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比肾内科静脉穿刺困难病人使用留置针开放静脉时常规送管方法与固定针芯方法的成功率。方法入选成年首次静脉穿刺失败患者6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固定组,每组各30例。常规组病人在针芯回血后压低穿刺角度继续进针约3-5 mm后退针芯,再继续将套管连针芯完全推进血管内;改良组病人在留置针针芯回血后压低针芯继续进针约1-2 mm后保持针芯相对固定,将套管向前推进血管内。记录两组患者穿刺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改良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24),套管留置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固定针芯法用于静脉穿刺困难患者可明显提高穿刺置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儿静脉留置针的穿刺方法,提高穿刺的成功率。方法:将210例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106例和试验组104例。对照组采用见回血后,操作者左右手一进一退配合将外套管送入血管的方法。试验组采用见回血后,操作者左手绷紧皮肤不动,右手食指退出针芯2~3mm,拇指与食指将外套管送入血管的方法。结果:试验组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χ^2=5.67,P〈0.05),两组留置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84,P〉0.05)。结论:试验组单手操作法优于双手穿刺法,提高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的成功率,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提高危重病儿头皮静脉留置针一次穿刺成功率.方法 将100例危重病儿随机分为实验液和对照组各50例.实验组用通液法置管"见回血进针1mm,打输液管开关通液体送软管进血管,自然退出针芯"的改进方法.对照组用常规法置管"见回血进针1mm,边送软管边退针芯或采用先退针芯少许,再将软管并针芯送入血管然后抽出针芯"的传统方法.结果 实验组置管一次成功率88%,高于对照组的64%,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通液法置管在危重病儿头皮静脉置管中大大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尽早为危重病儿建立静脉通道.  相似文献   

4.
目的 改进小儿头皮静脉留置针的穿刺方法,提高穿刺成功率.方法 将160例患儿随机分成传统组件80例,改进组80例.传统组采用见回血后助手绷紧皮肤,操作者左手与右手配合一退一进将外地管送入血管的方法.改进组采用见回血后操作者左手绷紧皮肤不动,右手食指固定针芯,拇指将外地管送入血管的方法.结果 改进的方法提高了静脉留罟针的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提高危重病患儿头皮静脉留置针一次穿刺成功率。方法将100例危重病患儿随机分为实验液和对照组各50例。实验组用通液法置管“见回血进针1mm,打开输液管开关通液体送软管进血管,自然退出针芯”的改进方法。对照组用常规法置管“见回血进针1mm,边送软管边退针芯或采用先退针芯少许,再将软管并针芯送入血管然后抽出针芯”的传统方法。结果实验组置管一次成功率88%,高于对照组的64%(P〈0.01)。结论通液法置管在危重病患儿头皮静脉置管中大大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尽早为危重病患儿建立静脉通道。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两种不同穿刺及固定方法在新生儿浅静脉留置针穿刺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60例就诊于儿科的新生儿随机平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8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静脉留置针穿刺送管方法,主要采用传统的穿刺见回血后将套管和针芯同时送入血管再退针芯的进针方法,固定采用3M无菌透明敷贴覆盖针眼及部分针梗处,再用胶布交叉固定外露针梗"Y"型尾端;实验组采用改良穿刺送管方法,在见回血后将针芯退出4mm,再将套管完全送入,然后将针芯全部退出的改良方法,固定时将敷贴全部覆盖住进针处针眼及全部针梗,将余下留置针软管部分用2条胶布横行固定与敷贴上方.比较两组患儿的固定效果和感染发生情况.比较两组静脉留置针的穿刺成功情况、发生松脱情况和进针处发生感染的情况.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静脉留置针穿刺一次成功率为93.8%和75.0%,发生松脱率分别为3.8%和18.8%,感染率为1.3%和13.3%,两组比较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方法在新生儿静脉留置针的穿刺及固定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方法,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7.
迟秀梅  张宇  周晶 《吉林医学》2010,31(29):5167-5168
目的:提高小儿静脉留置针的穿刺成功率。方法:将120例患儿随机分成传统组(60例)和改进组(60例),传统组采用见回血后将针芯退出再送入静脉的方法,改进组在操作中采用见回血后固定针芯,推送导管再抽出针芯的方法。结果:改进组穿刺成功率显著大于传统组(P<0.01)。结论:改进的方法可提高静脉留置针穿刺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目的为改进外周静脉的留置针穿刺方法。对1560例住院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780例,实验组采取穿刺见回血后边进针边退针的留置针穿刺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见回血后钢针和软管一起进针的留置针穿刺方法。分别观察并统计两组病例的穿刺成功率、皮下淤血率。结果发现实验组一针穿刺成功率提高10%,皮下淤血率减少6.3%,疼痛率减少18%。各项指标均有显著差异,P0.05。穿刺见回血后边退针边进针的留置针穿刺方法一针穿刺成功率高、皮下淤血率小,可广泛在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9.
刘平 《吉林医学》2013,(28):5884-5885
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穿刺时不同的退针方法,对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37月接受静脉留置针穿刺输液的患儿2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边进针边退内芯,双手同时操作方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根据静脉分布情况,采用右手边进针边退内芯的单手操作方法。结果:观察组穿刺成功率及患儿家属对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采用单手进针法进行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可以提高静脉留置针一次穿刺的成功率,减轻患儿的痛苦,保证输液质量,患儿家属乐意接受,改善了护患关系,提高了患儿家长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同时也减轻了护士的工作压力,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杨小球 《当代医学》2012,(31):133-134
目的改良神经外科患者四肢微小血管静脉留置针穿刺方法,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方法将120例神经外科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由1名护士按照常规静脉留置针穿刺术独立进行操作;观察组由2名护士配合完成,采取低角度,缓慢进针,穿刺后见回血操作者右手固定针翼不动,左手继续绷紧皮肤,而由另1名护士协助将外套管推入静脉,之后,操作者右手退出针芯方法。比较两组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结果观察组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6.7%(52/60)比71.7%(43/60),P<0.05]。结论改良双人配合方法可提高神经外科患者四肢微小血管静脉留置针一次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提高老年患者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方法:将100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对照组50例;对照组采用穿刺见回血后固定针芯,缓慢送导管再撤出针芯的常规方法;观察组采用穿刺见回血后继续进针0.2 cm 后撤针芯0.2~0.3 cm,持针座和针翼将导管与针芯一起全部送入血管再撤出针芯的方法。结果:观察组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 P ﹤0.05)。结论:观察组采用的操作方法可以提高老年患者静脉留置针置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在小儿四肢静脉穿刺中两种不同方法送管的效果.方法选择新入院患儿120例,随机分二组,每组60例.常规组采用双手送管法进行留置针穿刺,改进组采用单手送管法进行留置针穿刺.结果改进组穿刺成功率高于常规组.结论单手送管法在婴幼儿留置针的穿刺中能提高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了提高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方法:对120例手术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对照组60例,对照组采用"穿刺见回血后松开绷紧皮肤的左手送管"的常规方法;观察组采用"两人合作,由一人固定肢体绷紧皮肤,另一人穿刺置管"的方法。结果:观察组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两人合作法可提高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置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浅静脉留置针两种穿刺送管方法的穿刺成功率。方法: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常规穿刺见回血后降低穿刺角度沿血管前行1~2mm,退出针芯3~4㎜后,左手仍绷紧穿刺部位下方皮肤,右手平稳送外套管及针芯至血管再取出针芯;对照组采用常规穿刺见回血后降低穿刺角度沿血管前行1~2mm,然后边退针芯边置入外套管。结果: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观察组采用的方法明显提高了一次性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求小儿静脉留置针一次穿刺失败后的补救方法,提高成功率.方法 对留置针一次穿刺失败进行原因分析,根据穿刺时有无回血的情况分别进行5m1注射器回抽、推少许生理盐水、或退留置针至皮下重新穿刺等方法.结果 2006年5~12月使用留置针一次穿刺失败的170例进行补救,92例成功补救,补救成功率为54%.结论 对小儿留置针一次穿刺失败后采取补救措施是提高穿刺成功的可行的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改进外周静脉留置针的穿刺方法,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减轻患儿的痛苦。方法将2008年1月-2008年11月需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的新生儿272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应用单手退针芯送套管法进行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B组应用常规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方法。比较两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结果A组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的一次成功率(95.59%)明显优于B组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的一次成功率(82.35%),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手退针芯送套管法可提高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的一次成功率,减轻患儿的痛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小儿外周静脉留置针单手送管的经验。方法对200例患儿进行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时采用单手送管的方法。结果单手送管成功190例,失败10例,成功率95%。结论小儿外周静脉留置针单手送管可提高穿刺成功率,减轻患儿的痛苦,提高护理质量,增进护患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静脉留置针在儿科不同送管方式穿刺成功率比较.方法 在儿科输液患者采用BD24G-Y型密闭式静脉留置针输液时,观察120例次,按双手法送管和单手法送管两种不同方法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60例.A组60例次见回血后不再进入血管,松开左手,用左手拇指、示指夹持Y型软管跟部,将外套管缓慢推入血管的同时右手拇指、示指退针芯,边送软管边退针芯,至完全退出针芯后固定;B组60例次见回血后压低穿刺针与皮肤角度10-15°,顺血管方向在将穿刺针推入0.2cm,左手持Y接口,右手后撤针芯约0.5cm,持针座将针芯与外套管一起送入静脉内,将针芯全部撤出,固定.结果 显示2组成功率分别为83.3%、95.0%,B组穿刺成功率更高,即单手法送管明显高于双手送管法(P<0.05).  相似文献   

19.
目的:改进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送管方法,以提高穿刺成功率.方法:将300例6个月~3岁小儿静脉留置针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注射部位均在手背、足背.试验组采用右手单手送管,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双手送管方法.结果:试验组成功率93%,对照组成功率83%.比较两组穿刺试验组优于对照组(χ2=5.91,P<0.05).结论:单手送管方法在6个月~3岁小儿手背、足背穿刺送管的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20.
时菊仙 《基层医学论坛》2016,(15):2126-2127
目的 探讨小儿下肢内踝大隐静脉留置针穿刺技巧及护理方法.方法 200例患儿作根据穿刺部位不同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下肢内踝下方大隐静脉可触摸(可见)部位作穿刺点穿刺,试验组选择内踝上方大隐静脉最凸部位(点)穿刺.比较2组穿刺成功率、回血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组穿刺成功率和首次穿刺见回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2次穿刺见回血率显著低于于对照组(P<0.05),2组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选择小儿下肢内踝作为大隐静脉留置针穿刺点成功率高.不过,掌握必要的穿刺技巧,强化小儿穿刺过程中护理,对保证穿刺成功率,确保留置时间起着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