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动态监测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波动.方法 采用雷兰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对95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72小时的血糖监测,了解血糖漂移最大幅度、有无低血糖(≤3.9 mol/L)及高血糖(>11.1 mol/L).结果 血糖波动系数>1.5组共82例,发生低血糖44例,高血糖77例,血糖漂移最大幅度是(11.32±3.46)mol/L,比较血糖波动系数≤1.5组,发生高血糖及血糖漂移最大幅度明显增多(均p<0.01).两组均有低血糖发生.结论 动态血糖监测能反映患者血糖水平及波动情况.操作方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糖波动对2型糖尿病患者脑梗死的影响.方法 将2016年1~12月在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163例,根据是否合并脑梗死,分为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DCI组,71例)及2型糖尿病无脑梗组(对照组,92例),所有患者均行72 h动态血糖监测,分析血糖波动相关指标(平均血糖水平、日内最大血糖波动幅度、血糖波动系数和平均空腹血糖)与脑梗死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DCI组日内血糖波动幅度[(10.71±3.10)mmol/L比(9.61±3.19)mmol/L]、血糖波动系数[2.46±0.81比2.13±0.65]均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间的平均空腹血糖、平均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DCI组较对照组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下肢血管病变的发生率高(P<0.05).绪论血糖波动较持续性高血糖更易导致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脑梗死.  相似文献   

3.
王岩  王镁 《现代实用医学》2011,23(8):890-891,913
目的通过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监测糖尿病患者的低血糖及血糖波动的规律。方法 30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病程长短分成2组。进行72 h动态血糖监测,并比较两组结果。结果 10~20年组患者发生低血糖次数多于0~10年组(〈0.05),其中两组患者出现无症状低血糖次数明显多于有症状者(〈0.01);早餐后2 h血糖高于午餐后2 h(〈0.05)、晚餐后2 h及空腹血糖(均0.01);血糖最大漂移幅度明显大于日内指尖监测血糖波动(〈0.01)。结论 CGMS系统及时发现患者低血糖、餐后高血糖及血糖最大漂移幅度等情况,对指导临床确立个性化方案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血糖控制良好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波动.方法 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对40例空腹血糖<6.5 mmol/L,餐后2 h血糖<10.0 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lc)<7%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连续3天血糖监测.结果 本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18例(占45.0%)发生低血糖(血糖<2.8 mmol/L.),其中2例有低血糖反应的症状,15例(占83.3%)低血糖发生于凌晨1:00-4:00.20例(占50.0%)餐后血糖>11.1 mmol/L,其中10例发生于晚餐后.结论 对于以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HbAlc判断控制良好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用动态血糖监测的方法可发现有高血糖和无症状性低血糖存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利格列汀对肾功能不全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肾功能不全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56例,服用利格列汀前,采用实时动态血糖监测系统(real-time glucose monitoring system, RGMS)持续监测血糖3d,口服该药物后,RGMS持续监测3d。比较给药前24h与给药后第3天的24h平均血糖水平、血糖标准差、最大血糖漂移幅度、平均血糖漂移幅度、高血糖比例、低血糖比例,并比较用药前和用药后3个月糖化血红蛋白和肾小球滤过率。结果 给予利格列汀后24h平均血糖水平、血糖标准差、最大血糖漂移幅度、平均血糖漂移幅度、高血糖比例、糖化血红蛋白均明显降低,没有低血糖发生,并且肾小球率过滤无明显变化。结论 利格列汀能安全、方便、有效地显著减少肾功能失代偿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漂移幅度,降低高血糖、减少低血糖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相对于多次指血血糖监测在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调整中的优势.方法 应用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61例,其中30例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进行血糖监测,并根据每天下载的血糖图谱进行血糖精细调节,另外31例患者采用每天多次指端快速血糖监测血糖,调整胰岛素剂量.血糖调整目标为:凌晨2点及三餐前4.4~6.1 mmol/L,餐后血糖4.4~8.0 mmol/L,血糖≤3.9 mmol/L为低血糖.结果 CGMS组患者血糖达标时间明显少于多次指端血组患者,血糖漂移幅度及低血糖发生率明显小于多次指端血组.结论 CGMS能详细地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波动的特征,为强化治疗的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精细调节提供了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运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比较1型糖尿病患者持续皮下胰岛素注射(CSII)、一天多次胰岛素注射(MDI)、MDI联合阿卡波糖三种治疗方法的血糖控制情况.方法 纳入30例1型糖尿病患者,分别予以CSII(CSII组)、MDI(MDI组)及MDI联合阿卡波糖(MDI联合阿卡波糖组)治疗,均佩戴CGMS 72 h,比较患者的高血糖和低血糖的时间及血糖波动参数.结果 CSII组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7.90±1.96)%明显低于MDI组(10.90±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DI组高血糖时间(585.83±139.26)min明显高于MDI联合阿卡波糖组(302.00±89.07)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低血糖时间及反映血糖波动的指标包括血糖标准差(SDBG)、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及波动次数(NGE)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SII治疗通过降低HbA1c更有利于1型糖尿病的血糖控制,联合阿卡波糖治疗有助于降低1型糖尿病患者的餐后血糖.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不同类型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的24 h血糖波动特点,为2型糖尿病患者出现的高血糖进行早期监测和进一步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来我院皮肤科、内分泌科、风湿免疫科、血液病科就诊的糖尿病患者共60例,所有入选患者均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三组,每组各20例.其中DM1组静滴甲强龙40 mg,DM2组静滴地塞米松10 mg,DM3组一次口服强的松30 mg;所有患者均连续治疗6 d.对三组患者分别行3 d动态血糖监测,比较其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全天血糖标准差(SDBG)、平均餐后血糖波动幅度(MPPGE)等动态血糖参数的变化.同时在患者行3 d动态血糖监测的第2天清晨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监测其血清中糖化血红蛋白(HbA1c).同时,比较三组患者的血糖漂移情况,包括低血糖时间比率、高血糖时间比率、血糖波动系数.结果 DM2组患者的HbA1c、MAGE、SDBG、MPPGE水平均高于DM3组和DM1组,而DM3组的HbA1c、MAGE、SDBG、MPPGE水平均高于DM1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但三组患者的MOD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M1组患者的高血糖时间比率为(17.35±4.27)%,血糖波动系数为(2.52±1.22);DM2组患者的高血糖时间比率为(26.30±6.30)%,血糖波动系数为(3.98±1.57);DM3组患者的高血糖时间比率(20.29±4.03)%、血糖波动系数(3.31±1.17);由此可知DM2组患者的高血糖时间比率、血糖波动系数显著高于DM1组及DM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M1组、DM2组、DM3组三组患者的低血糖时间比率分别为(2.60±1.42)%、(6.61±2.07)%、(3.87±1.92)%,故低血糖时间比率由低到高依次为DM1组、DM3组、DM2组,其中DM2组患者的低血糖时间比率最高,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糖尿病患者除全程常规监测HbA1c外,还应动态监测血糖,以便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用动态血糖监测方法评价糖脉康颗粒联合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治疗2型糖尿病时对患者血糖漂移及低血糖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64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两组均给予2次/d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皮下注射,观察组另联合糖脉康颗粒3次/d口服。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的方法,评价两组患者血糖漂移幅度、日胰岛素用量及低血糖发生情况。结果血糖达标持续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日均胰岛素用量〔(28.6±7.4)U/d〕、日内血糖最高值〔(13.1±1.2)mmol/L〕、平均血糖漂移幅度〔(7.4±1.2)mmol/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35.4±5.2)U/d、(16.2±1.6)mmol/L、(8.4±1.7)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观察组患者发生低血糖7人次(5例),对照组5人次(4例),两组患者低血糖发生率(15.6%与12.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血糖控制达标时,与单用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比较,糖脉康颗粒联合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治疗能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漂移幅度及日均胰岛素用量,且不增加低血糖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关系。方法应用动态血糖检测系统(CGMS)对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连续3 d的血糖监测,并测定HbA1c,根据血糖波动系数(BGFC)分为3组(BGFC≤1.5组、1.5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和胰岛素泵在糖尿病合并心肌梗死患者的应用疗效.方法 将50例2型糖尿病合并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3组:组1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与胰岛素泵(CSII)结合治疗模式(双C组,16例),组2采用单纯胰岛素泵治疗(CSII组,17例),组3采用胰岛素多次注射治疗(MSII组,17例),后两组采用指端毛细血糖监测法,治疗7d后比较三组血糖控制情况、血糖达标率及血糖漂移情况.结果 治疗7天后双C组和CSII组患者的全日血糖、平均血糖(MBG)、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明显优于MSII组(p<0.05),低血糖发生次数亦较MSII组明显减少(p<0.05).其中双C组MBG、MAGE、低血糖次数均显著低于CSII组(p<0.05).结论 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可有效控制血糖,动态系统监测系统能监测血糖连续的变化曲线,及时发现高血糖和低血糖,与胰岛素泵联合治疗更有利于心肌梗死患者血糖的控制,降低低血糖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胰岛素瘤患者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血糖谱的特点,探讨CGMS在胰岛素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应用CGMS对6例经病理证实的胰岛素瘤患者(胰岛素瘤组)进行连续3 d的血糖监测,分析CGMS的平均血糖水平(MBG)、M-value of Schlichtkrull(M-value)、血糖分布频率及低血糖事件,监测结果与5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伴低血糖患者(糖尿病组)及6例正常糖调节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①胰岛素瘤组M-value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MBG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糖尿病组M-value及MBG均高于胰岛素瘤组及对照组(P<0.05或P<0.01).②6例胰岛素瘤患者CGMS监测期间共发生36次低血糖事件,持续时间为3.6 h/d,其中21次(58.3%)发生于夜间;5例糖尿病患者共发生7次低血糖事件,持续时间为0.17h/d,其中4次(57.1%)发生于夜间.③对照组99.2%的血糖波动于3.9~7.8 mmol/L;胰岛素瘤组血糖2.8~3.9 mmol/L及≤2.8 mmoL/L的分布频率均显著高于糖尿病组(P<0.01),而7.8~11.1 mmoL/L及≥11.1 mmol/L的分布频率则低于糖尿病组(P<0.05和P<0.01).结论 CGMS可进一步分析低血糖的时间分布、类型及原因,结合M-value等血糖参数,有助于胰岛素瘤诊断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地特胰岛素分别联合阿卡波糖和瑞格列奈治疗2型糖尿病(T2DM)时血糖波动幅度(MAGE)和低血糖发生率的差异.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将72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阿卡波糖组使用每日1次地特胰岛素联合口服阿卡波糖,瑞格列奈组使用每日1次地特胰岛素联合口服瑞格列奈,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的方法,评价2种治疗方案下患者血糖波动情况和低血糖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阿卡波糖组平均血糖波动幅度及低血糖事件发生率低于瑞格列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卡波糖组三餐后平均血糖及全天血糖最低值高于瑞格列奈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地特胰岛素分别联合阿卡波糖和瑞格列奈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均能有效控制血糖,但前者血糖波动幅度较小,低血糖事件较少,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性与CRP的关系.方法 用速率比浊法测定慢性持续性高血糖组、慢性波动性高血糖组和正常血糖组CRP水平.结果 慢性持续性高血糖组、慢性波动性高血糖组和正常血糖组CRP水平分别为(6.5±2.1) mg/L、(8.6±2.5) mg/L、(3.2+±1.5) mg/L,三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随着血糖波动性的升高,2型糖尿病患者CRP水平升高,检测糖尿病患者CPR水平对临床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动态监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日内血糖波动情况,探讨血糖漂移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关系.方法 以7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35例伴糖尿病肾病,30例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进行连续72 h血糖监测,考察日内不同时点血糖水平、不同时段血糖漂移、餐后血糖漂移(PPGE)、平均血糖漂移幅度(MAGE)和24 h平均血糖水平(24h MBG).Pearson法分析患者HbA1c与血糖漂移的相关性,多元Logjstic回归分析与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 HbA1c与日内7个时点血糖水平、24 h MBG及3:00~6:00、19:00~20:00时段血糖漂移呈显著正相关(P<0.05或P<0.01),与PPGE无明显相关(P>0.05);MAGE与13:00、19:00时点血糖水平和PPGE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0:00~3:00时段血糖漂移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CGMS能较详细地显示日内血糖波动情况.HbA1c能反映日内整体血糖水平.日内血糖波动主要归因于PPGE和夜间血糖漂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可能与血糖漂移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2DM)隐匿性心肌缺血(SMI)患者动态血糖波动的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85例老年受试者分为T2DM SMI组(35例)、单纯T2 DM无SMI组(NSMI组,35例)和正常对照组(NC组,15例)3组,行72 h动态血糖监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SMI组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和血糖波动系数(BGFC)均明显高于NSMI组(P<0.05),夜间无症状低血糖发生率也明显升高(P<0.05).结论:异常的血糖波动可能参与了老年T2DM患者SMI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Li M  Zhou J  Bao YQ  Lu W  Jia WP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42):2962-2966
目的 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泵(CSⅡ)治疗期间睡前血糖与夜间低血糖发生的关系.方法 2006年7月至2008年6月257例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男156例,女101例,糖化血红蛋白(10.97±2.11)%,糖化血清白蛋白(31.88±7.51)%,入院后予胰岛素泵治疗同时进行动态血糖监测;根据CGMS监测结果中是否出现夜间低血糖事件分为低血糖组和无低血糖组,分析睡前血糖与夜间低血糖发生的关系.结果 (1)胰岛素泵治疗期间全天平均血糖(9.66±2.00)mmol/L,血糖标准差(2.98±1.03)mmol/L,血糖水平最高出现在早餐后(11.62±3.07)mmol/L,最低出现在夜间(8.06±2.43)mmol/L.(2)CGMS监测显示胰岛素泵治疗初期有118例患者共发生了243次低血糖事件,其中128次发生于夜间.(3)应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睡前血糖预测夜间低血糖,当睡前血糖为5.9 mmol/L时约登指数最大,其敏感度为54.8%,特异度为77.8%.阳性预测值为44.3%,阴性预测值为84.2%.结论 (1)CGMS监测显示胰岛素泵治疗初期血糖波动仍较大,约1/2患者检出发生一次以上低血糖事件.(2)睡前血糖<5.9 mmol/L发生夜间低血糖的危险增加.  相似文献   

18.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对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与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相关性。方法选取55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以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进行持续3d的血糖监测,并行颈动脉超声检测,按血糖波动系数分<1.5(n=15)、1.5~3.0(n=28)和>3.0(n=12)3组,评估24h平均血糖水平(MBG)、高血糖及低血糖时间比、平均餐后血糖波动幅度(M-PPGE)对血糖波动系数的影响,并分析血糖波动系数与颈动脉斑块分级和颈动脉斑块内中膜厚度(IMT)的相关性。结果血糖波动系数与MBG(R=0.848,P<0.01)、高血糖(>7.8mmol·L-1)时间比(R=0.871,P<0.01)、高血糖(>11.1mmol·L-1)时间比(R=0.688,P<0.01)和M-PPGE(R=0.833,P<0.01)均显著相关;血糖波动系数对颈动脉斑块内中膜厚度(R=0.701,校正R=0.492,P<0.01)尤其斑块严重程度分级CPS(R=0.798,校正R=0.637,P<0.01)有显著影响。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增加动脉粥样硬化风险,需重视动态血糖监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西格列汀对门冬胰岛素30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波动性的影响.方法 选择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14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门冬胰岛素30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三组:单纯持续皮下胰岛素注射治疗组(CSII组),阿卡波糖联合CSII组(CSII+ Aca组),西格列汀联合CSII组(CSII+ Sig组).每组各30例,强化治疗2周,最后3d行72 h动态血糖监测(CGMS),观察24 h内平均血糖(24 h MBG)、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1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餐后血糖尖峰值(PGS)、餐后血糖达峰时间(△t)、餐后血糖漂移幅度(PPGE),餐后血糖漂移时间(T总).治疗结束时比较胰岛素用量之差(△胰岛素)、低血糖发生率、血糖达标率、血糖谱.结果 治疗2周后,CSII+ Sig组和CSII+ Aca组的日内血糖波动指标(24 h MBG、LAGE及MAGE)及餐后血糖波动指标(PGS≧△t、PPGE、T总)均显著低于CSII组(P<0.05);而CSII+ Sig组与CSII+ Aca组之间血糖波动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比较3组△胰岛素、低血糖发生率、血糖达标率,CSII+ Sig组均偏低(P<0.05).结论 短期CSII治疗联合应用西格列汀,其降糖效果不低于联合应用阿卡波糖,能平稳降糖,减轻该类患者全天血糖波动,有效减少△胰岛素,低血糖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监测1型及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漂移变化,并分别探讨糖化血红蛋白及C肽水平与血糖漂移参数的关系.方法 对30例1型糖尿病(T1DM)患者、50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以及30例糖调节正常(NGR)者进行连续72 h动态血糖监测,分析其血糖谱参数,包括日内平均血糖水平(24h MBG)及标准差(SDBG)、三餐前后平均血糖水平、日内最大血糖漂移幅度(LAGE)、日内平均血糖漂移幅度(MAGE)及漂移次数(NGE)、不同血糖水平所占日内时间百分比(PT)及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结果 ①T1DM组和T2DM组的24 h MBG及三餐前后平均血糖明显高于NGR组(P<0.05).②在昼夜24 h中,T1DM组处于理想血糖控制水平(>4.4且<8.0 mmol/L)所占日内时间百分比为(27.03±15.71)%,T2DM组为(37.77±25.40)%,均明显少于NGR组(89.20±10.34)%,P<0.05.③与NGR组相比,T1DM组及T2DM组日内血糖漂移参数(SDBG、LAGE、MAGE、晚餐PPGE)及日间血糖漂移参数(MODD)显著升高(P<0.05),且多数指标T1DM组显著高于T2DM组(P<0.05).④T1DM组及T2DM组的HbAlc与日内及日间血糖漂移参数无明显相关,而其空腹C肽、餐后1h及2hC肽均与LAGE、SDBG、MODD呈负相关(P<0.05),且T1DM组相关程度多高于T2DM组.结论 糖尿病患者存在慢性持续性高血糖及血糖漂移增加,在血糖漂移方面,T1DM较T2DM更显著.胰岛功能与血糖漂移密切相关.日内及日间血糖漂移参数是全面而精细反映血糖全方位变化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