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和滥用,下呼吸道感染细菌的耐药性问题日益突出。对耐药菌下呼吸道感染中医证候及中医药治疗耐药菌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及实验研究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研究,提示中医药在治疗耐药菌下呼吸道感染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对耐药菌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抗菌药物的发明与临床应用大大促进了现代医学的发展,但也带来了细菌耐药等一系列问题。多重耐药菌的发生与流行导致目前抗感染治疗药物的选择压力增加,治疗难度加大,患者病死率升高。特别是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抗感染治疗更为棘手。中医药的介入对抗感染领域里带来新的思路,在延缓、抑制并逆转细菌的耐药,调节耐药菌感染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抗菌药物的疗效等诸多方面,中医药具有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随着抗生素的不规范使用,近年细菌耐药率越来越高。临床尤以感染性疾病的多见病原菌——铜绿假单胞菌最为突出,不仅是临床急危重症的棘手问题,也是国际医学界的难题和焦点。为此,作者综述了近5年来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并对β-内酰胺酶、主动外排系统、密度感应系统等主要耐药机制着力阐述,进而阐释相关的中医药治疗措施,以期为抗生素治疗无果时探索中医药治疗思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急危重症的研究目前多集中在西医领域,由于人们对中医药“慢郎中”的误解及其在急危重症方面研究的欠缺,中医药治疗急危重症亟需建立系统的理论构架体系和行之有效的思维模式。笔者深入学习经典三焦理论,通过临床有效诊治急危重症案例,认为三焦理论指导临床治疗急危重症,具有较为系统的理论构架以及明确的治疗原则与方药。三焦理论源于《黄帝内经》,三焦疾病的病理特点与中医对急危重症“中满、小大不利,治其标”的基本认识是一致的,“因势利导”“分消上下之势”是针对三焦疾病贯穿始终的治疗原则。结合现代医学病理生理机制,探讨三焦“通透性网状效应”与炎症风暴、ICU多重耐药菌感染、胰腺胰酶自身消化学说以及肾性代谢紊乱等密切关系,从而对三焦理论的内涵进一步解读。治疗急危重症,临证要谨遵《黄帝内经》“急则气味厚,缓则气味薄”的用药原则,量效关系亦是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究中医药治疗耐药菌感染的组方用药规律,以期为中医药治疗耐药菌感染提供有益参考。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查询其自建库至2020年12月公开发表的文献中关于治疗耐药菌感染的复方,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文献,建立数据库,采用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对复方进行数据挖掘。结果在治疗耐药菌感染的106首复方中,涉及228味中药,其中使用频次≥15次的药物有22味。经关联规则分析,支持度≥10%,药对配伍关联规则4条,药组7条。对主要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共分为4类。结论中医药治疗耐药菌感染用药以补气、养阴、健脾、清热、解毒、活血、祛痰为主。  相似文献   

6.
刘俊 《湖南中医杂志》2012,28(5):107-108
细菌感染所导致的疾病是全球最常见的疾病[1],伴随着抗菌药物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及不断升级、更新,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问题日趋严重,其耐药水平越来越高,出现了多重耐药菌株,甚至近来出现了对绝大多数抗生素不敏感的"超级细菌",不仅增加医疗负担及交叉感染,且致死率高,故积极应对耐药菌感染是当务之急.但由于细菌耐药机制的不断变化,药物的毒副作用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存在,细菌对抗生素耐药的问题远未解决[2].笔者以中医药治疗2例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取得了良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泌尿道感染在中医属于淋证范畴,中医药防治泌尿道感染历史悠久,该文描述了泌尿道感染临床治疗抗生素滥用、耐药菌增加、复发率高等问题,运用循证医学方法,收集文献证据,总结分析中医药治疗泌尿道感染在改善症状、减少抗生素用量及副作用、预防复发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并从基础研究方面,针对泌尿道感染中医病因病机、证候分型、中药药理作用机制和非药物疗法作用机制等进行总结分析,提出中医药综合治疗泌尿道感染具有显著的特色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并分析临床药师对脑卒中合并多重耐药及泛耐药细菌感染患者的会诊及药学监护效果,并总结该类疾病感染特点与治疗措施。方法选择脑卒中并耐药性细菌感染患者11例,均有临床药师共同参与临床治疗,制订综合治疗方案,分析病原菌的分布、细菌耐药情况、药物治疗方案、临床结果及药学监护等情况。结果临床药师用药意见的接受率为91%。感染患者的总有效率为100%,细菌清除率为88%。泛耐药菌引起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鲍曼不动杆菌及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菌引起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大肠埃希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及阴沟肠杆菌。亚胺培南/西司他丁、万古霉素、头孢西丁、左氧氟沙星、阿米卡星等对多重耐药细菌引起的感染具有较好效果。结论临床药师提供临床药学服务,开展药学监护,并针对泛耐药菌、多重耐药菌耐药问题选择高敏感率药物,制订综合性、个体化治疗方案,强化抗菌药物的分级使用及合理应用等管理措施,对多重耐药及泛耐药细菌感染预防及治疗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
王静 《内蒙古中医药》2013,32(11):166-167
目的:对重症烧伤监护病房控制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护理措施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0年10月~2011年10月我院收治的重症烧伤监护病房控制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42例,随机分为两组,甲组患者20例,采用常规性护理措施辅助临床治疗;乙组患者22例,采用针对性护理措施进行辅助临床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乙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优于甲组患者,差异性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因治疗导致严重不良后果。结论:对重症烧伤监护病房控制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采用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临床效果好,适宜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0.
脓毒症给医疗卫生行业和国家经济带来极大负担,且抗感染治疗所使用的抗生素也会造成耐药菌的产生、不良反应的发生,降低了疗效和患者的生活质量。但随着中医药治疗脓毒症的研究的不断深入,在减少耐药菌的产生、改变耐药菌或泛耐药菌的耐药性、预防多重感染的发生、应对炎症反应和免疫损害、治疗胃肠功能障碍和凝血功能紊乱等问题上,中医药的思路方法逐渐发挥其优势。近年来,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开展,关于中医药方法治疗脓毒症,尤其是血必净注射液的疗效得到广泛认可。除此之外,关于中成药、汤剂、针灸、穴位贴敷等方法治疗脓毒症的临床研究越来越多,对降低脓毒症患者的病死率、降低炎性指标、凝血指标起到重要作用。但因脓毒症的病理生理机制的不明确、病情进展迅速、耐药菌耐药的问题,我们的任务仍然艰巨。期待更多高质量的研究产生,也期待更加个体化、精细化的治疗方案的出现。  相似文献   

11.
白虎加人参汤治疗下呼吸道多重耐药菌感染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白虎加人参汤加味治疗下呼吸道多重耐药菌感染导致的发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1例下呼吸道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随机分成2组,观察组16例以白虎加人参汤为基础方,根据临床证型加减煎成汤剂口服治疗;对照组15例以中成药痰热清注射液静脉滴注给药,疗程均为1周,观察患者发热、血白细胞和细菌培养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7.5%,对照组26.7%,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白虎加人参汤加味治疗下呼吸道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能有效控制发热症状,能减轻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但不能清除体内耐药菌株,可能通过抑制感染菌株而成为体内的定植菌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A)感染的耐药率和多重耐药菌株不断增长,导致临床抗感染治疗难度增加。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引起化脓性感染和医院感染的常见病原菌。数十年来,由于细菌的进化和抗生素的滥用,该菌的耐药性逐渐增强,特别是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了及时了解该菌的耐药情况,本文从分子水平阐明了其对几种常见抗菌药物耐药机制,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中医在脓毒症治疗方面有较多更深入的探索,中医药对炎症反应、免疫损害、胃肠功能和凝血功能障碍等方面均有确切作用,同时可减少耐药菌产生,预防多重感染发生,与西医结合治疗可增强临床疗效。但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机制仍不清晰,仍缺乏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且基础研究较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呼吸内科病患多药耐药菌感染的基本现状,以探讨多药耐药菌感染的原因,并制定有效的诊治对策。方法:回顾性的分析我院2010年4月-2013年10月呼吸内科94例发生多药耐药菌感染患者的实验室检测结果的病菌感染情况,并对感染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94例患者共检出107株病原菌,其中有金黄色葡萄球菌、阴沟肠杆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以及鲍氏不动杆菌,分别为24.3%、6.5%、25.2%、14.0%、13.1%和16.8%,其中年龄60岁、进行糖皮质激素治疗20天、使用抗菌药物20天、有侵入性操作、住院时间大于20天、并发症在2种或以上、心理健康状况较差是多药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导致呼吸内科病患多药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中,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OR=5.57)和抗菌药(OR=5.36)是高危因素,其次为有侵入性操作(OR=4.79)和并发症多于2种(OR=4.17),而其余危险因素较前者略小。结论:医院管理部门需加强临床用药中对多药耐药菌感染(MDROs)治疗的的专业知识培训,临床医生在诊治过程中强化对病人健康教育干预、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和激素是预防呼吸内科多药耐药菌感染(MDROs)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回顾性分析2013~2014年我院临床分离多重耐药菌(MDRO)的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控制MDRO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将2013~2014年检验科细菌室对我院多重耐药菌监测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分离出致病菌7324株,多重耐药菌1997株,占33.7%;耐药菌以革兰阴性菌居多,多重耐药菌中占前三位的为: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结论:革兰阴性杆菌耐药菌株的增加,对临床抗感染治疗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合理选用抗菌药,加强感染监测和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是控制感染播散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16.
观察清热化痰法对痰热郁肺型肺胀并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疗效。方法:收集14例痰热郁肺型肺胀并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常规西医疗法联合中医药清热化痰法治疗。结果:14例患者显效4例,有效9例,无效1例。中医证候除便秘症状改善不明显外,其它症状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CRP治疗前后对比,P<0.05。结论:清热化痰法对痰热郁肺型肺胀并多重耐药菌感染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伏邪理论的阐释,探讨伏邪理论在老年患者多重耐药假单胞菌肺炎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通过查阅古代典籍及现代文献,分析伏邪理论的发病特点,病机以及治疗原则,结合老年患者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肺部感染的特点,阐释伏邪理论在老年患者耐药菌感染治疗中的指导作用。结果理论研究揭示了中医理论中"伏邪"的致病特点、病机与老年患者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发病的相似性,以扶正透邪为治则对目前治疗该病有较为重要的临床意义。结论伏邪理论对临床治疗老年患者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肺炎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广谱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导致机体菌群失调而引起内源性感染增加及耐药菌的产生[1]。医院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形势日趋严峻,已成为国内外医药界备受关注的问题。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在医院内的传播,对我科一年来共18例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采取了有效隔离措施,进行治疗和护理,预防和控制了多重耐药菌院内传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未发生多重耐药菌院内感染暴发流行及病人痊愈出院。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自拟解毒四黄液中药外敷治疗外科耐药菌感染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对9例外科创面耐药菌感染患者予以自拟自拟解毒四黄液(大黄、黄连、黄岑、黄柏、五味子等药物)外敷治疗,2周为1个疗程。结果:临床痊愈3例,显效4例,有效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88.89%。结论:自拟解毒四黄液中药外敷治疗外科创面耐药菌感染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0.
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的患者临床表现为干咳、喘息、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其病情危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上对于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的治疗主要有抗肺孢子菌肺炎、抗其他机会感染、对症治疗,以及针对免疫指标的多种方法,长期运用不利于已受损的免疫系统,且价格昂贵并面临耐药的风险。结合临床观察,运用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能够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故发挥中医辨证论治优势,探究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肺炎证型机制,对于提高艾滋病患者肺部感染临床疗效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