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笔者通过近三年来运用通补兼施法治疗50例气虚血瘀性冠心病,进行临床分析总结,认为冠心病主要病机多为气虚。“气为血帅”,帅血贯脉而周行于心。气虚则血滞,易致气滞血瘀,心脉痹阻,而发心悸,气短,胸闷,胸痛等。对此采用益气化瘀,通补兼施法辨证施治,每获良效。举例如下,以供佐证。  相似文献   

2.
王前  指导:姜树民 《新中医》2017,49(12):213-215
<正>姜树民教授是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辽宁省名中医,先后师从国医大师李玉奇教授,国医大师周学文教授,从事医疗、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三十余载,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在内科脾胃病领域擅长运用《脾胃论》、《兰室秘藏》等经典著作的理法方药进行辨证论治。姜教授辨证上主张审证求因,治疗上推崇消补兼施,现将姜教授治疗脾胃病经验简述如下。1审因论治,标本兼顾1.1脾胃虚弱为本——治以补法姜教授遵从李东垣"内伤  相似文献   

3.
<正> 近年来笔者以消补兼施法为主,观察治疗胃下垂100余例。均获较满意的效果,现将资料完整的30例,报道如下。临床资料 30例均系门诊病例,其中男9例,女21例;年龄最小者22岁,最大者62岁,以30~50岁者居多;病程6月~10年不等。职业;农民18例,工人6例,司机5例,其他1例。30例中,轻度胃下垂(胃小弯最低点在髂嵴联线下1~5厘米)7例,中度胃下垂(胃小弯最低点在髂嵴联线下5~10厘米)14例。重度胃下垂(胃小弯最低点在髂嵴联线下10厘米以上)9例。其中16例合并慢性胃炎,4例合并胃溃疡,2例合并十二指肠球部溃疡。(30例均系作 X 线钡餐造影确诊)治疗方法全部病例均以消补兼施法为  相似文献   

4.
王安璐  徐浩 《北京中医药》2017,36(8):694-695
《黄帝内经》中提出治寒以热、治热以寒、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张仲景《伤寒论》则提出了寒热并用、攻补兼施之法。寒热并用,攻补兼施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取效的关键,益气温阳、活血祛痰为治疗心律失常的主要原则。采用寒温并用、攻补兼施方法,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酌定温药、寒药的剂量与比例,患者可以长期耐受,尤其对一些现代难治病如房室传导阻滞的治疗效果甚佳。  相似文献   

5.
冠心病是一种多发的严重危害广大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疾病 ,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疾病之一。西医学在冠心病有关生理病理、发病机制等基础学科方面的研究不断深入和发展 ,可谓日新月异 ,在治疗方面除内科用药治疗外 ,其介入性治疗和心外科治疗也得到广泛开展和运用。相对这种现状 ,传统的中医学在防治冠心病方面还有无立足之处 ,是否还有优势 ,答案是肯定的。张国伦教授从医三十余年 ,针对冠心病基本病机病理过程 ,潜心摸索出冠心病通补兼施的治疗原则 ,在此基础上立方运用于临床 ,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将其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与同仁共研。1…  相似文献   

6.
黄××,女,48岁。1988年4月4日诊。六个月前,患者出现月经过多,经期延长,近四月来月经周期紊乱,一月二次,每次7~8天始净,最多,色黯红,有少量瘀血块,伴见头晕、眼花、短气、乏力、纳差、消瘦。一月  相似文献   

7.
肠梗阻是现代医学病名,临床表现以痛、胀、呕、闭四大症为特征。类似祖国医学的“肠结”、“关格”。依据祖国医学的理论,大肠为“传化之腑”,其功能有“泻而不藏”“降而不升”,“以通为顺”的生理特点,故古今医家总以通里攻下为其根本大法。但余依据祖国医学“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发  相似文献   

8.
通补兼施治疗冠心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心病的发生多与七情内伤,精力过劳或嗜食膏梁厚味,缺乏体力活动有关。这些致病因素常年累月作用于机体,超过机体的正常调节限度,就可使心脏的阴阳平衡失调,而致气血阴阳虚弱。其结果是:气虚运化无力;血虚滋养濡润无力;阴虚濡养失调;阳虚推动温煦不足,则每致痰凝、饮蓄、气滞、血瘀、火生、邪犯等标实之证。 《圣济总录》云:“复因风寒暑湿,客忤邪恶之气,乘虚入于机体,流注经络,伏留脏腑,毒击心包,时发疼痛”。所以冠心病一般是邪实与正虚共同存在,相互影响,其发生是因虚致实,因实而发,本虚标实。而“气者,人之根本也”。临床观察冠心…  相似文献   

9.
10.
<正> 刘某,女,48岁,农民。1992年7月26日诊。 患者于三年前因情志不遂,加之饮食不节而致腹胀,胁肋胀痛。经医治,胁肋胀痛缓解。而腹胀如故,且逐渐加重。一年前在某医院诊为“胃下垂”。屡经治疗。效果不佳。现患者形体消瘦,面色晦暗,善太息。自诉食少纳呆,腹胀,恶心,餐后加重。查:舌质隐青,苔白微腻,脉弦滑。上消化道钡餐透视:胃小弯角切迹在髂脊连线下4.0cm。证属脾虚肝郁.湿浊中阻。治以健脾化湿,消食导滞,行气开郁。方药;党参20g,茯苓20g,白术20g,炙白草10g,三仙各15g,炒茱服子30g,厚朴15g,枳壳15g,佛手20g,香附20g,藿香15g,半夏15g,陈皮15g。服此方12剂,肤胀,恶心消失,唯觉纳差,上消化道钡餐透视复查:胃小弯角切迹在髂脊连线下2.0xm。又以此方作成丸剂,继服月余。病愈。  相似文献   

11.
攻补兼施治疗小儿哮喘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陈进  罗光亮 《中医杂志》1995,36(11):666-668
本课题运用攻补兼施法,拟哮喘远效方治疗小儿哮喘106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通过与西药对照组比较及自身对照比较,有显著意义。本文从临床角度上论述了小儿哮喘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提出痰饮伏肺、肾气亏虚是小儿哮喘反复发作之本,认为虚实并存是小儿哮喘缓解期的一个病理特征。  相似文献   

12.
白××,男,22岁。1989年6月2日初。四年前患急性肾炎,经治疗后病情反复发作,尿蛋白均在(++~+++)。几年来屡经中西医治疗,小便未见好转,顽固性蛋白尿从未消失,体质日渐衰弱,面色不华且现浮  相似文献   

13.
14.
1998~2000年,笔者针对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在临床辨证治疗时注重辨别虚实来应用攻补兼施法,获得较好疗效。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患者均为本院肾病专科门诊病人。其中男41例,女20例。年龄最大者59岁,最小者12岁,平均36.8岁;病程0.5~12.3年,平均2.5年。61例患者经检查确诊为肾病综合征,表现为大量蛋白尿、高脂血症、高度水肿和血浆蛋白过低等典型的“三高一低”症状。……  相似文献   

15.
类风湿关节炎急性期以关节的疼痛、肿胀、晨僵为主,晚期可导致关节变形.“肝阴不足,风阳上扰,经络阻滞,不通则痛”为本病发病的重要机制,急性期以“攻补兼施,滋阴潜阳,平肝熄风”为主,后期以“补肾益精,健脾助运”以善其后,在治疗过程中重视兼以补气养血.本文总结了“攻补兼施”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急性期的经验,并附验案一则.  相似文献   

16.
徐银芳 《四川中医》2000,18(10):42-42
低热在小儿较常见 ,有时持续几周至几个月 ,体温多在 37℃~ 38℃之间 ,常伴食少、汗少、体弱、烦躁、睡眠不安等症状 ,而各项检查结果多为阴性 ,故无针对性的治疗措施。笔者运用中医理论 ,采用攻补兼施之平热汤治疗本病 ,经近 3年 87例临床观察 ,疗效满意 ,现总结如下。1 一般资料87例均为门诊病人 ,男 5 3例 ,女 34例 ;年龄最小为 2岁 ,最大为 1 3岁 ,2~7岁 36例 ,8~1 3岁 5 1例 ;病程 2~ 4周为 41例 ,1~ 2月为 31例 ,2月以上者 1 5例 ;体温 37℃~37 5℃者 31例 ,37 6℃~ 38℃者 5 6例 ;兼有食少 ,舌苔厚腻者 2 1例 ;体弱、汗少、…  相似文献   

17.
急性肾炎的治疗,中医治法多报道有宣肺利水、清热解毒、活血化淤等法,近年,我们采用补清兼施法治疗急性肾炎并进行临床对照观察,现初步小结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对象与方法病例分为三组:中药组11例,年龄10~32岁;中西医结合组12例,年龄10~16岁;西药组12例,年龄11~35岁。  相似文献   

18.
《山东中医杂志》2016,(5):446-447
中医学认为,肿瘤的发生发展为内外因交互作用的结果 ,其内因责之于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正气虚弱,而人体正气的强弱由先天之本(肾)及后天之本(脾)所决定,故张金荣认为肿瘤的根本病机在于脾肾亏虚;其外因责之于外邪入侵,痰、湿、气、瘀、毒等搏结日久,气滞血瘀。张老师以"保先天(肾)固后天(脾),软坚散结,理气化瘀"为治疗大法,重视调补先后二天,扶正祛邪;同时强调依据患者症状及病情的变化,攻补兼施,临床上治疗恶性肿瘤患者取得满意疗效,延长了患者生存期,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其治疗特点可归纳为辨病论治、对症用药、注重引经、日常调护四方面。  相似文献   

19.
李宝生 《北京中医》2002,21(3):190-190
1998~2000年,笔者针对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在临床辨证治疗时注重辨别虚实来应用攻补兼施法,获得较好疗效。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患者均为本院肾病专科门诊病人。其中男41例,女20例。年龄最大者59岁,最小者12岁,平均36.8岁;病程0.5~12.3年,平均2.5年。61例患者经检查确诊为肾病综合征,表现为大量蛋白尿、高脂血症、高度水肿和血浆蛋白过低等典型的“三高一低”症状。……  相似文献   

20.
汪讱庵《医方集解、消导之剂》自注云:“兹集缓攻、平治,消补兼施者为消导之剂”。据此,消补兼施法,也可称为消导法。此法治泄泻是以饮食不节,生活调摄失宜,宿食停滞所引起的飧泄。如《素问、太阴阳明论》说:“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膜满闭塞,下为飧泄”。对这一类泄泻,笔者常运用本法治疗、每收立竿见影之效。病案举例如下:洪××、女、36岁、干部。1983年1月28日初诊。患者泄泻七个多月,日行七、八次,甚至十余次,或溏薄或如水样便,以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