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贾晋平 《山东医药》2008,48(38):3-3
反复呼吸道感染(RRI)是严重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常见、多发病,其发病与小儿免疫功能低下及血清锌、硒等微量元素降低有关.目前,防治小儿RRI的药物繁多,但疗效不一.2001~2005年,我站应用锌制剂锌硒宝辅助治疗RRI,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梗患者人类巨细胞病毒感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感染与冠心病的关系 ,近年来受到关注。大量临床病理与流行病学研究及实验室检查均提示感染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有关〔1〕。人类巨细胞病毒 (HCMV)在人群中感染十分普遍 ,研究证明 HCMV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2〕。我们检测急性心肌梗塞 (AMI)病人血清 HCMV特异性 Ig M(HCMV-Ig M)和 Ig G(HCMV- Ig G)水平 ,并与病毒性心肌炎 (VMC)病人和健康人相比较 ,以期了解 HCMV感染与 AMI的关系。1 材料的方法1.1 研究对象  AMI组 :取自我院住院患者 45例 ,其中男34例 ,女 11例 ,平均年龄 6 4± 12岁。AMI诊断符合 WHO标准。…  相似文献   

3.
1 监测程序与方法1 .1 血清学监测 :可在整个孕期进行 ,见表 1、2。  表 1孕前弓形虫血清学检查检查结果再次检查意义治疗Ig M(- ) Ig G(+ )不必要已获得保护无必要Ig M(+ ) Ig G(+ )提示有急性感染需治疗Ig M(- ) Ig G(- )怀孕后需动态监测未获得保护无需治疗1 .2 羊水监测 :孕早期经证实有急性感染 (特别是有先兆流产者 ) ,在孕 4~ 6个月抽羊水做弓形虫免疫学检查 ,Ig G和 Ig M(+)或 CAg(+)或弓形虫 DNA检测阳性者提示有急性感染 ,胎儿可能受危害 ,必须处理。1 .3  B超监测 :怀孕 7个月后 ,血清或羊水免疫学检查阳性而又…  相似文献   

4.
冠心病与肺炎衣原体感染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肺炎衣原体 ( CP)是一种常见的人类呼吸系统病原微生物 ,约有 5%的急性支气管炎和 1 0 %的肺炎是由 CP引起的〔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一直被认为与高脂血症、高血压、吸烟以及糖尿病等有关。但是 ,近年来研究发现约有 50 %的冠心病 ( CHD)患者与这些因素无关 ,而 CP感染 (细胞内寄生 )可能对 CHD的发生与发展起重要作用〔2〕。  一、CP感染的免疫学反应与 CHD  近年来 ,许多研究结果表明 CP感染与 CHD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Vergassola等〔3〕在 1年的追踪调查中发现心肌梗死患者高滴度 CP抗体 Ig G检出率高达 82 .3 % ,而对照…  相似文献   

5.
冠心病患者HCMV抗体和HCMV-DNA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人巨细胞病毒 (HCMV)感染与冠心病的关系及 HCMV感染可否作为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子。方法 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测定 HCMV- Ig G、HCMV- Ig M和 HCMV- Ig A抗体 ,聚合酶链反应 (PCR)测定 HCMV- DNA。结果 冠心病组的 HCMV- Ig G、Ig M、Ig A抗体阳性率、S/N值 (标本 450 nm吸光度值 /阴性对照 450 nm吸光度值 )和 HCMV- DNA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且这些指标不受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及是否伴有高血压和 /或糖尿病的影响 (除 HCMV- Ig M抗体阳性率在是否伴有高血压和 /或糖尿病两组间比较 P<0 .0 5外 ,余均为 P>0 .0 5)。结论  HCMV感染可能与冠心病有关 ,HCMV感染有可能作为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6.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与维生素D缺乏亚临床状态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秀芳  耿银  唐君 《山东医药》2001,41(24):40-40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 (RRI)与维生素 D缺乏性佝偻病 (佝偻病 )的患病密切相关 ,但尚处在维生素D缺乏亚临床状态 [1] 的患儿与 RRI的患病是否相关则报道较少 ,临床上也容易忽视。 1 999年 1 1月~2 0 0 0年 3月 ,我们观察了 6 8例除外佝偻病的 RRI患儿维生素 D缺乏亚临床状态的发生情况 ,并与正常健康小儿对照。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根据 RRI诊断标准 [2 ]和佝偻病简易诊断标准 [3 ] ,选择同期 RRI且无佝偻病患儿 6 8例。男 3 7例 ,女 3 1例 ;年龄 6个月~ 3岁 ,其中~ 1岁1 3例、~ 2岁 3 0例、~ 3岁 2 5例。…  相似文献   

7.
周建  陈荣荣 《临床肺科杂志》2008,13(8):1042-1042
反复呼吸道感染(RRI)是儿童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与机体的免疫功能失调或低有关,我院儿科于2003年10月至2004年4月对45例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repeated respiratory infection,RRI)应用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弓形虫病是由弓形虫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性疾病。弓形虫感染人体可侵犯多种脏器 ,并与输血、器官移植、免疫缺陷等有密切关系 [1 ]。近年研究发现 ,弓形虫感染与临床习惯性流产之间有一定关系 ,已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 [2~ 4]。本实验用 EL ISA方法对 6 0例习惯性流产患者进行了弓形虫循环抗原 (CAg)和抗体(Ig M、Ig G)的检测。材料与方法1 血清来源习惯性流产患者血清 6 0份采自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二院及骨伤科医院 2 0 0 0年 5~ 9月就诊患者 ;对照组血清 35份采自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二院及南岗区妇产医院正常育龄妇女。2 主要试剂E…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血清Ig G联合IL-5、维生素D检测在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支气管哮喘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6年5月医院诊治的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90例,根据是否合并支气管哮喘分为肺炎支原体感染组(n=54)及合并支气管哮喘组(n=36)。选取同期入院健康体检的健康儿30例,设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法检测血清Ig G、Ig M及Ig E水平;采用酶联免疫检测试剂盒检测人白介素-5(IL-5)水平;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技术测定维生素D水平。结果合并支气管哮喘组患者血清Ig G、Ig M及Ig E水平,显著高于肺炎支原体感染组和对照组(P0.05);合并支气管哮喘组IL-5水平,显著高于肺炎支原体感染组和对照组(P0.05);合并支气管哮喘组维生素D水平,显著低于肺炎支原体感染组和对照组(P0.05);非条件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支气管哮喘发生率与血清Ig G联合IL-5、维生素D水平关系密切(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支气管哮喘患儿治疗过程中检测血清Ig G联合IL-5、维生素D效果理想,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孕妇弓形体感染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中期妊娠妇女弓形体的感染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 对 1 998年 1月至 2 0 0 3年1 2月来我院妇产科门诊进行产前检查的孕 1 3~ 1 6周的妊娠妇女共 45 87例进行了乙型肝炎病毒 ( HBV)和弓形体感染的筛查 ,并根据筛查结果分为 :HBV感染组和 HBs Ab阳性组 (选择注射乙肝疫苗者 ) ;同时随机抽取40 0例 HBs Ag、HBs Ab、HBe Ag、HBe Ab、HBc Ab均为阴性 ,无食用生肉或未煮熟的肉和猫类接触的正常孕妇为对照组。结果 HBV感染组中 ,孕妇既往有弓形体感染 ( Ig G阳性 )、活动性弓形体感染 ( Ig M阳性 )和复发性弓形体感染 ( Ig G和 Ig M均阳性 )的发生率分别为 1 0 .2 7%、6.1 1 %和 2 .93 % ,显著高于 Hbs Ab阳性组和对照组( P<0 .0 1 )。在排除食用生肉或未煮熟的肉类制品和同宠物猫类接触等因素的干扰后 ,HBV感染组中孕妇既往有弓形体感染、活动性弓形体感染和复发性弓形体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 1 2 .3 5 %、5 .98%和 3 .1 9% ,仍然明显高于 HBs Ab阳性组和对照组 ( P<0 .0 1 )。结论  HBV感染是在食用生肉或未煮熟的肉类制品和同宠物猫类接触等因素之外使孕妇易于感染弓形体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研究表明 ,各种细胞因子、生长因子、细胞间粘附分子均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 ACS)的发生发展 [1]。我们检测了 48例ACS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 -α( TNF-α)、可溶性白细胞介素 - 2受体 ( s IL- 2 R)及免疫球蛋白 ( Ig G、Ig A、Ig M)变化 ,并探讨其临床意义。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ACS组 48例患者 ,男 2 7例、女 2 1例 ,平均年龄 5 4 .5± 1 1 .5岁。其中急性心肌梗死( AMI) 2 5例 (前壁 Q波性心肌梗死 1 6例、下后壁 Q波性心肌梗死 4例、非 Q波性心肌梗死 5例 ) ,不稳定型心绞痛 ( UAP) 2 3…  相似文献   

12.
目的用细粒棘球蚴囊液抗原检测甘肃省环县地区细粒棘球蚴病患者血清中特异性Ig G及其亚型抗体。方法采集甘肃省环县地区经B超确诊的37例细粒棘球蚴病患者和29例健康人血清,ELISA法检测血清中抗棘球蚴囊液抗原的特异性Ig G抗体及其亚型Ig G1、Ig G2和Ig G4。应用Med Calc软件,以B超检测结果为金标准,根据ELISA结果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通过曲线下面积的配对z检验,比较这4种抗体的诊断性能差异,确定最佳诊断阈值。用卡方检验分析并比较棘球蚴囊液抗原用于检测4种抗体的灵敏性和特异性。结果用囊液抗原检测Ig G、Ig G1、Ig G2和Ig G4抗体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22、0.919、0.712和0.835,其中Ig G1的曲线下面积显著大于Ig G和Ig G2的面积(P0.05)。棘球蚴囊液抗原检测这4种抗体的灵敏性分别为54.1%、91.9%、67.6%和75.7%,其中Ig G1的灵敏性高于Ig G、Ig G2和Ig G4(P0.05);特异性分别为89.7%、82.8%、72.4%和89.7%,Ig G1的特异性与Ig G、Ig G2和Ig G4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检测Ig G4抗体在CEⅠ-Ⅲ型病例中的灵敏性高于CEⅣ-Ⅴ型病例(P0.05)。结论棘球蚴囊液抗原检测血清中Ig G1抗体的灵敏性优于其他3种抗体,但特异性与其他3种抗体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日本血吸虫病经胎盘传播宿主的血清免疫反应。 方法  5只怀孕晚期母兔 ,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5 0 0条 /只 ,仔兔出生后 4 3d起 ,每隔 2周采集血清 1次 ,至仔兔发育到成兔 (出生后 113d) ,然后以 EL ISA检测仔兔日本血吸虫特异性 Ig G、Ig M抗体。 结果  6 0 % (12 / 2 0 )仔兔经胎盘感染日本血吸虫 ,其中双性感染 5只 ,肝脏均见虫卵结节 ;单性感染 7只。仔兔血清 Ig M抗体均为阴性 (A值为 0 .0 2~ 0 .2 8,阳性对照为 0 .4 0~ 0 .5 7) ;仔兔血清 Ig G抗体 ,肝脏有虫卵结节的 5只双性感染仔兔中 ,1只出生后 5 7d起、2只出生后 71d起、1只出生后 85 d起呈阳性。其余仔兔 Ig G抗体均为阴性。 结论 经胎盘感染日本血吸虫家兔 ,其所产仔兔在短期内可产生免疫耐受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抗磷脂抗体与冠心病的相关性 ,探讨人巨细胞病毒 (HCMV)感染与冠心病患者抗心磷脂抗体 (ACA)产生的关系。  方法 :76例冠心病患者分为急性心肌梗塞组 (n=2 3) ,陈旧性心肌梗塞组 (n=2 7) ,不稳定性心绞痛组 (n=2 6 )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血清抗心磷脂抗体—免疫球蛋白 G(ACA- Ig G)、人巨细胞病毒—免疫球蛋白 G(HCMV- Ig G)、人巨细胞病毒—免疫球蛋白 M(HCMV- Ig M) ,并与正常对照组 (n=30 )进行比较。  结果 :76例冠心病患者 ACA的阳性率为 35 .5 3% ,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的 6 .6 7% (P<0 .0 5 ) ,而急性心肌梗塞组、陈旧性心肌梗塞组、不稳定性心绞痛组 3组间 ACA的阳性率无差异。全部患者 HCMV的感染情况高于正常对照组 ,HCMV感染的冠心病患者 ACA的阳性率显著高于 HCMV未感染的冠心病患者 (P<0 .0 5 )。  结论 :抗磷脂抗体可能是促使冠心病发生的免疫因素之一 ;HCMV不仅与冠心病的发生有关 ,而且与冠心病患者ACA的产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已证实粪类圆线虫病患者血清中存在特异性抗体 Ig E,感染人 T淋巴细胞病毒 I( HTLV- I)的一些患者血清总 Ig E水平下降 ,可能与这些患者病情严重、疗效不佳有关。作者对 HTL V- I感染能否降低患者对粪类圆线虫 ( S.stercoralis)抗原的体液免疫反应 ,尤其是特异性 Ig G和 Ig E以及速发型皮肤超敏反应作了研究。据血清 HTL V- I检测 ,将患者分为两组 :第一组 HTLV- I阴性者 4 0名 ,第二组HTLV- I阳性者 2 7名。粪检见杆状蚴为粪类圆线虫病确诊依据。多数患者无症状 ,3名患者因严重的腹泻、脱水和低白蛋白血症而入院治疗 ,所有…  相似文献   

16.
慢性乙型肝炎(CHB)的发病机制主要是机体免疫功能特异性损伤,最终导致HBV感染的慢性化。现代研究表明,激活的特异性炎症细胞及其所释放的细胞因子IFNγ、IL-4,在病毒清除及提高机体自身免疫功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随着祖国医学的不断发展,中医药对免疫调控系统(特别是IFNγ、IL-4等)也产生广泛的影响。就近年来中西医有关CHB免疫机制研究进展进行阐述,为中医药从免疫调控角度打破CHB的免疫耐受提供新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7.
人巨细胞病毒在冠心病发病中的意义及致病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探讨人巨细胞病毒 (HCMV)在冠心病 (CHD)发病中的意义及可能的致病机制。方法 :对 CHD(80例 )包括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患者 (A组 ,5 9例 )和症状稳定患者 (B组 ,2 1例 ) ,和非 CHD患者 (对照组 ,2 6例 )进行外周血 HCMV- Ig M、Ig G、C-反应蛋白 (CRP)检测。结果 :HCMV - Ig M阳性率、Ig G阳性率、CRP阳性率及CRP均值在 CHD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在 A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0 .0 1) ,而 B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 .0 5 )。CRP均值在急性心肌梗死中明显高于不稳定心绞痛(P <0 .0 5 )。 A组中 HCMV- Ig M与 CRP间存在相关性 (r =0 .336 )。结论 :HCMV的感染与激活在 CHD的急性冠状动脉事件发病中具有一定意义 ,其发病机制与急性炎症反应有关。外周血 HCMV- Ig M及 CRP检测可作为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早期诊断指标之一 ,定量 CRP检测可作为病情发展判断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抗丝虫抗独特型抗体 (抗 fil-抗 Id- Ab)对丝虫感染沙鼠的保护性免疫作用。方法 :从班氏丝虫病乳糜尿和鞘膜积液患者血清中分离含有高滴度的 Ig G,免疫家兔 ,获得兔抗 fil-抗 Id- Ig G,免疫沙鼠 ,再用马来丝虫感染期幼虫攻击 ,观察其免疫效果。结果 :抗 fil-抗 Id- Ig G一次脾内注射或多次皮下及腹腔内免疫后 ,50 %和 80 %沙鼠产生保护性免疫效果 ,沙鼠体内查不到微丝蚴和成虫 ,而从马来丝虫成虫可溶性抗原或兔抗正常人 Ig G为对照组的沙鼠中 ,80 %沙鼠感染丝虫 ,与正常感染组相近似。结论 :用抗 fil-抗 Id- Ab对马来丝虫感染沙鼠 ,证实有保护性免疫作用。  相似文献   

19.
肺炎衣原体感染与呼吸系统疾病的血清学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肺炎衣原体 (Chlamydia Pneumoniae,CPn)感染与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 CPn特异性抗体 Ig A、Ig G、Ig M。结果 肺癌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组和支气管哮喘组的既往感染率与慢性感染率明显高于自发性气胸组和健康献血员对照组 (P<0 .0 5 ) ;而肺癌组、COPD组和支气管哮喘组之间以及自发性气胸组和健康献血员对照组之间的感染率则无统计学意义 (P>0 .0 5 )。结论  CPn血清特异性抗体 Ig A、Ig G的升高与肺癌、COPD和支气管哮喘相关 ,CPn感染可能参与了其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pVAX1/IL-18联合pVAX1/Sj RPS4·CB质粒疫苗对小鼠抗日本血吸虫感染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 70只BALB/c雌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生理盐水组(NS组)、pVAX1空质粒组、pVAX1/IL-18组、pVAX1/Sj RPS4·CB组和pVAX1/Sj RPS4·CB+pVAX1/IL-18组等5组(每组14只),每组小鼠在左后腿股四头肌注射相应质粒100μg或等量生理盐水,每隔2周加强免疫1次,共免疫3次。小鼠感染前(免疫后3周)尾尖部取血,ELISA检测小鼠血清特异性抗体Ig G以及抗体亚类Ig G1、Ig G2a水平。同时,各组小鼠经腹部贴片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20±1)条/鼠。感染后8周,门静脉灌注法收集日本血吸虫成虫,计算减虫率;取肝组织,显微镜下计数虫卵数,计算减卵率。无菌取脾脏,称重,计算小鼠脾脏指数,噻唑蓝(MTT)法测脾淋巴细胞体外增殖水平。分别于小鼠感染前(免疫后3周)以及感染后2、4、6、8周尾尖部取血,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结果5组小鼠免疫后3周,ELISA检测结果显示,pVAX1/Sj RPS4·CB+pVAX1/IL-18组Ig G、Ig G1、Ig G2的吸光度(A450值)分别为1.03±0.17、0.32±0.08、0.78±0.12,Ig G2a/Ig G1比值为2.44,均高于其他4组。pVAX1/Sj RPS4·CB+pVAX1/IL-18组的减虫率、减卵率分别为52.0%、63.2%,均高于其他3组(P0.05)。脾脏指数结果显示,pVAX1/Sj RPS4·CB+pVAX1/IL-18组小鼠脾脏指数为3.32±0.37,高于其他4组(P0.05)。MTT法检测结果显示,pVAX1/Sj RPS4·CB+pVAX1/IL-18组淋巴细胞体外增殖水平A570值为4.45±0.34,高于其他4组(P0.05)。小鼠感染前以及感染后2、4、6、8周,pVAX1/Sj RPS4·CB+pVAX1/IL-18组IFN-γ含量分别为(569.07±21.15)、(560.66±30.84)、(577.46±36.45)、(605.03±36.91)、(636.33±37.35)pg/ml,均高于其他4组(P0.05);各组IL-4含量在感染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18可增强pVAX1/Sj RPS4·CB疫苗抗日本血吸虫感染的免疫保护效果,且诱导小鼠产生较高的以Th1为主的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