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匮》对咳嗽、喘证、痰饮的治疗,分别在《肺痿·论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和《痰饮·咳嗽病脉证治第十二》两篇中论述最详。其治疗方法对慢性支气管炎的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1 温化痰饮法 《金匮》对痰和饮的治疗,常用温药以振肺之阳气,通调水道,固卫气以抗邪,助脾阳以运水湿,奋肾阳以化水气,使痰和饮无留滞之弊。温化痰饮法,即《金匮》谓“温药和之”之法。具有发越阳气、开腠理、通水道的作用。根据脏腑病变之异.又分温通阳气、温补肾阳、温肺复气等法,来调整脾肾肺三脏的气化功能。……  相似文献   

2.
苓桂术甘汤在疑难杂症中的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苓桂术甘汤为张仲景《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中治疗痰饮病的代表方。该篇原文 15条指出 :“病痰饮者 ,当以温药和之”。寥寥十字 ,为后世对痰饮病治疗制定了一个极其精妙恰当的准则。夫痰饮者 ,乃人体阳气不足 ,肺失治节、脾失健运、肾失气化而致水液代谢失常 ,停留于某一局部的继发性疾病。痰饮为阴 ,遇寒凝聚 ,得温则化 ,而温药者 ,振奋阳气 ,开达腠理 ,通调水道 ,阳气来复则阴翳得开 ,腠理开泄 ,饮随汗解 ,水道通畅 ,痰随水利。邪之去路 ,总以温化为旨 ,湿去则绝其生痰之源 ,兵孤粮断 ,痰饮自除 ;和之者 ,平淡和缓 ,温不过燥、…  相似文献   

3.
卒中后肺炎,因病患多有意识力、肢体活动能力、吞咽排痰反射能力、免疫抵抗力等多方面的欠缺,致使临床治疗困难,预后较差,芮庆林教授在临床实践和探索中,结合三焦学说研究进展,从肺系焦膜理论阐述并治疗此疾病,注重少阳气机的调畅,促进津液的运行,具有明显的疗效优势和远期康复优势。  相似文献   

4.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是痰饮病的治疗法则,后世医家对痰饮实质、广义与狭义痰饮、"温药和之"等内容存在不同见解.笔者追根溯源力求原意,张仲景所论之痰饮实为饮邪,"温药和之"针对广义痰饮.饮为阴邪,多由脏腑阳气不足、水液停聚导致,证属本虚标实当以温药治之,但须遵循"和之"的总体目标和原则.应当根据邪正之盛衰、病势之缓急...  相似文献   

5.
詹少锋  刘小虹 《新中医》2009,(11):118-119
关于温法在治疗肺系疾病中的应用理论研究甚少,但是在应用温法和温药治疗咳喘病症,无论古代或近代的医籍均记载颇多。如《伤寒论》六经辨证,肺系疾病总的病机是寒邪外袭,治疗倡导“扶阳气”的基本思想。肺系疾病之所以使用温肺之法,着跟点在于患者气阳虚弱是关键。中医学认为,因肺为华盖,位居上焦,在外合于皮毛,风寒之邪由皮毛玄府直人,外寒内侵常居十之八九,故直接称肺阳虚者不多。  相似文献   

6.
龙祖宏教授运用痰湿致病学说治疗肺系疾病的临床经验总结。龙祖宏教授推崇"脾胃为后天之本"、"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等观点,认为脾虚生痰,痰湿蕴肺易致肺疾,临床上常以宣肺止咳、健脾化痰之法治疗肺系疾病,往往有其独道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历年来在中医古代医籍文献中很少提及"肺阳"者,关于"肺阳"与"肺阳虚"目前还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故通过对"肺阳"及"肺阳虚"相关理论的梳理,以中医学脏腑阴阳体系为理论指导基础,从藏象学说和生理病理的角度对"肺阳"以及"肺阳虚"加以阐述,发现"肺阳"即是肺气中具有温煦、推动和兴奋作用的部分,即"肺之阳气"。而"肺阳"的生理功能又可以归纳为温煦机体、防御外邪、司肺气之宣发、调节全身水液输布和代谢等几个方面。"肺阳虚"则会出现咳喘无力、乏力神疲、四肢不温、畏寒、痰白量多等阳虚不温的症状。从理论和现代实验研究角度都进一步证实"肺阳"的存在,这不但为临床治疗肺系疾病提供了新思路和理论依据,同时也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中医理论。  相似文献   

8.
李萌  李敏  郑军 《北京中医药》2024,(2):194-196
风药之性与小儿脏气清灵之体同气相应,针对小儿肺系疾病不同病种发病特点,巧妙运用风药以疏风解表宣肺、消风涤痰宣窍、益气固表祛风,在感冒、慢性咳嗽、反复呼吸道感染、变应性鼻炎、哮喘等小儿常见肺系疾病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黄丽娜  高峰 《中医杂志》2021,(13):1179-1181
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生、发展中,痰占据重要地位.用药须"使邪有出路"的观点提示,在本病的治疗中配伍利水渗湿药既可直接化痰,又可通利小便,一则能加强有形之痰的祛除,二则适宜肺间无形之痰的导化.认为治疗时应总以"温化"为纲,稳定期可配伍茯苓、车前草、猪苓等平和之品淡渗利湿,急性加重期则应配伍桑白皮、葶苈子、石韦等清热之品...  相似文献   

10.
《金匮·痰饮咳嗽病篇》曰:“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温药和之”,似乎但为痰饮一病而设,实则为《金匮》除湿之总则。《金匮》一书,由痰饮水湿而病之篇章,凡二分有一。痰饮乃五脏阳气虚衰,三焦气化乖戾所致,故“当以温药和之”,温通三焦,振奋阳气,气化则饮化矣。一、饮停上焦,麻桂和之肺主气属卫,外合皮毛。若饮停上焦皮  相似文献   

11.
陈炜  韩明向 《新中医》2014,46(6):19-20
介绍韩明向教授运用温法治疗痰饮咳喘的经验。韩教授认为,痰饮是哮病、喘证、肺胀等肺系疾病形成的病理因素,总属阳虚阴盛,本虚标实之候。其本在于脾肾虚寒,其标责之于外邪袭肺。基于肺喜温而恶寒的理论,宗仲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大法,运用温肺蠲饮、温脾益气、温肾化饮、温阳行瘀等温法辨治痰饮咳喘。  相似文献   

12.
介绍中医针药并治老年肺炎医案一则。根据患者的既往病史以及症状体征辨证为脾肾阳虚,风寒束表,寒郁化热,导致肺失宣肃,发为肺炎。以标本同治为治疗原则,本着"治肺不远温"的思想,中药处方选用麻杏石甘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针灸处方选自《针灸甲乙经》中的泻肺方,全方针药并用,共奏辛温宣肺、清热豁痰、温补脾肾之功。  相似文献   

13.
中医理论认为儿童哮喘以痰瘀为夙根,与肺脾肾三脏不足密切相关。而痰瘀为有形阴邪,必因阳不化气、水停血滞而成,认为儿童哮喘应有脏腑阳气虚损的病理基础;加之小儿属"稚阴稚阳"之体,处于以阳气为主导的生长发育阶段,易受外邪、饮食因素影响,造成阳气亏耗;或因先天禀赋不足,生而阳气本虚。肺是哮喘的直接核心病位,阳气虚者在于肺也,认为肺阳虚是儿童哮喘发病的基本病机,也是痰瘀形成的重要原因。随着病程延长,病理产物逐渐产生、积聚,终致痰瘀胶结,形成"肺阳亏虚-气血津液失常-痰瘀伏肺"的动态病机演变过程,三者互为因果贯穿于儿童哮喘始终,是其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年性慢性支气管炎简称“老慢支”,好发于冬春或气候骤变季节。患者长期咳喘,排出粘痰,历年举发。本病是老年常见病,对健康危害极大。久延不愈,可使支气管管壁增厚,管胜变窄,进而因细支气管狭窄或炎性分泌物增多而引起不完全阻塞,使肺泡内的气体呼出困难,久之演变成肺气肿、肺心病。中医认为本病系内有停痰宿饮,外有邪气侵袭而致。老年阳气已衰,牌运不健,饮食不为精微,反凝而成痰,致痰饮日增。又因卫表不固,外邪易袭,触动内饮停疾,痰空气道,肺失清肃之权而咳喘作。病属本虚标实。脾肺气虚为本,痰诞塞盛为标。脾湿蕴痰,痰…  相似文献   

15.
1精于辨证,“温、化、宣、敛”四法详参1.1温法温化、温润之法。适用于咳嗽痰湿偏盛者。咳嗽一病,不论寒热、虚实、新久,致病之邪皆以“痰”为首。痰为阴邪,其性黏滞,易伤阳气,痰之形成,总为本虚标实之证。治咳首先应治痰,而治痰首宗张仲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为大法,即非温热助阳之药不能温通气机,逐散痰饮,阳通则气机得畅,三焦得通,水津循行无滞,痰饮得散,则咳嗽自平。临床运用:温化痰饮宜小青龙汤;温润止咳多用止嗽散。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顾护阳气在慢性肝病治疗中的意义。临床上慢性肝病多见迁延难愈之证,只有在与疾病做斗争的漫长过程中尽力保护好阳气,方有可愈之机。方法:本文根据中医经典理论和临床观察"阳气"在中医肝脏生理病理中的影响,同时根据临床实际情况来探讨"顾护阳气"在肝病临床辨治中的应用。结果:肝脏是厥阴,阴尽阳生,与春气相一致,主万物复苏之机。肝阳充足则精力充沛,筋脉柔和,强劲有力,深谋远虑,颜面爪甲红润光泽,目光灵活,行为果敢。阳气虚贯穿慢性肝病整个病程,肝之阳气虚弱,"肝用"疏泄无权,易导致留湿、停痰、痞塞、瘀阻等寒热夹杂,虚实并见,诸症峰起。肝阳旺则万化安,虚则生机不振,阳虚络瘀痰凝水停是慢性肝病重要病机。结论:留一份阳气,便留得一份生机,顾护阳气在慢性肝病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在辨证论治基础上处方用药时,请"重正气、扶阳气",从而在慢性肝病持久战中取得最终的胜利。补肝以黄芪、山茱萸为优,温肝之药则以桂枝、肉桂、小茴香、高良姜、台乌、吴茱萸等为佳。  相似文献   

17.
"冬病"指在秋冬季发作或加重的疾病,中医认为与寒邪为患、人体阳气不足有关。患者多有宿疾。入冬后,由风寒之邪侵犯人体,引动宿疾而发病,如支气管炎、慢阻肺肺纤维化,而支气管哮喘为宿痰伏肺,虽可发生于春夏等特定季节,也属冬病范畴。其他也包括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老年畏寒症以及属于中医脾胃虚  相似文献   

18.
杜洪喆  陈汉江 《新中医》2014,46(4):25-27
陈宝义教授临床实践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善用经方,活用经方,在温热药的运用上更有独到见解。认为小儿"稚阴稚阳"之体,一者指出阳气的娇嫩,存在很大的发育空间,二者指出培植阳气的重要;在阴阳的先后关系上,"阴以阳为主","万病皆损于阳气",治疗原则应法于扶阳,培育阳气。用药上喜用温热药,强调"柔剂阳药"的使用;立足于脏腑,分温散、温运、温通、温潜、温化而用之;注意配伍,中病即止,不一温到底;扶助阳气,应微微生火,从而提高治疗儿科疾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对于湿邪的治疗,临床常采用芳香化湿法、清热利湿法、淡渗利湿法或苦寒燥湿法等,而鲜用温阳祛湿法,然而"柔而遏者为湿邪""湿盛则阳微",湿邪易流连气分,阻滞气机,又易伤阳气,导致阳虚,是以非温阳无以通阳化气,振奋阳气。湿邪上犯上焦痰饮伏肺者宜温阳,困遏中焦脾阳不升者宜升阳,下袭下焦水湿不通者宜通阳。湿邪无论寒化抑或热化,皆可用之。湿邪寒化,温药可温经通阳,散寒祛湿;湿邪热化,温药可微通其阳,使阳气宣通。然而温药多属温燥之品,若用之过度,有化燥伤阴或耗气伤精或犯实实之戒,闭门留寇之弊,因此,临床运用过程尚需遵循"和之"及"温阳而不伤阴"的原则,随证加减,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20.
咳嗽为人类自清洁呼吸道,清除异物或痰液的保护性反射动作,可见于多种呼吸系统疾病中。小儿肺系发育未全,适应性差,易患咳嗽。廖品东教授坚持"谨守病机"的诊疗模式,认为咳嗽的病机为"肺失清肃",而小儿由于生理原因又难以将痰液通过咳嗽排出,故廖教授在推拿中尤其重视排痰,临床疗效显著。本文对廖品东教授运用抱肚排痰法治疗小儿咳嗽的临床经验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