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刘强  王坤正 《中国骨伤》1998,11(2):8-11
自1978年,共施行健骨头切除术37例。27例获2年以上随访。肘外翻畸形,肘关节慢性不稳定,桡骨干上移和下尺桡关节脱位是主要并发症。作者用20只新鲜上肢标本进行生物力学实验,发现肘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骨间膜撕裂伤和下尺桡关节脱位是引起或加重并发症的主要原因。其中内侧副韧带损伤是最重要的原因。同时,临床上也以桡骨头损伤合并内侧副韧带损伤多见。作者强调:桡骨头切除时,应考虑上述三种软组织损伤是否存在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桡骨头切除在青少年患者应视为禁忌;桡骨头切除应作为改善前臂功能的最后选择。  相似文献   

2.
人工桡骨头假体置换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勇  赵继军  杨述华 《中国骨伤》2006,19(7):440-441
桡骨头骨折是成人肘部最常见的骨折,占肘关节骨折的33%,在成人所有骨折中占1.7%~5.4%。桡骨头骨折还常伴有软组织损伤,如内侧副韧带或骨间膜破裂,当这些组织损伤后,桡骨头就成为维持肘关节轴向和外翻稳定的主要结构。对于不稳定的肘关节,切除桡骨头可发生许多远期并发症,包括桡骨向近端移位,外翻不稳定,肘关节僵硬,肘和腕关节退行性关节炎,肘、前臂和腕关节慢性疼痛。因此,对伴有内侧副韧带和(或)骨间膜损伤的桡骨小头粉碎性骨折通常采用人工桡骨头置换术”。  相似文献   

3.
桡骨小头切除晚期并发症的原因及机制探讨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研究桡骨小头切除后晚期并发症产生的原因、发病机制和预防措施。方法:对28例桡骨小头切除术后进行2年以上随访。同时对20例新鲜上肢标本进行生物力学检测。结果:发现桡骨小头切除术后的晚期并发症有肘外翻畸形、创伤性关节炎、桡尺远侧关节脱位等。肘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骨间膜撕裂伤和桡尺关节远侧脱位是桡骨小头切除术后引起或加重晚期并发症的主要原因。结论:桡骨小头切除时,应考虑上述三种组织损伤是否存在及对预后的影响;桡骨小头切除在青少年患者应视为禁忌  相似文献   

4.
肘关节三联征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厚兆军  王栓科 《中国骨伤》2016,29(7):677-680
肘关节三联征是一种复杂的肘关节骨折脱位,复位后肱尺关节和肱桡关节可达到同心圆复位、肘关节稳定,桡骨及冠突骨折块较小可保守治疗,但需定期复查。若需手术治疗,必须修复桡骨头骨折及外侧副韧带复合体。可以采用单一外侧入路也可以联合前内侧入路。MorryⅠ型和Ⅱ型冠状突骨折是否需固定,是否附加外固定支架固定及同时修复内侧副韧带损伤仍存在争议。  相似文献   

5.
桡骨头切除术后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5例桡骨头术获得3年以上随访,常见并发症有中酸软,疼痛及不适。患侧握力降低,肘关节伸屈和前臂旋转受限。X线发迹有提携角增大,下桡尺关节半脱位及肘关节炎。作者认为桡骨头切除应作为改善功能的最后造反少处儿童尽量避免采用此方法。  相似文献   

6.
桡骨头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讨论桡骨头骨折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2001年1月至2006年1月治疗桡骨头骨折35例,按Manson分Ⅰ型,型9例;Ⅱ型11例,合并肘内侧副韧带损伤3例;Ⅲ型13例,合并肘内侧副韧带损伤5例,Essex—Lopresti损伤1例;Ⅳ型2例,均合并肘内侧副韧带损伤,其中尺骨冠状突骨折1例。Ⅰ型骨折肘关节制动2周后开始功能锻炼;Ⅱ型骨折桡骨头切开复位固定后,检查肘关节伸直位外翻稳定性,早期肘关节功能锻炼;Ⅲ型骨折切开复位或桡骨头切除,石膏固定3周;Ⅳ型骨折先复位肘关节,肘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固定桡骨头,合并冠状突骨折者肘前入路切开复位固定,石膏固定3周。结果30例患者得到平均2.1年随访,按照Anderson肘关节屈曲及前臂旋转功能评价标准评价。Ⅰ型7例:优5例,良2例;Ⅱ型9例:优4例,良4例,差1例;Ⅲ型12例:优5例,良2例,可1例,差4例;Ⅳ型2例:可1例,差1例。结论按桡骨头骨折Manson分型,随着损伤级别增加,治疗效果逐渐变差。合并肘内侧副韧带损伤者,术毕检查肘关节伸直位外翻稳定性,不稳定者石膏固定3周,不必切开修复。桡骨头切除适用于Manson型切开复位固定困难者,效果好。  相似文献   

7.
桡骨头切除对肘关节稳定性影响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25,自引:6,他引:19  
目的:探讨桡骨头粉碎性骨折不同治疗方法对肘关节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将10个尸体标本,分别测定在其它组织无损伤时,肘内侧副韧带切断时,肘内侧副韧带和前臂骨间膜均切断时的力-位移曲线(纵向位移)及肘外翻角。结果:肘内侧副韧带切断时的纵向位移及肘外翻角均大于其它组织无损伤时;肘内侧副韧带和前臂骨间膜均切断时的纵向位移及肘外翻角均大于其它组织无损伤时和肘内侧副韧带切断时,两两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在其它组织无损伤时,单纯桡骨头切除是安全的;合并肘内侧副韧带损伤时,可在有效修补韧带的同时作单纯头切除,必要时行假体置换;合并肘内侧副韧带和前臂骨间膜均损伤时,最好作假体置换。  相似文献   

8.
应用人工桡骨头假体置换治疗桡骨头粉碎骨折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桡骨头的解剖形态和生理功能,用一定硬性和韧性的超高分子量聚已烯材料,做成不同大小、长短的人工桡骨头假体。临床上主要治疗桡骨头粉碎骨折。手术暴露取肘后外侧斜行切口,从肘肌与尺侧腕伸肌间切开肱桡关节囊,部分切断环状韧带,摘除粉碎的桡骨头。在桡骨上端截骨,并扩大其髓腔。将备好的桡骨头假体柄插入桡骨上端髓腔内,用骨水泥加固。作者从1989年起采用这种假体治疗桡骨头粉碎骨折30例,经临床观察和生物力学检测,证明假体生物相容性良好,患肢功能恢复满意,疗效优良率为86.7%,早期手术优良率为95.8%。未发现假体变形、折断现象。假体置换稳定,避免了桡骨短缩上移和下桡尺关节半脱位等弊病。  相似文献   

9.
肘关节外翻稳定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常肘关节的稳定因素来自两个方面,骨性结构和软组织结构的稳定。骨性结构包括肱骨远端、桡骨头和尺骨近段,软组织结构包括肘关节的韧带、关节囊和肌肉腱性组织。而肘关节的外翻稳定性则主要由桡骨头和尺侧副韧带来维持。  相似文献   

10.
李笛  汤健 《实用骨科杂志》2013,(5):435-438,462
肘关节脱位可以分为简单型和复杂型两种。简单型脱位仅有关节囊和韧带的损伤,而复杂型脱位常合并有肘关节周围的骨折。1996年Hotchkiss首先将肘关节后脱位合并尺骨冠状突和桡骨头骨折的这种复杂型脱位命名为“terribletriedinjuriesoftheelbow”,国内学者大多将其翻译为“肘关节恐怖三联征”。2005年Armstrong重新定义为肱尺关节后脱位合并尺骨冠状突骨折、桡骨头骨折及外侧副韧带损伤,伴或不伴有内侧副韧带、屈肌一旋前圆肌止点、伸肌总腱、肱骨头及尺骨滑车切迹等骨与软组织损伤。肘关节恐怖三联征可以引起肘关节僵硬、创伤性关节炎、异位骨化等各种并发症,因此,这种损伤越来越受到广大创伤学者的关注。本文将对肘关节恐怖三联征的诊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内固定术后,椎弓根螺钉断裂与植骨融合方式之间的关系,以探讨胸腰椎骨折植骨融合的最佳方式。[方法]回顾性研究1995年5月~2005年12月本院脊柱外科收治的胸腰椎骨折病人197例,其中A组单纯内固定(不植骨)患者14例,B组“H”形椎板植骨21例,C组横突间植骨67例,D组椎间、椎内联合横突间植骨95例。[结果]术后随访6~32个月,内固定断裂12例,其中A组4例,B组3例,C组5例,D组0例,4组中D组内固定断裂率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结论]椎间、椎体内联合横突间植骨重建脊柱三柱的稳定性,符合人体生物力学原理,能有效降低内固定断裂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14.
15.
We reviewed 39 patients with displaced three- and four-part fractures of the humerus. In 21 patients (group A) we had used an anatomical prosthesis for the humeral head and in 18 (group B) an implant designed for fractures. When followed up at a mean of 29.3 months after surgery the overall Constant score was 51.9 points; in group A it was 51.5 and in group B 52.4 points. The subjective satisfaction of the patients was assessed using a numerical rating scale and was similar in both groups. In group A complete healing of the tuberosities was found in 29% and 50% in group B. Partial integration was seen in 29% of group A and in only one patient in group B, while resorption was noted in 43% of group A and 44% of group B. The functional outcome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in patients with complete or partial healing of the tuberosities (p=0.022). The specific trauma prosthesis did not lead to better healing of the tuberosities. The difference in clinical outcome obtained by the two designs did not reac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