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4 毫秒
1.
钟宜干  金进华 《北京医学》2001,23(2):121-121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诱导缓解期间最常见的合并症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由此而引起的重要脏器出血成为APL的早期主要死亡原因。我们采用小剂量肝素治疗APL合并DIC 54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资料及方法 1.一般资料:54例均为资料完整的住院病人,其APL诊断均符合FAB分类分型标准。DIC诊断、分期及疗效判断参照1987年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制定的标准及《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54例中,男42例,女12例,年龄16~58岁。所有病人确诊APL后即做有关DIC方面的实验室检查,并定期复查。54例中,10例在使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前已诊断DIC,44例在使用ATRA后诊断DIC;14例诊断DIC早期,40例诊断DIC中晚期。54例均有不同程度出血,其中皮肤粘膜瘀点瘀斑54例,齿龈出血24例,球结膜出血16例,眼底出血11例,血尿9例,月经过多或阴道出血6例,颅内出血2例,呕血及咯血各1例。 2.治疗方法:一般治疗:全部病例均采用ATRA诱导缓解治疗,剂量10~20mg,每日3次,其中8例外周血白细胞>40×109/L,在开始使用ATRA的同时使用羟基脲1.0~2.0g,每日2~3次,用3~5天。肝素治疗:一旦确诊DIC,使用肝素75mg加入500m 5%葡萄糖中静脉滴注,维持24小时,直至DIC症状消失,相关辅助检查恢复正常后巩固1~2天停药。肝素化输血:一旦确诊DIC,输注所有血液成分都必须先肝素化(200~400ml全血或成分输血中加入肝素25mg)。  相似文献   

2.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概率很高,据文献报道约有80%的患者早期即有凝血功能异常,DIC为APL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积极有效地治疗DIC对降低APL患者早期病死率起着重要作用。2001~2006年,我们采用小剂量肝素加血浆输注治疗APL并发DIC患者110例。疗效较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我们对1990-1996年收治的24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应用小剂量肝素治疗,用法10-25mg,8-12h一次,皮下或静脉滴注,每日剂量20-75mg,用至凝血象恢复正常,用药天数为3-24d,中位10d,同时实验室监测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结果显效14例,进步8例,有效率91.7%,用药过程中无APTT延长现象,故小剂量肝素治疗APL合并DIC既安全又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丁凤   《中国医学工程》2014,(5):176-176
目的探讨小剂量肝素联合血液制品治疗新生儿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应用体会。方法 2011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治疗78例新生儿DIC,根据临床表现及血生化结果,输注血液制品,并联用小剂量肝素(每次6 U/kg,皮下注射,2次/d)进行治疗。观察治疗后的临床疗效、DIC完全纠正的时间、凝血功能及血小板指标变化等情况。结果经治疗后,78例DIC患儿的治愈率高达88.5%(69/78),DIC完全纠正时间为(6.4±1.2)d;治疗后,DIC患儿凝血功能及血小板指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儿使用小剂量肝素过程中,无继发性加重出血的不良反应。结论小剂量肝素联合血液制品治疗新生儿DIC的方法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余蓉晖 《当代医学》2010,16(18):105-106
目的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APL并发DIC35例。全部病例采取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加抗感染、抗凝、补充凝血因子及小剂量肝素治疗等措施。结果合并DIC者治疗后1~2d死亡20例,2~10d死亡7例,临床缓解8例。结论 DIC是APL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常为APL致死的直接原因,且多发于病情危重期,严重感染期及疾病晚期。积极稳妥治疗原发疾病,去除病因,早期诊断DIC,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中止病情的发展,是DIC预防和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恶性实体瘤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2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恶性实体瘤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对22例恶性实体瘤合并DI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22例恶性实体瘤合并DIC的患者中以肺癌(27.3%)和消化道肿瘤(31.8%)多见。结果肝素治疗者的存活率为81.8%(9/11),非肝素治疗者的存活率为9.1%(1/11),肝素治疗者与非肝素治疗者相比,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2例DIC患者中死亡12例,病死率高达54.5%,其中4例死于肺栓塞,1例死于颅内出血,7例死于多器官衰竭。结论去除原发病是DIC治疗的关键,治疗中注意防止DIC的诱发因素,如化疗、放疗、感染,早期肝素抗凝治疗有望提高DIC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7.
小剂量肝素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合并DIC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易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病情凶险,常因广泛内脏出血而致死。应用小剂量肝素治疗APL并发DIC有较满意效果,但在应用肝素过程中应严密观察,及时调整用量加强护理措施。现将我们应用小剂量肝素治疗12例APL并发DIC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993年1月~1995年12月,我们应用维甲酸(全反式)治疗APL32例,其中合并DIC12例。12例中男9例,女3例,年龄16~52岁,平均38岁。治疗前合并DICg例,治疗中发生3例。APL的诊断符合FAB分类分型标准,DIC的诊断符合1987年首届全国血栓止…  相似文献   

8.
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46例肝素治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艳 《海南医学》2002,13(5):39-40
目的 探讨急性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肝素治疗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对近10年来本院收治的46例产科急性DIC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辅以肝素的综合治疗方案组病死率(2.9%)明显低于不用肝素组(18%),肝素可用于DIC的任何时期;肝素用量74%为25-50mg,平均用量为61.29mg,首日用量≤125mg,维持量50-75mg/日,停药指标以临床表现为最佳。结果肝以早期、小剂量、间断及个体化治疗可收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9.
金玉姬  韩元一 《中国医药导报》2010,7(34):150-150,153
目的:探讨产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对30例DIC患者查找病因、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并适当补充凝血物质;对死胎行剖宫产手术或者引产手术的患者,治疗产妇原有疾病并适时中止妊娠;对出血不止者可用碘仿纱条宫腔填塞,并适当应用肝素。结果:经治疗后DIC得到有效的纠正。结论:早期的明确诊断,及时查找病因,给予适时中止妊娠,碘仿纱条宫腔填塞,必要时进行子宫切除是抢救DIC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临床表现及治疗效果。结果 10例中9例行手术,4例予切除子宫,其余经药物保守或双侧髂内动脉结扎术或结扎子宫动脉保留子宫;10例均予小剂量肝素静脉滴注,输代浆血,新鲜血浆。均治愈出院。结论 治疗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去除病因是关键,确诊DIC应早期补充凝血因子,要重视早期应用小剂量肝素。同时积极纠正休克,治疗多脏器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微量肝素治疗弥散性血管血内凝血(DIC)的疗效。方法:对21例确诊DIC的患者在积极治疗基础疾病的同时静脉滴入微量肝素1873-3125u/天(15-25mg/天),观察出血等临床情况,隔天复查DIC实验指标。结果:治愈12例,显效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1.0%。结论:微量肝素治疗DIC安全、有效、简便, 不需临测凝血指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产科DIC中肝素应用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宋鹤兰 《铁道医学》2001,29(3):189-191
》目的 探讨产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中肝素的合理应用。方法 对本院1980年10月-2000年9月发生的21例DIC(其中使用肝素1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实验室检查确诊前使用肝素5例,确诊后使用肝素11例。首剂肝素用量为6.25-50mg,间隔4-6h,使用1次;一般用药2-4次,最多用药6次;肝素总量为25-300mg,平均为85mg。孕产妇抢救成功13例,死亡3例,死亡率18.75%。围生儿16例,死亡5例,死亡率为31.25%。结论 在DIC的救治中,早期诊断、及时去除病因以及肝素的合理使用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应用肝素要早,从小剂量、微剂量开始,间歇性静脉推注或皮下注射,即可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13.
宋鹤兰 《现代医学》2001,29(3):189-191
目的探讨产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中肝素的合理应用。方法对本院1980年10月~2000年9月发生的21例DIC(其中使用肝素1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实验室检查确诊前使用肝素5例,确诊后使用肝素11例。首剂肝素用量为6.25~50mg,间隔4~6h使用1次;一般用药2~4次,最多用药6次;肝素总量为25~300mg,平均为85mg。孕产妇抢救成功13例,死亡3例,死亡率18.75%。围生儿16例,死亡5例,死亡率为31.25%。结论在DIC的救治中,早期诊断、及时去除病因以及肝素的合理使用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应用肝素要早,从小剂量、微剂量开始,间歇性静脉推注或皮下注射,即可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AL并发DIC28例,全部病例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加强抗感染、抗凝、补充凝血应子及小剂量肝素等措施。结果:合并DIC者治疗后1d-2d死亡16例,2d-10d死亡4例,治愈8例。结论:DIC是AL(APL)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且常为AL(APL)致死的直接原因。积极稳妥治疗原发疾病,去除病因,是DIC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小剂量肝素对严重烧伤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的防治效果。方法:用小剂量肝素治疗18例严重烧伤并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观察患者用药前后DIC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18例患者中治愈13例(有效率72%),患者DIC临床症状消失,出血停止,实验室指标恢复正常。死亡5例,(无效率28%)。结论:小剂量肝素防治严重烧伤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应用低分子肝素联合EACA治疗初发APL合并DIC的疗效。方法对22例确诊初发APL合并DIC的患者立即给予ATRA诱导缓解治疗,补充血小板及凝血因子的同时,给予低分子肝素5000IUq12h皮下注射,EACA6~8g缓慢静脉滴注7d~14d。结果22例患者中,其中1例于治疗第5天死于颅内出血,2例因其他原因放弃治疗,19例患者治疗过程平稳,临床出血症状显著改善。结论低分子肝素联合EACA治疗APL合并DIC方便、安全、有效、经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报告用微量肝素持续静脉滴注治疗外科早期DIC12例的临床疗效观察。肝素用量:每日最小1250u,最大1875u.结果;用药24小时后显效10例(83.3%),进步2例,48小时后,显效12例(100%);72小时后,痊愈11例(91.7%)。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对本院24例产科DI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4例产科DIC中19例抢救成功,5例死亡。结论:产后出血、胎盘早剥、羊水栓塞是主要诱因,早期诊断,去除诱因.合理使用肝素.及时补充凝血因子,果断切除子宫是产科DIC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治疗小儿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6年5月~2008年5月收治的DIC患儿随机抽取63例设为治疗组,2004年5月~2006年4月收治的DIC患儿随机抽取60例设为对照组。治疗组在对照组(抗凝、抗纤溶、补充凝血因子、改善微循环)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针(10万U/瓶),每日2次,静脉滴注。动态观察出血、栓塞等临床表现情况及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D-二聚体(D-D)的动态变化。结果:治疗组有效45例,无效18例,有效率为71.4%;对照组有效24例,无效36例,有效率为40.0%;治疗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4.1,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能提高DIC患儿抢救的成功率。乌司它丁是治疗DIC的有效方法,有推广应用的必要。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急症手术后并发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早期诊治的有效措施.方法 回顾29例急诊术后并发急性DI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转归的特点.结果 康复22例,死亡7例,治愈率75.86%.结论 去除病因,尽早诊治早期DIC,祛除病因,做好凝血监测,指导肝素的应用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