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6 毫秒
1.
  目的:比较温针、电针和闪罐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112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8例,单纯西药治疗)、温针组(28例,患侧面部温针灸)、电针组(28例,电针疗法)和闪罐组(28例,针刺后加闪罐),疗程4周。比较各组临床疗效、House-Brackmann 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和治愈时间。  结果:①温针组总有效率为96.4%,电针组为85.7%,闪罐组为85.7%,均高于对照组75%(P<0.05);温针组疗效优于电针组和闪罐组(P<0.05)。②治疗后,4组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针灸治疗3个组H-B功能评价优于对照组(P<0.01),温针组优于电针组和闪罐组(P<0.05)。③3个针灸治疗组患者痊愈所需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温针组短于电针组和闪罐组(P<0.05)。  结论: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疗效显著,其中温针疗法在恢复面神经功能和治愈时间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桂枝加葛根汤联合电针治疗急性期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急性期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采用桂枝加葛根汤联合电针治疗,对照组采用电针治疗。1周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2 d,治疗4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之86.67%;两组治疗后H-B量表评分、Portmann评分及FDI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 0.05);治疗组H-B量表评分、Portmann评分及FDI评分明显优于同期对照组(P 0.05)。结论桂枝加葛根汤联合电针治疗急性期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疗效显著,优于单纯电针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循经透刺法联合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2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联合组,各61例,对照组采用温针灸治疗,联合组于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循经透刺法治疗。治疗为5次/周,2周为1个疗程,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治疗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周围性面瘫各项症状评分、面神经功能分级(H-B)、面部残疾指数量表(FDI)变化情况,并统计临床治疗效果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联合组各项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H-B分级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FDI躯体评分高于对照组,FDI社会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未发生不良事件。结论:循经透刺法联合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良好,可有效改善面神经功能,缓解面部神经麻痹,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四关穴温针灸配合穴位敷贴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4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7例。治疗组采用针灸、四关穴温针灸配合穴位敷贴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针灸(电针)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H-B面神经功能分级。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92.6%,治疗组有效率为100.0%,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H-B面神经功能分级均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关穴温针灸配合穴位敷贴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显著,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牵正穴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6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两组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同时进行针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牵正穴温针灸治疗。两组患者分别于入组当天及治疗1、2个疗程进行面神经功能评分和House-Brack?mann(H-B)分级评定,并进行疗效统计。结果治疗1、2疗程后,两组H-B分级比较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面神经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1疗程后,观察组痊愈率24.24%与总有效率87.88%均分别高于对照组的12.12%、75.76%(均P<0.05)。治疗2疗程后,观察组痊愈率75.76%高于对照组的42.42%(P<0.05)。结论牵正穴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且操作方便、安全。  相似文献   

6.
彭新  俞华 《光明中医》2016,(5):691-693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透刺法治疗恢复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周围性面瘫(恢复期)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取穴阳白、颧髎、丝竹空、颊车、地仓、翳风、下关等进行毫针透刺法针刺,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运用电针刺激阳白、下关、颊车、地仓四穴,均每天1次,10天为一疗程。治疗前后采用House-Brackmann(H-B)量表总体评分及局部评分表对两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评价。结果两组疗法对恢复期周围性面瘫均有一定疗效,可改善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功能障碍(P0.05),但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结合透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周围性面瘫患者行针刺、特定电磁波谱(TDP)与中频脉冲电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遂溪县人民医院2017年7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6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开展研究,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行针刺联合TDP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行中频脉冲电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通过面部神经功能量表(H-B)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面部神经功能恢复效果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H-B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H-B评分均有显著下降,其中观察组评分下降幅度相比对照组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TDP与中频脉冲电联合疗法对周围性面瘫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其面部神经功能恢复,对其临床预后具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四关穴温针灸配合穴位敷贴与单纯针灸(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60例周围面瘫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30例,行单纯电针治疗)以及实验组(30例,行四关穴温针灸配合穴位敷贴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以及治疗前后的H-B面神经功能分级。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总有效率为10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H-B面神经功能分级均有显著的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降低的更为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周围性面瘫患者采用慢性鼻窦炎患者选用四关穴温针灸配合穴位敷贴显著优于单纯针灸(电针)治疗,具有进一步推广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分析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患者应用普通针刺疗法与温针灸治疗的优劣差异。方法:将我院2012年1月-2017年10月期间接受治疗的82例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患者选为观察对象,依据随机抽签法分为两组,即对照组(n=41)、试验组(n=41)。两组患者均接受药物口服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予以普通针刺疗法,试验组患者予以温针灸治疗,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H-B评分、面部残疾指数量表(FDI)评分予以统计比较。结果:试验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数据分别为97.6%、82.9%,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H-B评分、FDI评分(躯体)、FDI评分(社会)均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试验组患者H-B评分、FDI评分(躯体)低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患者应用温针灸治疗的临床效果优于普通针刺疗法,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与普及。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运用针刺联合电针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5月在我院针灸科门诊进行急性周围性面瘫治疗的10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50例为针刺联合电针治疗组,另50例为单纯针刺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常规的毫针对患者选穴进行针灸,得气后施予平补平泻手法,再接电针轻强度连续波刺激,每次留针30 min。对照组则使用单纯常规针刺治疗,针刺得气后留针30 min,每天针灸1次,一个疗程10次,持续2个疗程。疗效采用H-B评价系统分析研究与评价,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等变化。结果治疗组的治愈率为60%,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则分别为32%、7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电针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瘫疗效优于单纯针刺对照组,且越早进行针灸治疗预后越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温针灸联合中医辨证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以及对患者表面肌电图(s EMG)检测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12月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周围性面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穴位进行针灸治疗,观察组应用温针灸联合中药辨证治疗,2周为1个疗程,2组患者共治疗2个疗程,于治疗前后应用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系统评价患者面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治疗结束后采用s EMG观察患者面部肌群恢复情况,统计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0%(P0.05);治疗后2组患者H-B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且治疗后14 d、21 d、28 d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痊愈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治疗结束后,观察组颊肌群、口轮匝肌群、额肌群及鼻肌群RMS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温针灸联合中医辨证治疗周围性面瘫可明显改善患者面神经功能,提高治疗有效率,缩短治疗时间;同时s EMG可客观准确地进行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12.
[目的]基于面部神经功能和中医症状评分分析温针灸对周围性面瘫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2月—2021年11月于四川省骨科医院针灸科进行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99例为研究对象,应用数字表的奇偶随机分为对照组(予以常规西药联合康复训练治疗,49例)和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温针灸治疗,50例),两组均干预2周,比较其干预前后面神经功能情况、临床疗效、中医症状积分、免疫功能指标以及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后,治疗组患者面部神经功能分级量表(H-B)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4.00%优于对照组的79.59%(P<0.05);干预后治疗组患者中医症状评分皆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A(IgA)水平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躯体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社会生活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0%(2/50),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5%(1/4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可改善...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不同方法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探讨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是否应该给予针灸治疗。方法:47例患者随机分为温针灸组(17例)、先药后针组(15例)、针药结合组(15例),采用House—Brack—mann分级量表和面部残疾指数(FDI)调查问卷。3组患者分别给予温针灸、先药物后温针灸、药物与温针灸结合的方法治疗,每日1次,6次1个疗程,4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①3种方法对急性期周围性面瘫均有治疗效果,有效率均为100%;②温针灸组与针药结合组的痊愈率和愈显率均优于先药后针组(P〈0.01);③温针灸组与针药结合组的痊愈率和愈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治疗针灸应及早参与。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温针灸面瘫同侧养老穴对周围性面瘫症状中流泪症的治疗效果。方法 62例周围性面瘫出现流泪症状的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温针灸养老穴组和常规针刺组即常规穴位针刺组各31例,观察两组治疗方法对面瘫流泪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治疗方法对面瘫流泪症状均有改善效果,常规穴位针刺组有效率66.7%,温针灸养老穴组有效率93.3%,P0.05,两组有显著的差异。结论温针灸养老穴治疗周围性面瘫流泪症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揿针联合雷火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伴耳周疼痛患者的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68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观察组两组各34例。常规组予以甲钴胺、更昔洛韦、普瑞巴林等基础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揿针联合雷火灸治疗。连续治疗2周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耳周疼痛评分(NRS)、面神经功能(H-B)和面部残疾指数(FDI)改善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前NRS、FDIP、FDIS评分比较,差别均不大(均P> 0.05)。两组经干预后NRS、FDIP、FDIS评分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优于常规组(均P <0.05)。两组治疗前H-B分级分布比较,差别不大(P> 0.05)。两组经干预后H-B分级分布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优于常规组(均P <0.05)。结论揿针埋针联合雷火灸可减轻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的耳周疼痛程度,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改善其社会心理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从多维度探讨经筋刺法治疗难治性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重庆市中医院针灸科门诊及住院部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难治性面瘫患者11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5例。治疗组采用经筋刺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面部三线法,疗程4周。采用中医症状体征量表进行分级量化临床疗效判定,采用秩和检验比较2组治疗前及治疗后面神经功能分级(H-B分级)评分及临床疗效差异,并在治疗4周后采用卡方检验比较2组面瘫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同时对2组进行面神经电图(ENoG)检查。 结果(1)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H-B分级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6.083、-2.089,P均<0.05);治疗组治疗后H-B分级明显低于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580,P<0.05)。(2)治疗组与对照组组内不同H-B分级的患者之间疗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5.107、8.953,P均<0.05),治疗组VI级(完全麻痹)疗效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025,P<0.05)。(3)治疗组治疗后中医症状评分为(7.85±3.26)分,较对照组[(12.57±4.18)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68,P <0.05)。(4)治疗组的面瘫合并症新发率(5.77%)较对照组(19.61%)明显降低(χ2 =4.471,P<0.05)。(5)治疗后2组患者ENoG患侧/健侧波幅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15,P>0.05)。 结论针刺可明显改善难治性面瘫患者症状并降低面瘫合并症发生率,经筋刺法疗效优于常规面部针刺法。面神经电图对难治性面瘫的神经功能检测可能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可能不适合作为难治性周围性面瘫患者疗效评估标准。  相似文献   

17.
徐晓莉 《光明中医》2021,36(1):97-99
目的 观察电针序贯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 将90例患者按就诊先后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对照组45例,2组患者取穴相同(太阳、阳白、地仓、下关、颊车、合谷、太冲等),治疗组采用电针序贯疗法,急性期面部穴位轻刺激、浅刺,远端穴位强刺激;平台期取穴相同,将阳白、太阳一组,地仓、下关一组,分别连接电针,连续波刺激30 ...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特殊透刺联合雷火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影响.方法:选择9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患者予以雷火灸疗法,观察组45例患者予以特殊透刺联合雷火灸疗法;观察两组临床疗效、肌电图检查、血清因子及评分类指标.结果:观察组...  相似文献   

19.
李娜  黄心镜 《光明中医》2020,(12):1871-1873
目的探讨温针灸治疗门诊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1月治疗的风寒性周围性面瘫患者50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接受针灸诊疗,观察组接受温针灸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面神经功能量表(H-B)和面部残疾指数(FDI)评分、治疗后的疗效及治疗前后的免疫细胞水平。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H-B、FDI躯体和社会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H-B和FDI社会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FDI躯体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俞显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治疗前2组患者的IgA、IgG、IgM水平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IgA、IgG、IgM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温针灸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面部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的免疫能力,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