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目的 探究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6年3月-2018年3月院收治的行60例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随访至2019年4月30日,根据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作为依据评估患者预后情况,采取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分析患者的术后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血管内介入栓塞...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颅内破裂瘤患者应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后效果。方法:将我院89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44例给予显微手术夹闭,观察组45例给予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对比治疗疗效、复发率。结果:观察组良好率高于对照组,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GOS评分及SF-36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血管内介入栓塞术能够有效改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神经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4.
李超  胡承俊  李强 《海南医学》2022,(17):2199-2203
目的 探讨影响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栓塞治疗预后的因素,以提高血管内治疗动脉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107例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和动脉瘤影像学资料,术后随访患者6个月,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分分为预后不良组74例和预后良好组33例。对可能影响动脉瘤栓塞术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患者的高血压病史、术前改良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以及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饮酒史、吸烟史及颅内动脉瘤的形态、大小、数量、部位和术后即刻栓塞程度等因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改良Fisher分级与术后缺血性脑梗塞、脑积水等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术前改良Fisher3~4级及术后缺血性脑梗塞、脑积水等并发症是影响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患者栓塞术预后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5.
6.
目的分析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对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9月荥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1例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的颅内动脉瘤患者,统计手术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71例患者成功栓塞治疗76个囊形动脉瘤,其中64例(90.14%)患者68个动脉瘤被完全栓塞,6例(8.45%)患者8个动脉瘤被部分栓塞,1例(1.41%)患者治疗失败。术中发生血管痉挛10例(14.08%),血管栓塞3例(4.23%),动脉瘤破裂4例(5.63%),1例(1.41%)麻醉复苏后左肢少动,右肢见活动。结论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方法,但存在发生脑血管痉挛、血管栓塞、动脉瘤破裂等并发症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临床分析及护理体会。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5月至2016年5月期间前来神经外科就诊的63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术后护理条件的不同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一般护理组(30例)和全面护理组(33例),观察两组患者预后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结果:全面护理组患者清醒时间及清醒后并发症明显少于一般护理组,P<0.05,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全面护理组的9.1%远低于一般护理组的40.0%,P<0.05,差异显著。结论:颅内动脉瘤患者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后的临床全面护理对患者的预后极佳及大大降低术后并发症,大大缩短患者的出院时间,临床价值较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栓塞介入术治疗直径≤5 mm颅内破裂小动脉瘤患者近期疗效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焦作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单发颅内破裂小动脉瘤(直径≤5 mm) 3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其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85例(动脉瘤破裂后3 d内行开颅夹闭术)、观察组250例(动脉瘤破裂后3 d内行栓塞介入术),对比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术后动脉瘤闭塞程度、手术前后动脉瘤影像特征[入射角、动脉瘤瘤体高度与瘤颈长度之比(AR)、动脉瘤瘤体直径与载瘤动脉直径之比(SR)]、并发症及预后。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而术后动脉瘤完全闭塞率、住院费用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两组患者入射角、AR、SR均较术前减少,且观察组入射角、AR、SR降低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 00%,低于对照组的20. 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观察组GOS评分分级较对照组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采用栓塞介入术对直径≤5 mm颅内破裂小动脉瘤进行治疗,有近期疗效好、预后佳、并发症少等优势,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讨论在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过程中应用血管内栓塞的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7月~2013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78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进行分组,观察组(血管内栓塞治疗组)39例,对照组(传统显微外科夹闭治疗组)39例,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32例临床治愈,构成比为82.1%;5例好转,构成比为12.8%;2例术后病情恶化,构成比为5.1%,患者住院平均时间为15.6±4.6天。对照组31例临床治愈,构成比为79.5%;5例好转,构成比为12.8%;2例无变化,构成比为5.1%;1例术后病情恶化,构成比为2.6%,患者住院平均时间为21.4±5.2天。2组患者治疗效果上的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将血管内栓塞治疗技术应用于颅内破裂动脉瘤急性期具有安全性高、并发症少等优点,能够有效降低再出血率、致残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血管内栓塞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处理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近年来,可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技术已经成为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1]。我院自1995年以来,共施行可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栓塞颅内动脉瘤126例132个。其中,用机械可脱性弹簧圈(MDS)栓塞的85例90个动脉瘤中,有3例术中动脉瘤破裂,电熔可脱性弹簧圈(GDC)栓塞的41例42个动脉瘤,有1例动脉瘤破裂,现结合文献就动脉瘤栓塞过程中破裂的原因、预防措施及动脉瘤破裂后的急救处理进行分析。一、对象与方法1对象:男3例,女1例,年龄19~58岁。4例均为反复多次蛛网膜下腔出血,其中1例反复出血4次,另3例各出血3次。栓塞前2例神志清楚,1例呈朦胧状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IA)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 年 1 月—2018 年6 月绍兴市人民医院113 例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破裂IA 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改良Rankin 量 表(mRs)评价预后,根据随访结果分为预后良好组(mRs 评分0 ~ 1 分)和预后不良组(mRs 评分2 ~ 6 分)。 对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 113 例患者中,83 例(73%)预后 良好,30 例(27%)预后不良。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Hunt-Hess 分级、Fisher 分级、手术时机及脑积 水对预后有影响(P <0.05)。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l ^ R=1.065(95% CI :1.012,1.121)]、 Hunt-Hess 分级[Ol ^ R=9.497(95% CI :2.034,44.345)]、手术时机[Ol ^ R=3.957(95% CI :1.242,12.604)] 及 脑积水[Ol ^ R=8.005(95% CI :1.552,41.278)] 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年龄、Hunt-Hess 分级、 手术时机及脑积水能够影响行介入治疗的破裂IA 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7):66-69+73
目的探讨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破裂前循环微小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19年3月在我院应用介入栓塞术治疗的破裂前循环微小动脉瘤患者14例的临床资料,应用术后即刻造影后Raymond分级、随访复发率及改良Rankin量表评分评估手术疗效,以围术期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及随访复查载瘤动脉狭窄、弹簧圈脱出发生率评价手术安全性。结果 14例患者中,应用单纯弹簧圈栓塞12例,支架辅助栓塞1例;术后即刻造影示致密栓塞9例(64.3%),瘤颈残留4例(28.6%),手术失败1例;患者围术期均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3~6个月随访结果显示,完全闭塞11例、弹簧圈袢部分脱出至载瘤动脉1例、瘤颈残留1例。患者术后6个月mRS评分均为0~1分。结论颅内前循环破裂微小动脉瘤患者应用介入栓塞术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血管内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并发术中再破裂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收治的678例经血管内栓塞治疗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结合多因素分析探讨术中再破裂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引起术中再破裂事件的危险因素有血管痉挛、动脉粥样硬化及动脉瘤大小(P<0.05),而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Hunt-Hess分级、瘤颈特征、治疗方案及治疗时间与术中再破裂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 血管痉挛、动脉粥样硬化及微小动脉瘤是血管内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并发术中再破裂的危险因素,临床需谨慎选择手术方案,充分做好术中再破裂的预防.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破裂的前循环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治疗策略。方法回顾分析43例破裂的前循环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经动脉瘤夹闭或血管内治疗,23例行动脉瘤夹闭术,20例行血管内治疗。结果全部病例术后平均随访1年。手术恢复良好19例,轻度残疾1例,重度残疾2例,死亡1例;血管内治疗恢复良好18例,轻度残疾1例,死亡1例。发生症状性脑血管痉挛10例。结论对于早期破裂的前循环颅内动脉瘤,早期治疗能得到较好疗效,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简单、快速及尽可能保留正常解剖结构的治疗方法。治疗过程中,熟悉动脉瘤三维结构及完善术前计划尤为关键。早期治疗破裂的颅内动脉瘤可降低再出血的风险,有利于脑血管痉挛及脑积水的防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对比显微镜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与血管介入动脉栓塞术治疗前循环出血性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手术效果。方法选取我院84例前循环出血性颅内动脉瘤患者,按照手术方法分为两组,各42例。介入组行血管介入动脉栓塞术,显微组行显微镜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对比两组术后Hunt-Hess分级、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介入组术后Hunt-Hess分级与显微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组术后3个月mRS评分与显微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6.67%较显微组35.71%低,复发率19.05%较显微组2.38%高(P <0.05)。结论显微镜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与血管介入动脉栓塞术治疗前循环出血性颅内动脉瘤患者,手术效果相当,可减轻患者病情,增强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血管介入动脉栓塞术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但术后易复发,需谨慎选择术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介入栓塞与手术夹闭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效果,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循证依据。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图书馆、Medline、Embase等数据库,收集有关介入栓塞和手术夹闭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随机对照研究。按照相关纳入排除标准由2名研究人员独立进行筛选并提取相关数据,以不良事件发生率、术后1年病死率、再次出血率、血管痉挛发生率和缺血性脑梗死发生率作为测量指标。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16篇文献纳入分析,共7373例患者,其中采用介入栓塞治疗的患者3092例,采用手术夹闭治疗患者4281例。介入栓塞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OR=1.25,95% C I:1.12~1.40,P<0.0001)和再次出血率(OR=0.43,95% CI:0.28~0.66,P=0.0001)均低于手术夹闭组;两组术后1年病死率(OR=1.13,95% CI:0.92~1.39,P=0.23)、血管痉挛发生率(OR=1.41,95% CI:0.99~2.02,P=0.06)和缺血性脑梗死发生率(OR=0.66,95% CI:0.42~1.05,P=0.08)无明显差异。结论根据目前临床研究证据表明,使用介入栓塞手术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相比手术夹闭可明显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但增加再次出血率,而两种手术患者的术后1年病死率、血管痉挛发生率和缺血性脑梗死发生率则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7.
陈进  金卫星  祝斐 《当代医学》2021,27(32):97-99
目的 探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单发颅内破裂小动脉瘤患者近期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状况.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60例需行手术治疗的单发颅内破裂小动脉瘤患者,按照抽签分组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0例.对照组接受开颅夹闭术治疗,研究组接受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动脉瘤完全闭塞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3.33%,低于对照组的20.00%,研究组恢复良好例数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发颅内破裂小动脉瘤患者接受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能有效改善近期效果,促进疾病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循环动脉瘤破裂出血41例中,蛛网膜下腔出血40例,未破裂动脉瘤1例;Hunt-HessⅠ级9例,Ⅱ级16例,Ⅲ级11例,Ⅳ级3例,Ⅴ级2例;行DSA检查29例,行CTA检查8例,行MRA检查4例,手术采用改良的Yasargil入路。结果:41例患者均成功夹闭动脉瘤。出现血管痉挛、脑梗死致偏瘫、失语3例,有精神症状1例,动眼神经麻痹5例。随访3~24个月,恢复良好35例,轻残2例,重残3例,植物生存1例。结论:早期手术可避免动脉瘤再次出血,减轻脑血管痉挛。HuntⅢ级及以下疗效显著,Ⅳ级以上者术后致残率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19.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7,(4):310-312
目的探讨外科手术夹闭治疗已破裂前循环动脉瘤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黄冈市中心医院行外科手术夹闭治疗的82例已破裂前循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患者的预后情况,并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82例患者全部成功随访,其中预后良好58例(MRS评分≤2),预后不良24例(MRS评分≥3),预后良好率为70.73%(58/8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Hunt-Hess分级、Glasgow昏迷量表(GCS)评分、Fisher CT分级、术后脑血管并发症及颅内感染与已破裂前循环动脉瘤患者的预后有关(P<0.05),而性别、动脉瘤直径、动脉瘤位置、手术时间、出血次数及手术入路与已破裂前循环动脉瘤患者的预后无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术后脑血管并发症、Hunt-Hess分级、GCS评分、Fisher CT分级是影响已破裂前循环动脉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外科手术夹闭治疗已破裂前循环动脉瘤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较多,临床医师应及时评估患者病情,并制定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电解式可脱性微弹簧圈(GDC)超早期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优势及可行性。方法:25例不同部位破裂颅内动脉瘤,一经全脑DSA检查证实,既在48h内气管插管全麻下使用GDC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术前Hunt-Hess分级,Ⅰ-Ⅱ级15例,Ⅲ级7例,Ⅳ级2例,Ⅴ级1例,结果:术后恢复优良者22例(88.0%)。出现一过性偏瘫,失语1例,单纯运动性失语1例,均于1月后逐渐恢复,死亡1例(Hunt-HessV级)。结论:对Hunt-Hess分级Ⅰ-Ⅳ级的病人实施超早期栓塞治疗可避免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降低死亡率;术后恢复时间与术前Hunt-Hess分级,是否存在颅内血肿或(和)伴有脑血管痉挛有关,与病人年龄无直接相关,Hunt-Hess分级Ⅴ级是术后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