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中医诊断学》(以下简称《诊断学》)是以中医的观点、方法、手段去认识疾病,判断病情的一门学科,包含有四诊、八纲、辨证、诊断与病案等多方面的内容,涉及到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具体运用,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给初学带来不少困难。本文就学习《诊断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谈笔者的一些体会。一、联系中基理论《诊断学》是一门承上启下的课程,与《中医基础理论》联系十分紧密。其有关诊断原理、四诊内容、各种辨证证候分析,无不涉及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等  相似文献   

2.
<正>中医诊断学是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主干课程之一,是基础理论和临床各学科之间的桥梁课程,在中医各专业的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相对学生前面所学的中医基础理论课程而言,中医诊断学学习内容中包括四种诊法与八种辨证方法,诊法部分介绍了500多个症状、  相似文献   

3.
《中医诊断学》所探讨的内容,可分为“诊”与“断”两大部分,诊即四诊,断指辨别病证。诊是断的基础,是为断服务的。因此,学习中医诊断学,必须掌握辨证的理论与方法。中医诊断疾病时,需进行辨病与辨证。所谓“病”,  相似文献   

4.
在明确中医执业医师分阶段考试中涉及四诊实训重点范围的基础上,结合现阶段中医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阐述了在中医诊断学四诊实训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和实践技能的途径和方法,积极促进课程与临床需求相结合.以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分阶段考核的侧重为切入点,突出中医诊断学实训课的重点,引导中医专业学生在课程学习阶段构建中医思...  相似文献   

5.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主干课程之一,线下授课和线上慕课优势互补的混合式学习不失为一种高效的教学方式。此文对中医诊断学不同教学内容进行了分析,针对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四诊以及八纲辨证、病性和病位辨证的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探讨了不同部分教学内容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设计方案,为中医诊断学的混合式教学设计提供了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四诊”是祖国医学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调查了解疾病情况的方法,属中医基础课程之一。因此,如何讲授好四诊(即望、闻、问、切),使学生掌握四诊的诊断方法,为学习中医临床各科奠定牢固的基础,显得格外重要。四诊,内容既丰富又繁杂,甚至有些内容显得抽象,缺乏直观性。历届学生,都有上述的感觉。如何上好这一课,我作了一些尝试,现将四诊的教学方法浅谈于后。  相似文献   

7.
赵精一 《中医教育》2009,28(3):78-79
在中医专业的教学中,中医诊断学属于基础和临床间的桥梁课程,中医诊断学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四诊和辨证2个部分,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有关四诊教学已经积累了大量资料,如望诊的多媒体教材、教具和大量影像资料,闻诊的录音,问诊的模拟练习,切诊的形象化、直观化表达等方法,这些方法在教学中加深了学生的直观印象,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但是在有关辨证教学方面,  相似文献   

8.
中医诊断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诊察疾病,辨别证候的学科。其内容包括四诊、八纲、辨证三大部分。它是从基础理论课到临床学科的桥梁,也是学习中医临床各科的基础。西医院校开展中医学教育有其独特的背景与要求,中医诊断学涉及面广,内容较多,而教学时数有限,这就使得教师在教学中面临既要有效地贯  相似文献   

9.
绪论〔学习要点〕一、了解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况,注意浏览古今有关诊法的一些主要书刊,不断扩大知识视野。二、明确中医诊断学在中医学中的重要地位。三、熟悉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注意研究学习方法。四、学习诊断学的基本要求。〔学习提要〕一、中医诊断学发展概况中医诊断学是中医论述诊断病证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一门学科。《内经》称之为“诊法”(《素问·脉要精微论》),又云:“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声音,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  相似文献   

10.
目的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近年来对中医高等教育正在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为了实现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现代化,对中医基础理论MOOC制作进行实践与探索。方法组建和整合优质教学团队,梳理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变章节为相应的"知识点模块,按照内在逻辑联系紧密、学习方式要求和教学目标相近的教学内容整合在一起。招募助教、学生志愿者、病人志愿者辅助教学与临床实践环节,同时,招聘MOOC拍摄团队和制作团队,对课程进行视频制作及平台管理。结果在诸团队合作基础上,系统录制开发了中医基础理论MOOC课程。结论通过制作实践总结出在制作的过程遇到的关键问题是知识点内容取舍难以把握,以及理论与实践联系、教学团队与拍摄制作团队沟通、考核方式合理性与有效性等问题。提出的建议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设计知识点模块、线上考核与线下考核相结合、引进复合型人才加入制作团队、模拟诊疗、情景教学等建议。  相似文献   

11.
辨证概述     
赵青树 《内蒙古中医药》1994,13(4):42-43,F003
辨证概述赵青树辨证,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习、掌握本门课程的重点内容之一。所谓辨证,就是分析、辨认疾病之证候,是中医临床认识疾病、进行诊断的思维过程和方法。辨证是在四诊、八纲的基础上,将疾病过程中具有规律性的一系列证候系统地进行叙述,作为...  相似文献   

12.
目的根据中医诊断学教学特点,解析本课程实训教学与评估的方法。方法通过对中医诊断学实训课程授课内容的解析,分析中医诊断学每一教学环节的特点,形成有针对性的形成性考核方案。结果中医诊断学课程具有操作性强、案例带入性强等特点,需要个逐教学单元进行分层评估,如师生评估、学生互评等等。结论中医诊断学实训课程形成性考核路径的建立将有利于针对不同学习状态的学生群体进行中医诊断学教学管理,也为教师授课内容的修正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3.
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创建中医诊断学名牌课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医诊断学是传授中医诊察、分析、判断疾病的理论和方法的一门学科,是从中医理论到临床课程之间的桥梁学科.其教学水平的高低对毕业生临床诊疗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是毕业生质量控制的关键课程之一.当前,中医诊断学教学的重点仍应放在四诊技能和辨证思维的培养两个方面,仍应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为主导'的教育原则,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方法,加强对学生辨证思维的训练,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中医诊断学科研方法与思路的培养.  相似文献   

14.
文章梳理"中医诊断学四诊技能实训"课程隐含的思政元素,将传授中医诊断学四诊技能实训知识与法治观念、工匠精神、创新精神相结合,把高校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对实现"依法治国""健康中国"目标,培养高尚医德、高水平创新型中医技能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医诊断学》教学改革现状与思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医诊断学课程的难点是对四诊中一些症状、体征的辨识及相关症候的鉴别诊断.通过建立"望诊图片电子图库""中医诊断模拟实训室"、设计脉诊CAI课件等教学改革,让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程时,掌握四诊技能和辨证方法,并提出开设"脉象""象"等实验项目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形成性评价在《中医诊断学》四诊技能培训中的作用。方法将199名新疆医科大学中医学院2013、2014级中医学专业学生分为2组。实验组采用形成性评价的方式,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终结性评价方式。以理论课考试成绩和调查问卷的形式评估2组学生的教学学习效果。结果理论课考试结果显示,实验组平均成绩高于对照组(P0.05)。调查问卷显示,绝大部分学生对形成性评价较为满意。结论形成性评价可有效提高学生的《中医诊断学》课程四诊技能的学习质量。  相似文献   

17.
《中医诊断学》在中医系统的学习中占据非凡的地位,四诊是中医学生日后临床诊病的必要技能,因此,《中医诊断学》是一门联系理论与实践的枢纽课程。然而,现有的中医诊断学教学方法多少都存在着一些弊端,课堂教学的低效率,临床实践的过多限制等,均导致了本门课程无法达到期望的教学效果。因此,需要利用现有的资源和条件,重视基础理论教育,增加实验课时间,并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法才能培养出理论与实践都过硬的中医人才。  相似文献   

18.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之精髓,而辨证的资料来自四诊。因此,掌握四诊与辨证的方法,即中医诊断的方法,才能着手治疗疾病。可以说,能否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内容,对于每一个自学者能否成为合格的中医,是至关重要的。为了帮助自学者更好地掌握这门课程,特将其中的重点内容择要予以说明。  相似文献   

19.
孙雪莲  刘渊 《光明中医》2012,27(11):2360-2362
《中医诊断学》实验课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课程。笔者根据《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的现状,结合中医四诊基本技能训练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指出《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的不足,提出要引入现代化实训仪器设备,直观形象教学;教师要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搭建中医临床规范化训练基地,提高中医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20.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不仅涵盖了中医的基础理论,而且还涉及到基本的临床操作技能。问诊内容的教学侧重于理论讲解,课堂气氛较为枯燥,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利于提高学生的临床问诊操作技能。文章介绍了中医问诊视频的制作方法,探讨了它在中医诊断学问诊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中医问诊视频的应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