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观察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预测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预后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240例为观察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选取同期冠状动脉造影患者260例为对照组。所有受检者均采集血清行hs-CRP检测。观察组定期到院复查,统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介入术前hs-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介入术后hs-CRP水平显著高于介入术前(P 0.05)。hs-CRP≥3 ng/L组患者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13.66%,显著高于hs-CRP 3 mg/L组患者的2.53%(P 0.05)。结论冠心病介入治疗后患者存在显著的局部炎症反应,检测血清hs-CRP水平对预后评估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基于定量评估的强化健康管理在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介入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医院2019年2月—2020年7月收治的152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组间基本资料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6例。对照组采用术后常规健康管理,观察组采用基于定量评估的强化健康管理。比较两组患者服药依从性、管理期间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及再住院率、康复效果、生存质量。结果观察组服药依从性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管理期间观察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及再住院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干预前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6 min步行试验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LVEF、6 min步行试验距离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LVEDD、LVESD均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疾病认知程度、心绞痛稳定状态、心绞痛发作情况、躯体活动受限程度和治疗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介入术后实施基于定量评估的强化健康管理可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和再住院率,增强康复效果,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胆固醇正常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hs-CRP)浓度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对94例血清总胆固醇水平正常的ACS患者血清hs-CRP浓度结合调阅患者住院病历记录、门诊及电话随访方式进行随访、预后分析.结果 在胆固醇正常的患者中,hs-CRP升高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包括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反复心绞痛发作)发生率较hs-CRP正常者低,二者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胆固醇正常的ACS患者hs-CRP水平的升高是预测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与心血管事件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PCI术后LDL-C4.14mmol/L的AMI患者(高LDL-C组)和82例LDL-C≤4.14mmol/L的AMI患者(健康对照组)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浆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检测结果差异,记录其术后12个月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经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AMI患者PCI术后LDL-C水平与心血管事件的关系。结果高LDL-C组术后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浆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检测结果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t分别为17.373、11.739、17.663,P均为0.000)。术后12个月内,高LDL-C组心律失常、心绞痛、再次心肌梗死等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死亡率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χ~2分别为8.679、13.583、4.428、4.428,P分别为0.003、0.000、0.035、0.035)。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结果显示,AMI患者PCI术后LDL-C水平与心律失常、心绞痛、再次心肌梗死等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均呈正相关关系(r分别为0.528、0.544、0.562,P均为0.000)。结论 AMI患者PCI术后LDL-C水平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关系密切,临床可将其作为预测患者预后的可行性依据,为后续针对性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5.
胡晖  程震锋 《实用医学杂志》2012,28(20):3380-3382
目的:观察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 (GDF-15)、结合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不稳定心绞痛PCI术后的水平,探讨两者对不稳定心绞痛PCI术后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测定PCI术前不稳定心绞痛的患者GDF-15与hs-CRP血清水平,入选201例单支病变且经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分别按GDF-15,hs-CRP水平分组,通过随访3年,评估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随访中,发生了非致死性的心血管事件29例与心血管原因所致的死亡14例.GDF-15>1200 ng/L组和GDF-15≤1200 ng/L组比较,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相对危险度为1.95 (P< 0.05),hs-CRP> 3.0 mg/L组和hs-CRP≤3.0 mg/L比较,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相对危险度为2.28(P< 0.05),GDF-15>1200 ng/L伴hs-CRP> 3.0 mg/L者和GDF-15≤1200 ng/L伴hs-CRP≤3.0 mg/L者比较,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相对危险度为3.77(P< 0.05).结论:GDF-15和hs-CRP不仅均为单支病变的不稳定心绞痛PCI术后患者心血管事件重要的独立预测因子,且GDF-15联合hs-CRP检测可增加对单支病变的不稳定心绞痛PCI术后患者预后判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洛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炎症介质、心功能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抽取2016年4月~2018年5月收治的142例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研究样本,以Excel随机函数法分为参照组和联合组,各71例。参照组采用阿司匹林治疗,联合组采取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洛治疗。比较两组心功能指标水平、炎症介质水平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联合组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低于参照组,左室射血分数高于参照组,P<0.05;联合组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白介素-6、白介素-8、肿瘤坏死因子-α均低于参照组,P<0.05;联合组治疗后心血管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洛可有效改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功能,减轻炎症反应,控制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口服尼可地尔对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炎性因子、血小板功能及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5月~2017年9月收治的100例行择期PCI的不稳定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口服尼可地尔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后,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等炎性因子水平,检测血小板聚集率(MPAR)、血小板-α-膜蛋白(GMP-140)、血浆内皮素(ET)等血小板功能水平;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心肌梗死、靶病变血运重建以及死亡等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00%,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hs-CRP、TNF-α、IL-8水平与MPAR、GMP-140、ET指标均有下降,且观察组的hs-CRP、TNF-α、IL-8水平与MPAR、GMP-140、ET指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MACE发生率为6.00%,对照组的MACE发生率为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行PCI手术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予以尼可地尔口服,可显著提高疗效,同时降低炎性反应、抑制血小板的活化,以减少血栓形成,还可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超敏C-反应蛋白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林肇得  冯新武  邓斌  陈平  刘健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15):2329-2331
目的:评价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ACS患者150例,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72例(UAP组),急性心肌梗死78例(AMI组),另选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8例(SAP组)和健康人80例(健康对照组),UAP患者又按Braunwald分为Ⅰ级20例,Ⅱ级23例,Ⅲ级29例,观察4组研究对象hs-CRP水平及UAPⅠ、Ⅱ、Ⅲ级患者的hs-CRP水平,并观察随访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4组研究对象hs-CRP间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两两比较各组间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P〈0.05);UAP组Ⅰ、Ⅱ、Ⅲ级患者hs-CRP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且Ⅰ级与Ⅲ级,Ⅱ级与Ⅲ级间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hs-CRP升高组(〉3mg/L)ACS患者随访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hs-CRP正常组(≤3mg/L)(发生率为46.1%比12.5%,P〈0.01)。结论:hs-CRP可作为ACS危险分层和预后的预测因子,hs-CRP水平升高对判断ACS患者预后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脂联素(APN)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AMI患者、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各40例,以4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心肌肌钙蛋白I(c Tn I)及APN水平;根据APN中位数将AMI患者分为高APN组和低APN组,比较2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正常对照组、SAP组、UAP组和AMI组血清APN水平依次降低,hs-CRP和c Tn I依次升高,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MI组APN水平与hs-CRP、c Tn I水平均呈明显负相关(r值分别为-0.599、-0.527,P均0.05);随访12个月,低APN组AMI患者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高APN组(P0.05)。结论血清APN水平可能与AMI的发生、发展有关。监测血清APN水平对AMI诊治及预后判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抗抑郁治疗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并抑郁症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并抑郁症不稳定心绞痛患者7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心理治疗加用抗抑郁药黛力新,2片/d,口服,疗程6个月,比较2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组心绞痛、心力衰竭、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6min步行试验,左室射血分数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结论:抗抑郁治疗能降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并抑郁症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高敏肌钙蛋白I(hs-cTnI)检测在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的诊断、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及短期预后判断等方面中的应用.方法 102例常规血清cTnI阴性的UAP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前测定血清hs-cTnI水平,随访30 d,记录心血管不良事件.结果 hs-cTnI水平随着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而升高,hs-cTnI水平越高,冠脉狭窄程度及病变累及血管的程度越严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s-cTnI升高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hs-cTnI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hs-cTnI水平的高低可预测冠脉病变的狭窄严重程度与病变范围,其升高提示短期预后不佳、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增加,可作为UAP早期危险分层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灯盏细辛注射液与丹参粉针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对患者血脂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予以丹参粉针治疗,观察组予以灯盏细辛注射液联合丹参粉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及hs-CRP水平差异。结果 :两组治疗前,TG、TC、HDL-C、LDL-C及hs-CRP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TG、TC、LDL-C及hs-CRP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HDL-C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灯盏细辛注射液与丹参粉针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血脂及hs-CRP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水平的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近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分别测定196例UA,3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P)。30例非冠心病者(N)外周血MCP-1水平,比较三组MCP-1水平变化,根据MCP-1中位值水平将UA患者分成两组,随访两组UA患者近半年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①UA组MCP-1水平[(172.63±18.27)pg/mL]高于SAP组[(135.25±13.61)pg/mL](P<0.001),SAP组[(135.25±13.61)ph/mL]高于正常对照组[(116.67±6.21)pg/mL](P<0.001);②随访半年,196例UA患者共有23例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其中高MCP-1组近期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较低MCP-1组(22.6(vs9.8(),高MCP-1的相对危险度为2.15,95(CI(1.67~3.28)(P<0.05)。【结论】MCP-1是UA患者近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预测因子,高水平的MCP-1可预警UA患者近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强化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效果及可能机制。方法将1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1组(瑞舒伐他汀钙片10 mg,1次/d,50例)、治疗2组(瑞舒伐他汀钙片20 mg,1次/d,50例)和对照组(常规治疗,30例),测定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4周、8周时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可溶性CD40配体L(sCD40L)、血脂、肝功能等指标,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率以及瑞舒伐他汀的药物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治疗1组和治疗2组治疗后1周、4周、8周血清hs-CRP、sCD40L、LDL-C水平均降低(P<0.05),治疗1组和治疗2组之间治疗后8周hs-CRP、sCD40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强化他汀治疗,可能通过抗炎、改善内皮、稳定斑块等作用而最终获益。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血浆髓过氧化物酶(MPO)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远期心脏事件的预测作用.方法 选择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47例,分别检测血浆MPO、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随访2年,观察不同血浆MPO水平患者冠心病(冠状动脉狭窄>50%)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S,包括死亡、心肌梗死、卒中等)的发生情况.结果 247例患者按血浆MPO水平行二分位数法分组分为MPO> 320 mg/L组84例和MPO≤320 mg/L组163例,血浆MPO> 320 mg/L者MACES发生风险明显增加(HR=1.67,95% CI:1.32~2.57,P<0.05).血浆MPO与hs-CRP浓度成正相关(r=0.132,P<0.05).结论 血浆MPO浓度能在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独立预测长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在预测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风险因子中,hs-CRP与血浆MPO浓度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空腹血糖(FBG)变化与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关联性。方法:选取2011年4月~2012年5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PCI术后患者120例,根据FBG水平分为观察组62例(FBG≥5.6 mmol/L)和对照组58例(FBG5.6 mmol/L)。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饮酒史、吸烟史、左室射血分数以及血糖、血脂、血压水平),记录两组随访5年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法确定冠心病PCI术后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舒张压、收缩压以及H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年龄、FBG、TC、LDL-C、TG水平高于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TC、LDL-C、FBG≥5.6 mmol/L是冠心病PCI术后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TC、LDL-C、FBG≥5.6 mmol/L、年龄是冠心病PCI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若要改善心血管预后,需将FBG水平控制在5.6 mmol/L以下,并合理控制TC、LDL-C水平,以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7.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及相关疾病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会田  谷翔 《中国康复》2005,20(3):161-162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10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发病前2个月心绞痛类型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SA组)43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组)59例。调查2组既往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及相关疾病控制情况,分析其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影响。结果:UA组有冠心病家族史、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及血脂异常史的比例与SA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在吸烟史方面UA组明显高于SA组(P<0.05);与SA组比较,UA组有相关疾病的患者血糖、血压、血脂水平及心功能控制不良较为突出(P<0.05)。结论:吸烟、左室功能差、血压、血脂和血糖水平控制不良可能是影响不稳定型心绞痛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合并糖尿病的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术后炎症因子、调脂疗效的影响.方法 对50例合并糖尿病的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术,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10mg组(A组)24例,20mg组(B组) 26例,手术当天、术后24小时、术后2周、术后4周空腹采血,测定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肌钙蛋白I(CTnI)浓度以及血脂水平.结果 阿托伐他汀20mg组较10mg组PCI术后血清hs-CRP和CTnI浓度降低更明显.2组术后2周血脂水平较术前略有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4周血脂水平较术前降低,阿托伐他汀20mg组较10mg组PCI术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LDL-C)浓度降低更明显.结论 冠脉介入术后患者血清hs-CRP和CTnI水平升高;阿托伐他汀能降低冠脉介入术后患者血清hs-CRP和CTnI、LDL-C水平;20mg阿托伐他汀治疗较10mg阿托伐他汀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替格瑞洛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6月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00例,依据用药方案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使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替格瑞洛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T)水平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清Hcy、NT-pro BNP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格瑞洛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利于降低患者血清Hcy、NT-pro BNP水平,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替格瑞洛对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老年患者在抗血小板治疗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查询诊断为ACS并行直接PCI的老年患者121例,按服用药物种类分为氯吡格雷组(61例)和替格瑞洛组(60例)。比较分析替格瑞洛组和氯吡格雷组围手术期术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比较两组1年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包括再发心绞痛、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形成、再次行PCI术、心力衰竭、心源性死亡)和药物不良反应(包括出血、呼吸困难、心动过缓)发生情况。结果替格瑞洛组治疗第7天hs-CRP炎症因子水平明显低于氯吡格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年内替格瑞洛组总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氯吡格雷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中度呼吸困难发生率较氯吡格雷组增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总不良反应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人群介入术后使用替格瑞洛抗血小板及抗炎作用明显强于氯吡格雷,需警惕有轻中度呼吸困难及出血等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