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肝脾同治是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治疗的重要特点,以调肝理脾为法的痛泻要方是治疗腹痛泄泻的代表方剂,其类方在肠易激综合征治疗中显示了独特的优势。文章综合近5年来痛泻药方及其类方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从调节脑肠轴、改善内脏感觉高敏感、调节免疫功能等方面探讨痛泻要方干预肠易激综合征起效的药理学机制。研究表明,与IBS 复杂的发病机制相对应,痛泻要方的起效机制可能涉及多个层面且相互联系。  相似文献   

2.
最新的罗马Ⅳ标准强调了神经胃肠病学和脑肠互动异常在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中的重要性,以脑肠轴理论治疗肠易激的研究因此也受到广泛关注。西医认为脑肠互动异常与脑肠肽分泌紊乱可导致肠易激综合征腹痛,精神紧张等症状,中医上多把脑肠轴紊乱与肝郁脾虚型泄泻相关联。基于该机制研究肠易激的中西医疗法的也得到了一定的进展,同时脑肠肽的多样性与肠易激其他发病机制如肠道菌群、肠道高敏感性也存在相关性,因而基于脑肠轴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仍有很大空间。  相似文献   

3.
陆夏敏  陆敏 《河南中医》2016,(6):1114-1116
脑-肠轴学说认为肠易激综合征不仅仅是肠道疾病,还与中枢神经系统相关,是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调控失衡所致。中医治疗的多靶点效应与脑-肠轴、脑肠肽的关联。基于脑-肠轴理论的中医治疗方法有:中药经方、中药验方、中药灌肠、及推拿、针灸等。脑-肠轴理论与中医药相结合,规范研究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深入探索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机理,能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与优势。  相似文献   

4.
林燕  李兴广 《世界中医药》2009,4(6):304-306
脑-肠互动在胃肠疾病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肝郁脾虚是涉及肝脾二脏最常见的中医病机和临床证候,二者分属中西医完全不同的医学体系,但在本质上是高度一致的。本文以肠易激综合征为研究对象,从脑-肠互动角度探讨了肝郁脾虚的病理实质。中医学肝失疏泄,横逆犯脾,脾气渐虚,肝脾不调的病机观点和现代医学脑-肠轴学说及脑-肠互动机制之间可能存在密切关联,两者间可能具有某些共同的、客观的、量化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5.
"血三脏"理论是周福生教授"三脏一体"辨证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心肝脾3个脏腑,经过黄绍刚教授团队经过多年的临证探讨,认为该理论与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联系。现代医学认为肠易激综合征的主要发病机制可能涉及脑肠轴和肠道菌群,即新提出的脑-肠-菌轴学说,故本文通过肠易激综合征探讨"血三脏"理论和脑-肠-菌轴学说之间的相关性,从生理病理的角度发现"血三脏"理论心肝脾之间的关联性与脑肠轴和肠道菌群的双向调节关系存在高度吻合。  相似文献   

6.
刘亦农  窦志芳 《光明中医》2014,(10):2027-2028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从中医学角度而言,肠易激综合征病机在于肝郁脾虚,病位在脾、肝,治疗以疏肝健脾为大法。本文从肝、脾入手探讨肠易激综合征与肝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主要病机是以脾胃虚弱和肝失疏泄,而肝郁脾虚肝郁脾虚是导致IBS发生的重要病机,脾肾阳虚、虚实夹杂是导致疾病迁延难愈的关键因素,治疗主要以抑肝扶脾、疏肝理脾为主。安肠汤具有疏肝理气、健脾化湿的功效,在临床上治疗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效果明确,结合临床经验、实验研究及文献资料,探讨安肠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理论依据与临床应用特征,为更好地应用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观察眼针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中枢脑血流的影响,探讨眼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可能机制。方法将58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按照中医分型辨证取穴,主穴取大肠区、脾区、下焦区;肝郁脾虚型加肝区,脾胃虚弱型加胃区。利用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观察眼针治疗前后各脑区脑血流量变化。结果眼针治疗后,双侧丘脑血流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5)。结论眼针辨证取穴可减少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特定脑区局部脑血流量,可能是眼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9.
脑肠轴功能紊乱是肠易激综合征(IBS)的病理基础。基于脑肠互动理论,肠易激综合征的基本病机是"脑神失调,肠腑失用","肝气郁滞"是肠易激综合征反复发作的重要诱因,应重视情志因素在IBS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对病变脏腑及消极情志同时进行调节。运用基于脑肠互动理论的"调神健脾针刺法"在临床诊治IBS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李卫强  朱西杰 《辽宁中医杂志》2007,34(12):1689-1690
朱西杰认为肝失疏泄在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提出从肝入手,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应用脱敏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举例说明了疏肝补脾脱敏法、泻肝润肠脱敏法、滋阴疏肝脱敏法、暖肝散寒脱敏法四法的临床应用,从病例解析证明了应用脱敏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11.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以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内脏高敏感性是IBS的主要病理生理学基础,且与脑-肠轴关系密切。近年来,中医针灸治疗IBS疗效较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郭瑞  唐旭东  欧宇阳  曾恩锦  郭朋 《天津中医药》2019,36(12):1210-1212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疾病,中医病名为"肠郁"。郭朋教授根据IBS生理、病理特点,以疏肝健脾法调和肝脾,辨证施治,取得良好疗效。文章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及经典案例介绍等几个方面对郭教授治疗IBS经验进行系统阐述,以期为中医药治疗IBS提供理论和方法学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临床常见的功能性胃肠动力疾病,目前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通过探讨中西医病理机制,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提供新的思路与治疗方法。方法:搜索近几年的国内外文献,通过中医整体观念与辨证理论思想将其辨证分型;运用西医生理病理学基础归纳总结出肠易激综合征的西医病因病机和发病机制。结果:总结出中医辨证分型为肝郁脾虚、脾胃虚弱、脾肾阳虚。西医病因病机分型主要为胃肠动力异常、脑-肠轴异常、内脏感觉异常、胃肠道激素异常、肠道感染与炎症等多重因素。结论:IBS病位虽在胃肠,但多有肝失条达、肝郁气滞,肝郁脾虚是其主要病机。西医发病机制为以精神心理因素刺激为主导,伴有神经、内分泌及免疫系统异常的身心疾病。  相似文献   

14.
施晓萍  顾勤 《环球中医药》2013,(12):948-951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较常见的慢性胃肠功能紊乱疾病,发病率高,目前尚无一种药物对IBS有确切疗效,而中医在IBS的治疗方面有良好的疗效。本文检索了近5年有关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药研究的文献,发现肝郁脾虚证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类型。目前中医药不仅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中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而且在作用机制研究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拟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的中医药治疗及作用机制等作一概述,并简要分析了目前中医药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对今后中医中药的进展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肠易激综合征(IBS)临床以腹泻型、便秘型、混合型最为常见。介绍了IBS分型论治的思路与方法,腹泻型采用抑肝扶脾化湿止泻法;便秘型采用疏肝解郁通腑导滞法,混合型采用寒热并用补虚泻实法。而疏肝健脾补肾法有助于抗IBS复发。  相似文献   

16.
刘敏  周涛 《河北中医》2011,33(11):1655-1656
目的观察四逆散合痛泻要方加味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腹泻型IBS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例子盐酸洛哌丁胺胶囊治疗,治疗组60例予四逆散合痛泻要方治疗,2组疗程均为4周。疗程结束后观察疗效,并记录患者中医症状评分。结果2组治疗后主要症状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减少(P〈0.05),且治疗组减少明显(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1.7%,对照组总有效率75.0%,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四逆散合痛泻要方加味治疗腹泻型IBS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