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胃去动脉术治疗急性胃粘膜病变大出血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作者采用胃去动脉术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胃粘膜病变(AGML)大出血13例,11例即刻止血,2例无效,1例再出血,3例死亡。临床分析提示,低血压、肝功能损害、严重感染、酸中毒、尿毒症等是AGML的危险因素;对门静脉高压性AGML,本手术疗效较差,应慎重选用。作者还就AGML的病因和发病机理、胃去动脉术的解剖学和生理学依据以及AGML的术式选择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3.
经确诊为急性胃粘膜病变所致上消化道大出血196例,其中出血性胃炎137例,应激性溃疡59例。其治疗应首先去除与本病有关的致病因素,纠正循环量的不足,控制胃内pH值,增强胃粘膜的防御能力,经非手术治疗无效者则行手术治疗。应激性溃疡手术组死亡率为6.3%,出血性胃炎组为33.3%。因此,对出血性胃炎的手术应持慎重态度,对应激性溃疡大出血的手术治疗则应持积极态度。  相似文献   

4.
作者报告6例溃疡病急性大出血行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后再发上消化道出血,经胃镜证实为急性胃粘膜病变(AGML),着重对术后AGML的发病机理、诱发因素、好发部位及治疗方法等资料进行了分析讨论。认为在低血压状况下行急诊胃大部切除术易导致术后AGML,诊断上应注意与胃术后吻合口出血相鉴别。治疗本病以综合性保守治疗为主,提出洛赛克(Losec)是治疗本病疗效可靠的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术后急性胃粘膜病变、消化道出血的早期表现和防治。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腹部手术后急性胃粘膜病变37例的早期表现和防治效果。结果术后早期均有上腹隐痛、腹胀或恶心呕吐。83%(31/37)发生上消化道大出血前1~3天胃液咖啡渣样或黑便。术后早期用甲氰咪胍等 H_2 受体阻断剂防治有效。结论非胃肠道本身的手术术后出现咖啡渣样胃液、黑便多为急性胃粘膜病变的早期表现,应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本组治愈81.1%,关键在于早期防治。  相似文献   

6.
胃粘膜下恒径动脉破裂出血是上消化道出血的罕见原因,又称Dieulafoy’s病(下称杜氏病),本文报道3例,分别经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证实,并进行文献复习。1 临床资料 本组3例,男2例,女1例,年龄27-64岁,其中2例男性老年患者均为结肠癌根治术后,在院进食期间突发大量柏油样稀便混有暗红色血液、贫血貌、乏力、血压下降、心率加快、尿少;上腹部轻压痛、无肌紧张及反跳痛、肠音活跃;间断性胃管抽出鲜红色血及咖啡色液,间期为正常胃液。以急件胃粘膜病变,经胃管注入冰盐水加正肾、抑酸、保护胃粘膜及静脉滴注止血等药效果欠佳,平均3次以上胃镜均提示贲门下胃前壁部分粘膜糜烂,纤维结肠镜见大肠及  相似文献   

7.
急性胃粘膜病变并出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8.
胃粘膜下恒径动脉出血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维  金遵禹 《腹部外科》1994,7(3):127-127
胃粘膜下恒径动脉出血属先天性胃粘膜下血管发育异常。临床表现为原因不明的呕血或黑便。诊断首选胃镜和选择性动脉造影。手术治疗为主,行胃大楔形局部切除或半胃切除。  相似文献   

9.
生长抑素八肽治疗急性胃粘膜病变出血41例前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长抑素八肽治疗急性胃粘膜病变出血41例前瞻性研究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全军普通外科研究所(210002)尹路全竹富孙海晨黎介寿本文观察急性胃粘膜病变出血41例。其中17例应用生长抑素八肽(善得定)治疗,并与24例未用善得定治疗的病例进行对比,发现善得定...  相似文献   

10.
胃粘膜下恒径动脉破裂出血二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红 《临床外科杂志》1997,5(2):106-106
  相似文献   

11.
急性胃粘膜病变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相似文献   

12.
急性胃粘膜病变的诊治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急性胃粘膜病变(acutegastricmucosalesion,AGML)系指机体在严重创伤、感染、休克等应激状态下,发生以胃粘膜损害为主的病理改变和上消化道出血为特征的临床病征。临床上曾有许多不同命名,如急性出血性胃炎,急性糜烂性胃炎,急性药物性胃炎,急性胃十二指肠溃疡,应激性胃炎,应激性溃疡等。目前认为,从病理学的角度,将各种应激因素引起的急性胃粘膜损害和浅表性溃疡统称为AGML更为合适。但“应激性溃疡”一名,人们熟知并使用已久,冠以“应激”一词反而比较能够反映其病因和发病机理,现许多文献仍沿用“应激性…  相似文献   

13.
胃周围血管阻断治疗急性胃粘膜病变大出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胃粘膜病变(AcutgastricmucosallesionAGML)见于各种危重病例,10%~20%AGML急性大出血需外科手术治疗。近年来我院收治6例AGML急性大出血病人,在药物止血无效后施行胃周围血管阻断术,取得较好的疗效,报道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6例均为男性.年龄25~67岁.其中5例无溃疡病史。发生出血时间,例1为肝、胃破裂修补术后第4天.例2、例4于饮酒2~3小时后.例3、例6服用解热止痛药物1天后.例5为溃疡病芽孔术后1天。6例均有呕血、黑便,出血量1700~2500ml,均经药物止血、输血等治疗24~48小时后仍出血不止,再次呕血或…  相似文献   

14.
经确诊为急性胃粘膜病变所致上消化道大出血196例,其中出血性胃炎137例,应激性溃疡59例。其治疗应首先去除与本病有关的致病因素,纠正循环量的不足,控制胃内pH值,增强胃粘膜的防御能力,经非手术治疗无效者则行手术治疗。应激性溃疡手术组死亡率为6.3%,出血性胃炎组为33.3%。因此,对出血性胃炎的手术治疗应持慎重态度,对应激性溃疡大出血的手术治疗则应持积极态度。  相似文献   

15.
腹部手术后急性胃粘膜病变的防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严重创伤、感染、外科手术或某些药物等因素.导致机体应激性胃、十二指肠粘膜充血、水肿、糜烂、坏死或溃疡和上消化道出血,曾被命名为出血性胃炎、糜烂性胃炎、应激性溃疡等。近年来多数作者认为统称急性胃粘膜病变(AGML)较为合适。在纤维胃镜未用于临床以前的文献报告AGML所致上消化道出血约占临床上消化道出血的5%~10%。开展胃镜检查以来,发现因AGML出血占上消化道出血的20%~36%。近年来AGML的研究和防治越来越受到重视。手术创伤必然导致机体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尤其腹部大手术直接创伤或骚扰胃肠道容易发生AGML。…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Dieulafoy病变致急性消化道大出血的多学科综合治疗及外科治疗方式的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4月至2012年4月48例Dieulafoy病变合并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最常见的出血部位是胃体(40例),其次是贲门(4例)、十二指肠(2例)和空肠(2例),且多发生在胃上部胃食管交界处6 cm以内.胃镜明确诊断有46例,急诊剖腹探查确诊2例.18例胃镜明确诊断的患者首先行局部肾上腺素注射和止血夹治疗;6例胃镜明确诊断的患者仅用止血夹治疗;2例十二指肠降部Dieulafoy病变出血内镜治疗失败的患者,行血管X线造影检查并栓塞,结果均成功.23例行手术治疗.47例治愈,1例死于低血容量性休克及多器官功能衰竭,平均住院时间是(10.8±2.5)d.结论 Dieulafoy病变发生率低但易导致凶险出血,可首先尝试内镜下肾上腺素局部注射联合止血夹治疗及介入治疗,多数患者最终需要外科治疗.  相似文献   

17.
前列腺切除术后并发急性胃粘膜病变九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前列腺切除术后并发急性胃粘膜病变九例报告王世杰,邹道庆,高海良,肖汉文,尤卫军急性胃粘膜病变(AGML)也称应激性溃疡。在泌尿外科手术后发生的AGML,由于其发生率低,很少有人统计及报道。我们自1987年7月至1993年11月共施行前列腺切除术,33...  相似文献   

18.
1989年3月至1994年3月,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1519例肝脏手术者术后共发生急性胃粘膜出血25例,其中除1例为肝海绵状血管瘤行肝中叶切除加捆扎术外,其余24例均系原发性肝癌伴肝硬变患者。全部病例经采用非手术治疗,包括营养支持、保肝、输血、补充血容量、应用止血剂以及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治疗后.治愈21例,死亡4例。4例死亡者均为重度肝硬变病人。由此提示,急性胃粘膜出血的发生与门脉性肝硬变以及肝硬变的严重程度有直接关系。肝硬变程度越重,手术后全身状况越差,肝功能损害就越明显,其发生急性胃粘膜病变及急性胃粘膜出血的机会就越多。  相似文献   

19.
20.
术后急性胃粘膜病变的早期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术后急性胃粘膜病变、消化道出血的早期表现和防治。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腹部手术后急性胃粘膜病变37例的早期表现和防治效果。结果 术后早期均有上腹隐痛、腹胀或恶心呕吐。83%(31/37)发生上消化道大出血前1~3天胃液咖啡渣样或黑便。术后早期用甲氰咪胍等H2受体阻断剂防治有效。结论 非胃肠道本身的手术术后出现咖啡渣样胃液、黑便多为急性胃粘膜病变的早期表现,应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本组治愈81.1%.关键在于早期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