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虎汤是《伤寒论》著明方剂之一,见于太阳、阳明、厥阴各篇,后世研究伤寒者多把白虎汤列为阳明经主方,而与阳明腑证的三气汤相对待,笔者二十年前有幸承姚荷生教授承详予分析指出,白虎、承气诸汤分别列作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厥阴的阳气来复过程的分析,阳气来复过程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关系分析,阐述溃疡性结肠炎症状变化规律,为下一步梳理出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药慢病管理治疗方案提供新角度。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本云"可探究经方用量。麻黄桂枝各半汤中桂枝汤和麻黄汤的服用量约为各自原方的1/3;"分"是一种计量单位,把一两四等分,一份为一分;桂枝二越婢一汤各药用量较小,"不可发汗",为去实轻剂。《伤寒论》"本云"揭示仲景用药思旨,奔豚气从表里并治,灸患处阻隔外寒侵袭,桂枝加桂汤温助心肾,平冲降逆。《伤寒论》"本云"可明了经方组方思路。桂枝汤见于太阳篇、阳明篇、太阴篇、厥阴篇。太阳-太阴为开,阳明-厥阴为阖。桂枝汤可调治出入之机。小柴胡汤善行升降之气,全方以人参为中轴,佐以大枣、甘草,诸药配伍,调升降之气;生姜泻心汤的作用是扶脾土、弱肝用、泻其子,脾虚肝乘不能用泻实治法,所以仲景称为"并泻肝法"。《伤寒论》"本云"可探求古今用量服法。汉代的一升折今约200 mL。  相似文献   

4.
"质疑《伤寒论》六经病之循经传顺序"一文中郑氏对《伤寒论》六经病之循经传顺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提出质疑,提出观点认为《伤寒论》中六经病之循经传顺序若为"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则更为合理。笔者认为此观点有待商榷。本文运用武当山祝华英[2]道长关于人体十二经脉左右正反双向运行的理论,对经脉循行形成新的认识,并以此就文中所提几点质疑给予释疑,得出结论认为《伤寒论》六经辨证思想并不是附会《内经》而为,而是对《内经》经络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书讯     
《上海针灸杂志》2012,(12):879+884+890+894+896+913+915+917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断与治疗》简介由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吴焕淦教授等主编的《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断与治疗》一书,最近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该书共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为基础篇,包括中医对肠腑病证(溃疡性结肠炎)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厥阴不治,求之阳明"见于《医学衷中参西录》,张锡纯作此论断,意在说明厥阴经病证既可从脾治疗,也可从胃治疗。本文阐释了"厥阴不治,求之阳明"含义,进而从厥阴经的生理病理特点、厥阴病证的治则理论,解析其理论依据,最后归纳了从阳明辨治厥阴病证的病机特点,并通过探讨痉厥、中风、黄疸、臌胀、消渴的治疗思路,举例说明"厥阴不治,求之阳明"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 第二章伤寒六经辨证论治的基本内容第六节厥阴病证治(续)(2)伤寒厥阴病与中焦温病问题:从《灵枢·经别篇》所谓"足阳明之正,上至髀,入于腹里,属胃,散之脾,上通于心"来看,可见足阳明胃络是通心的,也是与心包络密切相关的.《伤寒论》阳明病之所以多谵语症的理  相似文献   

8.
章浩军  刘启华 《新中医》2018,50(3):186-189
正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1])。腹痛之症在《伤寒论》可见"腹中痛""绕脐痛""少腹满、按之痛""腹满痛""时腹自痛"等16条条文中描述,其在太阳篇有4条、阳明篇3条、太阴篇2条、少阴篇4条、厥阴篇3条。笔者通过对《伤寒论》腹痛相关条文进行归纳分析,探讨仲景论腹痛证治规律,并结合自身三十余年临证实践,将腹痛证简化分为阳明热结证、三阴寒结  相似文献   

9.
书讯     
<正>《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断与治疗》简介由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吴焕淦教授等主编的《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断与治疗》一书,最近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该书共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为基础篇,包括中医对肠腑病证(溃疡性结肠炎)的形成、发展及肠腑生理病理等相关方面的认识,西医对溃疡性结肠炎在解剖、生理、病理等方面的研究,以及中、西医从不同角度对溃疡性结肠炎病因病机与发病机制等方面的论述,并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流行病学和中医学中各种类似病  相似文献   

10.
书讯     
<正>《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断与治疗》简介由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吴焕淦教授等主编的《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断与治疗》一书,最近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该书共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为基础篇,包括中医对肠腑病证(溃疡性结肠炎)的形成、发展及肠腑生理病理等相关方面  相似文献   

11.
溃疡性结肠炎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以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疾病。近年来患病率不断升高,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难治性疾病之一。中医学虽无该病病名的具体记载,但针对该病的病因病机及治则治法均有详细记载。笔者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土郁夺之"理论为突破口,根据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以及立法的选择、方药的配伍进行总结,整理归纳其辨证思路及治疗策略。总结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经验认准"土郁"之证,根据"湿浊""肝郁""血瘀"之病机,采取"夺之"治则,在经典理论指导下开阔了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前,祖国医学对《伤寒论》少阳位置的认识,尚未统一,因此对少阳病的生理病理以及对寒热往来的解释亦有争议,故笔者不揣荒陋,陈以拙见,请教于同道。一、从阴阳消长看少阳的位置《素问·六微旨大论》云:“少阳之右,阳明治之;阳明之右,太阳治之;太阳之右,厥阴治之,厥阴之右,少阴洽之;少阴之右,太阴治之;太阴之右,少阳治之”,在《素问·经脉别篇》文中亦提出“一阳少阳,二阳阳明,三阳太阳,一阴厥阴,二阴少阴,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所创立的三阴三阳辨证,后世也广泛称之为六经辨证,一直是历代医家争论的焦点。笔者通过对经方、六经理论的阐释,以及对《伤寒论》中"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位序的理解,认识到古人总结经方的过程即:先认识到表、里,后认识到半表半里,三阳证先认识到表阳证太阳和里阳证阳明,后认识到半表半里阳证少阳,故三阳的排序是太阳→阳明→少阳;三阴证先认识到里阴证太阴和表阴证少阴,后认识到半表半里阴证厥阴,感到疑问最多的是厥阴,故三阴的排序是太阴→少阴→厥阴。《伤寒论》中三阳三阴排序不是简单的编写问题,更与经络相传无关,而正是标明了经方发展史。  相似文献   

14.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临床难治的炎症性肠病,其发病急,病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本文从"消托补"理论源流出发,探讨了溃疡性结肠炎不同时期的病因病机、发病特点,从消以导引消散、从托以托脓外出、从补以培本固元3个方面分层阐述了"消托补"理论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运用。笔者认为"消托补"理论指导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治疗,可以有效控制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发展,截断其传变。本文以期为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提供有益的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15.
葛根芩连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不少医家认为其为太阳阳明两解之方,历版《方剂学》教材也将其归为表里双解剂,但是临床实践表明本方是阳明经脉方。临床上用葛根芩连汤为基础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常获良效。文章对近五年用葛根芩连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行简要综述,为葛根芩连汤的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厥阴篇是学习仲景著作的一大障碍以至于近人陆渊雷先生说"厥阴病篇竟是千古疑案","无可研索",甚至否定厥阴病的存在和厥阴篇的真实性,他说"少阴太阴之外,更无厥阴也"[1]。又因为厥阴病也是临床上复杂而疑难的疾病,所以柯韵伯曾感叹"六经以厥阴最为难治"[2]。所有这些笔者认为均与对厥阴病病机的认识不到位有关。  相似文献   

17.
溃疡性结肠炎作为发病机制不明的消化系统疾病,与多种因素有关。通过联系唐容川《血证论》"便血""便脓"篇,指出五脏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密切相关,在"治血四法"的基础上,根据临床证型和现代发病机制,论述本病常用治法,进行治法的相应拓展。  相似文献   

18.
人体各经气血多少之说最早见于《内经》,但其中所言有异,至今未能统一。《素问·血气形志篇》曰:“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气多血,少阴常少血多气,厥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气少血,此天之常数。”《灵枢·五音五味篇》曰:“夫人之常数,太阳  相似文献   

19.
由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吴焕淦教授等主编的《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断与治疗》一书,最近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该书共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为基础篇,包括中医对肠腑病证(溃疡性结肠炎)的形成、发展及肠腑生理病理等相关方面的认识,西医对溃疡性结肠炎在解剖、生理、病理等方面的研究,以及中、西医从不同角度对溃疡性结肠炎病  相似文献   

20.
<正>由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吴焕淦教授等主编的《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断与治疗》一书,最近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该书共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为基础篇,包括中医对肠腑病证(溃疡性结肠炎)的形成、发展及肠腑生理病理等相关方面的认识,西医对溃疡性结肠炎在解剖、生理、病理等方面的研究,以及中、西医从不同角度对溃疡性结肠炎病因病机与发病机制等方面的论述,并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流行病学和中医学中各种类似病证的认识加以论述。中篇为诊断、治疗篇,从溃疡性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