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诊科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方法 通过调查、分析急诊科护士日常护理工作及环境,总结出急诊科护士潜在的职业危害因素,主要包括理化因素、生物因素、心理社会因素等.结果 针对这些职业危害因素,提出了相应的防护对策,指出应树立全面的防护管理理念,规范护理行为,加强个人防护意识,减少职业危害.结论 对各种危害因素,及时地采取相应的防护对策,能够有效地保障急诊科护士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急诊科院前急救时护士职业危险因素.方法:对114名急诊科护士采取问卷调查.结果:不同职称护士均有不同程度受到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职业危害.其中主管级护士受到危害最低,士级护士受到危害最高.结论:调查结果表明,院前急救护士职业危害机遇大,要实施有效的防护措施,加强职业防护知识教育,建立职业防护管理系统,制定安全可行的操作程序,降低职业危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急诊科护士职业危害分析及防护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急诊科护士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等职业危害的发生情况及其诱发因素和防护措施。方法:对急诊科护士职业危害及其发生原因,进行分类汇总分析。结果:针对急诊科护士各种职业危害的诱发因素,提出了相应的防护措施。结论:提高急诊科护士的自身防护意识,降低职业危害的限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急诊科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做出相应的防护对策,提高急诊科护士健康水平和护理质量.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对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1年4月~2012年4月急诊科50名护士进行随机抽样调查.调查内容为物理、生物、社会心理、化学等因素对急诊科护士造成的职业危害.结果:50名调查者中,大部分护士认为物理及社会心理因素对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造成了较严重的危害,生物、化学因素有一定的危害,但相对较轻.且大多数护士自我防护意识差,对临床职业危害的发生率有很大影响.结论:造成急诊医护人员职业危害的因素有:物理、生物、社会心理、化学和自我防护因素,其中物理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最为严重,医院及护理管理者应加强对急诊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提高急诊护士的生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诊科护士在工作中的职业危害因素,以增加急诊科护士的防护意识。方法:分析急诊科护士职业危害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结果:多种因素可造成急诊科的健康危害,护理人员的防护意识相对淡薄。结论:应加强急诊科护士职业防护知识教育,使其学会如何趋利避害,以减少对健康的损伤。  相似文献   

6.
急诊科护士职业危害因素与防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急诊科护士常见职业危害因素,加强职业安全教育,提高护理人员自我防护能力和意识,实行预防为主,同时加强心里调节,可减少职业危害因素的伤害,最大限度地保护急诊科护士和患者的安全,真正达到职业安全防护.  相似文献   

7.
杨琳  颜丽 《新疆医学》2012,42(11):122-123
急诊科作为临床一线科室,是医院中急、危、重症患者最集中、病种最多、抢救和管理任务最重的科室。急诊科护士因为职业的特殊性,经常会接触较多的危险因素,极易造成意外伤害和职业危害。因此,关注急诊科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是十分必要的。1危害因素1.1生物因素急诊科护士处于抢救工作的最前线,常在患者未完全明确诊断前即投入对患者的处置和抢救,这其中包括处于潜伏前和诊断前的传染病患者,使护士暴露在危险因素中。护士接触患者的体液、血液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诊科护士职业损伤的原因及防护对策。方法:分析笔者所在医院急诊科存在的职业危险因素,并采取预防措施。结果:通过采取针对性的防护措施,该院急诊科护士未发生重大职业危害事件。结论:急诊科护士职业损伤客观存在,但是只要防护措施得当,就能避免职业危害事件的发生,确保护理人员安全。  相似文献   

9.
急诊科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及其防护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诊科作为临床一线科室,是医院中急、危、重症患者最集中、病种最多、抢救和管理任务最重的科室。急诊科护士因为职业的特殊性,经常会接触较多的危险因素,极易造成意外伤害和职业危害。因此,关注急诊科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刘永华 《中国乡村医生》2010,12(19):205-206
目的:探讨急诊科护士职业紧张状况。方法:采用职业紧张量表(OSI-R)对76名急诊科护士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急诊科护士普遍存在职业紧张现象,不同年龄、学历、职称、工作年限的急诊护士职业差异显著。结论:各医疗机构应尽量减少职业紧张危害因素,减轻急诊护士职业紧张反应,以维护她们的心身健康。  相似文献   

11.
对急诊科护士面临的众多职业危害因素,如感染疾病、化学损伤、精神损害、物理损害等进行分析,提出了建立健全防护制度、加强安全意识的教育、增强健康防护意识、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充分的休息及适当的心理调整等防范措施,以减少及预防急诊科护士的职业危害.  相似文献   

12.
急诊科是与社会医疗救援及参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的基本单位,担负着前出现场抢救和院内抢救的双重任务,由于前出抢救现场抢救环境的不确定性和急危重患者病情的复杂性,使护士面临着诸多潜在职业危害因素,如果不正确的分析认识,及时采取防护对策,势必会危害急诊护士的身心健康.本文试对急诊科护士职业防护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面临的潜在危害因素作简要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护对策.  相似文献   

13.
急诊科护士职业暴露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病原体感染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粘膜,或者被含有病原体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伤皮肤,有可能被病原体感染的情况.护士由于工作的特殊性,面临着多种职业危害(如生物性危害、化学性危害、物理性危害、心理社会性危害等),其中艾滋病、乙肝、丙肝感染是生物性职业危害的主要种类,而急诊科护士工作在临床第一线,与病人及病原微生物接触密切,在这种特殊的环境里可使护士因工作而暴露于多种职业性危害因素中,在急救护理操作过程中若不注意个人防护容易造成职业性栽损伤,严重威胁着护士的身心健康,为增强急诊科护士自我防护意识、了解自我防护状况,通过对我院急诊科护理人员进行自我防护问卷调查,提出相应的防护对策.  相似文献   

14.
张则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34):63-64
急诊科处于抢救生命的第一线,接诊患者多,病情复杂多变,由于工作性质及环境因素,急诊科护士面临众多职业危害因素,应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护措施,防止职业危害的发生,降低危害程度。  相似文献   

15.
急诊科是抢救急危重症病人及参与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的主要场所,属于高风险科室。由于工作环境及服务对象的复杂与特殊性,不仅使急诊科护士的生活紧张而无规律,而且在工作中还会受到多种职业危害因素的威胁,若不注意个人防护和防护不当,会造成各种不同的职业性损伤。为保障急诊科护士的身体健康,提高工作效率,在此将影响急诊科护士身体健康的多种职业危害因素作一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急诊科护士职业防护的现状,了解对职业性损伤的各种危险因素包括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社会和心理因素的认知程度,提高急诊科护士的职业安全意识,探讨更加有效的干预措施,尽量减少职业性损伤的危险,以确保急诊科护士的身心健康。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护士职业性损伤防护能力的调查表"进行调查,内容包括一般资料、职业性损伤的定义、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职业防护知识等。对急诊科16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问卷由专人发放,采用统一的解释术语,并当场收回问卷。结果:急诊科护士职业性损伤知识知晓率较低,针刺伤的发生率高,发生针刺伤后进行血液检测率低,进行一般操作时戴手套率低,对职业性损伤的防护意识较差。结论:应定期对急诊科护士进行职业性损害的健康教育培训,培养学习职业性损伤防护知识的主动性,加强对急诊科护士的职业安全教育,加强专业知识及基本操作技能训练,使护士了解职业性损伤的危害及现状,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健康的身体和乐观向上的心态,增强职业防护意识,提高职业防护能力,避免发生职业性损伤。  相似文献   

17.
唐平 《吉林医学》2006,27(12):1573-1574
急诊科是抢救危重病人的重要场所,其护理工作的特点是工作量大、涉及面广、风险性强[1]。急诊科病人所患疾病呈多样性、复杂性、病情急、变化大、来势猛、死亡率高,急诊护士要在极其有限的短暂时间内分清病人病情的轻重缓急,充分利用急诊科的资源,为病人提供高质量的急救护理服务。因其工作的特殊性,在急诊护理工作中存在着多种职业危险因素,如何加强和改进急诊护士日常工作中的职业防护十分重要。为了将各种危害降至最低,最大限度地保障急诊护士的身心健康,现就急诊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和防护对策讨论如下。1急诊科常见的职业危险因素1.1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介入导管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对策.方法 根据临床介入导管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介入导管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存在于几方面,包括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社会心理因素等.结论 介入导管室护士职业危害因素较多,要采取针对性措施,加强职业防护,将介入导管室护士执业危害程度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诊科护士职业防护意识情况,并分析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选择本市三所综合性医院的急诊科护士86名作为研究对象,并采用自行设计"临床护士职业防护现状"调查表进行职业防护意识调查。结果:三甲医院急诊科护士的"防护措施"、"自身健康危害"、"污物废物处理"三方面得分明显高于二甲和二乙医院(P〈0.05);二甲医院"防护措施"得分明显高于二乙医院(P〈0.05),而二甲医院急诊科护士的"自身健康危害"得分明显低于二乙医院(P〈0.05);二甲医院及二乙医院的"污物废物处理"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劳动关系急诊科护士的职业防护意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护龄、学历、职称、所在医院的急诊科护士职业防护意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甲医院护士的职业防护意识最高,其次是二乙及二甲医院;另外,护士的护龄、学历、职称、所在医院级别不同,职业防护意识也不同。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急诊科医务人员职业危害因素的分析,使急诊科医务人员得到更好的防护.方法:针对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积极应对.结果:急诊科医务人员的安全防护意识和防护能力明显提高,减少了职业危害.结论:加强对急诊科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教育,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保障急诊科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