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口服化瘀渗湿汤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血浆D-二聚体(D-dimer,DD)和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G)含量的影响。方法:将60例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进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均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双下肢使用空气压力泵。其中1组患者在此基础上予以化瘀渗湿汤口服。分别于术前、术后第1天和第7天测定并比较2组患者血浆DD和FBG的含量。结果: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血浆DD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存在时间效应(F=137.114,P=0.001);2组患者血浆DD含量比较,组间差异总体上有统计学意义,存在分组效应(F=6.484,P=0.014);术前和术后第1天2组患者血浆DD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0.653±0.388)mg·L~(-1),(0.643±0.384)mg·L~(-1),t=0.104,P=0.918;(2.305±0.623)mg·L~(-1),(2.607±0.599)mg·L~(-1),t=-1.910,P=0.061];术后第7天低分子肝素钙联合空气压力泵和化瘀渗湿汤组的血浆DD含量低于低分子肝素钙联合空气压力泵组[(0.530±0.249)mg·L~(-1),(0.790±0.225)mg·L~(-1),t=-4.246,P=0.001];时间因素与分组因素不存在交互效应(F=2.498,P=0.099)。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血浆FBG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存在时间效应(F=245.334,P=0.001);2组患者血浆FBG含量比较,组间差异总体上无统计学意义,不存在分组效应(F=2.380,P=0.128);术前和术后第1天2组患者血浆FBG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010±0.511)g·L~(-1),(2.909±0.563)g·L~(-1),t=0.728,P=0.470;(4.621±0.421)g·L~(-1),(4.739±0.614)g·L~(-1),t=-0.870,P=0.388],术后第7天低分子肝素钙联合空气压力泵和化瘀渗湿汤组的血浆FBG含量低于低分子肝素钙联合空气压力泵组[(2.958±0.397)g·L~(-1),(3.336±0.488)g·L~(-1),t=-3.294,P=0.002];时间因素与分组因素存在交互效应(F=3.964,P=0.022)。结论: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双下肢使用空气压力泵的基础上,给予口服化瘀渗湿汤,能降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血浆DD和FBG的含量,改善术后血液高凝、高黏状态,其效果优于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双下肢使用空气压力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试验检测结果影响因素和控制措施。方法:选取郑州市中医院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检测PT、APTT试验10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接受健康检查健康者10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实施PT、APTT试验检测,分析其影响因素和检验结果。结果:对PT、APTT试验检测结果造成影响的主要因素包括:样本本身、药物选择、疾病类型、样本上机前的处理等。观察组患者PT、APTT检测指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PT、APTT试验检测结果的影响因素较为复杂,需要针对相关的影响因素,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从而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患者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动态变化及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夏邑县人名医院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118例单纯颅脑损伤患者,根据预后情况分为预后不良组与预后良好组,选取同期入院行健康体检者59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不同时间段三组间PT、APTT水平,比较颅脑损伤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预后不良组、预后良好组4 h、8 h、12 h、24 h时PT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损伤后4~48 h出现PT延长,在12 h时PT值达峰值,24 h后逐渐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4 h、8 h、12 h、24 h时APTT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APTT均呈先升高,再逐渐降低趋势,在12 h达峰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5.08%,预后不良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20.34%,两组总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脑损伤患者凝血功能异常检测利于了解凝血障碍与继发性颅脑损伤的关系,从而知道临床抗凝药物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4.
郭会艳 《河北中医》2011,33(9):1426-1427
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病因主要有血流滞缓、血液高凝及血管壁损伤。深静脉血栓形成常发生于骨科大手术后,好发部位为下肢,由于骨折后炎性反应及血管损伤反应,使机体处于高凝状态。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是血液发生血栓、血栓前状态的凝血及纤溶系统活性改变的分子标志物,可反映体内凝血和纤溶过程的变化,是血栓形成或溶解的标志。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电针对急性脑梗死大鼠血浆D-二聚体(D-D)及纤维蛋白原(Fib)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线栓法阻塞大脑中动脉建立局灶性脑缺血模型,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模型电针组,每组10只,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浆D-二聚体含量,用凝固法测定Fib含量.结果:与正常组及假手术组比较,急性脑梗死大鼠血浆D-二聚体、Fib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模型电针组大鼠血浆D-二聚体、Fib含量明显降低(P<0.01).结论:电针能显著降低急性脑梗死大鼠血浆D-二聚体、Fib含量,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脑部血液循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变化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0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稳定型心绞痛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正常组,共4组,每组各25例;再将75例冠心病患者依据病变血管数目分为一只组26例、二只组23例、三只组26例;100例均行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化验检查,对各结果进行组间对比分析。结果:冠心病各组的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冠心病患者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对了解冠心病的分型、危险程度及疗效均具有极大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标本的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在不同温度和不同放置时间后的结果差异,以确定最佳的测定条件。方法采集29例血标本,即刻分离血浆,每例标本分成2份,分别置室温及4℃放置2,4,8,12,24 h测定PT和APTT,与即刻测定结果进行配对比较。结果室温及4℃放置2,4,8,12,24 h后测定结果与即刻测定结果比较,PT及APTT测定结果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且PT与APTT的测定结果均延长。结论PT与APTT在4℃、20℃条件下适宜保存的时间分别为4 h和2 h。建议PT与APTT测定应在采血后2 h内完成。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及(Fib)D-二聚体(D-D)含量与进展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浆D-D和Fib水平。比较进展性脑梗死、非进展性脑梗死及健康对照组之间的变化。结果脑梗死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及D-D含量较健康对照组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高于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P〈0.05)。结论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存在着明显的高凝状态,这与其发生及病情进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阿魏酸钠对肾病综合征患者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及血浆黏度的影响。方法将62例肾病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应用激素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阿魏酸钠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及血浆黏度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及血浆黏度等指标较对照组均有明显改善。结论阿魏酸钠联合激素治疗肾病综合征疗效优于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阿魏酸钠对肾病综合征患者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及血浆黏度的影响。方法将62例肾病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应用激素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阿魏酸钠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及血浆黏度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及血浆黏度等指标较对照组均有明显改善。结论阿魏酸钠联合激素治疗肾病综合征疗效优于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药合剂对慢性肾衰竭患者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的影响。方法:收集102例慢性肾衰竭患者,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1例。治疗组西药治疗的同时给予中药合剂口服,对照组单纯给予西药治疗。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分别检测2组患者血液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水平。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比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中药合剂可以降低慢性肾衰竭患者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机制可能与抑制单核细胞黏附、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减轻炎症等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冠心贴膜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水平(FIB)的影响.方法:10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均给予冠心贴膜外贴心前区,每次1~3帖,每日1次,1月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APTT和FIB水平.结果:治疗前后APTT和FIB水平有显著差异.结论:冠心贴膜显著改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APTT和FIB水平,可能是其有效缓解心绞痛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从产妇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等指标的变化,探讨产妇凝血、纤溶指标的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2011年4月132例自愿产前检查的孕产妇分娩前后进行凝血指标: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FIB)、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凝血酶时间(TT)、血浆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溶指标:D一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进行测定,与未孕健康妇女132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D-二聚体和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FIB)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升高明显,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凝血酶时间(TT)、血浆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明显短于对照组,各指标相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D一二聚体阳性32例,FDP阳性30例;分别占24.24%、22.73%;产后72小时各指标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妇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血凝四项前后联合检测能较全面反映孕产妇纤溶和凝血之间的平衡状态,对预防和治疗孕产妇因血栓性疾病出血、妊高症而带来的危险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高血压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与凝血-纤溶系统的变化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根据血压的动态监测及其昼夜节律的变化,将229例原发性高血压(FH)患者分为杓型组55例、非杓型组56例、深杓型组58例、反杓型组60例,均检测Hcy、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同时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并对不同分组EH患者的上述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反杓型组血浆Hcy、D-二聚体、FIB水平显著高于杓型组(P均<0.01),非杓型组与反杓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与杓型组及反杓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组的PT、APTT、TT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EH患者存在高凝状态,Hcy亦明显增高,反杓型高血压患者更为显著,传统的血液指标PT、APTT、TT不是反映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凝血状态的敏感指标,为高血压患者需合理用药而有效地改善内皮细胞功能及抗凝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舒筋活络汤加减联合肝素抗凝对髋关节置换术后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05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53例)和对照组(52例),观察组术后给予自拟舒筋活络汤加减口服联合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治疗,对照组给予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治疗。治疗10 d后,比较2组患者患侧大腿周径、血流变学指标、凝血功能指标变化,比较2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大腿及小腿周径差明显小于对照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及部分凝血酶活化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与对照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筋活络汤加减联合肝素抗凝应用于髋关节置换术后,可有效改善凝血功能,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减轻患肢肿胀,有助于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且未增加不良反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6.
生骨胶囊是根据石家庄平安医院骨外科科研处方制成的胶囊,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补益肝肾,生骨续筋的等作用。[1]为探讨其在促进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康复中的作用,作者对119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服用生骨胶囊前后血浆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进行观察,并与健骨生丸治疗97例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李治国 《河北中医》2009,31(10):1470-1471
骨折延迟愈合是骨折治疗中常见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将发展为不愈合,或出现较严重的并发症。2006—09--2009—01,笔者采用常规治疗加服鹿茸壮骨胶囊治疗四肢骨折内固定术后延迟愈合患者48例,并与手术后常规治疗40例对照,观察对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的影响,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清热消癜汤联合醋酸泼尼松片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对临床症状、凝血酶原时间(PT)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水平的作用及临床改善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对象共100例,均为2019年12月—2021年6月医院接收的过敏性紫癜患儿。对照组50例醋酸泼尼松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清热消癜汤治疗。观测组两组患儿凝血功能差异,临床疗效,症状改善时间。结果 观察组患儿的PT、及APTT指标恢复效果更佳(P<0.05);总有效率观察组94%高于对照组80%(P<0.05);观察组患儿各临床症状的好转效果整体优于对照组,且皮疹复发频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 清热消癜汤联合醋酸泼尼松片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的临床应用中,患儿的腹痛消退时间等得到有效的改善,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肢肿胀及对血小板、D-二聚体的影响。方法:以阳春市中医院收治的120例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在术后采用常规处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血府逐瘀汤加减辨证治疗。结果:观察组的患肢肿胀改善情况自第7天起开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自术后7 d起低于对照组,P-选择素于术后10 d起较对照组降低,D-二聚体含量则自术后4 d起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采用血府逐瘀汤加减辨证治疗,可有效减轻患肢肿胀程度,下调血小板及血中D-二聚体活性或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FDP)与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东莞常安医院2016年4月至2017年8月期间收治的阴道分娩宫缩乏力的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产妇产后出血量分为三组,分别为无明显出血组(出血量100 mL)38例,亚临床出血组(500 mL出血量≥100 mL)27例,临床出血组(出血量≥500 mL)33例,采取产妇产前24 h内血浆标本,检测其血浆D–二聚体及FDP水平,分析各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FDP与产后出血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无明显出血组产妇产前FDP、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低于有出血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发现出血量越多,患者机体内的血浆FDP水平依次增多(P0.05);且亚临床及临床出血组间的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高于无明显出血组(P0.05);产妇产前血浆FDP水平与产后出血量有正相关关系,其相关性具有临床意义(P0.05),但D–二聚体血浆水平与产后出血量无明显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妇产前血浆D–二聚体及FDP指标变化与产后出血的发生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其水平对产后出血具有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