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明确实体化创伤中心建设对提升严重创伤救治能力的作用,笔者以兴义市创伤中心实体化建设后所取得的初步成效,从院内多学科团队建设及核心能力维护、创伤救治流程优化、创伤时间节点质量控制与持续改进等方面进行介绍,为实体化创伤中心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创伤登记及创伤数据库的建立和运用是质量改进过程的基石。高质量的数据始于创伤登记员高质量的数据录入,创伤登记员的资质、全职、工作量、参与创伤小组工作等是保证数据质量的基础。中国创伤数据库建设才刚起步,应坚持在广大创伤工作者中推广普及创伤登记及创伤数据库建设,并用于创伤预防、创伤救治、创伤康复和创伤预后等研究,以促进中国创伤中心建设及创伤救治能力提升。 相似文献
3.
4.
正2019年5月11日,由中国创伤救治培训专家委员会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承办的"第一届CTCT讲师培训班"在武汉顺利召开。"中国创伤救治培训专家委员会"共同主席张连阳教授致开幕辞。张连阳教授首先介绍了CTCT近年来取得的成绩,自2016年7月22日在青海西宁正式启动以来,已成功举办93站,培训6 800多名学员,并拥有 相似文献
5.
创伤复苏单元(TRU)是创伤中心内部专门用于严重创伤患者早期评估和救治的场所,是创伤中心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多学科创伤团队在最短时间内救治严重创伤患者的重要场所,具备保障获得最佳救治效果的必要设施.在TRU就地能完成创伤诊治的多数操作,主要包括快速气管插管、环甲膜切开和外科气道建立、深静脉导管插置、胸腔闭式引流、安置导尿... 相似文献
6.
7.
目的通过对参加中国创伤救治培训--主任版(China Trauma Care Training-Leader,CTCT~?-L)课程的学员进行问卷调查与课前、课后测试,对学员所在医院创伤救治现状与条件进行分析。方法 2019年4月18-19日参加CTCT~?-L首期培训学员40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了解来自不同地区学员的一般信息(性别、职称、职务、科室),所在医院的创伤救治情况(创伤中心建设及影响因素、创伤救治模式、严重创伤患者收治学科、创伤复苏室的条件及CT室/DSA室空间布局、创伤小组的启动与协调、院前院内联络方式、创伤数据库的设置与质控)。采用电子问卷测试的方式、相同的内容对学员进行课前、课后测试(测试内容主要围绕严重创伤救治的流程设置),通过学员反馈以评价课程的培训效果。结果 (1)14人(35.0%)院前、院内联系的方式主要为120平台发布信息;(2)31人(77.5%)所在医院目前的创伤模式主要为急诊+会诊+分诊;34人(85.0%)院内有创伤小组;(3)27人(67.5%)推荐严重创伤组织协调学科主要为急诊科;(4)33人(82.5%)具备创伤复苏单元;37人(92.5%)具备24h增强CT条件;34人(85.0%)具备24h DSA检查与止血条件;(5)18人(45.0%)在复苏单元内可开展床旁手术;(6)18人(45.0%)有创伤数据库;(7)34人(85.0%)目前已经启动创伤中心建设;(8)二级甲等医院的课前、课后成绩均较高;床位数为1 000~2 000张的医院课前测试成绩最高,床位数为2 000~3 000张的医院课后测试成绩最高;急诊/急诊外科课前测试成绩最高,急诊/急诊外科和创伤外科的课后测试成绩最高;教学医院学员的课前、课后成绩均较高。结论本次调查范围所涉及医院的创伤救治主要采取急诊+会诊+分诊的模式;学员所在医院的教学医院属性、医院等级以及床位数影响创伤救治的基础水平;医院对于创伤救治流程管理影响创伤救治的整体水平。CTCT~?-L作为创伤救治培训的高级课程,致力于统一创伤救治的理念,并有助于因地制宜地推动不同模式的创伤中心建设,最终不断提高创伤救治的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8.
院前创伤救治体系发展与移动急诊科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能创伤发病率呈日益增长的趋势.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每年大约有580万人死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创伤.创伤属于时间敏感性疾病,研究表明院前早期标准化救治可降低创伤相关病死率.本研究回顾西方发达国家和我国院前创伤救治体系,分别论述德国、美国及我国现行创伤救治优势和不足,结合美军战伤救治理念,笔者建议将创伤中心前置至事故现场构建院前移动创伤中心——移动急诊科,形成我国标准化院前创伤救治体系,最大限度提高生命救护的成功率,促进我国院前创伤救治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9.
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7年2月颁发通知要求创新急诊急救服务,为抢救患者生命赢得时间。台湾医院创伤急救评审重点关注完善组织与处置流程、良好的处置质量和具备实时处置能力,且强调创伤中心需有足够的"治疗伤员的总数量",区分创伤中心紧急医疗能力为"重度级、中度级、一般级",评审指标包括人力设施、作业能量、能提供的紧急医疗种类与相关紧急医疗处理能力。本文简述了台湾医院紧急医疗能力评审的历史与不足,希望有助于指导规范化建设创伤中心,进一步提高创伤救治质量。 相似文献
10.
中国创伤救治培训"(China trauma care training,CTCT)于2016年7月启动,恰逢国家相关部门积极推进创伤中心建设,截至2018年11月初,已经在22个省市举办66站,培训学员近4 500名,被誉为创伤救治继续教育的"黄埔军校",成为中国首个标准化创伤救治培训品牌课程。本文系统阐述了CTCT的意义、需求、定位和历程。未来将出版CTCT教材,为CTCT 2. 0版本奠定基础。CTCT将建设面向乡镇卫生院的CTCT-basic(CTCT初级版)、面向创伤中心学科带头人的CTCT-leader(CTCT科主任版)和面向护理人员的CTCT-nurse(CTCT护理版)。并建立CTCT专家委员会,扩大CTCT传播广度和深度,以满足各地创伤外科医师队伍建设需要,更好地配合各地创伤中心建设。 相似文献
11.
12.
创伤是当今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何降低创伤患者的死亡率,改善创伤患者的预后是目前面临的巨大挑战。基于创伤数据库的创伤救治质量提高计划在国外已经相对成熟,然而在国内还处于萌芽阶段,本文对如何利用创伤数据库实施创伤救治质量提高和控制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3.
我国现代急诊医学起步虽晚,但近年来发展较快。在急诊3.0时代,急诊科的核心价值观是以需求、问题、危重度、“时间线”和“时间窗”为导向,以学科建设为中心,以“五大中心”为抓手构建院前院内一体化高水平急诊大平台。努力整合高水平救治平台、高水平技术能力、高素质人才队伍、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高水平管理能力和高效率运行能力,进一步推动急诊创伤医学和公立医院的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急诊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创伤是人类的重要死亡原因之一,造成的死亡与伤害又以年轻族群、社会生产力族群为主,对现代社会的冲击巨大。目前鲜有文献聚焦如何构建高效能的创伤中心或急诊医疗中心,以处理紧急病危的创伤患者,甚至是大量伤员。本文作者走访国内多所创伤中心与医院,综合国内外专家意见,认为未来创伤中心须以安全、患者为中心,重视患者隐私、空间与医疗设备运用弹性为辅,并将"人流、车流当成水流来处理,以引导代替围堵"。在以患者为中心的创伤救护观念中,笔者将介绍正在兴建的医院,使用配置有加护监护仪器、生命支持设备的电梯,将重症病患垂运送至手术室、加护病房。期望未来能设计兴建出更有效能的创伤急诊中心。 相似文献
18.
创伤中心作为创伤救治的重要环节和基石,对提高创伤救治效率至关重要。我国现存的创伤救治体系中,创伤中心的建设还很匮乏,远远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在一些医院,急诊创伤外科的建立,承担了类似"创伤中心"的地位,但仍存在很多不足。政府部门和创伤医疗人员已认识到创伤中心的重要性,在建设规范,专科设立和人员培训等各方面做出了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中国创伤中心的建设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相似文献
19.
2004年12月6日,武警北京总队医院迎来了一个喜庆的日子,武警部队首家创伤急救技术中心成立庆典大会在嘹亮的国歌声中隆重举行。武警总部后勤部卫生部部长杨希忠,武警北京总队副总队长李建民为该中心揭牌。该中心的成立,为武警部队“反恐”、“处突”卫勤保障的医疗救治和科研工作开辟了新的领域,标志着武警部队在创伤急救事业方面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0.
创伤救治损害控制中应避免的错误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由于我国多数医院创伤伤员分散于各个专科,在多发伤等需要跨学科理论和技术救治时常常出现错误而导致救治效果较差,因此,在创伤救治中应遵循损害控制原则,避免出现人为的、医源性的二次打击.本文系统论述了在院外救治及转运、院内伤情评估、急诊科及重症医学科救治中常见的错误及对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