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SWE)在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手指肌张力评估中的可行性以及引起脑卒中患者手指痉挛的原因。方法纳入脑卒中后单侧肢体活动障碍的患者共55例,对其双侧手指肌肉(包括偏瘫侧指浅屈肌、指深屈肌、拇长屈肌、指伸肌和非偏瘫侧指浅屈肌、指伸肌)进行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和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估,分析超声横波速度(SWV)与MAS等级的相关性,比较不同肌肉的痉挛程度。结果脑卒中患者手指肌肉的SWV数值与MAS等级均有明显相关性(P0.01),偏瘫侧指浅屈肌和指伸肌的痉挛程度明显高于非偏瘫侧(P0.01)。偏瘫侧控制手指屈曲的肌群的痉挛程度高于控制手指伸直的肌群(P0.05)。结论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是评估脑卒中患者手指痉挛程度的有效方法,且偏瘫侧手指痉挛主要是由控制手指屈曲的肌群导致。  相似文献   

2.
脑卒中偏瘫患者肱二、三头肌表面肌电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观察和分析脑卒中偏瘫患者在最大等长收缩(MIVC)过程中肱二、三头肌表面肌电图的特征,为脑卒中后偏瘫上肢训练提供电生理依据。方法 选择18例轻偏瘫或处于恢复期的脑卒中患者,在进行肘关节屈、伸肌MIVC时,检测其力矩和肱二、三头肌表面肌电信号。结果 MIVC状态下,肘屈曲时肱二头肌健侧的积分肌电值(iEMG)明显大于患侧(P〈0.05),肱三头肌健、患侧iEM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肘伸展时肱三头肌健侧iEMG明显大于患侧(P〈0.01),肱二头肌患侧iEMG明显大于健侧(P〈0.05)。肱三头肌患侧协同收缩率明显大于健侧(P〈0.01),肱二头肌患侧协同收缩率有大于健侧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论是屈肌收缩还是伸肌收缩,患侧的峰力矩均明显小于健侧(P〈0.01)。结论 脑卒中偏瘫患者肘关节痉挛以屈肌为主,提示脑卒中后偏瘫上肢的康复治疗应以训练伸肌侧肌力和抑制拮抗肌协同收缩为主。  相似文献   

3.
乔蕾  杨坚  张颖  李擎  李洪丽 《中国康复》2010,25(2):100-102
目的:探讨同步应用生物刺激反馈和空气压力波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屈肌痉挛及运动功能的作用。方法:选择偏瘫上肢屈肌痉挛、改良Ashworth量表评定≥2级的脑卒中患者44例,随机分为A、B2组各22例,均按脑血管病常规处理和康复治疗。A组并同步应用生物刺激反馈仪训练患侧肱三头肌,空气压力波治疗仪牵张桡和尺侧腕屈肌、指浅屈肌等,30min;B组则先用生物刺激反馈仪治疗30min后休息15min,再空气压力波治疗仪治疗30min。2组均每日1次。结果:治疗3周后,2组患侧肘和手改良Ashworth量表分级较治疗前明显降低,Fugi-Meyer运动功能量表、Brunstrom上肢功能评价法和Barthel指数评分均显著提高(P0.01);A组Fugi-Meyer治疗前后差值明显高于B组,其疗效优于B组(均P0.05)。结论:同步与非同步应用生物刺激反馈疗法和空气压力波治疗均能缓解偏瘫上肢痉挛状态,提高运动功能,但同步应用的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B超肌肉测量值评估肌肉痉挛的可行性。方法:收集卒中单侧偏瘫患者,屈肘肌肉痉挛组20例,无屈肘肌肉痉挛组20例。采用B超对肱二头肌关键点两侧肌腱、肌腹处及肌膜处进行测量,同时进行改良Ashworth肌张力评估。不同组B超测得值进行比较,并与改良Ashworth值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肱二头肌B超测量值中,痉挛组患侧肌膜厚度较健侧明显增厚,痉挛组肱二头肌肌膜患侧与健侧比值较非痉挛组明显增高(P0.01)。肱二头肌肌膜与Ashworth测得值中度相关(r=0.608,P0.01);肱二头肌肌膜患健比与Ashworth测得值高度相关(r=0.742,P0.01)。结论:B超测量值中肌膜厚度与肌肉痉挛的常规评估指标高度相关,可作为肌肉痉挛即时、精准的简易辅助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指部徒手感觉刺激(MDSS)前后脑卒中患者偏瘫侧手指屈、伸肌张力以及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SWE)的变化规律。方法2020年4月至6月,选取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51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对偏瘫侧5个手指的甲床、末节指骨两侧进行MDSS,刺激强度为能引起伸指但不致明显疼痛的最小强度,两次刺激间隔5~10 s。分别于MDSS前、MDSS后即刻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估偏瘫侧指浅屈肌、指深屈肌、拇长屈肌、指伸肌肌张力,低肌张力记作-1级;同时以SWE技术检测上述四组肌群中的剪切波速度(SWV)。结果MDSS后,脑卒中患者四组肌群的MAS评级均显著降低(|Z|>2.843,P<0.001)。各肌群初始MAS评级为0和-1时,MDSS前后SWV均无显著性差异(t<1.052,P>0.05)。各肌群初始MAS评级为1~3时,MDSS后SWV均降低(t>2.672,P<0.05)。MDSS前后各肌群SWV与MAS评级均呈正相关(r>0.334,P<0.05)。结论MDSS可有效、迅速、安全地降低脑卒中患者偏瘫侧手部肌群痉挛并促进主动伸指。SWE可客观、定量评估脑卒中偏瘫患者手部肌群肌张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肘关节最大等长性收缩时肩、肘关节相关肌肉表面肌电(sEMG)信号的特征。方法:16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和7例健康对照者。在肘关节作最大等长性收缩运动时,记录胸大肌、三角肌、肱二、肱三和肱桡肌的sEMG信号,计算相应肌肉的积分肌电值(i EMG)、均方根值(RMS)、协同收缩率(CSR)和肩肘关节的肌间相干性。结果:肘关节屈伸运动时,患者的最大力值明显小于健康人,i EMG、RMS值明显小于健康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患者屈肘时的CSR值明显大于健康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患者肌间相干性小于健康人。结论:恢复期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肌肉收缩功能下降,肘屈肌异常协同收缩明显增强,康复训练应以改变屈肌协同为主,可用表面肌电技术对脑卒中患者的异常协同进行定量评价。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痉挛上肢各关节最大等长收缩(MIVC)时的表面肌电(sEMG)信号变化,定量分析异常协同运动模式,为上肢肌肉协调性的康复提供客观依据。 方法选取1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和10例健康成人纳入研究,在进行屈腕、屈伸肘及肩外展MIVC时,记录尺侧腕屈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及三角肌的sEMG信号,计算协同收缩率(CR)和共激活比值,对两者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屈伸肘时,病例组患侧肱二头肌CR大于健侧及对照组(P<0.05),患侧肱三头肌CR大于对照组(P<0.05),患侧、健侧及对照组肱二头肌CR均大于肱三头肌CR(P<0.05),患侧肱二头肌、肱三头肌CR差值大于健侧及对照组(P<0.05);屈肘时,患侧尺侧腕屈肌、肱三头肌、三角肌的共激活比值大于健侧及对照组(P<0.05),患侧尺侧腕屈肌的共激活比值大于肱三头肌(P<0.05);伸肘时,患侧尺侧腕屈肌、肱二头肌、三角肌的共激活比值大于健侧及对照组(P<0.05),患侧尺侧腕屈肌的共激活比值大于肱二头肌(P<0.05);屈腕时,患侧肱二头肌、三角肌的共激活比值大于健侧及对照组(P<0.05),患侧肱二头肌的共激活比值大于三角肌及肱三头肌(P<0.05);肩外展时,患侧肱二头肌的共激活比值大于健侧及对照组(P<0.05)。 结论脑卒中患者痉挛上肢常表现为屈肌痉挛和典型异常的协同运动模式,在康复治疗中,应注重抑制屈肌痉挛,改善上肢异常协同运动模式,促进上肢肌肉整体协调性的康复。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探讨脑卒中早期采取伸肌治疗策略与屈肌治疗策略对患者偏瘫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选取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48例,随机分为伸肌治疗组和屈肌治疗组,两组均接受除上肢以外部位的常规康复治疗,伸肌治疗组对偏瘫上肢伸肌群(肱三头肌、前臂伸肌群)行电针、肌电生物反馈、手法快扣、运动想象等康复治疗;屈肌治疗组针对上肢屈肌群(肱二头肌、前臂屈肌群)行相同治疗。3周为1疗程,共进行4个疗程康复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每疗程结束时进行肱二、肱三头肌的均方根值(RMS)、协同收缩率(CR)、Fugl-Meyer上肢功能(FMA-UE)、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估。 结果:每个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肱二、三头肌的RMS值、FMA-UE及MBI评分均显著好转(P<0.01)(P>0.05);第四个疗程结束后伸肌治疗组的伸肘时CR值小于屈肌治疗组(P<0.05)。 结论:两种早期康复策略对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肌力、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均有明显的治疗效果,但早期采用伸肌治疗策略能更有效地减轻上肢伸肘时的痉挛程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络刮疗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表面肌电图及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80例脑卒中后偏瘫上肢肌张力增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综合组和西药组,每组各40例。西药组口服巴氯芬片治疗,综合组在口服巴氯芬片基础上对上肢阴经及阳经进行经络刮疗,治疗期间2组均接受相同的康复训练。经络刮疗和康复训练均每日1次,每周5次,连续4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2组在患侧肘关节屈曲、伸展最大等长收缩时记录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肌肉收缩的积分肌电值,计算肘关节屈伸力矩及相应的协同收缩率。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肘关节活动度及Fugl-Meyer测评法评价患侧屈肘痉挛上肢肱二头肌肌张力改善程度、肘关节活动度变化及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2组治疗后患肘屈曲、伸展力矩均高于治疗前(P0.05),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的协同收缩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综合组患侧肘关节伸展力矩增加幅度大于西药组(P0.05),肱二头肌协同收缩率降低幅度大于西药组(P0.05)。治疗后2组患侧肱二头肌痉挛程度、肘关节自主活动度、上肢运动功能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综合组患侧肱二头肌痉挛程度、肘关节自主活动度、上肢运动功能改善优于西药组(P0.05)。结论:经络刮疗结合康复训练能增强脑卒中偏瘫痉挛上肢伸肘力量,改善肘关节屈伸运动的协调性,降低患侧肱二头肌肌张力,增大患侧肘关节主动活动度和改善患侧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脑卒中后上肢协同运动与挛缩形成的关系。对象:脑卒中后13个月内伴有挛缩或痉挛的24例偏瘫患者。结果评定:协同运动检出根据患侧肱二头肌肌肉活性确定,定量评估根据对侧的肱二头肌或对侧的股四头肌中等强度收缩时患侧肘屈肌产生的力矩。肘关节活动范围为0和痉挛时出现挛缩作为异常反射活动的表现。结果;有7例患者至少在一次检测中出现协同运动,对侧肱二头肌收缩期间中位肘屈曲力矩为0.39N·m(四分位数范围为2.5),而对侧股四头肌收缩期间患肘屈曲力矩为0.19N·m(IQR1.6),超过一半的对象协同运动…  相似文献   

11.
袁松  刘飞  张保  李梦莹  王俊华  高峰 《中国康复》2019,34(5):231-234
目的:基于表面肌电(sEMG)观察蝶形浴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痉挛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的康复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进行蝶形浴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表面肌电图记录肘关节屈曲最大等长收缩时肱二头肌与肱三头肌积分肌电值(IEMG)、改良Ashworth量表(MAS)来评估2组患者患侧肘关节及腕关节的肌张力大小,采用简易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MA-U)评估2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肘关节屈曲最大等长收缩时肱二头肌IEMG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5),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肱三头肌IEMG均较治疗前明显增高(均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侧肘、腕关节屈肌MA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均P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侧FMA-U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蝶形浴疗法可以有效地缓解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痉挛,减轻因痉挛导致的上肢运动功能障碍,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剪切波弹性成像(SWE)动态评估动留针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上肢痉挛效果的价值。方法 纳入60例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根据病情予以改善代谢、循环等基础治疗及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同时以动留针术对患侧上肢肩前穴、青灵穴及尺泽穴进行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第7、14、21、28天对患侧上肢行SWE,测量痉挛肱肌和肱二头肌的杨氏模量平均值(Emean),并以上肢改良Ashworth量表(MAS)进行评分。结果 治疗第7、14、21、28天,2组肱肌和肱二头肌Emean均较治疗前降低(P均<0.01)。治疗第21、28天,观察组肱肌和肱二头肌Emean均较对照组降低(P均<0.01)。治疗第14、21、28天,观察组MAS评分低于治疗前,对照组MAS评分于治疗第21、28天低于治疗前(P均<0.01);治疗第21、28天,观察组MAS评分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SWE可早期、动态评估以动留针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上肢痉挛的效果,且较常规MAS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2组患者均常规给予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治疗组同时辅以表面肌电生物反馈(sEMG-BFB)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量表(FMA)评定偏瘫侧上肢功能,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指数(MAS)评定偏瘫侧肘关节屈、伸肌张力,采用sEMG评定偏瘫侧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在进行屈伸肘(最大等长收缩)动作时的肌电积分值(IEMG),并计算肘屈曲、伸展协同收缩率。 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其患侧上肢FMA、MAS评分以及肘关节屈伸协同收缩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经相应治疗后,其偏瘫侧上肢FMA、MAS评分以及肘关节屈伸协同收缩率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1),且治疗组患者FMA、MAS评分以及肘关节伸展协同收缩率的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结论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可显著缓解偏瘫患者肘关节屈伸肌痉挛,进一步改善偏瘫患者肘关节屈伸肌协调性,提高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运动反馈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上肢痉挛状态的影响。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4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1例和对照组22例,2组患者均按常规的物理治疗和作业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接受运动反馈训练。治疗前后采用E—LINK评估系统评定肘关节屈伸活动度及前臂旋转活动度,并采用改良Ashworth分级评定屈肘肌群及前臂旋前肌群肌张力。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的肘关节屈伸活动度、前臂旋转活动度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屈肘肌群、前臂旋前肌群肌张力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动反馈系统提供的寓教于乐的康复方法能提高训练的趣味性、积极性,对脑卒中后偏瘫上肢痉挛状态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对偏瘫患者治疗效果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脑卒中患者肘关节等速运动的测试分析,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肘关节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的功能,为脑卒中后偏瘫上肢的临床治疗和训练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14例脑卒中轻偏瘫或处于恢复期的患者.观察在进行肘关节低速(60°/s)、中速(120°/s)、高速(180°/s)等速运动时,肘关节屈曲和伸展运动时的峰力矩、峰力矩,体重比、屈伸肌峰力矩比。比较肘关节高速运动测试时肘屈肌和伸肌的平均功率、做功量和到达峰力矩时间。结果:在低、中、高速3种运动速度测试时,肘屈、伸肌峰力矩及峰力矩体重比,患侧均较对侧减弱.两侧相比差异有显著和非常显著性意义;肘关节屈伸力矩比,在低速运动测试时患侧大于对侧(P〈0.05),中速和高速运动测试时患侧也有增大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偏瘫患者在高速运动测试时,患侧肘关节不论是屈肌还是伸肌,其平均功率、做功量均较对侧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到达峰力矩时间患侧伸肌明显延长,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患侧屈肌也较对侧有延长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轻偏瘫患者,其患侧肘关节屈伸肌肌力、肌肉耐力、肌肉做功效率均较对侧降低.而伸肌侧下降更明显。提示脑卒中后偏瘫上肢应以训练伸肌肌力为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表面肌电(sEMG)特征与偏瘫患者肘关节肌张力的关系。方法同一治疗师对37 例脑损伤后偏瘫患者的患侧肘关节进行改良Ashworth 量表(MAS)评估,同时用sEMG记录被动活动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表面肌电信号。结果经Spearman 相关分析,被动屈肘时,肱二头肌(r=0.651)、肱三头肌(r=0.912)、肱三头肌+肱二头肌(r=0.905)、肱三头肌-肱二头肌(r=0.903)的均方根值(RMS)与MAS 相关(P<0.001);被动伸肘时,肱二头肌(r=0.848)、肱三头肌(r=0.518)、肱三头肌+肱二头肌(r=0.850)、肱二头肌-肱三头肌(r=0.711)的RMS 与MAS 相关(P<0.001)。结论sEMG 能检测主动肌和拮抗肌的肌电活动,对临床肌张力评估和痉挛的治疗提供量化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对脑卒中后肱二头肌痉挛的治疗效果。方法12 例脑卒中后肱二头肌痉挛患者分成对照组(n=6)和治疗组(n=6)。治疗组予单次体外冲击波治疗,对照组予安慰性治疗。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即刻采用改良Ashworth 量表(MAS)、上肢肩肘部分Fugl-Meyer 评分(FMA)进行评定,表面肌电图测定肘伸展最大等长收缩时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的积分肌电值及协同收缩率。结果治疗组治疗后MAS、FMA评分,肱二头肌积分肌电值及协同收缩率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并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体外冲击波可以即刻缓解脑卒中后肱二头肌痉挛,降低肘伸展时肱二头肌的协同激活水平及协同收缩率,改善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应用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定量评价脑卒中后前臂屈肌痉挛的可行性及其特点。方法2019年1月至10月,脑卒中后屈腕和屈指肌痉挛的住院患者30例,采用超声弹性成像测量前臂屈肌群桡侧腕屈肌(FCR)、尺侧腕屈肌(FCU)、指浅屈肌(FDS)和指深屈肌(FDP)剪切波速度(SWV),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定屈腕和屈指肌张力。结果患侧和健侧各肌肉SWV在牵伸位时均显著高于放松位(|Z|>3.844,P<0.001);牵伸位时,患侧各肌肉SWV显著高于健侧(|Z|>3.593,P<0.001);牵伸位与放松位SWV差值比较,患侧各肌肉明显高于健侧(t>3.199,P<0.01);各肌肉牵伸位平均SWV与屈腕MAS评分显著相关(r=0.605,P<0.001);指浅屈肌和与指深屈肌牵伸位平均SWV与屈指MAS评分明显相关(r=0.540,P<0.01)。结论超声弹性成像可以定量评价脑卒中后前臂屈肌群内不同肌肉的痉挛程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超声引导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脑卒中后肌肉痉挛的效果.方法 选择因脑卒中致上肢痉挛患者15例,在彩超引导下,按照断层解剖作为指南,将肉毒毒素准确注入到肱二头肌、肱肌、指深屈肌、指浅屈肌、尺侧腕屈肌、拇长肌、掌长肌、旋前圆肌、旋前方肌.注射后继续进行康复训练.注射前、注射后2周、注射后4周采用改良Ashworth(MAS)、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进行相关评价. 结果注射组在注射后2周、4周,肌肉痉挛的改善以及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均优于注射前.结论 在彩超引导下肉毒毒素注射定位技术治疗脑卒中后肌痉挛,定位准确、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动态矫正衣对脑卒中患者躯干运动捕捉和患侧肢体表面肌电的即刻影响。方法:20例脑卒中患者分别在穿戴动态矫正衣前后,进行站立位偏瘫上肢前伸够物活动,应用运动捕捉系统对患者躯干前屈、旋转和侧屈运动进行采集分析,应用表面肌电分析系统对偏瘫侧胸大肌、三角肌前束、三角肌中束、斜方肌上部、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股直肌、臀中肌、胫前肌和腓肠肌的表面肌电积分肌电值(iEMG)和肱三头肌的协同收缩率(CR)进行采集分析。结果:穿戴动态矫正衣后偏瘫上肢前伸够物时的躯干前屈、侧屈角度均较前减小(均P<0.05),三角肌前束、斜方肌上部、三角肌中束、肱二头肌、股直肌、臀中肌和腓肠肌的iEMG值均较前增加(均P<0.05),肱三头肌CR值较前增加(P<0.05)。结论:动态矫正衣可以辅助偏瘫患者姿势稳定,提供躯干支持并限制异常代偿姿势,提高上下肢肌群的运动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