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腰椎后缘骨内软骨结节:附11例报告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作者分析了11例腰椎后缘骨内软骨结节的临床,X线及CT表现,多为青壮年,主要症状为腰腿痛,均为单处发病。典型的X线表现为发病椎体后下缘有一骨质缺损,其后有一骨块突入椎管。CT扫描均见椎体后缘类圆型或多囊状骨质缺损,为典型的软骨结节(许莫氏结节)结节的骨性后壁凸入椎管构成侧位X线片上的骨块,作者认为腰椎后骨内软骨结节多形成于青少年时期,是由椎间盘组织经破裂的软骨终板突入椎体后缘的松质骨内所致。当症状  相似文献   

2.
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认识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临床及影像学诊断依据,提出治疗及手术要点。方法:8例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患者,术前被冠以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软骨结节突出4例,后纵韧带骨化2例,2例临床诊断有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存在,术中均见大小不等的与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并不相连的浮动骨块。结果:8例病人全部手术治疗,术后疼痛症状消失。随访4~18个月,只有2例患者诉残留阴雨天腰部酸痛症状。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在CT扫描见突出物合并有骨化块时,要仔细分析有无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的现象。清晰的腰椎正侧位X线片,病椎间隙CT轴位扫描有助于术前诊断。卧床休息,一般不做牵引及推拿,手术宜采取椎板双侧开窗以求完整切除骨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腰骶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临床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2004年2月~2010年6月共收治腰骶椎椎体后缘离断患者34例,行X线、CT、MRI检查确诊。均行游离骨块及相应节段椎间盘切除。先行椎间盘切除,扩大椎间隙,构建与离断骨块相适应的沟槽,采用咬、刮、凿等技术切除骨块。Takata分型中13例Ⅲ型离断患者行扩大开窗或半椎板切除。Ⅰ、Ⅱ型离断患者,单侧出现神经根症状者行患侧扩大开窗或半椎板切除11例;双侧出现神经根损害者行双侧开窗5例;椎管狭窄明显、伴有椎体滑脱行全椎板切除5例。若离断骨块较大,侧隐窝狭窄,脊柱不稳患者同时行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11例。随访时摄正侧位X线片观察植骨融合情况,应用腰椎JOA评分系统评价近期疗效。结果:随访11个月~4.6年,平均2.7年,术前JOA评分平均12.4分,末次随访时平均27.2分,除1例Ⅱ型、1例Ⅲ型离断患者外,其他患者均获得满意疗效,优良率94%。未出现术中术后并发症,植骨均融合。结论:椎体后缘离断症经保守治疗无效者应尽早手术治疗。正确的术前诊断及对离断骨块类型、位置的准确掌握及切除是外科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腰椎椎体后缘骨内软骨结节所致腰椎管狭窄症16例C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腰椎椎体后缘骨内软骨结节 (LPMN)所致腰椎管狭窄症临床、CT诊断及鉴别诊断 ,探讨有关的发病因素。方法 对经手术证实的 16例PLMN所致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表现、CT表现、手术方式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 典型的CT改变为 (1)椎体后上缘类圆形骨质缺损 ,边缘较致密硬化 ;(2 )缺损后方有一骨块突入椎管 ,(游离或部分与椎体相连 ) ;(3)硬膜囊及神经根受压 ,可伴有椎间盘突出。结论 CT检查能明确诊断腰椎椎体后缘骨内软骨结节 (LPMN)所致腰椎管狭窄症 ,并为制订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5.
腰椎椎体后缘终板骨坏死症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腰椎椎体后缘终板骨坏死症的发病机制和诊断治疗。方法:21例病人,以腰腿痛症状为主,少数伴有间隙性跛行和马尾压迫症状,平均发病时间4.5年。X线检查发现下腰椎管内有一与椎体后缘相连的小骨块,CT扫描清晰显示椎体后缘有类圆形或多囊状骨质缺损,周边形成硬化带,后方骨质凸入椎管内,或压迫硬膜囊或压迫神经根。MRI显示对应椎间盘大都呈严重退变状态。本组病人全部行手术治疗,将凸入椎管内骨质凿除和对应突入的椎间盘摘除,部分病人行手术节段的植骨融合和内固定。结果:术中肉眼所见,切除的凸入骨质都与纤维环边缘相连在一起,骨缺损区为纤维软骨组织和骨性组织所充填。术后21例病人均获随访,时间6个月-3年,平均18个月。18例腰腿痛症状消失,3例有轻度腰痛,3例大小便功能基本恢复正常。结论:腰椎受异常应力或过度活动或其它一些尚不明的原因引起椎体终板缺血性变性、坏死,终板内形成骨软骨性坏死缺损区(Schmorl结节),终板缺损区四周骨软骨组织在压力作用下增生、硬化。向后增生的骨质凸入椎管压迫硬脊膜囊内马尾神经或腰神经根,导致了本病的发生。因此将本病命名为“腰椎椎体后缘终板骨坏死症”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它的病理本质。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腰椎椎体后缘离断合并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理,探讨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总结10例腰椎后缘离断合并椎间盘突出症患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及手术方法选择。结果 10例患中,6例表现为单侧腰腿痛,4例为双侧;4例合并间歇性跛行,其中2例伴有马尾神经受压。CT检查显示全部病例腰椎椎体后缘形成突向椎管内的骨块,其相应的椎体后角骨缺损区为椎间盘髓核组织,其中7例椎间盘突出物超过椎体后缘骨。10例均行手术切除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其中6例同时行离断骨块切除。全部病例经3~36个月随访取得满意效果。结论 本病发病机理主要还是由于青少年时期椎体后缘环状骨骺变异或损伤逐步引起椎间盘突出的继发改变,最终造成神经根和硬膜囊的压迫。椎体后缘骨块仅部分参与神经根压迫。椎管内神经根及硬膜囊的彻底减压才能达到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7.
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影像学诊断与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影像学诊断特点并探讨其价值。方法 :对 3 2例经手术证实的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患者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 2例中X线平片显示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 2 1例 (65 6% )、CT平扫显示 3 2例 (10 0 % ) ,行MRI检查 2 1例 ,显示 2 0例 (95 2 % )。结论 :CT平扫是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最可靠的诊断方法 ,MRI可显示髓核退变后突和硬膜囊受压的程度 ,X线平片则是检查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认识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临床及影像学诊断依据,提出治疗及手术要点。方法 8例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患者,术前被冠以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软骨结节突出4例,后纵韧带骨化2例,2例临床诊断有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存在,术中均见大小不等的与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并不相连的浮动骨块。结果 8例病人全部手术治疗,术后疼痛症状消失。随访4~18个月,只有2例患者诉残留阴雨天腰部酸痛症状。结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在CT扫描见突出物合并有骨化块时,要仔细分析有无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的现象。清晰的腰椎正侧位X线片,病椎间隙CT轴位扫描有助于术前诊断。卧床休息,一般不做牵引及推拿,手术宜采取椎板双侧开窗以求完整切除骨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腰椎椎体后缘终板骨坏死症的发病机制和诊断治疗方法。方法42例患者,以腰腿痛症状为主,少数伴有间歇性跛行和马尾压迫症状,平均发病时间7.6年。X线检查发现下腰椎管内有一与椎体后缘相连的小骨块,CT扫描清晰显示椎体后缘有类圆形或多囊状骨质稀疏区,周边形成硬化带,后方骨质凸入椎管内,或压迫硬膜囊或压迫神经根。MRI显示对应椎间盘大都呈严重退变状态。本组全部行手术治疗,将凸入椎管内骨质切除和对应间隙的退变髓核摘除,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椎体间植骨融合。术中完整切除的11例标本作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术中肉眼所见,切除的凸入骨质为松质骨组织,周围硬化带为骨皮质。组织学所见病灶区为小梁骨和髓腔,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骨坏死,无髓核组织成分充填于骨坏死区。术后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3月-7年,平均3.8年。38例腰腿痛症状消失,4例仍有轻度腰痛,2例伴有马尾功能障碍者大小便功能基本恢复正常。结论腰椎受异常应力或过度活动或其它一些尚不明的原因引起椎体终板后缘缺血性变性、坏死,引起腰痛。向后塌陷、增生的骨质凸入椎管压迫硬脊膜囊内马尾神经或腰神经根,导致神经根性症状。因此将本病命名为“腰椎椎体后缘终板骨坏死症”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它的病理本质。  相似文献   

10.
椎体肿瘤CT误诊结核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椎体肿瘤临床上并非罕见,尤其对较典型的椎体转移瘤,根据X线平片及CT扫描常可作出明确诊断。但对推体骨质破坏同时软组织受累者需与结核相鉴别。我院1989年6月至1996年5月有8例经临床诊断为推体肿瘤,而CT扫描诊断为结核。作者将其X线及CT征象做了分析,着重探讨脊椎肿瘤,尤其是椎体转移瘤与椎体结核在CT扫描上的鉴别要点,并强调结合临床对正确诊断的必要性。至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见附表。1.2X线检查8例在CT扫描前均做了X线检查,5例椎体以溶骨型骨质破坏为主,2例椎体呈溶骨性骨质破坏间或有斑点样致密外观,1例是成骨性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