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观察运脾升阳汤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气血亏虚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2月至2019年3月本院收治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8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观察组给予运脾升阳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眩晕严重程度评分,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测定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BA)、左侧椎动脉(left vertebral artery,LVA)、右侧椎动脉(right vertebral artery,RVA)的血管搏动指数(vascular pulsatility index,PI)、平均血流速度(mean blood velocity,Vm)等,测定血清内皮素-1(endothelin-1,ET-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disease,vWF)、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水平。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5.24%、对照组有效率为80.95%,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及眩晕严重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BA、LVA、RVA等动脉Vm值高于对照组(P0.05),PI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ET-1、vWF、TM等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脾升阳汤可改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气血亏虚证患者脑血流灌注情况,改善临床症状及中医证候。  相似文献   

2.
任莉琼  钱淑霞  顾静霞  王云 《新中医》2022,54(1):194-196
目的:观察耳穴埋籽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耳穴埋籽法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及基底动脉(BA)、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血流峰值速度。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82.50%,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LVA、BA、RVA的血流峰值速度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LVA、BA、RVA的血流峰值速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穴埋籽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临床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血流速度,改善脑缺血症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归逆定眩汤与氟桂利嗪治疗气血亏虚型后循环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82例气血亏虚型后循环缺血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氟桂利嗪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中药归逆定眩汤治疗。两组均治疗1个月,比较两组疗效及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 6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 17%(P 0. 05);治疗后,观察组中平均血流速度增高患者右椎动脉(RVA)、左椎动脉(LVA)、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中平均血流速度降低患者RVA、LVA、BA的平均血流速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采用归逆定眩汤对气血亏虚型后循环缺血的患者进行治疗,可有效的改善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张文砚  冯学功  武晓磊 《河北中医》2022,(10):1620-1623
目的 观察四逆晕痛汤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CIV)经气不利证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150例PCIV经气不利证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75例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75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四逆晕痛汤口服,2组均治疗14 d。比较2组治疗前后欧洲眩晕评估量表(EEV)评分、眩晕等级评定量表(DARS)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及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Vm),并统计2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0.7%(68/75),对照组总有效率81.3%(61/7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EEV、DARS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中医证候各项评分及总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头晕目眩、视物旋转、恶心呕吐、耳鸣评分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LVA、RVA、BA Vm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LVA、RVA Vm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针灸对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患者椎动脉血流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5月北京市丰台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患者6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3例。对照组采用益气聪明汤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针灸疗法,2组均连续治疗1个月。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眩晕程度、中医证候改善情况及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眩晕发作频率均降低,每次持续时间均缩短,且观察组低于/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头晕目眩、心悸少寐、面色淡白等中医证候积分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观察组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增加,PI减小,且观察组基底动脉Vm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左、右椎动脉Vm均增加,且观察组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可改善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减轻患者眩晕程度,效果明显优于单用益气聪明汤。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傍刺病变节段对应的颈夹脊穴配合艾条压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符合颈性眩晕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傍刺病变节段颈夹脊穴配合艾条压灸治疗;对照组口服盐酸氟桂利嗪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功能评分、TCD检查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为7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症状积分均有提高(P0.05),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基底动脉(BA)、左侧椎动脉颅内段(LVA)、右侧椎动脉颅内段(RVA)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对照组BA[舒张期末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LVA(Vd)、RVA[收缩期末血流速度(Vs)、Vm]较治疗前有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BA(Vs、Vd、Vm、PI)、LVA(Vs、Vm)、RVA(Vs、Vd)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傍刺法配合艾条压灸治疗颈性眩晕疗效优于常规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气血亏虚型恢复期后循环缺血性眩晕采用益气养血汤联合西药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气血亏虚型恢复期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应用益气养血汤联合西药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各项脑血流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气血亏虚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治疗中,联合西药与益气养血汤可起到改善脑部血流指标,提升疗效的作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蒋霞 《陕西中医》2022,(7):950-953
目的:探究针灸结合穴位贴敷对脑动脉供血不足型眩晕患者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160例脑动脉供血不足型眩晕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0例。对照组予以倍他司汀等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针灸结合穴位贴敷干预。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血流动力学指标[左侧椎动脉血流速度(LVA)、右侧椎动脉血流速度(RVA)、基底动脉血流速度(BA)、平均血流速度(Vm)]、中医症候积分、眩晕状况[月眩晕发生次数、眩晕持续时间、眩晕残障调查量表(DHI)]。结果:治疗14 d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4 d后,两组患者LVA、RVA、BA、Vm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 两组患者各项中医症候积分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1、3个月,两组患者月眩晕发生次数、眩晕持续时间、DHI评分均下降,且观察组均低于同时期对照组(均P<0.05)。结论:针灸结合穴位贴敷可以改善脑动脉供血不足型眩晕患者脑部血流动力学指标,缓解临床症状,改善眩晕,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自拟消眩方佐治气血亏虚、痰瘀互阻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32例,对照组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自拟消眩方,观察周期28 d.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较治疗前加快(P<0.05),且治疗组血流加快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拟消眩方是佐治气血亏虚、痰瘀互阻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一种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针对针药并用治疗气血亏虚型眩晕的临床效果进行探究。方法将医院2016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68例气血亏虚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为研究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研究组予针刺穴位治疗并加用加减归脾汤,对照组予西比灵(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进行治疗,两组均接受治疗1个月后,比较两组DARS眩晕评分、大脑中动脉(MCA)和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Vm)以及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DARS眩晕评分均降低(P 0.05),LMCA、RMCA以及BA的Vm值均升高(P 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DARS眩晕评分降低(P 0.05),LMCA、RMCA以及BA的Vm值均升高(P 0.05),研究组有效率为高于对照组的。结论针药并用治疗气血亏虚型眩晕可以显著改善椎动脉异常血流状态,达到缓解眩晕症状。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健脾升清方治疗气虚痰阻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237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气虚痰阻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西药组采用尼莫地平治疗,中药组采用健脾升清方治疗,中西药结合组使用健脾升清方和尼莫地平治疗。三组分别治疗21d,随访2个月,综合评价眩晕程度、生活质量及中医证候积分等多方面疗效。结果:三组患者治疗21d后在眩晕程度、中医证候积分及生活质量方面相比较,中西药结合组优于中药组、西药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西药组与中药组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三个组别患者随访2个月眩晕程度、生活质量及中医证候积分改善程度相比,中药组和中西药结合组优于西药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中药组和中西药结合组相比,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健脾升清方配合尼莫地平治疗气虚痰阻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2.
王希瑞  周正谦 《新中医》2021,53(5):70-75
目的:观察丹参川芎嗪联合前列地尔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效果及对患者血液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取11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5例。对照组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丹参川芎嗪联合前列地尔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检测血液动力学指标[基底动脉(BA)、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血流速度及阻力系数(RI)]、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浆黏度(PV)、红细胞压积(PCV)、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凝血功能指标[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清指标[内皮素-1 (ET-1)、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及ET-1/CGRP比值],采用眩晕障碍量表筛查表(DHI-S)及眩晕量表(DARS)评价2组的眩晕症状。结果:研究组恶心呕吐、眩晕头痛、共济失调、平衡障碍等临床症状消除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BA、LVA、RVA血流速度较治疗前明显升高,RI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研究组各指标更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PV、PCV、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均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PV、PCV、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PT及APTT水平较治疗前升高,FIB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ET-1及ET-1/CGRP较治疗前明显降低,CGRP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研究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DHI-S及DAR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研究组DHI-S及DAR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川芎嗪联合前列地尔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可促进患者临床症状迅速转归,改善血液动力学、血液流变学及凝血功能,临床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定眩饮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临床症状、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观察治疗前后经颅多普勒超声参数的变化。方法:将7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给予口服尼莫地平片(30 mg,3次/d,连续治疗2周为1个疗程)。治疗组予以口服定眩饮治疗(每日1剂,早晚口服200 ml,连续服用2周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和中医临床证候积分的变化情况,同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的双侧椎动脉(BVA)和基底动脉(BA)的血流平均速度(Vm)的变化。 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治疗组患者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和中医临床证候积分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组在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的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定眩饮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眩晕症状,同时能够调节和改善患者椎-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是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蠲浊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蠲浊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21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06例予蠲浊汤治疗,对照组104例予盐酸地芬尼多片治疗。2组均治疗15 d后观察2组临床疗效、椎-基底动脉收缩期最大流速(VS)及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5%,对照组75.0%,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收缩期VS均较本组治疗前提高(P〈0.01,P〈0.05);治疗组治疗后LVA、RVA、BA的收缩期VS高于对照组(P〈0.01,P〈0.05)。治疗组治疗后全血黏度、红细胞比容和纤维蛋白原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1);治疗组治疗后全血黏度、红细胞比容和纤维蛋白原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蠲浊汤治疗痰浊上蒙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定眩饮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病患者49例,给予患者定眩饮治疗,应用飞利浦EPIQ5超声诊断仪分别收集治疗前、治疗后与治疗后2周患者头、颈部血管流速信息,收集患者临床症状量表、中医全身证候评分量表信息,分析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与治疗后两周的经颅多普勒、临床症状量表与中医全身证...  相似文献   

16.
李娜  孙峰山 《陕西中医》2021,(8):1032-1036
目的:探讨葛根汤联合定眩汤及地芬尼多片对颈性眩晕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116例颈性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58例,给予葛根汤联合定眩汤及地芬尼多片治疗)和对照组(58例,给予地芬尼多片治疗)。观察治疗后两组临床疗效,对比治疗前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眩晕程度、血流动力学[基底动脉(BA)、右侧椎动脉(RVA)及左侧椎动脉(LVA)]、血液流变学(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及全血低切黏度)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血浆内皮素(ET)。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颈部活动受限或疼痛,涉及肩背部,向外上肢放射,身重而痛,四肢拘挛,手指麻木,肌肉萎缩评分治疗后均较治疗前降低,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颈部活动障碍或疼痛,累及肩膀胸疼痛,向外上肢放射,身重而痛,四肢拘挛,手指麻木,肌肉萎缩评分均更低(P<0.05)。治疗后,两组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及全血低切黏度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及全血低切黏度水平更低(均P<0.05)。治疗后,两组BA、RVA、LVA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BA、RVA、LVA水平均升高(P<0.05)。两组ET水平治疗后较治疗前降低、CGRP水平及眩晕程度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ET水平更低,CGRP水平及眩晕程度评分更高(均P<0.05)。结论:葛根汤联合定眩汤及地芬尼多片能够有效改善颈性眩晕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血流动力学及血液流变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人参养荣汤治疗气血亏虚型颤证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文研究对象为2011年6月~2012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135颤证(气血亏虚型)患者,随机分组,观察组(人参养荣汤治疗组)68例,对照组(单纯西药治疗组)67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0.6%,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气血亏虚型颤证(帕金森综合症及帕金森病)时加入人参养荣汤能够很好的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药健脾益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的疗效。方法:将108例CAG患者按数字随机表法分为2组,每组54例,治疗组采用中药健脾益胃汤治疗,对照组采用胃苏颗粒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和血清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白细胞介素-11(Interleukin-11,IL-11)、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并比较2组中医证候疗效和胃镜疗效。结果:治疗前2组脾虚湿热瘀血证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和血清IL-8、IL-11、TNF-α和GH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上述指标均显著改善(P0.01),研究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和胃镜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药健脾益胃汤组方治疗CAG疗效显著,尤其适于基层医院推广营养。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推拿罐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108例,运用简单随机法分为两组各54例,治疗组予推拿罐治疗4次,对照组予针刺治疗10天,两组均治疗1个疗程。评估两组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评分情况及脑供血指标,并判断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7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1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ESCV总分均改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治疗组颈性眩晕症状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BA、LVA、RVA的Vm测值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BA的Vm测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BA、LVA、RVA的PI、RI变化均不明显(P﹥0.05)。结论:推拿罐干预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确切,能改善临床症状及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优于单纯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