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儿,女,5岁,主因发热15天入院.患儿于15天前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9.6℃,热型不规则,无鼻衄、牙龈出血及黑便,伴面色苍白.在当地医院就诊,查体肝脾增大(具体不详),给予抗感染治疗,病情无好转.查体:T 37.2℃,全身皮肤未见皮疹,四肢可见数个陈旧性瘀斑,面色稍苍黄.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肺(-).腹软,肝脏肋下1 cm,脾脏肋下9cm,质软,边锐,肠鸣音正常. 相似文献
2.
<正>患儿男,1岁6个月,因发热、咳嗽1周于2010年1月23日入院。入院前1周开始发热伴轻咳,体温最高38.9℃,无喘息,无寒战及抽搐,无皮疹,给予静脉滴注炎琥宁、头孢地嗪、更昔洛韦等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3.
4.
马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2006,11(2):87-88
病历摘要患儿,男,11岁10个月。主因发热3个月,腹痛伴咳痰1个月入院。患儿于入院前3个月在食用油炸溪蟹后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39℃,每日有1~3次体温高峰,发热时眼睑、手背及外生殖器皮肤可见粟粒大小白色丘疹,伴痒感,热退疹退,5天后发热时未再出皮疹,不伴腹痛、咳嗽、咳痰。多次就诊于当地诊所,予双黄连等抗病毒治疗,仍持续发热,故于入院前2个月于当地医院住院治疗,查血常规示白细胞14.3~32.6×109/L,血红蛋白124~134g/L,血小板281~410×109/L,血涂片嗜酸粒细胞占67%,未见原始细胞:骨髓常规示增生极度活跃,粒系增生明显,嗜酸粒细胞增生显著… 相似文献
5.
嗜酸粒细胞性淋巴肉芽肿又称Kimura病,是一种少见的局部慢性免疫炎性疾病,多见于中青年男性,儿童较罕见。国内报道的儿童病例共7例,均为男性[1-2]。本文报告1例女性Kimura病。病历资料:患儿女,12岁,以淋巴结肿大9年余、加重伴发热1个月为主诉于2007-03-01入院。患儿于9年前开始出现颈部、腋窝、腹股沟淋巴结肿大,颈部淋巴结增大速度较快,直径最大时达5~6cm,无痛。无发热,无腮腺肿大。肿块局部无明显色素沉着,背部有时有瘙痒感。伴盗汗,病时体重无明显变化。抗炎治疗后肿大淋巴结消失,但之后反复发作。2年前于沈阳市胸科医院发现肺部呈空洞… 相似文献
6.
支气管哮喘是由嗜酸粒细胞(EOS)浸润为主的气道慢性炎症。白细胞介素-5(IL-5)和嗜酸粒细胞特异性趋化因子(eotaxin)均选择性作用于EOS,在哮喘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抗IL-5单克隆抗体、调控IL-5基因转录、可溶性IL-5受体α链、编码IL-5的DNA疫苗、抗eotaxin的受体CCR3抗体以及针对IL-5和eotaxin联合治疗哮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开发有效的药物或治疗方法从多个层面对EOS进行干预的联合治疗,将是今后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7.
嗜酸粒细胞与支气管哮喘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支气管哮喘是由嗜酸粒细胞(EOS)浸润为主的气道慢性炎症。白细胞介素-5(IL-5)和嗜酸粒细胞特异性趋化因子(eotaxin)均选择性作用于EOS,在哮喘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抗IL-5单克隆抗体、调控IL-5基因转录、可溶性IL-5受体α链、编码IL-5的DNA疫苗、抗eotaxin的受体CCR3抗体以及针对IL-5和eotaxin联合治疗哮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开发有效的药物或治疗方法从多个层面对EOS进行干预的联合治疗,将是今后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8.
要丽君 《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2005,2(12):1092-1093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系儿科少见病,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及腹水,易致误诊,需引起重视。治疗上需去除过敏原,酌情应用激素治疗。现将我院儿科2005年收治的2例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嗜酸粒细胞增多症(eosinophilia)临床多见.为引起儿科医师的重视,避免误诊及漏诊,现将我院近3年来收治的5例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少见原因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与蛔虫感染有关的嗜酸粒细胞增多性哮喘4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4~ 1998年 ,我们在宁夏地区的90 6例突发性喘息为主诉就诊且病因不明的 2~ 14岁患儿中 ,发现与蛔虫感染有关的嗜酸粒细胞增多性哮喘 41例 ,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 :本组 41例患儿中年龄最大 14岁 ,最小 2岁 ,其中 8岁以下 33例占 80 5 % ;男性 2 3例 ,女性 18例。病程最长 6年 ,最短 1年。常年发病者 12例 ,占 2 9 3% ,夏秋季 (5~ 10月 )发病者2 0例 ,占 48 8% ,冬春季 (11~ 4月 )发病者 9例占 2 1 9%。临床表现 :患儿均以突发性喘息为主诉就诊 ,多于白天开始出现呼吸稍短促 ,轻度干咳 ,但仍能进行日常活动 ,而于夜间喘息加重 ,甚至… 相似文献
11.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能使免疫缺陷儿童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上升,该文通过对不同研究对象的分析,观察下呼吸道重度RSV感染在免疫缺陷和免疫正常儿童中的不同表现。 对象与方法 前瞻性研究1997年3月~1999年3月南非某医院下呼吸道RSV感染的患儿。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筛查采用第三代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阳性结果又通过ELISA 确证实验。RSV通过鼠抗-RSV单克隆荧光抗体检测,其亚群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对受检儿童还进行血培养、C反应蛋白测定、白细胞计数、胸部X线片… 相似文献
12.
弥漫性嗜酸粒细胞结缔组织病罕见,我科1996年收治本病1例,同时患有隐球菌病,特此介绍本病并分析两病的关系。男孩,7岁,因面部皮疹4个月,乏力3个月,咳嗽发热8天入院。4个月前患儿面部出现皮疹,扁平状高出皮肤如米粒大小,开始量少,渐增多。3个月前食欲不振,面色渐黄,乏力,活动少,1个月来皮疹增多,8天前发热咳嗽,在县医院发现肝脾大来就诊。既往无药物过敏史,无寄生虫史。体检:T38·2CR24次/分,Pll0次/分,体重18kg,神清,面色苍黄,皮肤无出血点,面部散在丘疹,大米至绿豆大小,为正常皮色的半球形丘疹,中心凹陷,… 相似文献
13.
14.
嗜酸粒细胞性肉芽肿发生于肠道者少见,儿童发病更少。我院于1979年5月至1989年10月曾收治4例,报告如下。 本组4例男3例,女1例,年龄6~12岁。均因发现腹部包块或可疑包块住院,其中2例有不规则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婴幼儿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与鼻咽分泌物嗜酸性粒细胞的关系,探讨呼吸道病毒感染对过敏及喘息发生的影响。
方法选择2002—2004在首都儿科研究所就诊的呼吸道疾病婴幼儿223例,包括肺炎组82例,毛细支气管炎组65例,反复喘息组76例。取患儿鼻咽分泌物,分离培养RSV等7种较常见病毒,并检测嗜酸性粒细胞,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3组间病毒检测阳性率不同(P<0.05),RSV检测阳性率差异存在显著性意义(P<0.01);3组患儿鼻咽分泌物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不同(P=0.000),反复喘息组高于毛细支气管组及肺炎组(均P<0.01)。
结论RSV是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反复喘息和肺炎的主要病原。RSV等病毒感染并不促使过敏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患儿呼吸道上皮细胞中干扰素(IFN)-λ1的表达水平及其与RSV载量的关系。方法收集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期间因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的鼻咽拭子标本,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行7种常见呼吸道病毒(含RSV)抗原检测,筛选出单纯RSV阳性患儿作为RSV感染组(n=120);另收集同期门诊体检健康儿童鼻咽拭子标本,行7种常见呼吸道病毒检查均为阴性的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n=50)。对两组儿童鼻咽拭子标本行荧光定量PCR检测RSV载量和IFN-λ1 m RNA水平。结果 RSV感染组鼻咽拭子中IFN-λ1 m RNA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且IFN-λ1 m RNA水平与RSV载量呈正相关(r=0.56,P0.05)。结论 RSV可诱导呼吸道上皮细胞中IFN-λ1的表达,推测IFN-λ1在机体抗RSV感染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纯化的特异性RSV-IgG治疗RSV感染的途径、剂量和疗效,动物实验揭示鼻腔局部给予远优于全身给予。 相似文献
18.
19.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是以胃肠道组织中嗜酸粒细胞(EC)异常浸润为特征的胃肠道疾病.由于该病较少见,临床表现呈多样性,故易被误诊.本文报告1例EG患儿的诊治经过,结合文献探讨该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