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白术、炒白术、炒苍术是仝小林教授临床常用的治疗代谢性疾病三味小方。仝小林教授认为脾胃乃气机运行之中枢,代谢性疾病要从脾胃入手,调畅中焦气机。生白术利脾湿,常用剂量为9~90 g,炒白术补脾气,常用剂量为9~30 g,炒苍术燥脾湿,常用剂量为9~30 g。  相似文献   

2.
茯苓、生白术、泽泻是仝小林院士临床常用的利脾湿三味小方.仝小林认为,现今多种疾病以脾虚湿困为基本病机.茯苓可利水渗湿,常用剂量为9~120 g;生白术可健脾燥湿,常用剂量为9~90 g;泽泻渗湿化浊,常用剂量为15~30g.利脾湿三味小方用于代谢性疾病、内分泌、消化系统疾病等有脾湿之证.  相似文献   

3.
息肉的发病总由脾虚为先,湿浊、痰结、血瘀在后;以脾虚为本,湿浊痰瘀为标.故治疗应当健脾以治其本,化湿祛痰、逐瘀散结以治其标,如此标本同治才能恰对息肉之病机.仝小林院士根据多年临床经验,精选三味药物:威灵仙,皂角刺,生薏苡仁合成三味小方.方中生薏苡仁健脾祛湿以治本,调整机体脾虚之态,且薏苡仁能解毒散结,为治疗息肉的态靶同调之药;皂角刺搜风通络,化痰散结,其锋锐引诸药直达病所,威灵仙涤痰逐瘀,通行十二经络,可以消痰瘀凝滞之癖积,皂角刺和威灵仙同为治疗息肉的靶药.该三味小方态靶同调,标本兼治,从不同的角度达到健脾祛湿、涤痰逐瘀、软坚散结的目的.方中威灵仙常用剂量为15~30g,皂角刺常用剂量为15~30g,生薏苡仁常用剂量为15~60g,临证时应根据病情的变化、患者自身的身体状况,合理调整用药剂量.  相似文献   

4.
湿疹是临床常见的皮肤病,仝小林院士认为湿疹发作时多为湿热瘀毒所致,常用黄柏、生薏苡仁、白鲜皮三味小方态靶结合治疗湿疹,黄柏、生薏苡仁调湿热态,白鲜皮为治疗皮肤病之靶药。方中常用剂量黄柏为9~30 g,生薏苡仁为30~120 g,白鲜皮为9~30 g,若瘀重者,可加牡丹皮、赤芍,湿毒重者加土茯苓、苦参。  相似文献   

5.
唐程  王涵  赵锡艳 《吉林中医药》2021,41(11):1432-1434
肥胖、高胰岛素血症、糖耐量异常等一系列早期代谢紊乱状态促进了慢性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饮食不节,多食肥甘厚味导致中满,日久可生湿,湿邪进一步影响脾之健运功能.仝小林院士认为,此类疾病的辨治要点在于紧抓疾病起始阶段的"壅、滞、郁"等主要矛盾,同时兼顾燥湿、行气、健脾三大治疗原则.以苍术、厚朴、陈皮为基础方,在合三药之力共同燥湿的同时,苍术功在健脾,厚朴力在行气除满,陈皮长于理气化痰,三药合用,共燥脾湿,行脾运.方中苍术的临床常用剂量为9~30 g,厚朴为15~30 g,陈皮为9~15 g.  相似文献   

6.
大叶金钱草、鸡内金、桃仁是仝小林教授临床常用的治疗尿石症的三味小方。仝小林教授认为,尿石症的核心病机为湿热蕴结、气滞血瘀,因此清热利湿、理气化瘀、通淋排石是其治疗大法。大叶金钱草为清热通淋、化坚排石的要药,仝小林教授临床中常从30 g起步,逐步加量至90 g,最大用量达120 g;鸡内金健胃消食、通淋化石,临床常用剂量为10~30 g;桃仁活血通络,临床常用剂量为5~10 g。三味药组成治疗尿石症的核心药物,既能针对"湿热态",又具有明确的通淋排石疗效。  相似文献   

7.
黄连、清半夏、瓜蒌子三味小方组合取小陷胸汤之意,源于张仲景《伤寒论》,仝小林教授常用之治疗代谢综合征中医辨证为痰热互结者。仝小林教授认为,黄连可清热降糖,常用剂量9~30 g,热较重或血糖明显偏高者可酌情用至60 g;清半夏辛温,可化痰涤饮、消痞散结,临床常用剂量9~30 g;瓜蒌子甘寒,润肺消痰、清火止渴,既可助黄连泄热,又能与清半夏共奏涤痰之功,临床常用剂量15~30 g。全方合用可很好的改善患者代谢状态。  相似文献   

8.
林家冉  王新茹  顾成娟 《吉林中医药》2020,40(12):1547-1549
类风湿性关节炎为临床常见的疑难杂症之一,仝小林教授认为,在诸多导致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理因素中,寒、湿、瘀为本,内外阴邪勾结引动为因,临床应大力温阳散寒除湿、活血通络,可选用露蜂房、鹿衔草、豨莶草三味小方配伍治疗。方中露蜂房祛风止痛,常用剂量为9~15 g;鹿衔草祛风湿、强筋骨,常用剂量为15~30 g;豨莶草祛风湿、利关节,常用剂量为15~30 g。  相似文献   

9.
胃动力功能障碍属于中医脾胃病范畴,是临床常见病。胃动力功能障碍初期,多为实证,日久正气消耗,可由实转虚。仝小林教授认为,胃动力功能障碍实证的核心病机为壅、湿,因此化壅、燥湿是其治疗大法。陈皮、莱菔子、大腹皮是仝小林临床常用的治疗胃动力功能障碍实证的三味小方。陈皮为理气健脾之要药,临床常从9 g起步,逐步加量至15 g,最大用量达30 g。莱菔子利气宽中,消食导滞,临床常用剂量为15~30 g;大腹皮行气导滞,利水消肿,临床常用剂量为9~15 g。3味药组成治疗胃动力功能障碍实证的核心药物。  相似文献   

10.
降香、水蛭、川芎是仝小林教授临床常用的微循环三味小方。仝小林教授认为,久病入络,慢性病后遗症期多见络瘀之证,西医鲜有治疗药物。降香为气络之药,辛香走窜,常用剂量为9~15 g;水蛭为血络之药,破血逐瘀,常用剂量为3~9 g,常用剂型为粉剂;川芎为血中气药,活血行气,常用剂量为9~15 g,用于冠心病心绞痛、肺间质纤维化、脑中风后遗症等络瘀之证。  相似文献   

11.
仝小林院士认为,泄泻可分为暴泻与久泄,"暴泄属实,久泄属虚",临床表现多有腹痛与否的差异。泄泻可因素体亏虚,或情志不畅,或饮食壅滞,或劳倦耗伤所致,病机以脾虚湿盛为本,大小肠不固为标。脾胃运化失常,聚而生湿,泄泻日久,可秘结,可痞满,可化热,可湿聚,治法可为辛开苦降畅气机、清热燥湿利湿热、温阳散寒助脾肾等。久泄易耗散精微,故脾虚泄泻当健脾渗湿,兼以涩肠止泻,标本兼施。常用薏苡仁、莲子、芡实三味小方配伍治疗。方中常用剂量,生薏苡仁为30~120 g,莲子为15~30 g,芡实为15~45 g。  相似文献   

12.
中医药在退热,改善发热症状方面有独特的优势。仝小林教授认为,热病应首辨新感与伏气,清温透表,给邪气以出路。治疗时以芦根清热透表,临床常用剂量60~120 g;葛根解肌透表,临床常用剂量30~60 g;石膏清气透表,临床常用剂量60~120 g。三味药组成小方,有良好的清热透表作用。  相似文献   

13.
肥胖与中医学中的"脾瘅"密切相关,为脾瘅的早期阶段和中心环节。仝小林院士认为,虚胖多因后天之本不足,少食但脾胃虚弱无以运化,饮食聚于中焦,酿生痰湿,治疗以健脾利湿为主。虚胖多为代谢能力低下,辨证要点为腹型肥胖为主,常见气喘吁吁、囊囊肚腩,手脚发胀或水肿,女性多见。生薏苡仁、茯苓、山药是仝小林院士治疗虚胖的基础小方,可每日煮粥或煎药,长期服用半年以上。入煎剂时常用剂量为生薏苡仁30~120 g,茯苓为9~30 g,山药为9~15 g。  相似文献   

14.
桑叶、桑枝、桑白皮均来自桑树,是临床常用的清热降糖通络小方。仝小林教授认为,桑叶可散中焦及上焦郁火,临床常用剂量为15~60 g;桑白皮清肺胃之热,有"小白虎汤"之美誉,临床常用剂量为15~30 g;桑枝散四旁经络、皮腠之郁火,糖尿病末梢神经病变兼有血糖高者尤宜,临床常用剂量为15~30 g。三药各30 g,其降糖力度大约相当于阿卡波糖50~75 mg,3次/d的效果。三味药组成糖尿早期中满内热阶段的态靶同调小方,既能针对"热态",又具有明确的降糖疗效,同时桑叶、桑枝为芳香茎藤类通络药物,在糖络病的预防和治疗中亦可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仝小林院士认为解毒排毒主在肝,肝经湿毒最常见,若湿毒源于外感,则加强排湿解毒,重在清利;若嗜食肥甘厚味,内在脏腑功能失调而致湿毒内生,则须清热、祛湿、解毒。治法上,除祛湿解毒外,要将清热贯穿治疗的始终,因为湿毒易化热、化燥、伤阴。马鞭草、垂盆草、土茯苓是仝小林院士临床常用的清肝经湿毒态靶同调的三味小方。临床常用剂量分别为马鞭草30~45 g,垂盆草20~45 g,土茯苓30~240 g。  相似文献   

16.
黄芪、川桂枝、炒白芍三味小方组合取黄芪建中汤之意,源于张仲景《金匮要略》,仝小林院士常用之治疗虚寒型胃痛。方中黄芪性微温味甘,可益气补脾,用量范围为15~45 g;桂枝味甘性温,具温健脾阳之效,用量范围为15~30 g;白芍味甘、酸,性微寒,具有和中止痛功效,临床常用剂量15~45 g。全方共奏温中补气,和里缓急之效,属于虚寒型胃痛的靶方。  相似文献   

17.
王翼天  魏秀秀  顾成娟  王佳 《吉林中医药》2020,40(12):1550-1552
仝小林教授在辨治气滞血瘀型胃痛时,常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用檀香、九香虫、五灵脂三味小方,根据疼痛程度及病邪深浅调整剂量,檀香常用6~9 g,九香虫6~15 g,五灵脂6~15 g,三药均走脾胃,功专行气活血止痛,全方合用可靶向的改善患者胃痛症状。  相似文献   

18.
罗金丽  顾成娟 《吉林中医药》2020,40(11):1405-1407
慢性咽喉炎是临床常见上呼吸道慢性炎症,中医药治疗本病不仅能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疗效持久,且不良反应少。仝小林教授认为,呼吸道黏膜喜润恶燥,易感受各种热邪,郁热上壅,结于咽喉,持续煎熬咽部津液,破坏咽喉黏膜,则转为慢性咽喉炎,治疗可选用冬凌草、滁菊花、麦冬三味小方制成代茶饮频服缓治。方中冬凌草甘苦微寒,擅消咽喉肿痛,常用剂量为3~6 g;滁菊花清轻疏透,能发上焦郁火,散上焦郁热,常用3~6 g;麦冬润肺养阴生津,清热利咽,常用9~15 g。  相似文献   

19.
仝小林院士将2型糖尿病分为"郁热虚损"四个阶段,病至"虚损"阶段,则变证百出,此阶段以正气不足,阴阳两虚,兼有血瘀为核心病机,治疗注重扶助正气,调补阴阳,辅之以活血化瘀,并针对各种并发症随证治之.肉桂、山萸肉、生晒参是仝小林临床常用的益气扶正、阴阳双补的小方,三味药合称"温脺饮",对于2型糖尿病晚期但见阴阳两虚者,皆可配伍使用.方中肉桂常用剂量为3~30g,山萸肉常用剂量为9~60g,生晒参常用剂量为6~30g.  相似文献   

20.
黄带为妇科临床常见症状之一.仝小林院士认为,湿热内侵,损伤带脉,致秽浊之液下流是黄带的主要病机,治以清热止带,健脾利湿,椿根白皮、黄柏、茯苓是临床治疗黄带时常用的三味小方.方中椿根白皮清热燥湿止痒,常用量为9~15g,黄柏清热解毒燥湿,常用量为9~30g,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常用量为9~30g.热邪重时可加知母、栀子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