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根据《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提出一般性辨证论治和复杂性辨证论治的理念。可用"知常达变"概括,"知常"体现的是一般性辨证论治思维;"达变"体现的是复杂性辨证论治思维。复杂性辨证论治思维主要包括变法辨证思维、动态辨证思维、整体性辨证思维、相对性辨证思维、逆向性辨证思维等。《伤寒论》六经辨证最大的特点或曰精髓就是"述变",亦即阐述复杂性辨证思维。本文以变法辨证思维和动态辨证思维为例,结合《伤寒论》的病脉证治和临床医案,探讨了复杂性辨证思维的表现形式、运用特点和辨证意义。  相似文献   

2.
以半夏泻心汤为例,探析《伤寒论》六经辨证的变法辨治思维,从病机、方药配伍、变法医案三个方面解析其中的变法辨治思维,以期揭示经方活用和《伤寒论》六经辨证的精髓所在。  相似文献   

3.
结合原著条文对《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辨证思维模式进行分析。认为"先辨病证,再辨方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辨证的基本原则,"方证相对"和"随证治之"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诊治疾病的重要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研究《伤寒论》理论应把握恒动观这个基本思想,如:一、六经病的恒动变化,二、辨证中的恒动观体现,三、治法中的恒动观思想,是贯串全书的脉络。  相似文献   

5.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表明《伤寒论》诊断疾病的思路及过程,是脉与证的集合,体现了"脉-证"合参的辨证思维与方法,为辨证论治之雏形,为后来中医辨证论治的确立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说明"识脉证""辨脉证"在中医临床辨证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6.
就《伤寒论》中的"呕""吐"两个方面,讨论了呕、吐证的辨证论治。在"呕"的辨证中,有呕逆、干呕、但呕、呕不止、微呕、欲呕、呕利、喜呕、使呕、不大便而呕、得食而呕、食谷欲呕、呕不能食、呕而发热、呕而咳、呕而汗出、呕而脉弱、呕家、呕者、不可治呕之别;在"吐"的辨证中,有吐脓血、吐血、吐逆、吐蛔、吐利、吐涎沫、欲吐不吐、气逆欲吐、食入即吐、当吐、不可吐之别。张仲景论治"呕""吐"的思维方法为后世医家所推崇,有解表法、清里法、和解法、温阳法、灸法等,丝丝入扣,总不离辨证论治。"呕""吐"虽为《伤寒论》中一证,然病因病机不同,治法上不能见呕止呕,须观其脉证,随证治之。  相似文献   

7.
不寐类病证在《伤寒论》中称"不得眠""不得卧",而"烦躁""燥烦"一词在《伤寒论》中出现频率仅次于"发热",品读《李克绍医学文集》,体会伤寒大家李克绍论治不寐证兼烦躁。结合《黄帝内经》对"寤寐"的认识和《伤寒论》有关条文,从阴阳、寒热、虚实、表里八纲辨证,阐发个人体悟。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中的六经辨证体系所蕴涵的辨证思维方法,体现了张仲景临床辨证思维的全过程.从常变辨证思维、整体辨证思维、动态辨证思维、顺势辨证思维等4个方面阐释了仲师临床辨证思维方法,并简要举例说明,以期在基于条文学习的前提下,注重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方法,使《伤寒论》六经辨证体系灵活地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9.
关于《伤寒论》理论研究,其辨证体系争论颇多,但终归不离三阴三阳。近代有倡导"寒温统一"者,在伤寒、温病辨证体系的贯通上难以融汇,可见统一之难。另外,湿热病邪致病复杂,多以卫气营血与三焦辨证论治,但多有辨证不明状况。本文通过整理湿热病与《伤寒论》三阴三阳在证候方面的相关研究,参考"寒温统一"的思想,以"三部""六病""十二单证""合病""并病"等理论将湿热病重新解析,将其方证重新归类,旨在使其辨证论治更加明晰,也是力图使2个辨证体系可以统一。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中虽无"胃脘痛"一词,但原文中多处论及"心下痛"、"心下急"、"胸下结硬"、"心中疼热"等,均可指代胃痛,并随证治之。考古今医家胃痛多从脏腑八纲辨治,鲜有从六经辨治者。1笔者则根据《伤寒论》原著之性质、六经辨证之内涵、杂病之概念,分析胃痛六经辨治之可行性;2立足《内经》"五脏六腑咳"理论,提出"六经胃痛"之名;3基于《伤寒论》之典型条文,总结胃痛六经辨治之方法;4针对临床医学之复杂性,提出将六经辨证与脏腑八纲辨证互参,强调中医疾病辨治之极大灵活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医学心悟》对《伤寒论》的继承与创新发展。方法:从两书的辨证方法、治法治则与创立方剂三方面,分析《伤寒论》对《医学心悟》的影响。结果:《医学心悟》的八纲辨证来源于《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并补充丰富了辨证体系;《医学心悟》创立的"医门八法"是对《伤寒论》治则治法的凝练与提高;《医学心悟》所创立的方剂也深受伤寒方的启发。结论:《医学心悟》作者是善学伤寒者,他继承了仲景的衣钵并发扬光大了中医学。  相似文献   

12.
刘弘文 《光明中医》2016,(2):200-201
以"阴阳辨证"为纲,通过对《伤寒论》少阴篇的相关原文进行分析探讨,认为少阴病的基本病理特点是阴阳俱虚,而从"水火不济""阴盛阳虚""阳盛阴虚"三个不同的病理层次进行研究,能更清晰的认识少阴病的病机及证治特点。  相似文献   

13.
兵法与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具有古人哲学思辨内涵。孙武被誉为"兵圣",《孙子兵法》被誉为"兵经"和"武经之冠",张仲景被誉为"医圣",《伤寒论》被誉为"医书之祖",用药如用兵,通过辨证中的虚实真假、治法中的从治反治、因时制宜等九个方面,解读《伤寒论》与《孙子兵法》中的某些谋略间的相通性。  相似文献   

14.
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瘥后防复四个方面。治未病思想贯穿于《伤寒论》全书,是张仲景六经辨证体系中的重要内容,这既是对《内经》"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又为后世医家在防病治病方面树立了楷模。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中药物组成相似的方剂可归纳为类方,如桂枝汤类方、承气汤类方、泻心汤类方等.而桂枝汤作为仲景第一方,《伤寒论》原文论述时笔墨较重,临床应用也颇为广泛.本文通过分析桂枝汤类方的药物加减、药量变化及所治证候,阐述张仲景辨病、辨脉、辨证"三辨一体"和"证变、法变、方变"的临证辨治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16.
《伤寒来苏集》是伤寒论的著名注本之一,作者柯琴,字韵伯,号似峰。柯氏采用"以方类证,方不拘经"的方法对《伤寒论》原文次序进行重新编排和归纳,使仲景之作在理、法、方、药等方面得到重新诠解。此外对于六经的论述,依古而加以权变,主要表现为"首立六经地面学说""匠心独具,详辨六经通路之来去出入""重新蠡定六经提纲证""别开只眼,五郁理论探讨六经证治"。其学术思想将仲景辨证施治的精义作简要发挥,拓宽了后世医家的眼界和思路,研究这部分内容对于了解中医伤寒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徐骁  成肇仁 《光明中医》2008,23(2):158-160
心烦是《伤寒论》中非常普遍的症状,遍及六经,即六经皆有心烦。《伤寒论》在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等方面系统地创立了心烦症的辨治理论体系,为后人完善心烦症的证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中医以"法象"思维认识和治疗疾病,《伤寒论》提出"随证治之",即属这种思维.这一思维明示了经方的治病方式方法,胡希恕率先明确称为辨证依据症状反应.症状反应,即指患病后出现的症状.经方的理论,即主要是根据症状反应总结的治病规律.经方的辨证施治,辨证依据症状反应,不同于医经、时方的经络脏腑、五行六气、体质、病因等辨证方法....  相似文献   

19.
精和神是中医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精神相交调和,阴阳平和,人即安泰。精和神在中医辨治疾病和预防保健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须深入发掘古医从精和神辨治疾病的理论和思想。《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张仲景辨治理论丰富而全面,从精神辨治疾病的思路也是张仲景辨治理论体系的一大特色。其在辨治当中兼顾精和神的状态,注意调和精神。阐释精和神的含义及关系,展现中医辨证理论的特色内涵和思维方法,提炼并总结《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的典型证治,学习张仲景从精神辨治疾病的理论,有利于指导临床精确辨证。  相似文献   

20.
耿建国 《北京中医》2005,24(5):305-307
在《伤寒论》本科课堂教学中,如何启迪、引导学生学习、研究《伤寒论》临床诊治疾病的辨证思维方式,授人以渔,提高学生临床辨证论治的能力,是《伤寒论》本科课堂教学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伤寒论》的兴趣、方法和效果.有鉴于此,本人结合多年学习、研究、实践及教授《伤寒论》的体会,认为《伤寒论》本科教学思路为:稳定专业思想,培养学习《伤寒论》兴趣;精讲原文,突出《伤寒论》辨治思路;归类比较、学用结合,掌握学习《伤寒论》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