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
柴胡证与少阳病异同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柴胡证与少阳病异同探微山东中医学院李心机(250014)《伤寒论》中,少阳病与柴胡证的关系,学术界多有不同看法。在《伤寒论》中,有关小柴胡汤应用的若干条文,少阳病篇仅列有一条,即266条,"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  相似文献   

3.
冯欣  刘亚峰  王博 《光明中医》2008,23(2):162-163
1 由乌梅丸看厥阴病的证治之法 既然厥阴病,证属于寒热错杂,阴阳混淆,那么治疗时,则应该寒热二法兼顾.我们从<伤寒杂病论>原文中的乌梅丸证条文与乌梅丸的方剂组成来看厥阴病的证治之法.<伤寒杂病论>原文第338条:"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此非脏寒.蛔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则呕.  相似文献   

4.
章恪 《陕西中医》1997,18(8):380-380
<正> 厥阴病为《伤寒论》六经分证中最后一个病类。由于该篇证候寒热交错,貌似杂乱,故历代诸学者对之评说纷纭。多数学者认为,厥阴为三阴之尽,正衰邪盛,预后严重,但也不是阴尽阳生,阴阳各趋其极而见寒热交错的情况。也有少数人认为厥阴病是张仲景将不便列入它篇的病证罗列而成。甚至有人提出厥阴病本无存在价值,尽可删除之。以上诸说皆未见妥。下面谈谈笔者管见。  相似文献   

5.
论经络学说与六经证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经是根据同名经脉“同气相通”的原理合并而成的,其实质就是指经脉以及经脉所属络的脏腑。《素问·热论》篇和《灵枢·经脉》篇所载十二经脉的病候是构成六经病证的主要依据。其针灸治疗大法,三阳证重在祛邪泻实,只针不灸或多针少灸;三阴证重在扶正补虚,针灸并用,重用灸法。六经证治,既突出了经络辨证论治的原则,又明确了疾病的传变规律,既联系于经络、脏腑,又贯穿着八纲理论,是对经络学说创造性的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伤寒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寒热发生机理的分析,阐述少阳病属于八纲辨证之里证,认为半表半里证实际是里证。  相似文献   

7.
"证"是病机与证候的统一体--从《伤寒杂病论》谈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伤寒杂病论》原文的剖析,从证的结构、病机与证候互测、证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多病机与证候四个方面讨论了病机与证候的关系,明确了“证”是病机与证候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8.
结,有结聚、聚积之意,外邪侵袭或素有病理产物者,均可导致病邪结聚而成结证。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论:“今夫五藏之有疾也,譬犹刺也,犹污也,犹结也,犹闭也。”《本草经集注》云:“……脏腑随其虚实冷热,结以成病。”《伤寒杂病论》一书为中医学辨证论治之典范,广论外感,兼以内伤杂病,对于结证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疗有着深刻的认识,自成体系,论述颇为丰富,现探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著名经方家胡希恕先生和其弟子首都国医名师冯世纶教授的研究指出:中医有两大理论体系——以《伤寒论》为代表的经方医学理论体系和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医经理论体系,即六经辨证体系与脏腑辨证体系。胡老为研究《伤寒论》倾注了毕生心血,他发展经方六经辨证体系理论,有独特见解,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此文依据胡老和冯老的理论体系,浅析《伤寒论》中第96条、第97条、第263条等关于少阳病提纲的条文。由于少阳病临证涉及面非常广泛,所以根据上述提纲来指导临床判断少阳病、治疗典型和常见的少阳病,将咳嗽、胸闷心悸、慢性鼻炎、慢性咽喉炎、梅核气、消化不良、慢性胃痛、慢性头晕头痛、睡眠障碍、焦虑抑郁、更年期潮热等呼吸系统、心脑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眼耳鼻喉五官科以及妇科病症等多系统诸多病症联系起来,并阐述临床应用心得,理论指导临证实践,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周永学  任小宁 《陕西中医》2009,30(10):1352-1354
目的:探讨张仲景寒热并用方剂配伍规律与经验。方法:研究《伤寒杂病论》相关条文和方剂,整理探寻寒热并用配伍方法与经验。结论:寒热并用是方剂配伍的精华,要在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根据病因病机确定是否寒热搭配和药物选择。组方时要熟识药物的性味归经、功用特点,力求恰中病机,相助无过,性味平和,达到阴平阳秘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伤寒杂病论》喘证的治疗。方法:解读张仲景有关喘证的原文。结果:通过对《伤寒杂病论》有关条文的理解,归纳、总结治喘13法:辛温发汗、宣肺平喘;解肌祛风、降气定喘;辛温解表、化饮平喘;辛凉清热、宣肺平喘;表里双解、清热平喘;荡涤燥热,泻实平喘;宣泄寒湿,搐鼻定喘;泻下逐痰开肺平喘;宣肺泄热,降逆平喘;通阳散结,豁痰下气平喘;补虚散饮,通阳利水平喘;温运脾阳,除湿散寒平喘;扶正祛邪,标本兼顾以定喘。结论:《伤寒杂病论》辨治喘证,在辨证上,既言证候,又指病机。施治上,则根据病机、病性、病位不同,因势利导,立方严谨,用药精当。  相似文献   

12.
《伤寒杂病论》经方防治肿瘤临床疗效显著.近年来大量基础研究表明,经方能通过直接杀伤肿瘤细胞、增强机体免疫力、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及抗肿瘤侵袭与转移等多种途径发挥抗肿瘤效应,其药理研究得到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经方抗肿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迅速,文章就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张仲景论治不寐探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不寐之理论始于《黄帝内经》,不寐之论治,源于《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对不寐类病证的认识以阴阳为纲,以六经为辨证体系,注重阴阳平衡,把握阴阳消长,和脏腑经络的联系更加紧密。与《黄帝内经》对不寐类病证广泛抽象的论述相比,《伤寒杂病论》对不寐类病证的论述更加详尽准确,其创制的多首有效方剂,理法方药完备,更具临床指导性。笔者从理论升华、治则治法、方证运用等方面对不寐的临床诊疗进行探讨,以资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依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发病季节和特点,认为本病与温病有本质的区别,属于伤寒的范畴;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关于本病的诊疗方案中各试行版本描述的临床典型类型和非典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运用六经辨证进行了分析和方药推荐。为非典、MERS、流感、禽流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等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传染性疾病提供治疗参考。  相似文献   

15.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经典著作之一,被后人称为“方书之祖”,其所提倡的辨证思维体系广泛运用于临床上各种疾病的辨证与治疗,对改善肿瘤及其并发症亦有显著疗效。白血病作为一种病情重、进展快、病死率高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同时易出现多种并发症,临床治疗较为棘手。文章归纳总结《伤寒杂病论》中治疗白血病的各种思路及具体的经方应用,以期为临床提供启发。  相似文献   

16.
扶阳思想是蕴于《伤寒杂病论》中的一个重要的学术观点,这一观点体现在张仲景对疾病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处方用药等各个方面.阳气是生命存在的基础,人体气血的运行、躯体的运动、疾病的防护等都离不开阳气的温煦、推动和卫外等功能.抑郁以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特点,这也是阳气不足或阳气运行障碍的外在表现之一.五脏之阳气是人体阳气的最...  相似文献   

17.
古代随着社会的发展,方剂药物用量从原来的不确定、不精确到《伤寒杂病论》用量的相对精确,体现了医学的发展。由于历代度量衡的变迁、医家对于经方的应用见仁见智,形成了后世对于经方剂量折算的不同认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方的准确继承。《伤寒杂病论》剂量折算一直以来众说纷纭,悬而未决。经方剂量的确定应有其事实根据,并且要以疗效为基础。通过对医家有关论述、现代度量衡考证等进行认识,同时辅以实证的方法对经方剂量折算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颞顶叶脑出血在临床表现上有一定的特殊性;可表现为精神神经症状,以烦躁不安,循衣摸床或打人骂人表现就诊,与《伤寒论》太阳蓄血证描述颇为相似;临床诊断有很大的困难,并且很容易误诊为精神分裂症;对于高血压病患者,出现精神神经症状者,应高度怀疑颞顶叶脑出血的可能。  相似文献   

19.
凌云  周春祥 《中国中药杂志》2010,35(9):1209-1212
当前对<伤寒杂病论>中某些药物品种存在着少用、弃用与代用现象.本研究就产生该现象的可能原因做了分析,提出与药物毒性剧烈、品种来源稀缺、药效机制欠明、临床伦理相悖等因素相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就上述现象可能带来的主要问题做了策略性思考,提出了以历史文献为线索、以临床疗效为检验、以药学研究为手段的解决方法,冀能实现扩展少用品种现代应用范围、唤醒弃用药物为当代所用、选用正确代用药物品种的目标,为临床更好地应用仲景方药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韩医713首处方的数据研究,探讨了经方常用50味药物(Top50)在韩医临床的用量情况,包括用药频次,药物最大剂量、最小剂量和平均剂量。结果表明:韩医用药频次位于前15味的药物与张仲景使用频次最高15味药物有9味相同,与明代医生使用频次最高前15位药物有14味相同。Top50在韩医临床的平均剂量范围有80%的药物在3g/日~6g/日之间;83%的药物最小量不超过2g/日;85%药物的最大量不超过30g/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