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腑泻热是治疗中风的重要法则,但其治疗机制仍未明确。结合近期脑肠相关研究结果,从脑肠互动、脑-肠轴、脑肠肽、肠道菌群角度对通腑泻热法治疗中风的机制进行探讨。提出脑-肠轴为阐明通腑泻热法治疗中风的机制奠定了基础,脑肠肽是研究通腑泻热法治疗中风的物质基础,而肠道菌群则是治疗的重要靶点。认为机体通过脑-肠轴调节脑肠功能,形成脑肠互动,脑肠肽、肠道菌群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为脑肠相关疾病的防治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通下法为治疗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原则,但其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明确。本文基于"脑肠相通"理论,从肠道菌群、脑肠肽、脑-肠轴角度对通下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机理进行探讨,认为肠道菌群为治疗缺血性卒中的作用靶点、脑肠肽为其物质基础、脑-肠轴为重要通路,可为从肠道出发论治缺血性卒中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缺血性中风是我国居民致残的首要病因,治疗选择仍然有限。通腑法在缺血性中风治疗中已被证明具有显著疗效,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随着脑肠互动研究的进展,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脑肠互动在缺血性中风中起着重要作用。文章以“脑肠互动”为理论基础探讨了通腑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作用机理,从肠道菌群、脑肠肽、肠道代谢产物、肠道粘膜屏障等多个方面进行讨论阐述,总结出通腑法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脑肠肽含量、肠道代谢产物含量及修护肠道粘膜屏障等治疗缺血性中风,以期为阐明通腑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作用机制提供更多思路,具有重要的理论及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大柴胡汤及其"方剂要素"对NAFLD模型大鼠"肠-肝轴"作用机制进行相关分析,揭示大柴胡汤的配伍规律。方法:105只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盐酸吡格列酮组、疏肝利胆组、健脾化痰组、通腑泄浊组、大柴胡汤组,按照方法造模及给药,检测"肝轴"及"肠轴"相关指标,采用Critic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肝轴"以及"肠轴"各个指标权重之和Z_(总1)、Z_(总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盐酸吡格列酮组、疏肝利胆组、通腑泄浊组以及大柴胡汤组"肝轴"各个指标权重之和Z_(总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盐酸吡格列酮组、健脾化痰组、通腑泄浊组以及大柴胡汤组"肠轴"各个指标权重之和Z_(总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道菌群分析显示,通腑泄浊方剂要素对改善NAFLD模型大鼠肠道菌群优势显著,能提高NAFLD大鼠肠道菌群中拟杆菌属、萨特氏菌属、假丁酸弧菌属细菌和Akkermansia muciniphila等有益菌的相对丰度。结论:大柴胡汤中疏肝利胆方剂要素主要通过疏利肝胆作用显著调节肝脏脂质代谢以及肝脏免疫功能,即调节"肝轴";大柴胡汤中健脾化痰方剂要素主要通过健运脾胃、化痰作用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即调节"肠轴";大柴胡汤中通腑泄浊方剂要素主要调节肠道菌群;大柴胡汤全方则可同时作用于"肝轴"和"肠轴",对NAFLD模型大鼠起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5.
肠-肾轴学说认为肠道菌群的紊乱能够引起肠道屏障功能受损及全身微炎症反应,进而加重慢性肾脏病进程,这一理论的提出为慢性肾脏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通腑泄浊法是通过加强肠腑传化功能,使蓄积于肠道的湿浊毒邪从大便排出,进而调节脏腑气机,祛邪以扶正,与肠肾轴理论不谋而合。本文基于肠-肾轴理论,讨论通腑泄浊法治疗慢性肾脏病的应用,为慢性肾脏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研究显示,肠道菌群与大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而且随着肠道菌群与脑肠轴之间的研究日益增多,发现脑肠肽与胃肠动力,肠道菌群之间关系密切。针灸作为祖国医学的重要部分,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疗效显著,且广泛应用于临床。大量研究表明,针灸能够调节肠道菌群,也能调节脑肠肽和胃肠运动。本文拟从脑肠肽、胃肠运动等方面探讨脑-肠互动与针刺调节肠道菌群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脑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的发生与脑肠轴密切相关,针刺治疗PSCI的疗效肯定但作用机制尚未明确.本文通过梳理PSCI的危险因素、发病机制及脑肠轴对PSCI的影响,从针刺调节肠道菌群、脑肠肽、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等多个角度,探讨针刺通过调控脑肠轴治疗PSCI的作用机制.发现针刺可以调节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平衡...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化痰通腑法对中风中脏腑痰热腑实证患者意识障碍、神经功能缺损及相关证候影响的分析,研究痰热腑实证及化痰通腑法在中风病病势转归中的作用。方法:检索东直门医院信息中心1975年至2005年中风病案号从病案室获取原始病案,严格遵照中风病和痰热腑实证的诊断标准及本研究的纳入和排除标准,遵循双人双录交叉核对原则,将纸质病案转化为结构化电子数据,运用频次统计和t检验分析通腑前后患者在意识状态、神经功能缺损及火热证、痰证的改变情况。结果:共得到中风中脏腑痰热腑实病案217例72.81%的患者,其证候在发病72 h内出现,化痰通腑法可使83.41%的患者腑气通畅,58.5%的患者神志转清,同时促进了意识恢复的速度,缩短了意识障碍持续时间,降低了火热证、痰证程度,促使神经功能恢复。结论:痰热腑实证出现与中风病严重程度相关,化痰通腑法促使腑气通畅、降浊解毒,减轻痰热、痰火证的同时,对改善中风病意识及神经功能缺损的病情有积极作用。腑气通畅在中风病中占据重要地位,痰热腑实证及化痰通腑使腑气通畅对中风病预后转归有重要作用,提示中风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脑与肠存在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9.
徐三鹏  李萍 《河北中医》2023,(2):306-309
随着现代医学对脑出血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肠道菌群在其病理变化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明显,中枢神经系统和肠道菌群之间可通过脑-肠轴进行双向调节,肠道菌群也可通过肠-肾轴参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本文以肠道菌群为桥梁,从肠-脑轴、肠-肾轴来探究脑出血发病相关性,并从中医学脑肠肾脏腑理论进一步解释三者与脑出血的发病关系,为中医药研究和防治该病提供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刘宏伟  王一战  邹忆怀 《中国中医急症》2022,(7):1294-1297+1316
脑卒中(中风病)发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均较高,是世界性重大疾病,中风病常出现痰热腑实证,目前星蒌承气汤治疗中风病(痰热腑实证)的效应机制仍有待探讨。本文通过对近年文献进行总结、梳理和分析,对中风病(痰热腑实证)的形成及星蒌承气汤功效特点进行总结,并从神经保护包括炎症反应学说、神经细胞修复,血液流变及血流动力学和肠道菌群及脑-肠轴等方面对星蒌承气汤治疗急性脑卒中的效应机制进行综述,为进一步研究星蒌承气汤治疗急性脑卒中的效应机制提供更多研究思路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脑和胃肠系统在生理病理上有着密切的联系,脑-肠轴学说的提出进一步加强了脑和胃肠系统相互作用关系密切的认识。近年来对脑-肠轴理论的深入研究发现,胃肠道介导的脑-肠轴上行通路:神经、内分泌、免疫、脑肠肽、肠道菌群等对大脑功能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故本文从中医理论角度出发,结合脑-肠轴学说,探讨针灸治疗偏头痛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胡芬  林冕  诸剑芳 《新中医》2022,54(16):151-155
以肠道菌群作为认识的切入点,基于肠道菌群介导的脑肠轴理论探讨分析针灸治疗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思路。分析总结认为,在现代医学上,肠道菌群能够通过脑肠轴这一途径进一步影响中枢神经系统;而中医学认为,脑与肠在脏腑生理功能上互相关联,在病理上互相影响。基于肠道菌群介导的脑肠轴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密切相关,脑肠轴对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有重要的影响。针灸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调节脑肠轴、有效降低细胞外β-淀粉样蛋白的沉积,最终实现从肠治脑治疗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因此,在针灸治疗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时,可重视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足阳明胃经以及腹部腧穴的应用以达到良效。  相似文献   

13.
最新的罗马Ⅳ标准强调了神经胃肠病学和脑肠互动异常在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中的重要性,以脑肠轴理论治疗肠易激的研究因此也受到广泛关注。西医认为脑肠互动异常与脑肠肽分泌紊乱可导致肠易激综合征腹痛,精神紧张等症状,中医上多把脑肠轴紊乱与肝郁脾虚型泄泻相关联。基于该机制研究肠易激的中西医疗法的也得到了一定的进展,同时脑肠肽的多样性与肠易激其他发病机制如肠道菌群、肠道高敏感性也存在相关性,因而基于脑肠轴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仍有很大空间。  相似文献   

14.
陆夏敏  陆敏 《河南中医》2016,(6):1114-1116
脑-肠轴学说认为肠易激综合征不仅仅是肠道疾病,还与中枢神经系统相关,是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调控失衡所致。中医治疗的多靶点效应与脑-肠轴、脑肠肽的关联。基于脑-肠轴理论的中医治疗方法有:中药经方、中药验方、中药灌肠、及推拿、针灸等。脑-肠轴理论与中医药相结合,规范研究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深入探索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机理,能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与优势。  相似文献   

15.
缺血性脑卒中发作后,脑部损伤会影响肠道功能,而肠道功能失常又会进一步加重脑部损伤,形成病理上互相干扰的恶性循环.中医两千年前即有脑肠相关的医学论述,现代脑肠轴理论又证实胃肠道与脑之间存在涉及神经、内分泌、免疫等多方面联系的双向调节系统,本文旨在从肠腑的角度出发,分别从津液代谢、气机升降、神明调控、经脉荣通等方面阐述肠腑功能失用加重脑损的中医机理,探讨在这种双向互相影响下"肠损及脑"对针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从肠论治的指导思路.  相似文献   

16.
胆囊收缩素与中风病痰热腑实证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华荣  罗翌  黄培新 《新中医》2001,33(7):5-6
从胆囊收缩素(CCK)角度探讨中风病痰热腑实证的形成机理及通腑化疗治疗的作用机制。痰热腑实证是中风病急性期最常见的证候之一。通腑化痰法已成为中风病的治疗在法之一,脑内CCK具有拮抗兴奋性氨基酸神经毒性作用。而CCK阳性神经元减少阶段正好和临床上中风病痰热腑实证形成阶段相吻合,因此,推测CCK在痰热腑实证形成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通腑化痰法的作用机理可能是调节体内CCK水平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7.
通过总结整理近十年来国内外关于“脑-肠轴”理论在针灸治疗中的应用研究相关文献,发现脑-肠轴为一个双向通路,有神经、内分泌、免疫及肠道菌群这四条信息传导通路。许多针灸学者也发现了其特点,将“脑-肠轴”及“脑-肠互动”理论思维越来越多地运用到针灸治疗中,特别是用于治疗脑病及胃肠疾病。文章主要总结了针灸基于脑-肠轴理论治疗抑郁症、脑卒中、帕金森病、失眠等脑病,以及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功能性便秘等胃肠疾病的研究,归纳了其常用穴位及治疗过程所干预的信息传导通道。其中脑疾病主要通过针灸调节肠道菌群,如促进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杆菌等有益菌的数量增加而达到治疗作用。胃肠疾病则多是通过调节神经信息传导通路中的脑肠肽达到改善症状或治愈疾病的治疗效果,常见的有5-羟色胺、胃动素、促生长素、胃泌素、P物质这五种脑肠肽。脑-肠轴的四条信息通路中,对于内分泌及免疫这两条通路干预机制的研究较少。根据目前基于“脑-肠轴”理论的针灸治疗疾病相关研究的报告,发现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不仅治疗效果令人满意,而且疾病的复发率降低了,还能达到预防脑卒中疾病的效果,这大大拓展了针灸治疗脑肠疾病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高血压脑出血属中风范畴,痰热腑实为病机主要矛盾,临床上多见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大多数以意识障碍、痰多、高热、大便不通为主要临床表现,故当泻热通腑,化痰开窍。笔者自拟化痰通腑醒脑汤在临床上治疗痰热腑实证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获得较好疗效。该方即大承气汤合羚羊角汤加减而成共奏化痰热,通腑气,醒神明之功效。  相似文献   

19.
肠道菌群与大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随着孤独症谱系障碍发病率的增高,人们逐渐认识到"微生物-肠-脑轴"与孤独谱系障碍的发病密切相关,而肠脑轴的作用可以用中医学的脾肾理论进行解释。此启发临床采用脾肾理论来治疗孤独症谱系障碍。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研究发现孤独症谱系障碍(ASD)的发病机制与肠道菌群有关,肠道菌群可通过肠-脑轴对机体的生理、病理过程产生多途径调控作用,ASD患者常存在肠道菌群失调,影响机体的神经发育及行为认知。针刺长强穴具有醒脑开窍、安神定志之功,可改善ASD患者的学习、记忆能力等。笔者基于“肠脑同治”中医理论,从肠道菌群-肠-脑轴调控角度分析认为针刺长强穴治疗ASD的具体调节途径分别为:参与调节肠脑神经通路、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