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掌握该地区预手术人群中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状况及其HBV血清标志物的表达状况.方法 随机抽取该院预手术者静脉血,以ELISA法检测HBV五种标志物.结果 在4 853例标本中,共发现十种HBV血清标志物阳性模式;HBsAg、抗-HBs的阳性率分别为2.25%、20.73%.结论 该地区预手术人群HBV的感染低于全国人口的整体感染水平.手术前HBV的血清学检测非常重要,为防范与化解医患纠纷提供了直接证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HBcAg与HBVDNA水平及乙肝病毒标志物模式之间的关系,为临床提供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传染性及诊断的实验室依据。【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检测1053例HBsAg阴性标本的六种血清标志物,同时对其中107例标本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HBVDNA。【结果】1053例HbsAg阴性中HBcAg阳性率为7.31%。在同时检测HBcAg和HBVDNA的107例各种感染模式中.HBcAg阳性率为10.28%,HBVDNA阳性率为8.65%,且阳性率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VDNA含量均低于10^4Copies/mL。[结论]HBcAg可反映HBV病毒感染与复制,是乙型肝炎早期诊断的可靠指标。HBcAg检测作为HBV血清学方法的补充.对乙型肝炎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昆明地区丙型肝炎(简称丙肝)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BV)隐性感染状况和相关实验室特征.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法对244例抗丙型肝炎病毒IgG类抗体[抗-HCV(IgG)]阳性血清标本进行HBV血清标志物(HBVM)检测,同时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胆红素(Bil)水平.选择HBsAg阴性标本,以巢式PCR技术和荧光PCR技术进行HBV DNA定性及定量检测.结果 244例抗-HCV(IgG)阳性标本中HBsAg阴性198例,其中HBV DNA阳性76例,丙肝患者合并HBV隐性感染率为31.15%(76/244),包含5种HBVM模式,分别为抗HBs(+)、抗HBe(+)、抗-HBc(+)4例(A组),抗HBe(+)、抗-HBc(+)40例(B组),抗HBs(+)、抗HBc(+)5例(C组),抗-HBc(+)24例(D组),HBVM全阴3例(E组),B组所占比最高(P<0.05),D组HBV DNA平均含量最高(P<0.05).90.8%(69/76)的标本ALT、Bil均增高.老年男性为丙肝伴HBV隐性感染高发人群.结论 该地区丙肝合并HBV隐性感染发病率较高,且HBVM种类多样.HBV DNA检测是判断丙肝患者HBV感染状况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4.
夏云  叶莹  李军 《中国临床医学》2020,27(4):645-648
目的:探讨母亲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后,新生儿免疫预防措施及远期保护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定期产检并顺利分娩的240例HBV感染孕产妇及其新生儿(24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接受免疫预防措施的120例孕产妇及其新生儿作为观察组,将未接受免疫预防措施的120例孕产妇及其新生儿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新生儿HBV感染率,出生时、出生1年后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阳性率。随访5年,根据新生儿免疫预防效果,将母亲分为免疫成功组和失败组,分析影响免疫预防效果的因素。结果:观察组新生儿HBV感染率为0,低于对照组的16.67%(P0.05);出生时、出生1年后,观察组新生儿HBsAb阳性率分别为22.50%、96.67%,高于对照组(5.00%、78.33%,P0.001);观察组5年内加强接种乙肝疫苗率为26.67%,低于对照组(55.00%,P0.001)。免疫成功组与失败组母亲血清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滴度、HBV-DNA浓度、是否使用抗病毒药物、病毒变异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时给予HBV感染孕产妇及其新生儿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乙肝疫苗预防HBV母婴传播,可有效降低新生儿感染HBV风险,提高HBsAb阳性率,获得远期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病毒性乙型肝炎(乙肝)疫苗纳入规划免疫后出生的儿童血清学状况,评价乙肝疫苗(HepB)接种效果。方法按照抽样方案要求,随机调查267名1~14儿童,并采集其血清进行乙肝病毒(HBV)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和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 检测,对HBsAg阳性者再进行乙肝病毒e抗原(HBeAg)和乙肝病毒e抗体(抗-Hbe)的检测。结果信阳市浉河区1~14岁儿童HBsAg阳性率为2.25%,抗-HBs阳性率为89.14%,HBV感染率为28.84%,不同年龄组和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信阳市浉河区通过14年HepB的接种,农村地区近90%的儿童产生了乙肝保护性抗体,可以有效阻断乙肝在儿童间的传播,但应提高新生儿HepB首针及时接种率,阻断母婴传播,降低乙肝感染率和流行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乙肝病毒e抗原(HBeAg)阴性和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及相关肝病患者临床和病毒学特点。方法:对421例慢性乙型肝炎及相关肝病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HBeAg阴性和阳性的乙肝患者流行病学、病例构成、肝功能、HBV-DNA载量及乙肝前S1抗体(PreS1Ag)等指标的差异。结果:HBeAg阴性组发病率高,占57.96%,高于HBeAg阳性组,其重型肝炎、肝硬化、肝癌构成及肝功能损害指标高于HBeAg阳性组,HBV-DNA载量、PreS1Ag阳性率低于HBeAg阳性组。结论: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及相关肝病发病率高,进展快,预后差,是今后防治慢性乙型肝炎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同时阳性与肝癌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检测门诊及住院患者标本,收集HBsAg和抗-HBs同时阳性的检测结果,分析其模式.结果 HBsAg和抗-HBs同时阳性患者中肝癌患者所占比例较高(33.33%).结论肝癌患者中HBsAg和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患者血清乙肝病毒DNA(HBV-DNA)、乙肝表面抗原(HBs Ag)、乙肝e抗原(HBe Ag)定量的影响。方法选取CHB患者160例,均给予恩替卡韦0.5 mg/d空腹口服,持续治疗96周。观察所有患者治疗前、治疗12、24、48及96周后HBV DNA、HBs Ag、HBe Ag定量以及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计算HBV DNA、HBe Ag转阴率及ALT复常率,分析HBV DNA变化与HBs Ag、HBe Ag、ALT的相关性。结果随治疗时间延长,患者HBV DNA、HBe Ag定量及ALT水平逐渐降低(F=11.562、28.034、22.417,P0.01);HBe Ag转阴率、HBV DNA转阴率以及ALT复常率逐渐增加;治疗前、治疗12及24周时,HBV DNA与HBs Ag滴度负相关(r=-0.383、-0.293、-0.224,P0.05或P0.01)、与HBe Ag滴度正相关(r=0.441、0.392、0.326,P0.05或P0.01)。结论恩替卡韦治疗CHB疗效确切,可有效促进HBV DNA、HBe Ag转阴率及ALT复常。治疗早期,HBV DNA与HBs Ag负相关、与HBe Ag呈正相关,治疗后期无显著相关性,治疗过程中,应联合多项指标综合评价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前s1抗原(Pre-S1Ag)与HBV-DNA、乙型肝炎e抗原(HBeAg)的关系,了解检测Pre-S1Ag的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Pre-S1Ag、HBeAg,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HBV-DNA。结果(1)在205例HBV-DNA阳性人群中,Pre-SlAg总阳性率为84.3%,HBeAg总阳性率为79.0%,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当HBV-DNA〉5×10^4copy/mL时,Pre-S1Ag阳性率为88.3%,HBeAg阳性率为96.6%,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HBV-DNA<5×10^4copy/mL时,Pre-S1Ag阳性率为78.8%,HBeAg阳性率为54.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HBV-DNA水平不同的两组中,HBeAg的阳性率分别为96.6%和5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re-S1Ag阳性率分别为88.3%和78.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前S1抗原与HBV-DNA有高度的相关性,可以作为HBV存在和复制的指标;前S1抗原与HBeAg联合检测对判断HBV的存在和复制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浙江省上虞市1~59 岁人群病毒性乙型肝炎(乙肝)感染现状,评价实施大规模乙肝疫苗(HepB)接种后的效果 。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 抽取664人进行了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用ELISA方法检测了乙肝病毒(HBV)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和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 。结果上虞市1~59 岁人群HBsAg、抗-HBs、抗-HBc 阳性率分别是5.57%、53.46 %、32.83 %,1~14 岁人群HBsAg 阳性率为1.37%。做过创伤性美容、经常去洗浴场所(足浴店)修脚是HBsAg阳性的危险因素,拔牙、补牙、洗牙等口腔诊疗史,经常去理发店修面、修体毛或刮胡须是HBV自然感染的危险因素。与1992 年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相比,全人群HBsAg 携带率下降47.80%(I/Isup2 /sup=7.12, IP/I<0.01)。结论接种HepB是控制人群HBV 感染的有效措施,能明显提高抗-HBs阳性率,降低HBsAg携带率,提高人群对HBV的免疫保护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乙型肝炎(简称乙肝)肝癌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并观察其血清学转换和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变化趋势,探索乙肝病毒血清学转换与肝癌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襄阳地区两家三甲医院乙肝肝癌患者病历,统计其吸烟史、饮酒史、家族史、感染乙肝时间,HBV-DNA定量检测结果和HBV血清学标志物检测结果,对仍在院的乙肝肝癌患者,用荧光定量PCR检测HBV-DNA水平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HBV血清学标志物。结果1475例乙肝肝癌患者中男性明显多于女性,51~60岁的人数最多;乙肝肝癌患者感染乙肝时间大多分布于10~<20年;HBV-DNA阳性率为61.47%,且HBV-DNA定量检测结果多位于103~106 copies/mL;最常见的乙肝“两对半”模式是“小三阳”;抗-HBs阳性的患者也不少,占12.17%;2013-2016年,HBV-DNA定量检测结果不同区间变化趋势不同。结论性别、年龄、家族史、感染时间是乙肝肝癌的高危因素。肝癌患者HBV-DNA检测结果多为阳性,需定期监测HBV-DNA载量并综合乙肝“两对半”及肝功能结果来指导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hepatitisB,CHB)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频率变化。方法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5例正常对照者、28例慢性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chronicasymptomaticHBVcarrier,ASC)和72例CHB患者外周血T细胞、NK细胞、CD3+CDl6+CD56+NKT细胞和B细胞的频率。结果与对照组和ASC组比较,CHB患者CD4+T细胞、NK细胞、CD3+CDl6+CD56+NKT细胞频率和CD4/CD8比值减低(P〈O.05,〈O.05,〈o.01,〈O.01),而CD8+T细胞频率增高(P〈O.01),CD3+T细胞和B细胞频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CHB患者存在T细胞亚群、NK细胞和CD3+CDl6+CD56+NKT细胞比例失衡,纠正CHB患者细胞免疫紊乱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3.
刘新钰  李敏  曹利 《临床荟萃》2003,18(10):555-557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 (HBV DNA)低水平复制与HBV标志物(HBVM)含量的关系及预后。方法 患者入院时第 1份血清 ,同步进行HBVM定量、HBV DNA定量和肝功能检测 ,对其中 12 4例HBV DNA含量小于 9.0× 10 5拷贝 /ml的低水平复制的病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12 4例HBV DNA低水平复制的患者中 4 3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HBsAg)、乙型肝炎e抗原 (HBeAg)、乙型肝炎核心抗体 (HBcAb)阳性和4 9例HBsAg、乙型肝炎e抗体 (HBeAb)、HBcAb阳性 ,阳性率分别为34.6 8%和 39.5 2 % ;临床表现以慢性肝炎居多 ,占74 .19% (92 / 12 4 ) ;HBV DNA平均含量为 (3.38± 2 .0 7)拷贝 /ml。结论 HBV DNA低水平复制的患者 ,以慢性肝炎多见 ;部分HBeAb阳性患者HBV DNA持续复制 ,可能与HBV基因变异有关 ;慢性持续感染者体内病毒复制活跃与机体免疫功能紊乱或功能低下 ,不能清除病毒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外膜大蛋白(LHBs)与 HBV 复制的相关性。方法随机收集深圳市第四人民医院2013年8~11月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标本17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 LHBs ,电化学发光法检测 HBV 表面抗原(HBsAg)及 HBV e 抗原(HBeAg),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 HBV‐DNA 。按 HBeAg 结果分为 HBeAg 阳性组(58例)和 HBeAg 阴性组(112例)。比较 LHBs 和 HBV‐DNA 的阳性率,同时分析 LHBs 水平与 HBsAg 浓度及 HBV‐DNA 拷贝数的相关性。结果 HBeAg 阳性患者血清中,LHBs 阳性率与 HBV‐DNA 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42,P >0.05);HBeAg 阴性患者血清中,LHBs 阳性率与 HBV‐DNA 阳性率有统计学意义(χ2=5.349,P<0.05)。 LHBs 水平与 HBV‐DNA 拷贝数(r=0.979,P<0.05)、HBsAg 浓度(r=0.923,P<0.05)呈正相关。结论 LHBs 是从蛋白水平反映乙型肝炎患者体内病毒复制情况的可靠指标,尤其是对 HBeAg 阴性患者抗病毒治疗和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周玉清 《全科护理》2008,6(32):2931-2932
针对母婴传播的4大途径对孕产妇进行严格的产前检查和尽量采取自然的分娩方式,同时对分娩时所使用的产包、器械、分泌物进行处理,环境以及医务人员的临床分娩中手进行消毒,并进行疫苗的接种等,以有效阻断母婴传播和控制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和分析北京市东城区1~59岁人群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病毒感染情况及乙肝疫苗免疫情况;探讨东城区乙肝病毒感染的影响因素;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抽取东城区3个调查点1~59岁常住人口共593人,进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东城区1~59岁人群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标化阳性率为4.57%,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标化阳性率为26.03%;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标化阳性率为44.88%,乙肝疫苗接种率为57.84%;≤14岁人群HBsAg阳性率为1.05%,抗-HBc阳性率为2.46%;抗-HBs阳性率为62.23%;乙肝疫苗接种率为97.54%;影响乙肝HBsAg阳性率的3大主要因素为家族中有无乙肝携带者、是否接种乙肝疫苗、是否经常去洗浴场所修脚。结论东城区在实施乙肝疫苗计划免疫管理后,人群乙肝携带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7.
针对母婴传播的4大途径对孕产妇进行严格的产前检查和尽量采取自然的分娩方式,同时对分娩时所使用的产包、器械、分泌物进行处理,环境以及医务人员的临床分娩中手进行消毒,并进行疫苗的接种等,以有效阻断母婴传播和控制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女性患者妊娠晚期乙型肝炎 e 抗原(HBeAg)及乙型肝炎病毒(HBV)DNA 载量对产后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3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 CHB 孕妇114例,分为肝炎急性发作组与无肝炎发作组,收集患者一般人口学资料及临床资料,检测妊娠晚期(妊娠28~36周)及产后(产后6~12周)HBV DNA 载量与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水平,并分析 HBeAg 及 HBV DNA 载量对产后肝炎急性发作的影响。结果24.6%的 CHB 患者产后肝炎急性发作。妊娠晚期 HBeAg 阳性 CHB 患者产后肝炎急性发作的概率较 HBeAg 阴性患者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妊娠晚期及产后血清 HBV DNA 载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CHB 患者产后肝炎急性发作与 HBV DNA 载量无关,但与 HBeAg 状态有相关,妊娠晚期 HBeAg 阳性可能是产后发生肝炎急性发作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掌握广州市人群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病毒易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二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于2008年8-11月抽取广州市12个区/县级市1~59岁户籍人口4989人,现场采集血样并分发自制问卷调查乙肝疫苗接种史等,使用酶联免疫法检测乙肝血清学标志。结果广州市人群乙肝病毒易感率为14.09%(95%CI:11.84%~16.34%)。7~16岁人群易感率显著高于17~59岁人群。城区易感率高于郊区,学生高于农民,且易感率高低与密切接触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高度相关,与性别无关。结论对易感人群补种、加强或重新接种乙肝疫苗,提高人群免疫水平,降低易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