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南孙教授治疗不孕症以"审因辨证,治病求本"为原则,"治肝必及肾,益肾须疏肝","补益肝肾,疏利冲任",实则攻之,虚则补之,强调冲任以通盛为贵,邪留冲任者,治贵在通;冲任虚损者,治贵在盛,冲任通盛,方能孕妊,文中举临证医案三则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2.
总结陶凯教授运用肺通膏治疗肺纤维化稳定期的经验。陶凯教授认为肺纤维化稳定期以正虚邪恋为主要病机特点,治疗当以补虚祛邪,兼顾体质为根本大法。肺纤维化稳定期之虚主要表现为肺脾两虚,病程较长的也常可见到肾虚,肺纤维化稳定期之邪则为热毒之邪,痰饮之邪,瘀血之邪。陶凯教授指出,肺纤维化为慢性疾病,按照中医"慢病慢治"的原则,此病不可急攻,只可缓图,而冬令膏方则符合此病冬季加剧、慢性进展的特点,故以膏方为剂型和基本手段进行治疗。陶凯教授遵"补虚通痹"的原则,以"补益脾肺、清热化痰活血"为基本治法,并在注意"顾护体质""病证结合"的基础上结合多年临床经验研制出了专门针对肺纤维化稳定期的肺通膏,并特别指出"慎用虫药"。  相似文献   

3.
李国祥 《陕西中医》2011,32(10):1434-1435
<正>"胃不和则卧不安"语出《素问.逆调论》,原指阳明经气上逆而呼吸有声不能平卧之症,主以半夏秫米汤治之。《灵枢.邪客篇》并载半夏秫米汤有"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之功。后世多将"卧不安"解释为"不寐"、"失眠",方证相对其效亦彰。但笔者在临床中体会到"胃不和则卧不安"之不寐、失眠,并非半夏秫米汤一方所能概治。不寐之证责  相似文献   

4.
慢性胃炎属于祖国医学"胃脘痛"范畴,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胃脘部胀满疼痛,暖气或呃逆、恶心、泛酸,食饮不振,食后饱胀等,每因情志不调诱发或加重.胃为水谷之腑,以通为用,胃气以降为顺,降则和,不降则滞.胃主纳,无物不受.若因饮食不洁(节),饥饱失常,寒热失调或外感六淫之邪,内伤七情,导致邪气犯胃,胃失和降,脾失健运,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清浊相干,滞从中内生,郁滞是慢性胃炎的病理特征.其致病之因,由饮食劳倦,七情所伤.叶天士云"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慢性胃炎的基本病机可归纳为肝郁、脾虚、胃实.气不舒则郁,寒盛则凝,热盛则壅而失降,阳气虚则滞而不运,阴虚则涩而不行,积滞则淤积不通.治疗慢性胃炎当以"通"为法,大抵遵"脾以守为补,胃以通为补,肝以散为补"这一原则.  相似文献   

5.
治肺八法     
人身之气,禀命于肺。肺为五脏之华盖,居于高位,主一身之气,宣五谷之味,以充皮毛,润肌肤。肺为水之上源,其通调水道,灌溉四周,朝百脉而主治节。肺为娇脏,通于秋气,为清虚之体,性喜温润,不耐寒热,外合皮毛,开窍于鼻,外感六淫之邪皆可致病。《医学源流论》言:"肺为娇脏,寒热皆所不宜。太寒则邪气凝而不出,太热则火烁金而动血;太润则生痰饮,太燥则耗精液;太泄则汗出而阳虚,太湿则气闭而邪结。"根据肺脏的生理及病理特点,结合自身临床经验,故提出"宣、温、清、肃、润、补、通、敛"的治肺之法。  相似文献   

6.
慢性乙型肝炎病机演变多以肝郁气滞、肝郁化火、气郁化火伤阴、肝肾阴虚为发病规律;慢性丙型肝炎多以肝郁脾虚、脾虚湿盛、脾肾阳虚为主;其中疫毒、气滞、瘀血、痰湿病理产物互结于肝脉,久病及肾,耗伤肾精肾阳,渐成虚劳、癥积、鼓胀。曾师遵循"肝体阴而用阳"之性,提出"顺其性则为补,逆其性则为泻"之补泻法度。春季肝应春生之气,治宜养阴柔肝疏肝;夏令属火,取法"实则泻其子";肺金肃杀,治宜"平金以生木";冬令进补,治宜"虚则补其母"。肝病用药原则:疏肝切勿伤阴,理气和血同调,攻邪补虚兼顾,病久结聚渐生,保胃气、存津液。  相似文献   

7.
试析失眠的中医病机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失眠一症,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既存在营卫失和、阴阳失调,又有升降失常、心肾失交,而致经络失通、心神失养,病机关键为阳不入阴。阴虚阴时,阴不敛阳,阳亢而发病。辨证以虚实为纲,虚则气、血、精、津之不足,实则火、热、气、血之壅塞。在心脾血虚的基础上,始肝郁化火,致心肝火旺,后耗伤阴血,见心肾不交,呈现血虚到火热,火热再到阴虚这一演变主线。至于治疗,补虚泻实、平衡阴阳、调和营卫,即《灵枢.邪客》所谓:“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则愈”。  相似文献   

8.
董德懋对失眠的认识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董德懋对中医睡眠理论的认识和治疗失眠的经验。强调阴阳在睡眠中的主导作用 ,认为人体阴阳失于调和 ,则卧不安宁。依据《内经》理论 ,论述了阴虚失眠、胃不和失眠、阳虚多寐和湿重多寐。治疗失眠 ,注重心肝肾和脾胃胆诸脏腑 ,本《内经》“其治疗补其不足 ,泻其有余 ,调其虚实 ,以通其道而去其邪则愈”。在心则滋养心阴心血 ,清心镇心 ;在肝则养肝血 ,滋肝阴 ,平肝镇肝 ;在肾则滋阴潜阳 ,交通心肾 ;在脾则健脾益气 ,养血安神 ;在胃在胆则温胆和胃 ,化痰安神为主。文未附验案以佐证。  相似文献   

9.
乳癖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笔者基于"阳微阴弦"病机理论,认为"阳微阴弦"是乳癖发生的根本病机,并由此提出"温通法"是乳癖的治疗大法。阳虚者,以温为补;邪实者,以祛邪为通,邪去则阳通,以瓜蒌薤白半夏汤为基本方。并列举临床验案1则,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0.
王永宏教授认为,"腑以通为用"是对六腑生理特点的概括,重点在"通"。子宫肌瘤基本病机以瘀血为主,但常与寒凝、湿热、痰湿、气滞等病邪互相胶结,虚实夹杂,邪正相争,互为因果,治疗当以"通"法为治则,即通过疏通法、补通法、温通法疏利肝气、升降脾胃气、补益肾气、调节冲任。疏通法主要从肝论治,临证时在自拟疏肝消瘤方的基础上辨证施治,心、肺、脾、肾四脏兼顾;补通法以脾肾为先,治疗上应平衡补泻,自拟补虚消瘤方;温通法以温经散寒、祛瘀消癥为主要治法,常用少腹逐瘀汤加减,并结合中医外治法。王教授强调,在治疗的同时忌食发物,调畅情志,谨慎起居,使已成之肌瘤渐消,防患肌瘤复发。  相似文献   

11.
《素问·通评虚实论》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所以治疗当以“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疾病的发生是一个邪正斗争的过程,正虚邪实是疾病的关键,而补法和泻法是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攻与补是对立的统一,攻是攻邪,又称祛邪,是指消除病邪对机体的的不利影响而言;补是补正,亦称扶正,是指补益或扶助人体正气而言。现笔者就中医方剂学中有关方剂配伍中攻补兼施的问题浅淡如下。1解表剂中的攻补兼施解表剂适用于六淫病邪侵袭肌表、肺卫所致的表证。此时邪未深入,病势轻浅,可用辛散轻宣的药物,驱外邪从肌表而去,佐以少量的补益药物以扶正托邪而…  相似文献   

12.
总结宋一亭教授诊治风寒痹阻型胸痹的经验.认为"邪乘其虚"与"诸邪盘胸"是风寒痹阻型胸痹的主要病机,症状特点与病史是其主要的辨证要点,因受地域因素影响,此类患者在内蒙古地区较为常见.治疗主张通补结合,以温通宣散、辛热通补、搜风通络、散瘀缓痛为原则,临证多以麻黄附子细辛汤为温阳宣痹基础方,常配伍通补、虫类、气血之药.  相似文献   

13.
在对中医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经验总结的基础上,汲取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立足于临床实践,对其辨证规律加以浅析.主要论述正虚首重肝和肾,病初毋忘脾和胃;邪实首重湿与瘀,全程不忘痰和毒;正虚邪实常错杂,表里寒热亦相伴;治当通其用,补其体,通补兼施;衷中参西,病证结合.  相似文献   

14.
李鸿全教授认为"下者,攻也,攻其邪也","因势利导"、"给邪出路","结者散之,留者攻之",下法可调理血气运行,祛瘀生新。"损有余,补不足,下中必有补",李老临证并不一味猛药峻攻,提出"补泻兼施",治虚中夹实证;指出"实者泻之,虚者补之"是治疗一切疾病大法,疾病不论由外或由内而生,不论病变位于上焦、中焦、下焦皆为邪气所致,故治病当以攻邪为先,邪去则正安;临证用药以清热解毒,通腑泄热为主,要见之真、守之定,敢于攻邪;疾病发展变化错综复杂,有虚中夹实、寒热错杂、阴阳互交等等不一而足,治疗时应准确辨证、精确用药,或攻补兼施,或先攻后补,或先补后攻,既要灵活运用,又要掌握分寸,不能拘泥一方,固守成方,一成不变,千篇一律。临证李老善用"泻下"、"补泻兼施",对五官科疾病,特别是口齿疾病、鼻衄、面痛(三叉神经痛)、鼻息肉、鼻渊(鼻窦炎)等诊治。  相似文献   

15.
吴根银教授治疗疑难病注意调整阴阳,攻邪不忘扶正,多采用攻补兼施或先攻后补或先补后攻之法,正虚邪实、反对一味攻下,邪盛正气虚时,重在祛邪.认为疑难病病机涉及虚、热、瘀,并指出了相应的治则和用药特色.其用药特色扶正气,崇尚通补、化痰浊、妙用半夏;祛瘀血,虫蚁搜别;清毒邪,治从于肝.  相似文献   

16.
功能性腹胀属中医学"胀满""痞满"范畴,主要由肝失疏泄,气运不畅,脾胃虚弱,运化失常,浊气内生,亢逆不降所致,脏虚为本,邪实为标。故立调气降浊之法以治之,针对病机,补脾胃之虚,祛所生实邪,调理气机,降泄浊气。而调气者分气病之异,滞者行之,虚者补之,逆者降之,陷者升之,降浊者亦由证型之别,分芳香化浊、淡渗利浊、通腑泄浊、升清降浊各法。二者相辅相成,随证共施,以求肝气条达,脾胃气机和畅,清气得升浊气得降,如此则胀满自除,邪去正复,当获良效。  相似文献   

17.
孙希焕主任认为百日咳病因为本虚标实,即患儿素体脾胃虚弱,又恰逢感受百日咳时邪而发病;治疗除"祛邪"外,还应重视"扶正".祛邪主要指清热化痰,调肝降逆;扶正主要体现在泻肺祛邪时兼以润肺,以恐伤肺气太过,而复感他邪;此外在整个疗程中都要兼顾脾胃,用药泻中寓补,补中兼收,表里同治.  相似文献   

18.
疼痛 ,是临床常见的一个症状。大凡寒客经脉、燥热内结、肝郁气滞、痰瘀停积等各种病邪阻滞经络脉道 ,气血运行不畅均可致痛 ,古人谓之“不通则痛”,进而提出了“通则不痛”的理论。凡实邪阻滞引起的疼痛 ,祛其邪、通其闭、化其痰、理其气、逐其瘀、邪去而经络气血运行恢复通畅 ,其痛即愈。然临床有些痛证 ,通之而痛不解 ,甚或加剧 ,故痛非尽为不通 ,而概以“通”为治。《医学真传·心腹痛》谓 :“所痛之部 ,有气血阴阳之不同 ,若概以行气消导为治 ,漫云通者不痛……若必以下泄为通 ,则妄矣”。可见 ,“不通则痛”“通则不痛”理论仅是对邪…  相似文献   

19.
龚勤  彭玉  陈竹  冷丽 《辽宁中医杂志》2008,35(7):1047-1048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不在邪多,而在正虚",脾失健运致肺气不足而致病者较多见。其辨证施治的特点主要在于明察邪与正的消长变化,急性感染期以邪实为主,治则以祛邪为法,迁延期则为正虚邪恋,宜扶正固表,调和营卫,补脾益肺,清除余邪。  相似文献   

20.
肺间质纤维化属"肺络病"范畴,为本虚标实之证,正虚邪实、肺失宣肃为发病的始动因素,而肺络气虚,痰、瘀、毒痹阻肺络为其基本病机。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提出的"络以通为用"为络病常用治疗方法。针对肺间质纤维化本虚标实、肺络痹阻的疾病特点,制定"络以通为用"的基本治则,具体为络虚者宜通补、络痹者宜辛通,肺络通,气血行,则疾病向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