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脉学与系统辨证脉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认为,望闻问切是中医诊疗疾病的四大方法,并有“神圣工巧”之说。切,指切,指脉诊。系统辨证脉学来自传统脉学,传统脉学与系统辨证脉学要素是整体与元素的关系,辨证脉学是在传统脉学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系统辨证脉学是现代创新脉学的典型代表,通过对中医脉学溯源,梳理从传统脉学到现代脉学的发展脉络,总结系统辨证脉学的理论体系。系统辨证脉学具有系统性和辨证性两大基本特点。从脉体、脉壁、脉搏波和血流四个方面,将25对脉象要素进行归类,形成系统辨证脉学的整体架构。手指感觉系统开发和诊查区域是其特色技术要点。从脉象要素到层次到系统形成明晰的思维过程,进而构建出脉治相应的辨证诊疗模式。系统辨证脉学丰富了中医脉学的体系内涵,为实现多学科汇通及中医药现代化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脉学阐微》为邢锡波老中医所著。该书论述了脉诊的意义,切脉的常识,三部九侯诊法以及正常脉象等常见脉学知识,同时结合邢老个人临床经验,介绍了单按和总按脉象的结合应用,脉象齐变与独异的差别,初按和久按的心得,提出在诊病时应分阴阳、知平衡、晓转化,辨证以脉证为依据,并列举了部分常见疾病脉象的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4.
旴江医学非常重视脉诊,在脉学方面有鲜明的成就与特色。在脉诊的规范操作、脉象的特征体系、脉诊疑难问题的解决、脉诊应用的推广等方面均有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脉学发微徐刚(北京中医药大学九三级博士生,北京100029)主题词《伤寒论》,脉诊清·徐大椿对仲景的脉学成就作过这样的评价:“其脉法,亦皆《内经》及历代相传之真诀”,可见,《伤寒论》虽然不是一部脉学专著,但其中有关脉学的论述,亦不乏精要之处...  相似文献   

6.
《难经》是中医脉学理论起源之一,其在《内经》的基础上,扩展、深化脉学理论,特别在脉学判断预后方面有独特之处.《难经》的脉学预后观是以脏腑气血生理为基础,以阴阳五行生克理论为指导,首倡寸口脉诊预后,通过诊寸口脉之原气、胃气、浮沉及脉症相应与否推断疾病预后,从而确定了以脉为先的预后观,影响了后世中医诊断学、临床治疗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刘冠军教授论脉诊长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130021)李杰刘虹李松明【关键词】刘冠军教授脉诊老中医经验刘冠军教授,是国内针灸界著名学者,国家名医。刘老临证,重视四诊,尤重脉诊。他编撰的《脉诊》一书是一部较全面、系统的脉学专著。刘老指出,脉诊的意义,就在...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阐述《内经》《难经》两部经典中的脉学思想,同时汇集当今脉学界新成果,形成一套切合临床实际,用之有效的脉诊思路。[方法]本文追本溯源,提取两部经典中的脉学思想通过三部分来阐述,一是列举《内经》中两种不同脉学体系---三部九候脉法和独脉法并详细分析二者的具体适用范围和联系;二是分析经典中脉诊医生的分类等级及详细列举上工、中工、下工三者从脉象中提取的信息维度;三是拓展脉诊研究,并且与现代微观脉诊结合,综合定位。[结果]梳理了经典中的脉诊思想;概述了脉诊水平的层次;拓展了脉诊的现代研究。[结论]在传统脉诊继承与创新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分别从躯体、心理、体质、个性及既往心理经历等多个维度分析患者,真正做到从“形”“神”层面分析、判断一个人的整体面貌,以期彰显脉诊在四诊中的重要作用,以期能为脉学爱好者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9.
顾厥中教授(1921——),江苏海门人,早年私淑章次公、秦伯未二位先生,对脉学一门,数十年来反复揣摩印证,有其深切的心得和见解。兹将顾师对古今脉学的扬弃观点及积年脉诊经验,举要整理于次,谨候明哲教正。一、摒弃模棱,崇尚实理顾师认为,脉学从《内》《难》以降,廿四、廿六、廿八、卅三,愈出愈繁,其中有一些脉象,不惟近似到难以凿分的程度,而且过  相似文献   

10.
各家脉学发展特点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于经典脉学存在"心中易了,指下难明"的尴尬局面,现代脉学吸纳系统论、现代信息学、认知心理学、物理学、血液流变学及动力学等现代各科学,从而为脉学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光明大道。本研究以经典脉学的发展概况和现代脉学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分析当今脉学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中医与藏医的脉诊具有比较的基础 ,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中医的脉学知识由来已久 ,在吐蕃王朝建立之前 ,中医和藏医就有相互之间的交流 ,文成公主入藏时更是带去了许多汉地的医学典籍。从藏医脉诊中 ,我们可以看到中医脉诊对其产生的明显影响 ,但是藏医脉诊也有其独特的一面 ,藏族人民将自己的医疗经验与外来的知识相结合 ,发展了藏医的脉学知识  相似文献   

12.
脉学,是将实践中得到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并用明确、清晰的语音描述,形成概念的一门经验医学。脉学经过历代医家的理论探索和临床实践,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理论体系,但是传统脉学研究主要侧重于用直观、形象化的方式表达脉象,缺乏逻辑化的脉象概念体系,具有很大的主观性。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及现代化诊疗仪器在临床的广泛应用,脉学的现代化研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发展机遇。现将脉学现代研究的概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三指禅》一书论脉以缓脉为标准,以浮沉迟数为四大纲,共列27脉,用对比的方法分析各种脉象,论病以脉诊结合病因、病机、病症而决定治法和方药。通过对《三指禅》一书脉学思想的探析,以期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裨益。  相似文献   

14.
《中医诊断学》六版教材对长脉做了如下论述:“脉象特征,脉动应指的范围超过寸、关、尺三部,脉体较长。向上超逾寸部至鱼际者称为溢脉,下逾尺部者又称履脉。”又言长脉的临床意义“主阳证、实证、热证”。中医历代脉学著作并无“履脉”这一种脉象名称。根据教材所述,...  相似文献   

15.
初探《难经》对脉学的学术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9个方面探讨了《难经》对脉学的学术贡献:首创"独取寸口"法的诊脉方法并分析其理;首创寸、关、尺三部定位;初步拟定脏腑经络在寸、关、尺的相应部位;拓新了三部九候的含义及其所主;重视尺部脉;重视诊脉之"浮沉诊法";重视脉证相参的辨证;重视"四时脉";提出积聚痼疾之脉象.  相似文献   

16.
中藏医脉学关系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学(指汉族医学,下同)和藏医学都十分重视脉诊,它对于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作用,这是毋庸赘言的。对于中医和藏医脉学的关系,是医学界议论已久的课题。  相似文献   

17.
通过追溯伊本·西那《医典》的历史背景及其之前的西方脉学历史脉络,进而把《医典》的脉学内容与盖仑脉学具体内容进行对照,发现《医典》脉学与中医脉诊不同,它源自西方脉学,而且主要是盖仑的脉学体系。  相似文献   

18.
脉诊,是祖国医学四诊中的一个独特的诊断方法,千百年来,它一直指导着辨证施治及推断预后,但由于先哲之经典理奥高深,脉体疑似难辩,至今在诸多方面仍有未能尽昭其义之感,且在某点上尚有掩质埋光之嫌。近年来,我们在读书、教学及临证中,对《内》《难》脉学理论与实践的某些问题,重作一番发掘,似有新悟,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王叔和脉诀》以歌诀阐述脉理脉象,流传广泛。但其内容遭到诸多医家的批驳,以元明清医家为多。元明清医家对其七表八里九道分类法、脉象形态主病、脏腑脉位等进行了批判,这些批判和反思使后世医家逐渐重归经典,将命门学说与临床脉诊相结合,促进了脉学理论和临床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三指禅》一书论脉以缓脉为标准,以浮沉迟数为四大纲,共列27脉,用对比的方法分析各种脉象,论病以脉诊结合病因、病机、病症而决定治法和方药。通过时《三指禅》一书脉学思想的探析,以期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