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采用脉压/平均动脉压比率(PP/MAP Ratio)评估动脉硬化程度的可行性.方法将受检男女200例分为四个年龄组,每组各50例,排除可能影响受检者血压的因素以后,测量血压并计算PP/MAP Ratio,用统计学的方法加以比较.结果 PP/MAP比率在各年龄组男女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用PP/MAP Ratio评估动脉硬化的程度,理论上有合理性,临床上可行,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青少年脉压和脉压/平均动脉压比率的轨迹现象。方法采用纵向研究的方法,选取16~18岁高中一年级学生男332例,女425例,测定血压,并随访3年观察血压变化,分析比较收缩压、舒张压、脉压、脉压/平均动脉压比率的相关性及其性别差异。结果收缩压、舒张压相关系数分别为0.631、0.938,相关性比较强;脉压、脉压/平均动脉压比率的相关系数为0.182、0.200,相关性比较弱。男性的收缩压、舒张压相关系数分别为0.637、0.945,女性的收缩压、舒张压相关系数分别为0.553、0.916,都有统计学意义。男性的脉压相关系数为0.262,统计学意义;女性的脉压相关系数为0.073,无统计学意义。男性脉压/平均动脉压比率相关性系数为0.301,女性为0.121,都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16~18岁青少年收缩压、舒张压相关性比较强,脉压、脉压/平均动脉压比率相关性比较弱,男性相关性强于女性。脉压、脉压/平均动脉压比率相关性比较弱,男性相关性强于女性。脉压、脉压/平均动脉压比率轨迹在16~18岁青少年中已经存在。在描述动脉硬化轨迹现象方面脉压/平均动脉压比率优于脉压。  相似文献   

3.
孕中期平均动脉压与红细胞比容联合预测妊高征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丽 《河北医药》2002,24(3):200-200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妊高征 )是产科常见的严重并发症 ,对母婴危害极大。近年来对妊高征进行筛查和防治一直是产科工作者的研究课题。本研究旨在探讨联合检测孕中期平均动脉压 (MAP)与红细胞比容(HCT)水平对妊高征的预测价值 ,试图把MAP与HCT联合检测列入产前常规监测的内容 ,为筛查和防治妊高征开辟新的途径。1 资料与方法1 1 研究对象及分组 选择 1999年 10月~ 2 0 0 0年10月在我院产前检查并分娩的孕妇共 180例 ,年龄 2 1~ 36岁 ,平均 2 5 .3岁 ,孕周 2 2~ 2 6周 ,且均为单胎 ,并排除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及慢性肝肾…  相似文献   

4.
脓毒性休克患儿平均动脉压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重度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居高不下,目前在住院患者中严重脓毒症的病死率约为30%,而脓毒性休克的病死率为50%~60%。因此,有必要对如何提高脓毒性休克患儿生存率积极探寻有利因素,从而给予有力的干预措施,使得病死率降低。本研究对72例脓毒性休克患儿的平均动脉压与预后的关系进行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孕中期超声检测子宫动脉血流联合平均动脉压(MAP)检测对妊娠期高血压(HDCP)的预测效能。方法 选取2021年4月至12月于三明市第一医院接受产前检查的86例产妇,随访至妊娠终止,按HDCP的诊断标准,将发生HDCP的31例产妇划定为观察组,未发生HDCP的55例产妇为正常妊娠组。对所有产妇施以孕中期超声检查,比较两组孕中期的子宫动脉搏动指数(PI)、子宫动脉阻力指数(RI)与MAP。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探究3项指标单独与联合检测对HDCP的预测价值。结果 观察组患者PI、RI以及MAP均高于正常妊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结果显示,PI、RI、MAP三者联合检测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13,高于三者单独检测(0.784、0.871、0.783)。结论 孕中期对子宫动脉血流评分与MAP进行联合检测可有效提高HDCP诊断准确率,对于临床早发现、早预防、及时治疗HDCP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妊娠中期血抗心磷脂抗体(ACA)、血钙(Ca2+)、平均动脉压(MAP)检测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PIH)的预测价值。方法对180例妊娠中期孕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ACA,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Ca2+水平,同时测量并计算MAP,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患者按检查结果分为PIH组和正常妊娠组。结果 PIH组血Ca2+水平低于正常妊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血ACA阳性、血Ca2+<2.20mmol/L、MAP≥85mmHg为联合预测指标,PIH阳性预测值为84.62%,阴性预测值为87.78%,敏感度为82.76%,特异度为97.04%,显著高于各单项检测的预测价值。结论妊娠中期联合检测血ACA、Ca2+、MAP对预测PIH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测定孕早中期血抗心磷脂抗体(ACA)、C-反应蛋白(CRP)、平均动脉压联合预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发生,寻求一种简便、易行并具有临床价值的预测方法。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ACA,乳胶免疫比浊法测定血CRP,同时测量平均动脉压进行研究。结果妊高征孕妇在孕10~16周CRP值、CAC阳性率及mABP≥85mmHg的发生率均较正常妊娠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者联合预测指标,阳性预测值为81.81%,阴性预测值98.64%,敏感度91.66%,特异度97.32%。结论孕早中期联合检测血ACA、CRP、平均动脉压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硬腰联合麻醉后,剖宫产产妇分娩前10min平均动脉压水平与新生儿1分钟Apgar评分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我院247例剖宫产手术的产妇,在硬腰联合麻醉、蛛网膜下腔给药后,记录胎儿分娩前10min产妇平均动脉压变化,根据平均动脉压波动范围随机分为3组,波动在75~105mmHg之间的为A组82例,波动在60~75mmHg之间的为B组102例,小于60mmHg为C组63例,记录3组产妇新生儿1分钟Apgar评分.结果 B组新生儿出生后1分钟Apgar评分不足10分的较A组增多,1分钟Apgar评分不足7分的较A组增多;C组新生儿出生后1分钟Apgar评分不足10分的较B组明显增多,不足7分的较B组显著增多.结论 硬腰联合麻醉产妇分娩前10min平均动脉压水平过低对新生儿生命体征和窒息构成一定的危险,胎儿娩出前,将平均动脉压控制在75~105mmHg之间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24小时平均脉压(ABPP)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把246例高血压病患者根据动态血压检测的结果分为ABPP≥60mmHg和ABPP〈60mmHg两组,将两组的超声心动图、心电图、血肌酐、颅脑CT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ABPP〈60mmHg组比较,ABPP≥60mmHg组心肌肥厚、心脏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减退、心电图异常、肾功能损害、脑血管意外病例明显增多。结论高血压病患者中,随着脉压增大,增加了对心脏、大脑、肾脏等靶器官的损害,进而造成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增高,因此在高血压治疗中积极控制脉压将有效减轻靶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10.
我科于2009年9月-2011年6月对ICU危重患者47例行有创动脉压监测,通过良好的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有创动脉压监测患者47例,男32例,女15例,年龄15~79岁.其中休克9例,重型脑损伤13例,急性胰腺炎10例,多器官功能衰竭5例,多发伤10例.所有患者均因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休克而采用有创动脉压监测:桡动脉37例,股动脉9例,肱动脉1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自发性脑出血后继续出血的发生时间、影响因素、防治及预后。方法对214例脑出血患者进行动态CT观察,并结合临床进行分析。结果继续出血发生率约为14.49%,且多发生在病后24h内;继续出血与收缩压过高、出血部位、血肿形态有关,长期饮酒肝功能损害等因素亦增加其发生率;部位以丘脑及壳核多见。结论继续出血可导致病情加重,增加死亡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研究在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进行治疗时,尼莫地平的使用效果。方法以本院收治的100例该类患者为对象,等分为两组,观察组给予常规的神经营养以及止血和降低颅内压等常规治疗,试验组则在上述基础上微量泵入尼莫地平,剂量1 mg/h,连续使用14 d后更换为以3次/d为频率的30 mg尼莫地平片剂。治疗后首日、第3日、第7日及第14日,采用颅多普勒超声检测患者大脑动脉血流动力等情况,疗程结束后3个月进行随访,进行预后评分以统计疗效。结果试验组患者大脑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以及随访所得之预后结果均好于观察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应用尼莫地平可以起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有助于患者预后的改善,缓解脑血管痉挛,改善脑供血,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卓新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140-141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方法:将本院2009年8月~2010年2月收治的16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循证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对护理和健康知识的了解程度、满意度、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指标。结果:观察组的平均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术前焦虑评分及抑郁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的健康知识得分、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护理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护理中的实施可有效消除或缓解患者术前焦虑状况,能显著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4.
莫俊宁  黄燕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9):2627-2628
目的观察血栓通治疗脑出血亚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脑出血亚急性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脑出血7~21d时,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栓通,300mg/d,静脉滴注。观察比较两组在治疗前后NIHSS评分及血肿变化情况。结果治疗21d后,治疗组血肿体积(3.3±2.6)IIll明显小于对照组的(7.2±3.7)ml(t=4.102,P〈0.05),治疗组NIHSS评分(4.7±2.8)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6±3.3)分(t=5.329,P〈0.05)。结论血栓通在脑出血亚急性期的应用,能促进血肿吸收和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5.
石德珍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7):1013-1015
目的:总结高血压的护理经验。方法:对我院2006年5月-2007年5月6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在出血后的不同时段开展心理、生理及功能恢复训练,加强生命体征的监护和对各种并发症的预防。结果:60例中,基本痊愈40例,部分恢复15例,死亡5例。结论:对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患者,经过科学有效的护理,可提高其治疗效果,降低病死率,减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简易颅内压(ICP)、脑灌注压(CPP)监测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治疗中的意义。方法对高血压脑出血57例患者术后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分为监护组(28例)和对照组(29例)。监护组将ICP的变化分为〈2000Pa,2000~3000Pa,〉3000Pa3组,并随时调整治疗。对照组根据常规经验进行术后治疗。结果监护组ICP与GCS成负线性相关性,P〈0.05。预后情况监护组优于对照组(P〈0.05),且不同ICP、CPP之间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监护组甘露醇的应用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进行ICP、CPP监护有利于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陈延雷  陈峥 《中国医药》2012,7(5):573-574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积极降压治疗对早期血肿增长的影响.方法 2010年3月至12月人院且发病在6h内的5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经头颅CT证实为自发性脑出血,且收缩压持续≥150 mm Hg(1 mm Hg=0.133 kPa)且≤220 mm Hg.按住院号随机数字分组法分成2组,观察组28例入院即开始降压治疗,要求在1h内使目标收缩压≤140 mm Hg,并维持此目标值;对照组22例收缩压≥180 mm Hg或平均动脉压≥130 mm Hg才开始降压治疗.24 h后复查头部CT,依据ABC/2法计算脑实质内血肿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入院后首次CT检查,观察组的平均血肿体积为(34.1 ±3.1)ml,对照组的平均血肿体积为(33.5 ±3.2)ml,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24h平均血肿增长率为7.1%,对照组为36.4%,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早期将收缩压降到≤140 mm Hg,可减缓24h内血肿的增大.  相似文献   

18.
脑出血患者应用甘露醇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甘露醇对脑出血患者电解质及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脑出血患者67例,按合并症分为3组,即只合并高血压组(A组)、只合并糖尿病组(B组)、合并高血压和糖尿病组(C组)。在用甘露醇前、用药第7天、第14天采血,测定血清钾、钠、肌酐、尿素氮。结果与用药前比较,C组肾功指标明显升高,有显著差异(P<0.05),其余组别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合理应用甘露醇可明显减少其对电解质和肾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托拉塞米治疗急性脑出血后脑水肿的疗效。方法将50例急性脑出血后脑水肿患者完全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在改善脑代谢、控制血压、控制血糖等对症支持治疗基础上,观察组给予托拉塞米20mg和20%甘露醇125ml,2种药物每6小时交替静脉用药;对照组给予呋塞米20mg和20%甘露醇125ml,用法同观察组。然后逐渐延长用药间隔时间。入院后第1—7天通过颅内压监护仪观察颅内压的变化;治疗14d后,观察2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情况及监测电解质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14d后,神经功能缺损基本痊愈8例(32.0%),显著进步14例(56.O%),进步3例(12.0%);对照组基本痊愈5例(20.0%),显著进步11例(44.0%),进步8例(32.0%),恶化1例(4.0%);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第1—7天颅内压明显低于对照组,电解质紊乱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2.O%(3/25)比40.0%(10/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2.0%(23/25)比72.0%(18/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托拉塞米治疗急性脑出血后脑水肿效果好,且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发生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