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背景:神经根牵拉损伤是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的近期发病原因之一,但确切的病理机制尚未经证实。目的:建立一种不同程度的腰骶神经根牵拉损伤动物模型,探讨脊髓、神经根牵拉损伤后光镜和电镜改变。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形态学动物实验,于200404/2006—10在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中心实验室和南通大学江苏省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完成。材料:清洁级健康12周龄雄性大白兔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轻度牵拉组、中度牵拉组、重度牵拉组4组,每组10只。方法:轻、中、重度牵拉组动物全椎板切除显露双侧S。神经根,用测力神经根拉钩分别以0.4,1和1盘N的拉力水平牵拉左侧S-神经根造成神经根和脊髓的牵拉性损伤,分别定义为轻、中和重度牵拉,时间持续10min。对照组不牵拉。主要观察指标:术后2周对受牵拉节段脊髓,两侧s,神经根行光镜和透射电镜检测神经元和髓鞘。结果:轻度牵拉组牵拉侧前角个别神经元稍肿胀,神经元及神经纤维形态基本上正常,个别白质小片状脱髓鞘样改变,神经根髓鞘和轴索轻度水肿,脱髓鞘不明显;中度牵拉组白质有脱髓鞘改变,神经纤维排列紊乱,轴索崩解、断裂;灰质神经元水肿明显加重,前角运动神经原细胞尼氏体消失,核固缩、深染,神经根髓鞘和轴索水肿,局部轻度脱髓鞘改变;重度牵拉组牵拉侧白质为不规则的大片脱髓鞘区,前角运动神经元胞体固缩、变形、核深染,神经根有髓神经纤维萎缩、数目减少,重度脱髓鞘改变。结论:以拉力为参数可以稳定地建立不同程度的腰骶神经根牵拉性损伤动物模型,术后神经根和脊髓的病理分级改变与牵拉损伤程度一致。  相似文献   

2.
背景:神经根牵拉损伤是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的近期发病原因之一,但确切的病理机制尚未经证实。目的:建立一种不同程度的腰骶神经根牵拉损伤动物模型,探讨脊髓、神经根牵拉损伤后光镜和电镜改变。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形态学动物实验,于2004-04/2006-10在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中心实验室和南通大学江苏省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完成。材料:清洁级健康12周龄雄性大白兔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轻度牵拉组、中度牵拉组、重度牵拉组4组,每组10只。方法:轻、中、重度牵拉组动物全椎板切除显露双侧S1神经根,用测力神经根拉钩分别以0.4,1和1.8N的拉力水平牵拉左侧S1神经根造成神经根和脊髓的牵拉性损伤,分别定义为轻、中和重度牵拉,时间持续10min。对照组不牵拉。主要观察指标:术后2周对受牵拉节段脊髓,两侧S1神经根行光镜和透射电镜检测神经元和髓鞘。结果:轻度牵拉组牵拉侧前角个别神经元稍肿胀,神经元及神经纤维形态基本上正常,个别白质小片状脱髓鞘样改变,神经根髓鞘和轴索轻度水肿,脱髓鞘不明显;中度牵拉组白质有脱髓鞘改变,神经纤维排列紊乱,轴索崩解、断裂;灰质神经元水肿明显加重,前角运动神经原细胞尼氏体消失,核固缩、深染,神经根髓鞘和轴索水肿,局部轻度脱髓鞘改变;重度牵拉组牵拉侧白质为不规则的大片脱髓鞘区,前角运动神经元胞体固缩、变形、核深染,神经根有髓神经纤维萎缩、数目减少,重度脱髓鞘改变。结论:以拉力为参数可以稳定地建立不同程度的腰骶神经根牵拉性损伤动物模型,术后神经根和脊髓的病理分级改变与牵拉损伤程度一致。  相似文献   

3.
目的:确立患者腰骶神经根可以耐受的单次最大拉力,制定神经根耐受牵拉的安全阈值,是自行设计神经根安全拉钩的最终意义。方法:于2004-10/2006-12选择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脊柱外科应用自制神经根安全拉钩完成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手术患者共56例,其中L4~532例,L5/S124例。实验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知情同意。术中应用Keypoint型诱发肌电仪进行节段性皮神经刺激体感诱发电位的监测,同时记录牵拉神经根的力和牵拉时间。结果:术中出血50~320mL,平均约120mL;手术时间90~180min,平均130min;术中12例患者出现潜伏期延长、波幅下降,此时神经根拉力为(4.10±0.25)N。术后有11例患者出现下肢麻木,随访结束时仍有8例下肢残留麻木。其余44例患者术中监护波形稳定,术后有16例患者出现下肢麻木,随访结束时仍有5例下肢残留麻木。结论:应用自制神经根安全拉钩可以最大程度牵拉神经根,更精确的计算需暴露的手术野,降低神经根牵拉性损伤的概率,提高治疗质量。  相似文献   

4.
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体感诱发电位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张建宏  范建中  彭楠 《中国康复》2004,19(6):338-339
目的 :观察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体感诱发电位 (somatosensoryevokedpotentials,SEP)的变化。方法 :5 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分为手法组及常规组各 2 5例 ,治疗前及治疗 2周后检查SEP。结果 :治疗后总有效率手法组 96 % ,常规组 88% ;临床治愈率手法组为 6 0 % ,常规组 4 0 %。 2组间疗效及平均治疗时间差异无显著性。治疗前SEP异常率为 5 6 % (2 8/ 5 0例 ) ,主要表现为N9、N11及N13 潜伏期延长 ;治疗后 2组各潜伏期均有改善 ,手法组N11潜伏期改善较常规组更显著 (P <0 .0 5 )。结论 :手法治疗可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5.
目的 同时观察帕金森病患者正中神经和胫后神经体感诱发电位的异常并推测其发生机制。方法 选择2001—09/2002—06在安徽中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及住院的30例帕会森病患者作为帕金森病组和20例健康对照者作为对照组。刺激正中神经,记录顶叶N20、P25、N30波和额叶P20、N30波的潜伏期和波幅;刺激胫后神经记录顶叶P40、N50、P60波的潜伏期和波幅。结果 30例帕金森病患者和20例健康对照者全部完成体感诱发电位检查,均进入结果分析。帕金森病患者上肢额叶N30和下肢N50波幅明屁降低(P〈0.05)。结论 帕金森病患者上下肢体感诱发电位同时出现异常是黑质纹状体系统多巴胺缺乏的结果,下肢N50波幅比上肢N30波幅与临床症状的严再性更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以体感诱发电位为主要观测指标观察神经生长因子对急性脑梗死模型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并以胞磷胆碱钠为阳性对照。方法:实验于2004—08/2005—01在潍坊医学院机能学实验室进行。选用健康雄性Wistar大鼠24只制作脑梗死模型,随机分为神经生长因子实验组,胞磷胆碱钠药物对照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每组8只。采用肌肉注射法,分别给予神经生长因子(100BU/次),胞磷胆碱钠(0.1g/次)和生理盐水(2mL/次),1次/d,连续20d。治疗前后分别观察各组动物神经病学评分评估神经功能障碍情况(0分,无神经症状;1分,不能完全伸展对侧前或后爪;2分,向外侧转圈;3分,向手术对侧倾倒;4分,不能自发行走,意识丧失)和体感诱发电位各波型潜伏期的改变评估神经系统的损伤程度。结果:24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神经病学评分结果:治疗后神经生长因子实验组和胞磷胆碱钠药物对照组均低于治疗前[(0.63&;#177;0.40),(2.75&;#177;0.26)分;(1.04&;#177;0.44),(2.74&;#177;0.30)分,t=12.6l,8.98,P〈0.051。治疗后神经生长因子实验组和胞磷胆碱钠药物对照组均低于生理盐水对照组[(0.63&;#177;0.4吼(1104&;#177;044),(2.61&;#177;0.38)分,t=10.18,7164,P〈0.05]。②体感诱发电位各波潜伏期:治疗后神经生长因子实验组和胞磷胆碱钠药物对照组均短于治疗前(t=2.84-6.72,P〈0.05)。治疗后神经生长因子实验组的P1,N1,P2潜伏期均短于生理盐水对照组[(10.82&;#177;0.49),(12.64&;#177;0.77)ms,(14.14&;#177;0.351,(15.08&;#177;0.66)ms,(16.35&;#177;0.52),(17.57&;#177;0.77)ms,t=3.56~6.01,P〈0.051;胞磷胆碱钠药物对照组仅P2潜伏期短于盐水对照组[(16.7l&;#177;0.58),(17.57&;#177;0.77)ms,t=2.51,P〈0.05]。③体感诱发电位潜伏期与神经病学评分呈高度正相关(r=0.97-0.99,P〈0.01-0.05)。结论:注射神经生长因子的大鼠体感诱发电位潜伏期(P1,N1,P2)和神经病学评分均降低,注射胞磷胆碱钠的大鼠体感诱发电位部分波潜伏期(P2)和神经病学评分也降低,说明两种药物都能促进急性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神经生长因子对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促进作用改善趋势更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短潜时体感诱发电位(SSEP)评价冠心病中枢神经功能的变化.方法刺激43例无明显中枢神经症状的冠心病患者(心绞痛18例、心肌梗死慢性期25例)以及14例正常对照的正中神经,同时记录皮质体感诱发电位和脊髓体感诱发电位,观察中枢神经功能的变化.结果心绞痛和心肌梗死患者的N13、N20、P25波潜伏期及中枢传导时间(CCT)均较对照组明显延长( P〈0.05~0.001);心绞痛患者的N20、P25波潜伏期及CCT均较心肌梗死患者明显延长( P〈0.01~0.001).结论冠心病特别是心肌梗死患者,其脊髓到大脑皮质第一感觉区的中枢躯体感觉通路存在亚临床损害.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体感诱发电位(SEP)评估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神经功能状态,为掌握最佳手术时机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根据SEP将60 例C6、C7神经根受累的颈椎病患者分为正常组22 例、轻度异常组30 例和重度异常组8 例。入选患者均接受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手术前后分别进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结果术后正常组、轻度异常组、重度异常组患者NDI评分与术前相比均有显著恢复(P<0.001),且正常组恢复最佳。结论SEP能够客观反映神经根型颈椎病病变的严重程度,提示手术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 介绍一种新的椎管内神经根运动传导测定法,并证明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使用CCS-1型直流斩波式大脑皮质电刺激仪测定10例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组)和21例正常人(对照组)的运动传导速度(MCV)。取每位测试对象的T12棘突为刺激点,同时兴奋L5和S1根出(近)椎间孔处,在拇外展肌和伸趾短肌处记录运动诱发电位(MEP),并测量其潜时、波幅值和两刺激点之间的MCV。结果 糖尿病组的T12,S1和拇窝刺激点的潜时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4.40-4.63;P均&;lt;0.01以上)。除了SⅠ-SⅡ点外,糖尿病组的其余两项MCV指标均明显小于对照组(t=4.40-4.63;P均&;lt;0.001)。结论 椎管内神经根运动传导测定法对神经根部位病变的定位和评估预后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测定偏头痛患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的指标P300听觉事件相关诱发电位,分析偏头痛患者的认知功能特点。 方法:选择2005-01/12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的偏头痛患者56例,同时选取在本院门诊就诊及进行体检的52名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组,均自愿参加观察。采用肌电诱发电位仪检测以上两组观察对象的听觉事件相关诱发电位P300,记录波型中P300的潜伏期和波幅。偏头痛组患者均行头颅MRI检查,观察有无异常。记录患者平均头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头痛强度和头痛发作史,分析以上指标与听觉事件相关诱发电位P300潜伏期和波幅的相关性。 结果:偏头痛组56例患者及正常对照组52名健康人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两组观察对象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潜伏期和波幅比较:偏头痛组患者P300的潜伏期显著长于正常对照组[(328.66&;#177;33.06,315.73&;#177;25.19)ms(t=-2.296,P〈0.05)],波幅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11.17&;#177;2.05,11.99&;#177;1.71)μV(t=2.275,P〈0.05)]。②偏头痛组头部MRI检查正常与异常患者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潜伏期和波幅比较:56例偏头痛患者中25例异常,表现为皮质下脑白质病变,设为MRI检查异常组;其余31例设为MRI检查正常组。MRI检查异常组患者P300的潜伏期显著长于MRI检查正常组[(349.88&;#177;17.07,311.55&;#177;33.06)ms(t=-5.597,P〈0.01)],波幅显著低于MRI检查正常组[(9.61&;#177;1.08,12.42&;#177;2.05)μV(t=7.355,P〈0.01)]。③偏头痛患者病程与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潜伏期呈正相关(P〈0.01),与波幅呈负相关(P〈0.01)。 结论:偏头痛患者存在脑认知功能障碍,且认知障碍程度与病程长短有关,病程越长,程度越重。偏头痛患者可出现脑白质区病变,此病变加重了认知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