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痹证,痹即闭阻不通之意。其证或痛或肿,或麻木不仁,或筋屈而不伸,或引而不缩,或寒或热,或燥或湿,或游走不定,或留着不移。故有行痹(包括众痹、周痹)、痛痹、着痹、热痹;以及骨、筋、脉、肌、皮痹、和五藏的痹证。病因病机:痹证的发生,多与季节气候,居住环境,劳逸失宜,饮食起居,禀赋刚柔有关。多由气血亏损,腠理疏豁,卫阳失密,虚邪乘之,壅蔽经络,气血不行,发而为痹。  相似文献   

3.
中医学的“痹证”是指因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或人体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虚弱,内生痰浊、瘀血或热毒,出现以肢体、关节、肌肉、筋骨等部位疼痛、重着、麻木、酸楚、肿胀、僵直、变形及活动受限或累及脏腑为主要特征的一大类疾病,又称类风湿性关节炎(RA)。现将痹证的治则治法研究概  相似文献   

4.
痹证中医治则治法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以慢性多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属中医的"痹证"范畴[1].其常见症状为关节肿痛,晚期可有关节强直、畸形.本病在各个年龄均可出现[2],包括儿童期Still's病,且病情缠绵,致残率高,严重影响社会劳动力及少儿生长发育.缓解症状,阻止病变发展,杜绝致残是其治疗关键.中医治疗该病多从整体出发,辨证施治,对患者临床关节疼痛的缓解及功能的恢复有一定效果,且不良反应较少,可有效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5.
王莎莎  沈鹰 《河北中医》2012,34(4):631-633
痹证是指由于人体营卫气血失调、脏腑功能紊乱,风、寒、湿、热及戾气等外邪侵袭肌表、经络,内外合邪,导致气血经络为病邪闭阻,气血运行不畅而出现肌肤、筋骨、关节痠痛、麻木、重着、屈仲不利或关节肿大、灼痛、僵直、畸形,甚或累及脏腑为特征的一类病证的总称.中医学对其病因病机及治法有深刻认识,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正> 痹证,是以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麻木,甚则关节红肿,屈伸不利为主的一种病证。本文所谓“久痹”系指那些由于失治、误治,久病体虚,产后过劳,或久病未愈又重感于风寒湿热诸邪,疾病相互纠缠,致使痹证日久不愈,邪气深伏,正气虚衰难以治愈的一些顽固性痹证,时  相似文献   

7.
8.
痹证治疗心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痹证治疗的基本原则是祛风、散寒、除湿、清热以及舒筋通络 ,但因病程有久暂 ,邪正有虚实 ,病性有寒热 ,部位有上下 ,故理法方药又当灵活多变 ,现略述几点临床治疗体会如下。1 调气血痹证多正虚邪气稽留 ,痹者即气血痹涩不通之意 ,调理气血为其治本之法。然此法常为医者所忽视 ,临床常见一些医生治痹只重于祛邪 ,施大队风药及活血化瘀之品 ,以为是遵“通则不痛”之经旨 ,其实不然。正气不复 ,邪气何以能祛。观历代治痹之名方 ,独活寄生汤、三痹汤、羌活续断汤等皆为风药 ,与参、芪、归、芍并用 ,其意在扶正与祛邪并施。《本草纲目》载黄芪…  相似文献   

9.
丁蓉 《江苏中医药》2003,24(9):49-50
中医学有关痹证的治法源于《内经》时代,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对痹证的认识的发展,各个时代关于痹证的治法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总结历代治痹特色对进一步研究治痹规律、开发治痹药物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11.
带状疱疹在中医书上称"蛇丹"、"缠腰丹","蜘蛛疮".西医认为此病系由病毒引起的皮肤病.此病潜伏期长,来势迅猛,痛如针扎,后遗症有短有长,传染性强.我地区有逐步增多趋势,值得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中医传统治法是历代医家通过长期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经验,至今对临床治疗仍有很大的指导作用,现举验案四则如下。  相似文献   

13.
论宣肺与降肺治法孙晓春山东中医药大学(250014)关键词宣肺;降肺;中医治法;临床运用宣发与肃降是肺的主要生理功能之一,因肺气以宣发畅达,清肃下降为顺,相反相成,彼此协调。肺失宣降是肺脏发生病变的主要机理。且宣肺与降肺是治疗肺病的基本方法。一般来说...  相似文献   

14.
张玉芝 《时珍国医国药》2006,17(9):1810-1811
痹证是人体营卫失调、感受风、寒、湿三气或日久正虚内生痰浊、毒热,正邪相持使经络、肌肤、血脉、筋骨,甚则脏腑的气血痹阻,失于濡养而出现肢体疼痛、肿胀、酸楚、麻木、重着、变形、僵直及活动受限乃至累及脏腑的一类疾病的总称。早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竹简《素问·痹论篇》还  相似文献   

15.
岳宝云  尚素芳 《新中医》1994,26(3):27-28
将反治法中的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4种治法分别应用于真寒假热,阴盛格阳的口疮;真热假寒,邪热郁闭于内,阳气不得畅达于外高热肢厥;气虚之便秘及患儿伤食泄淀,取得较好效果,体现了中医治疗的多变性和灵活性。  相似文献   

16.
李济仁 《中医杂志》1990,31(11):18-19
痹证,是临床上的常见病之一,其病程长,易复发,治愈率低,严重地妨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笔者在长期临床中积累了一些经验,现介绍如下。一、诊治要点临床上诊治痹证,首先应分寒痹、热痹两大类型,再按病邪偏盛的程度不同,进行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17.
熊晓山 《四川中医》1997,15(2):50-51
项背肌筋膜炎,是临床常见软组织疾病,病变多局限在肌肉、筋膜、肌位和韧带等组织,常累及胸锁乳突肌、肩胛提肌,引起项背部疼痛、强硬、肩颈软弱无力和运动受限。易反复发作,迁延缠绵,难于治疗。自1989年以来,择其重病患者,采用传统穴位挑法,观察治疗项背肌筋膜炎37例,有较好疗效,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为便于疗效观察,本组均选择临床病症重,病程较长,有肩颈运动受限,多次用中西药治疗,或针灸理疗未能控制病情,符合项背肌筋膜炎诊断,久治不愈的患者作为观察治疗病例。37例中,男性17例,女性20例;年龄最大67岁,最小43岁…  相似文献   

18.
《金匮要略》将“颈、腰、脊、臂、脚掣痛”归于阳病十八的范围,把湿邪偏盛兼有表证者称为“风湿”或“湿痹”,在《痉湿暍篇》中论述,代表方剂为风湿三方;疼痛剧烈,遍历关节者称为历节,列于《中风历节篇》,治疗用乌头汤和桂枝芍药知母汤。这是对痹证论治的一个很大发展,临床应用更有针对性。后世医  相似文献   

19.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类经》释云:“诸寒之而热者,谓以苦寒治热而热反增,非火之有余,乃真阴之不足也。阴不足则阳有余而为热,故当取之于阴,谓不宜治火也,只补阴以配其阳,则阴气复而热自退矣。”《静香楼医案》云:“阴不足者,阳必上亢而内燔。欲阳之降,必滋其阴,徒恃清凉无益也。”尤氏之论,可谓一语中的。由此可见,“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是燮理阴阳,阳病治阴法。例1陈某某,男,38岁。2002年3月19日初诊。一载前罹“乙肝”兼胆囊炎,已服中西药1年多,迭进清利湿热、辛散疏肝之品,病情始终不稳定,肝功能持续异常…  相似文献   

20.
董林 《西部中医药》2005,18(8):15-15
姚树国主任医师是全省著名的骨科中西医结合专家,从医近40载,学术造诣渊博,临床经验丰富。笔者随师临证,颇受启发。现将老师治疗痹证的几点体会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