》"表里九传"规律,可分为顺传与逆传,病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与阶段性。初期邪伏膜原、疫毒遏湿,应开达膜原、祛湿化浊、宣透疏利;中期病邪可顺传于表,此时应当使用辛凉解表之剂,通过战汗透邪,使邪随汗出,若湿毒入里化热,致肺络受损,腑气不通,里实热结,当通腑泻热,攻下逐邪,给邪以出路;若失治、误治、病邪太过,可致病邪内陷心包,造成神昏谵语、躁扰不宁、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等内闭外脱的危重表现,治疗上注意攻补兼施,开闭固脱;恢复期,由于余邪未尽,且热病易伤阴耗气,治疗上不仅要预防余邪反复,更要滋阴补血,恢复正气。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吴又可提出"祛邪为第一要义、忌妄汗下法、顾护脾胃"三大法则。《温疫论》对"瘟疫"的病因病机、传变和辨证施治有着系统的认识,为后代战胜历次瘟疫提供了宝贵经验,这对于此次新冠肺炎的防治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张俊  倪伟 《四川中医》2020,38(4):3-5
本文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机出发提出治疗当"为邪找出路",例举了历代医家的诸多论述,并对目前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4个常用方剂进行了深入分析,强调"为邪找出路"应该成为在辨证论治基础上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一个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18.
张仲景疫病理论可见于《伤寒论·伤寒例》《伤寒论·辨脉法》及《温热经纬·仲景疫病篇》。宋代以前诸多医家从时行寒疫的角度归纳了张仲景疫病六经传变的思想。明清时期温病学家王孟英从"疫邪夹杂,清浊不分,三焦相溷"角度提出张仲景疫病理论的三焦传变。挖掘张仲景疫病理论,从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的角度浅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因病机、方证治法的认识,为防治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提供相应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9.
基于中医病因学"毒"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认为"疫毒、寒毒、湿毒、热毒"是导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外因,"正气不足"是导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内因,疫毒与寒毒、湿毒、热毒相合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发病的基本病机。依据病情辨证施治:初期:除疫化湿、散寒透邪;进展期:清热解毒、宣肺通腑;危重期:开闭固脱、解毒救逆;恢复期:清解余邪,益气养阴。  相似文献   

2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一种急性传染病,发病特点与中医“疫病”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在防疫过程中,中医药治疗发挥了重要作用.笔者结合诊疗方案和抗疫期间的临床心得,认为在辨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过程中,应分期辨证,重视辨寒热转变,注意培育正气.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因病机的探讨上,寒湿疫毒为主要外邪,“伏燥”亦为该病病邪之一.燥火与寒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