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用Hantaan病毒(76-118株)悬液以不同感染剂量采用灌胃和浸泡毒米任实验鼠自行取食两种方法,对捕自非疫区的黑线姬鼠进行实验感染。结果表明:实验鼠未能通过完整的消化道粘膜感染,但可通过破损的消化道粘膜感染,感染剂量与感染率呈正相关,最低感染剂量为10ID_(so)/ml。  相似文献   

2.
流行性出血热(EHF)自1930年以来在我国东北和朝鲜流行至今已有60年历史了.1978年南朝鲜和中国学者首次从疫区黑线姬鼠动物体内分离到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当时仅仅认为EHF传源染为黑线姬鼠,推测传播途径为鼠类寄生物蚤类叮咬人而感染.随着对EHFV分离技术的进步、完善,近几年已证明:EHFV广泛存在于多种宿主.如各种家鼠、野鼠(黑线姬鼠、褐家  相似文献   

3.
我们试用非疫区黑线姬鼠分离出血热病毒,在感染鼠肺组织内查见一种可传代的相关因子,经鉴定证明为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分离材料取自重疫区的黑线姬鼠肺组织;实验动物为非疫区的黑线姬鼠;检查指标为间接免疫荧光法,抗体为朝鲜出血热(KHF)抗原检查阳  相似文献   

4.
1986年7月—1987年6月在本省资兴市何家山乡两个观察点进行了鼠螨季节消长与HFRS的发病关系调查,发现黑线姬鼠是野外优势鼠种(66.42%);褐家鼠为室内优势鼠种(85.97%)。以11月—12月捕获率最高(12.17%和11.5%),鼠密度高峰出现在人群发病高峰前约一个月,用IFAT检测481只(褐家鼠、黑线姬鼠、黄胸鼠、社鼠、黄毛鼠、小家鼠)鼠种,阳性鼠24只(褐家鼠、黑线姬鼠),阳性率为49.90%,其它鼠皆为阴性。提示何家山乡HFRS病毒的贮存宿主和传染源为褐家鼠和黑线姬鼠。从逐月鼠密度变化和褐家鼠及黑线姬鼠的带毒率高峰来看,与HFRS发病呈一致关系。该病在人群中存在隐性感染。调查情况证明,当地确实存在流行性出血热的自然疫源地。各鼠种普遍带革螨,以毒棘厉螨和巴氏厉螨为优势螨种,分别为27.80%和23.50%。  相似文献   

5.
<正> 我国在流行性出血热(简称EHF)传染源调查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现经血清学证实31种小型动物携带EHF病毒(EHFV)抗原。我省证实有9种,其中啮齿动物占7种。本文试从鼠密度、带毒检测、病毒分离及结合流行病学特征,对我省所查出的带毒动物进行综合分析,为控制EHF的发生和流行提供预防对策。一、黑线姬鼠密度与EHF发病关系黑线姬鼠是我省EHF流行区野外主要优势种,在沿江疫区占鼠类构成比的94.2%,沿淮疫区占86.8%。根据其区系分布及季节消长与本病流行基本符合这一规律,通过1970~1974年的验证,证实用9月份黑线姬鼠密度预测本地区当年EHF疫情具有一定程度准确性(表1)。吴系科等[流行病学杂志1981;2(1):  相似文献   

6.
我国流行性出血热(EHF)疫区宿主动物调查结果确定,黑线姬鼠是农业区野外感染的主要传染源,经多年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我县黑线姬鼠与EHF的流行有密切关系,但无病原学资料佐证。为进一步查明黑线姬鼠是否为我县野栖鼠中的主要传染  相似文献   

7.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抗原(EHFAg)在黑线姬鼠肺脏内含量虽然最多,但同一阳性鼠肺多次切片检查,感染细胞数量及亮度常有差别,是否由于EHFAg在肺内分布不均一所致,我们于1987年7月用直接免疫荧光法(DFA)对开阳等县阳性黑线姬鼠肺脏的不同部位进行了检查,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8.
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不论是从流行性出血热(EHF)现场捕获的,还是从人工感染的黑线姬鼠脾脏中均可检出EHF病毒抗原。鼠脾中抗原检出的动态变化与其在肺中相似,其荧光强度较肺为弱,但有时也可呈强阳性。EHF抗原阳性的鼠脾悬液可以在黑线姬鼠体内传代。说明EHF病原能在黑线姬鼠脾脏内检出乃一普遍现象。  相似文献   

9.
临沭县是流行性出血热(EHF)中发区,1990~1999十年累计发病506例。发病率波动在0.14-9.67/10万之间。发病年龄主要为20-49岁青壮年,男女发病之比为1:0.26,农民占81.18%。多发于每年10月至翌年2月,呈单峰型。按全国EHF监测方案要求,对宿主动物及人群血清进行了调查,结果鼠密度为14.52%,其中室内密度为11.61%,野外密度为17.30%,优势种分别为褐家鼠和黑线姬鼠。用IFAT、检测鼠肺、血及人群血清EHFV抗原和抗体,鼠肺阳性率1.73%(10/578),为野外的黑线姬鼠和麝(鼠句),褐家鼠血清抗体阳性率为6.67%(1/15);EHF病人恢复期及健康人群血清抗体阳性率分为96.67%(29/30)和2.69%(45/1671)。  相似文献   

10.
目前,人们的一致看法是:流行性出血热(以下简称出血热)是一个病毒性的自然疫源性疾病,黑线姬鼠是该病病原物的主要储存宿主。在出血热流行的城市中,传染源则是家鼠。由于没有在任何动物中看到有显性感染的情况,人们考虑黑线姬鼠可作为出血热的动物模型,并从出血热的非流行区捕捉黑线姬鼠,人工饲养,进行各种试验。  相似文献   

11.
G Wu 《中华医学杂志》1992,72(8):481-3, 510
To further elucidate the role of Leptotrombidium scutellare in transmission of 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 virus (EHFV), a series of studies were carried out from 1988 to 1990. EHFV was isolated from both larvae of free mites collected from the grassland of endemic areas and larvae of filial mites hatched in the laboratory. The suckling mice bitten by these larvae were infected by EHFV. Because only the larvae of chigger mite can bite vertebrate hosts and only take a full meal in its entire life cycle, the pathogen carried by it can only be originated from its parent mite via transovarial route. Thus it can be confirmed that the natural infection of EHFV in these mites is transferred via transovarial transmission.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L (L.) scutellare can naturally be infected by EHFV; EHFV can be transmitted to the vertebrate host by biting of the larvae and can be transferred via transovarial transmission in mites; and therefore, L (L.) scutellare can serve as a transmitting vector of EHF.  相似文献   

12.
本文观察7种中草药注射剂对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的抑制作用。动物实验结果显示:猪苓多糖注射液能够明显降低 EHFV 感染的发病率及 EHFV 感染率,提示其对 EHFV 感染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当归注射液能降低感染乳鼠的发病率,对乳鼠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它观察药物对感染乳鼠有较弱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对分离自急性期病人尿液中的1株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114株感梁的乳鼠脑组织进行了病理组织学和电镜观察,结果显示感染乳鼠脑组织呈病毒性脑炎样改变,以海马回和大脑皮层的病变较重,海马回神经元细胞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明显扩张,池内和囊泡内均有管样结构,部分神经元细胞核回铝,核膜完整结构消失。成熟的病毒颗粒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80~160nm,病毒是从高尔基囊泡膜内壁上芽生进入池内的。这些形态学和形态发生学特征符合布尼安病毒科汉坦病毒属的特征,并从超微结构上为EHFV直接作用的发病学说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14.
用酶消化法自人脐带静脉分离内皮细胞,进行体外传代培养。观察EHI病毒在该细胞中的增殖和复制。结果表明,从第一代培养第7日起,在感染内皮细胞胞浆内可检出EHF病毒抗原;阳性细胞数及胞浆内病毒抗原含量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和传代次数的增加而增多,而感染细胞未见明显病变。提示EHF病毒可侵入人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复制,参与EHF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5.
采用病毒盲传的方法,检测流行性出血热(EHF)早期患者血液标本中的 EHF 病毒,阳性率为79.7%(145/182).病毒抗原量随盲传时间延长而增加,病毒增殖高峰期在其感染细胞后的9~13d.细胞感染病毒后出现空泡样变,粗面内质网扩张,并在感染细胞内找到病毒颗粒和病毒包涵体.以上结果为研究 EHF 病毒的增殖特征提供了新的依据,并指出病毒盲传的方法是提高临床标本中病毒检出率的有益方法.  相似文献   

16.
以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感染NIH系无胸腺裸鼠,发现裸鼠不仅对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易感,而呈现显性发病,并出现规律潜伏期、发病期到死亡的全部病程。这一发现为流行性出血热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等,找到了理想的易感、显性发病和致死的实验动物。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EHFV的抗原结构、基因突变,为EHF临床分型和疫苗生产提供资料。作者将EHFV标准株A9,R22与鲁宁-84刘、鲁宁-84肖、R-36的结构蛋白经SDS-PAGE分离,按改良氯氨T法用~(125)I标记凝胶中的NP,G_2和G_1,酶解后进行肽图分析。分别比较姬鼠型和家鼠型EHFV的NP、G_2、G_1肽图。结果发现各型病毒间有显著不同,氨基酸组成有明显差别,说明不同型别EHFV的S,M基因片段之间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导从湖北疫区不同动物宿主分离的5株EHFV,用21个单克隆抗体经间接免疫荧光法对其抗原性进行了比较,5株EHFV均属野鼠型,但彼此间稍有差别,与国内其他省份和南朝鲜76-118等8株比较,抗原决定簇似乎要少些。  相似文献   

19.
用两株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感染体外培养的人脐带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观察EHFV对HUVEC形态学和分泌前列环素(PGI2)的影响。结果发现:感染EHFV的HUVEC未出现明显的细胞病变,但PGI2的分泌显著增加。研究结果揭示:EHFV可直接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分泌PGI2,可能是引起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病程初期血浆PGI2水平升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采用ELISA和IFA法检测细胞培养中EHFV抗原,检出时间分别在病毒感染细胞后第4d 和第6d,对 EHFV 抗原的定量检测提示病毒释放的高峰期在其感染细胞后10~12d,患者血浆标本 EHFV 抗原的检出率为26.6%。以上结果指出 ELISA 法用于 EHFV 抗原的检测比 IFA 法优越,适用于实验室对 EHFV 繁殖的监测,而检测 EHFV 抗原用于临床诊断则敏感性太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