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肥胖、高胰岛素血症、糖耐量异常等一系列早期代谢紊乱状态促进了慢性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饮食不节,多食肥甘厚味导致中满,日久可生湿,湿邪进一步影响脾之健运功能.仝小林院士认为,此类疾病的辨治要点在于紧抓疾病起始阶段的壅、滞、郁等主要矛盾,同时兼顾燥湿、行气、健脾三大治疗原则.以苍术、厚朴、陈皮为基础方,在合三药之力共同燥湿的同时,苍术功在健脾,厚朴力在行气除满,陈皮长于理气化痰,三药合用,共燥脾湿,行脾运.方中苍术的临床常用剂量为9~30 g,厚朴为15~30 g,陈皮为9~15 g. 相似文献
2.
仝小林院士认为,泄泻可分为暴泻与久泄,"暴泄属实,久泄属虚",临床表现多有腹痛与否的差异。泄泻可因素体亏虚,或情志不畅,或饮食壅滞,或劳倦耗伤所致,病机以脾虚湿盛为本,大小肠不固为标。脾胃运化失常,聚而生湿,泄泻日久,可秘结,可痞满,可化热,可湿聚,治法可为辛开苦降畅气机、清热燥湿利湿热、温阳散寒助脾肾等。久泄易耗散精微,故脾虚泄泻当健脾渗湿,兼以涩肠止泻,标本兼施。常用薏苡仁、莲子、芡实三味小方配伍治疗。方中常用剂量,生薏苡仁为30~120 g,莲子为15~30 g,芡实为15~45 g。 相似文献
3.
4.
5.
6.
在冠心病的诊疗过程中,中医发挥着巨大优势,可与西医互为补充。仝小林教授临证数十年,结合态靶因果理论,辨证得出胸痹患者中痰瘀互阻证居多,此为疾病之主态,辨证要点为胸闷痛,唇舌暗等。仝小林教授主方以瓜蒌、薤白、丹参三味配伍治疗,方中瓜蒌豁痰清痰热,薤白通阳散痹结,丹参活血归心经。三药寒热并用,气机合调,血络通达。剂量配伍方面,多用瓜蒌30 g,薤白15 g,丹参15 g,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同时,秉承制因疗病之原则,调主态打因靶,控制相关危险因素,充分发挥中医之多靶点治疗。 相似文献
7.
葛根、松节、威灵仙是仝小林院士临床治疗痹证的常用药。在诸多导致颈椎病的邪气因素中,以风、寒、湿尤为重要。葛根舒利太阳经气,治疗项背强紧疼痛,临床常用剂量为15~60 g;松节祛风燥湿,舒筋通络,临床常用剂量为15~30 g;威灵仙祛风湿、通经络、止痹痛,临床常用剂量为15~30 g,三味药同用可共奏通阳散寒、祛风燥湿、柔筋通络之效,为治疗颈椎病的靶方靶药。 相似文献
8.
9.
在功能性心律失常以及西医治疗效果欠佳的心律失常中,中医治疗取得显著疗效。仝小林教授认为,心动过速实证者居多,心血热性,搏动亢进,宗气过扬,故心火难收,当以苦寒清火,重镇宁心为治疗原则,常选用黄连、苦参、紫石英三味配伍治疗。方中黄连、苦参清热泻火,稳定心率,紫石英重镇宁心,全方寒温相宜,清心重镇。在配伍剂量方面,方中黄连常用剂量为9~30 g,苦参常用剂量为9~30 g,紫石英常用剂量为30~60 g,若合并心神不宁甚者,可加生龙齿15~30 g,或生龙骨与生牡蛎各30~60 g先煎。 相似文献
10.
11.
12.
神曲、半夏曲和红曲是仝小林教授治疗高脂血症的常用配伍。临床辨治高脂血症应抓住脾虚不运,邪实结聚的核心病机,标本兼顾。治疗时当辛开苦降,消膏降浊,调和脾胃寒热。在临床用量方面,神曲常用9~15 g以健脾和胃,消导调中;半夏曲常用 9~15 g以通泄消导,燥湿化痰而协助病理产物排除体外;红曲作为降血脂的靶药,其临床用量范围为3~15 g以健脾燥湿,消膏降浊。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以上三味药可促进胃肠动力,调节肠道菌群,降低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胆固醇。 相似文献
13.
风热咽炎为门诊常见疾病,中医药在急慢性咽炎的治疗上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仝小林教授认为,呼吸道黏膜喜润,易感受各种热邪而发病,常表现为咽炎,常见的热邪包括外感风热之邪或是吸烟、吹热风空调等,均可导致呼吸道黏膜受损。仝小林教授认为,临床中风热咽炎患者,治疗需要疏风清热,透邪出表,可选用蝉蜕、藏青果、胖大海配伍治疗外感风热、长期抽烟、吹热风空调引起的急慢性咽炎。方中蝉蜕味甘质轻药性升浮,其功能疏散宣透,能引邪上行发表而散郁火;青果擅消咽喉肿痛,胖大海清肺热散上焦郁结。仝小林教授常用剂量为蝉蜕9 g,藏青果15 g,胖大海30 g。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过食寒凉冷饮成为了现代人生活的常态,寒湿直中中焦,脾胃则首当其冲,先受其害.寒湿中阻,脾胃气机运行不畅,日久气耗阴伤而成瘀.仝小林院士提出,临床治疗此类疾病,既要追根溯源,抓住寒湿之始动因素,又要活血化瘀,从瘀论治.针对该病机,桂枝、茯苓、桃仁三味小方为治疗寒湿瘀的基础方,方中桂枝能化气而消... 相似文献
15.
16.
仝小林教授将认为,对于老年人及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夜尿多是早期肾动脉硬化的预见症。补肾缩泉、活血通络为基本治疗原则。仝小林教授临床常用黄芪、山萸肉、水蛭粉为基础配伍治疗夜尿多,方中黄芪益气补虚固摄,山萸肉滋补肾阴,酸涩收敛,固精益肾,亦可以增强他药敛尿之力。水蛭粉疏通肾络,抵抗早期肾动脉硬化引起的血流减少,增加肾脏血流,为血络常用药物之一,也可化瘀通络,防止浊毒伤络。方中黄芪常用剂量为30~90 g,山萸肉常用剂量为9~30 g,水蛭的常用剂量为3~6 g,打粉冲服。 相似文献
17.
桑叶、桑枝、桑白皮均来自桑树,是临床常用的清热降糖通络小方。仝小林教授认为,桑叶可散中焦及上焦郁火,临床常用剂量为15~60 g;桑白皮清肺胃之热,有"小白虎汤"之美誉,临床常用剂量为15~30 g;桑枝散四旁经络、皮腠之郁火,糖尿病末梢神经病变兼有血糖高者尤宜,临床常用剂量为15~30 g。三药各30 g,其降糖力度大约相当于阿卡波糖50~75 mg,3次/d的效果。三味药组成糖尿早期中满内热阶段的态靶同调小方,既能针对"热态",又具有明确的降糖疗效,同时桑叶、桑枝为芳香茎藤类通络药物,在糖络病的预防和治疗中亦可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19.
20.
慢性咽喉炎是临床常见上呼吸道慢性炎症,中医药治疗本病不仅能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疗效持久,且不良反应少。仝小林教授认为,呼吸道黏膜喜润恶燥,易感受各种热邪,郁热上壅,结于咽喉,持续煎熬咽部津液,破坏咽喉黏膜,则转为慢性咽喉炎,治疗可选用冬凌草、滁菊花、麦冬三味小方制成代茶饮频服缓治。方中冬凌草甘苦微寒,擅消咽喉肿痛,常用剂量为3~6 g;滁菊花清轻疏透,能发上焦郁火,散上焦郁热,常用3~6 g;麦冬润肺养阴生津,清热利咽,常用9~15 g。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