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川崎病(KD)患儿应用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的必要性及不同剂量IVIG、无反应型KD应用激素的疗效。方法:72例KD急性期患儿,均于起病10d内给予IVIG治疗,按治疗剂量不同及是否联合激素分为3组,A组(31例)用IVIG400mg/(kg·d),连续5d。B组(23例)用IVIG2g/(kg·d),单次静脉给药或1g/(kg·d),连用2d。C组为IVIG无反应组(18例),起病10d内给予IVIG2g/(kg·d)(单剂给药)无效,再次应用IVIG2g/(kg·d)无效,再予以甲基泼尼松龙治疗。观察3组疗效及冠状动脉受损情况。结果:在热退时间、住院时间方面,B组患儿均短于A组(P<0.05)。治疗前及热退1周,3组白细胞(WBC)、C反应蛋白的(CRP)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血沉(ESR)治疗前后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而B、C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在冠状动脉并发症方面,3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而治疗后1个月,A组发生冠状动脉病变(CAD)6例(19.4%)。其中5例为冠状动脉扩张,1例为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婴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些紫癜(ITP)的临床特点,评价三种治疗方案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于我院就诊的ITP患儿90例,按照入院顺序不同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0例),A组采用激素治疗,B组采用丙球蛋白治疗,C组采用丙球蛋白联合激素治疗。比较三组患儿治疗后血小板恢复情况。结果发病≤6个月34例(37.8%),6个月至1岁25例(27.8%),12岁18例(20.0%),22岁18例(20.0%),23岁13例(14.4%)。A组总有效率73.3%,明显低于B组(90.0%)、C组(9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3 d后三组血小板计数较治疗前有明显增多(P<0.01);5 d后,B、C组患儿血小板计数显著高于A组(P<0.01,P<0.05)。B、C组患儿血小板计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婴幼儿ITP具有以下特点:(1)发病因素复杂多样;(2)起病急,缓解快;(3)发病与病毒感染、预防接种等可能有关;(4)巨核细胞成熟障碍。糖皮质激素和丙球蛋白联合应用治疗ITP可明显缩短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的时间,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联合B族维生素辅助治疗伴心理障碍的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的临床疗效。方法 96例NERD伴心理障碍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三组,A组30例,埃索美拉唑;B组32例,埃索美拉唑加维生素B1、维生素B6;C组34例,在B组基础上加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治疗8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症状积分变化情况;采用耐信量表诊断NERD,Hamilton抑郁量表进行NERD患者的心理障碍评估。结果 (1)反酸、烧心、胸痛积分:与治疗前比较,A、B、C三组治疗后反酸、烧心、胸痛积分下降(P<0.05);治疗后胸痛积分下降B组、C组均优于A组(P<0.05);治疗后烧心积分下降B组、C组均优于A组(P<0.01)。(2)Hamilton抑郁量表积分:治疗后C组积分明显下降,C组与A、B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3)治疗有效率:A、B、C三组有效率分别是60%,81.25%及97.1%;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82,P<0.01),A组与C组比较也差异有统计意义(P<0.01)。结论小剂量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联合B族维生素对伴心理障碍的非糜烂性反流病有辅助治疗效果,维生素B1和维生素B6可缓解患者胸痛和烧心症状。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儿抗血小板抗体(APA)与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效果及Treg细胞、Th17细胞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西安高新医院收治的160例ITP患儿,按照APA检测结果分为APA阳性组(76例)与APA阴性组(84例),均接受IVIG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血小板计数(PLT)、调节性T细胞与辅助性T细胞17比值(Treg/Th17细胞比值)。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法分析APA、PLT与治疗效果、Treg细胞、Th17细胞的关系。结果 治疗第14天,APA阳性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APA阴性组(P<0.05);APA阳性组的PLT明显高于APA阴性组(P<0.05),两组Treg细胞、Th17细胞及Treg/Th17细胞比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PA与治疗效果呈正相关(r=0.472,P<0.001),与Treg细胞、Th17细胞无明显相关性(P>0.05);PLT与治疗效果、Treg细胞呈正相关(r=0.405、0.405,均P<0.001),与...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环孢菌素A (CsA)联合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疗效.方法 选择31例难治性ITP患者,采用CsA联合IVIG治疗,剂量分别为5 mg/ (kg·d)和0.4 g/ (kg· w).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血小板计数明显升高(P<0.01),总有效率为71.80.结论 CsA联合IVIG可作为难治性ITP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旨在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在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中的临床意义。用13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92例ITP儿童患者的感染情况,并检测66名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将ITP患儿中68例阳性者随机分为2组:复合用药治疗组34例,应用糖皮质激素+抗菌治疗;单药治疗组34例,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结果表明:ITP患儿HP的感染率为74.7%,明显高于对照组(39.4%)(P<0.05)。ITP患儿经治疗后,单药治疗组的总有效率(73.5%)明显低于复合用药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4.1%)(P<0.05);治疗组1年内的复发率(17.6%)明显低于单药治疗组(47.1%)(P<0.05);治疗过程中患儿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均呈逐渐上升趋势,在相同时间点,复合用药治疗组血小板计数明显高于单药治疗组(P<0.01)。结论:ITP患儿HP感染率高于健康儿童,HP可能参与了儿童ITP的发病过程,抗HP治疗可提高ITP患儿的治疗效果,降低其复发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静脉输注的免疫丙种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in G,IVIG)的不同给药方式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的临床效果。方法: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新生儿ABO溶血病93例,随机分为A组(31例),B组(31例)和C组(31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A组采用单次高剂量(1 g/kg)给药方式输注IVIG,B组采用2次低剂量(0.5 g/kg)给药方式输注IVIG,C组给予等体积安慰剂治疗;观察3组患者光疗时间和黄疸消退时间,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总胆红素水平变化,对比3组患者治疗后贫血发生率、换血率及胆红素脑病发生情况。结果:A组患者光疗时间、黄疸消退时间明显少于B、C两组(P0.05),且B、C两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3组血清TBIL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24 h和48 h A组血清TBIL水平明显低于B、C组(P0.05),治疗72 h后A组所有患者血清TBIL水平均低于34.2μmol/L;治疗前3组间血红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 h、48 h,72 h后A组血红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B、C组(P0.05)。治疗后A组(6.45%)贫血发生率明显低于B(16.13%)、C(25.81%)两组,B组贫血率明显低于C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换血率明显低于B、C组(P0.05);B、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均未发生胆红素脑病。结论:单次高剂量IVIG输注能够有效降低患儿血清TBIL水平,缩短治疗时间,减少贫血及换血发生率,可明显提高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观察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97例出生后1 d、2 d、3~5 d入院的诊断为ABO溶血病的新生儿进行临床回顾性分组研究,其中33例患儿(A组)给予大剂量IVIG(1 g/kg),33例患儿(B组)给予小剂量IVIG(0.4 g/kg),31例患者(C组)未使用IVIG,作为临床对照组。观察各组出生后1 d、2 d、3~5 d入院的新生儿经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TBIL)的变化。结果在1 d、2 d、3~5 d入院的患儿,血清TBIL水平逐渐升高;经过24 h、48 h的治疗,A组TBIL水平均明显低于B、C组(P0.05)。结论早期、大剂量IVIG能够有效降低新生儿ABO溶血病患儿血清TBIL水平,减少黄疸及其后遗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母亲声音刺激联合抚触按摩对PICU 1~3岁患儿静脉穿刺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0年11月本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160例1~3岁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A组、B组、C组、D组4组,每组各40例患儿;A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B组给予母亲声音刺激护理,C组给予抚触按摩护理,D组给予母亲声音刺激联合抚触按摩护理,比较四组患儿静脉穿刺前后的心率、血氧饱和度、儿童疼痛行为(FLACC)量表评分,以及患儿啼哭开始时间及持续时间。结果护理后,B组、C组、D组的心率及FLACC总分低于A组,血氧饱和度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D组患儿啼哭开始时间均早于A组,D组的时间早于B、C组(P<0.05),但B、C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D组啼哭持续的时间均短于A组,D组的时间短于B、C组(P<0.05),但B、C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护理、母亲声音刺激方案、抚触按摩方案、母亲声音刺激联合抚触按摩方案均能缓解PICU 1~3岁患儿静脉穿刺疼痛,减轻静脉穿刺对患儿心率、血氧饱和度、啼哭方面的影响,但母亲声音刺激联合抚触按摩方案的效果优于其他单项干预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 (IVIG)辅助治疗狼疮性肾炎 (LN )的疗效。方法 :67例LN患者随机分成A、B、C3组进行治疗 ,3组均同样使用激素和环磷酰胺 (CTX) ,B组联用大剂量IVIG治疗 ,C组联用中小剂量IVIG治疗 ;对比不同治疗方案对SLE疾病活动指数 (SLEDAI)、尿蛋白及院内感染情况的影响。结果 :B、C组在降低SLEDAI、降低尿蛋白、降低院内感染方面明显优于A组 (P <0 0 5 ) ,而B、C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IVIG辅助治疗LN ,不论是使用大剂量还是中小剂量 ,在控制LN活动和防治感染方面均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血液灌流(HP)联合二巯基丙磺酸钠及大剂量VitB6救治急性毒鼠强中毒的临床疗效。方法59例急性毒鼠强中毒患者分为:A组采用常规治疗;B组常规 二巯基丙磺酸钠 大剂量VitB6治疗;C组常规 二巯基丙磺酸 大剂量VitB6联合HP治疗。结果①C组与A组、B组相比疗效更满意,HP联合治疗后血液毒鼠强浓度、APACHEⅡ评分均有明显降低,Glasgow评分明显升高(P<0.01);C组与其他两组比较,相同时期内血液毒鼠强浓度下降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意识转清醒及抽搐停止时间均显著提前(P<0.01)。B组、C组治愈率明显高于A组(P<0.01),安定及苯巴比妥用量比A组显著减少(P<0.01)。结论常规 二巯基丙磺酸钠 大剂量VitB6联合HP治疗急性毒鼠强中毒疗效优于常规和常规 二巯基丙磺酸钠 大剂量VitB6治疗,可作为治疗急性毒鼠强中毒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案。在无条件行HP治疗时,常规 二巯基丙磺酸钠 大剂量VitB6治疗急性毒鼠强中毒可作为一种可行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拉米夫定(LMD)联合干扰素(INF)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疗效和安全性,探讨二者联合治疗的协同作用。方法将185例HBV-DNA和HBeAg阳性的CHB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采用LMD与INF联合治疗,B组单用LMD治疗,C组单用INF治疗。A、B两组LMD均为100mg/d,口服,12个月为1疗程,但A组于LMD治疗第7个月开始加用INF 3MU,3次/周,6个月为1疗程;C组单用INF 3MU,3次/周,6个月为1疗程。三组均在1疗程结束时进行疗效评价,治疗结束后随访12个月。结果疗程结束时,A、B两组ALT复常率、HBV-DNA阴转率差异无统计显著性(P>0.05),A组HBeAg阴转率、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均显著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显著性(P<0.05);A、C两组比较,A组以上四项指标均显著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显著性(P<0.05)或高度统计显著性(P<0.01)。随访结束时,A组以上指标均显著高于B、C组,差异有统计显著性(P<0.05)或高度统计显著性(P<0.01)。结论LMD联合INF治疗CHB疗效明显优于单用LMD或INF,是CHB患者安全而较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免疫球蛋白(IVIG)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mNGF)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GBS)患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76例GBS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分为IVIG组40例和联合组36例,两组均给予IVIG治疗,联合组同时给予mNGF治疗,疗程20 d.[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上肢、下肢肌力评分、Hughes评分、腓深神经传导速度、腓深神经波幅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的上肢、下肢肌力评分、腓深神经传导速度、腓深神经波幅显著的高于IVIG组(P<0.05),Hughes评分显著的低于IVIG组(P<0.05);联合组的痊愈率为88.89%显著的高于IVIG组的70.00%(P<0.05).[结论]IVIG联合mNGF治疗GBS患儿的临床效果优于单用IVIG,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静脉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疗效.方法:36例ITP住院患儿随机分成IVIG治疗组,静滴IVIG320~500mg/kg·d连续应用3~5天;强的松对照组,口服强的松1~2.5mg/kg·d,治疗四周.结果IVIG治疗ITP有明显疗效,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强的松疗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升高血小板数的时间比强的松明显缩短(P<0.01).结论:IVIG治疗ITP疗效显著,具有快速升高血小板数、改善出血症状、保护重要脏器免于出血的独特作用,不良反应少,是小儿重症及特殊ITP患儿治疗较理想的药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检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儿T、B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A、PAIgG、PAIgM),白细胞介素4(IL-4),干扰素γ(IFN-γ),探讨ITP发病机制.[方法] 选择2013年10月至2015年1月本院儿科医学中心血液肿瘤科收治的90例新诊断ITP患儿(观察组)及30例健康儿童(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检测其外周血T、B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血小板相关抗体,IL-4,IFN-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观察组PAIgG、PAIgA、PAIgM的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CD3+、CD4+、CD4+/CD8+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CD8+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CD3-CD16+56+NK细胞百分比低于对照组(P<0.05);IFN-γ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IL-4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PAIgG、PAIgA、PAIgM浓度低于治疗前(P<0.05);CD3+、CD4+细胞百分比及CD4+/CD8+高于治疗前,CD19+B 细胞百分比低于治疗前,CD3-CD16+56+NK细胞百分比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IFN-γ浓度低于治疗前、IL-4浓度高于治疗前(P<0.05).[结论] ITP的发病机制可能是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及多种细胞、细胞因子共同参与的结果,更深层的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小儿急性病毒性心肌炎(VMC)的临床疗效。方法 64例急性VMC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IVIG,剂量为400 mg/(kg.d),连用5 d。观察治疗前后患儿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cTnI)、心电图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患儿的CK-MB、cTnI恢复正常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电图的改善及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VIG能较快改善急性VMC患儿的自觉症状、体征和恢复心肌酶,改善心电图,提示IVIG对心肌细胞有保护作用,可改善急性VMC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2):2205-2206
选取本院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90例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双盲法将其分为A、B、C三组,每组30例。A组接受大剂量蒲地蓝消炎口服液治疗,B组患儿接受中等剂量蒲地蓝消炎口服液治疗,C组接受小剂量蒲地蓝口服液治疗,观察三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C组患儿体温复常时间为(69.13±14.72)h,明显长于A、B两组(P0.05);同时C组患儿白细胞复常时间为(84.27±10.93)h,均长于A、B两组(P0.05);C组患儿治疗有效率为70.00%,明显低于A、B两组(P0.05)。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的临床治疗中,建议采用中剂量蒲地蓝消炎口服液方案治疗,其疗效好,患儿体温复常时间快,白细胞计数稳定时间短,且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丙种球蛋白治疗婴幼儿重症手足口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婴幼儿重症手足口病的综合治疗措施,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将68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成3组,均予抗病毒及对症的基础治疗:A组予小剂量[0.4g/(kg·d)]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B组予1g/(kg·d)IVIG,C组(对照组)予羚羊角治疗,观察3组神经系统症状好转时间、平均发热缓解时间、临床痊愈时间、危重症发生率。结果:两组IVIG治疗患儿与对照组相比,神经系统症状好转时间、平均发热缓解时间、临床痊愈时间均有缩短,危重症发生率有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重症婴幼儿手足口病和(或)存在危重症的高危因素时,及早使用IVIG,疗效显著;使用大、小剂量IVIG治疗重症手足口病疗效相近,小剂量使用IVIG更适合于基层医院首选,单用中药制剂效果有待研究。  相似文献   

19.
收治的48例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三组进行治疗,A组单独给予胺碘酮治疗,B组给予坎地沙坦联合小剂量胺碘酮治疗,C组给予依那普利联合小剂量的胺碘酮进行治疗。结果 B组、C组患者在窦性心律维持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方面均优于A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那普利、坎地沙坦与小剂量胺碘酮配伍治疗阵发性房颤取得的疗效优于单一的胺碘酮治疗,能够有效地抑郁左心房扩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小剂量替罗非班用于青中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120例AMI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A组和B组。A组给予瑞替普酶联合小剂量替罗非班[0.05μg/(kg·min)]静滴维持,B组给予瑞替普酶联合常规剂量替罗非班[0.1μg/(kg·min)]静滴维持。比较2组的血管再通率、血小板聚集率、凝血和纤溶相关指标水平、主要临床事件及出血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A组的血管再通率为76.67%,与B组的81.67%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2组治疗后的血小板聚集率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5);2组治疗后的Fg和D-D指标水平显著下降,PLT和t-PA指标水平显著升高(P0.05);治疗1个月后,2组主要临床事件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A组的出血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P0.05)。结论小剂量替罗非班治疗AMI的溶栓效果与常规剂量相近,但出血并发症较少,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