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法"有疏通气机、调畅血脉之效。总结"通法"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体会,认为慢性肾衰竭以脾肾气虚为本虚,瘀血阻络及湿浊阻遏三焦为标实,运用开通表里法、益气活血法、升清降浊法,通畅表里、气血、三焦治疗慢性肾衰竭。选麻黄剂"开鬼门"以开通表里;黄芪、芍药等配伍"通气血"以益气活血;柴胡剂"通三焦"以升清降浊,"通法"可避免大补大攻致矫枉过正现象,还可稳定肾功能,延缓慢性肾衰竭的病程,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慢性肾衰竭是一类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其中"瘀"可以认为是贯穿其始终的重要病因病机。三七作为常用的活血化瘀药,有着抗炎、改善血流动力学、促进各类血细胞分裂生长、抗纤维化、提高免疫等药理作用,已作为治疗慢性肾衰竭的常用药物。从分别中、西医两个方面论述慢性肾衰竭"瘀"的形成机制,探讨三七对慢性肾衰竭"瘀"的作用,为进一步推广传统中药三七治疗慢性肾衰竭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周静媛教授在慢性肾衰竭诊治过程中标本兼顾,认为"虚、瘀、毒"胶结难愈,即脾胃气虚、血瘀水停与湿毒胶结是慢性肾衰竭病情从轻到重的根本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主张"培补后天而滋养先天,用药轻灵而缓缓图治";治法治则以"补益脾肾之气为本,活血泄浊解毒为标,顾护胃气贯穿始终",临床可有效延缓肾衰竭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4.
慢性肾衰竭为临床常见疾病,治疗上颇为棘手,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竭有一定的优势。李伟教授从事肾脏疾病临床和基础研究近30年,认为慢性肾衰竭乃本虚标实,以脾肾亏虚为本,随着病情进展,水湿、浊毒、瘀血等多种病邪产物丛生,形成慢性肾衰竭"虚、毒、瘀"的基本病机。治疗上以益肾活血清泄为大法,采用保肾健脾以固本求源、泄浊解毒以疏导三焦、化瘀通络以通为要及复感外邪当祛邪等治疗方法,辨证施治,并常使用药对,处方精妙,临床常获良效。  相似文献   

5.
慢性肾衰竭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寒热错杂,正虚邪实,其病机与厥阴病阴阳寒热虚实错杂、主血主风的病机特点相应,提出从六经之厥阴辨治慢性肾衰竭,临证辨治时注重分析血分证和风证的特点,采用"和血法"、"和风法"之和厥阴法治疗慢性肾衰竭,为慢性肾衰竭的辨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介绍邵朝弟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经验:邵教授认为慢性肾衰竭以脾肾两虚为本,湿浊瘀毒为标,治疗上强调在健脾益肾的基础上祛湿泄浊,经多年临床实践总结出"肾衰1号汤",用于慢性肾衰竭中后期气血亏虚、湿浊内阻之证。并附验案1则说明。  相似文献   

7.
慢性肾衰竭是我国常见病多发病,慢性肾衰竭是由各种原发或是继发肾脏疾病致慢性、进行性的肾实质损害,并由此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及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该病呈不可逆的进展,最终会发展为终末期肾病,危及患者身心健康,甚至是生命。笔者从中医"肾藏精"理论与慢性肾衰竭并发症的联系角度,分析了《黄帝内经》对慢性肾衰竭的启示,通过此理论在慢性肾衰竭治疗上提供更广阔的视野。侧重对肾性贫血、肾性骨病、尿蛋白以及预后方面展开详细分析,并对引起的疾病在"肾藏精"理论指导下采取的中医治疗法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8.
<正>慢性肾衰竭是指各种慢性肾脏疾病进行性进展,引起肾脏结构和功能不可逆的丧失,导致以代谢产物和毒物潴留、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以及肾脏内分泌功能失调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1]。王爱民主任中医师为重庆市第二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指导老师,从医近40年,现将王老师诊治慢性肾衰竭的临证经验介绍如下。1病因病机慢性肾衰竭属中医"水肿"、"癃闭"、"虚劳"、"溺毒"、"关格"等范畴。是内因正气不足,外因风寒、风热、时行病毒所致。外邪入侵途径有二,一是邪毒从皮毛玄府而入,因肺于皮毛相合,又因少  相似文献   

9.
总结陈明教授治疗早中期慢性肾衰竭的经验。陈教授认为,慢性肾衰竭早、中期的主要病机是脏腑亏虚、湿浊瘀血内阻,而导致清浊相干,表现为"虚、瘀、湿、逆"等为病理特点的证候群。临床治疗以培其本、祛其邪为基本治疗原则,以有无兼夹证候及变证为纲进行论治,简便易用,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论述高继宁"守方圆机活法"治疗慢性肾衰竭临证经验。认为治疗本病以肾为本,五脏同调,且从湿瘀毒论治。并举验案1则。  相似文献   

11.
慢性肾衰竭中的浊毒指的是由多种原因导致脏腑功能紊乱,气血运行失常,机体内产生的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排出,蕴积体内而化生的病理产物,同时也是导致各脏腑功能紊乱的致病因素。通过中医历代文献以及现代医学研究对慢性肾衰竭浊毒与脾胃中土在病因病机、致病特点等的认识,从而提出从"补土"治疗慢性肾衰竭"浊毒"之邪。  相似文献   

12.
钟建  王仕琦  唐农 《西部中医药》2013,26(7):121-123
通过对慢性肾衰竭"浊毒理论"的病机认识及其生物学基础进行全面论述,详细阐述了中医"浊毒"理论在慢性肾衰竭中的应用,提示从"浊毒致病"理论切入,更能直接地指导慢性肾衰的中医临床治疗及基础研究,从而明显延缓病情的进展,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3.
关建国主任医师为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对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脏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慢性肾衰竭病机复杂,临床治疗较为棘手。关建国名老中医认为,慢性肾衰竭归属中医"关格""癃闭""腰痛""水肿""虚劳"等范畴,慢性肾衰竭的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本虚主要为肾气不足、脾失健运、阴阳失衡、气血亏虚。标实主要有外感、痰湿、水饮、瘀血、湿浊、浊毒等。治疗以调整肾阴阳平衡为中心,具体治疗大法以补益肾气、顾护脾胃、化湿泄浊、祛风除湿、和解少阳、调畅气机等为特点。  相似文献   

14.
<正>慢性肾衰竭发展至终末期一般只能依靠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或者肾移植作为替代治疗手段。但由于经济状况所限,目前我国的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率均还处于较低层次。有数据显示,2004年,美国血液透析率为1 575 ppm,北京为268.9ppm,上海为364.1 ppm[1]。腹膜透析率相对要少得多,肾移植者更是寥寥无几。笔者近期在中国知网以"慢性肾衰竭"  相似文献   

15.
慢性肾衰竭病位在脾肾,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以脾肾两虚为本,湿浊瘀血为标。本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水湿、湿热、湿浊、血瘀等既是因虚致实的病理产物,又是慢性肾衰竭进展加重的病理因素。孔薇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认为慢性肾衰竭多为正虚邪实,虚实错杂,临证应分清邪毒的轻重浅深、标本缓急,重视标本同治,治则虽离不开扶正祛邪,但亦需根据正虚邪实的轻重不同各有侧重。以健脾益肾、化湿泄浊为治疗大法,多用"平补"之品以防滋腻碍胃,疾病中后期强调清热利湿。脏腑病变日久,各种病理因素均可导致瘀血阻络,临证中适当配伍活血和络药物以提高疗效,活血通络之法当贯穿治疗始终。  相似文献   

16.
傅晓骏认为,慢性肾衰竭多是积病日久,脾累及肾,脾肾两虚,由虚致损,气阳虚衰则气化运行均失衡,形成脾肾正虚为本、湿瘀内阻为标的本虚标实的病机,因此对于早中期慢性肾衰竭患者,傅晓骏依据"中央健,四旁如"的治疗原则,主张从脾胃着手,治疗上以益气温阳为主,活血化瘀为辅,并附一例典型病案以验证。  相似文献   

17.
远方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经验丰富,提出"正虚毒蕴"理论,采用补益、降浊、化湿、活血方法治疗慢性肾衰竭,并总结出临床常用有效药对。如补益药对:黄芪-山药,地黄-山萸肉;降浊药对:大黄-牡蛎;化湿药对:砂仁-豆蔻,莲子-芡实;活血药对:丹参-当归,泽兰-益母草。该文总结远方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思路及常用药对。  相似文献   

18.
卞蓉  郭玲  王圣治 《中医药导报》2019,25(21):109-110,119
总结郭恩绵对慢性肾衰竭病因病机的认识、辨证论治的侧重及理法方药的选择等方面的经验。郭恩绵认为慢性肾衰竭源于水气病,同时具有虚劳之本质,首创中医命名为"虚劳水气病"。以"肾虚毒蕴"为理论指导提出补益脾肾,祛湿化浊,活血散瘀利水的治疗原则,郭恩绵从长期的临床经验中归纳出黄芪-太子参配陈皮、山茱萸-菟丝子、藿香-佩兰配大黄、益母草-泽兰等多个药对,分期而治,善用药对,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9.
中药足浴法治疗慢性肾衰竭的可能作用机理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慢性肾衰竭(CRF)是发生于多种原发性或继发性慢性肾脏疾病晚期的进行性发展、恶化、难治的临床综合征。根据中医学理论"内病外治"的整体观念、经络传导理论、脏象学说以及西医学的皮肤黏膜吸收与物理刺激的原理,采用中药足浴法治疗CRF,通过药液对足底反射区和穴位的刺激及渗透作用,以疏通经脉,促进气血运行,调理阴阳平衡,并使全身出汗以达到排泄毒素的目的。1年来应用此法治疗慢性肾衰竭患者取得较满意的疗效,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
总结赵进喜对慢性肾衰竭病机、理法方药的独到见解。认为诊治慢性肾衰竭应重视分期综合干预,基于"微型癥瘕"形成病机学说,强调化瘀散结与和胃泄浊解毒治法,重视标本兼治与调畅气机的升降出入,提出"三维护肾"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