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邓巍  奚锦要  梁冬生  黄乔  邓世伟  黄国珅  苏夏  黄玉耀  钟珊 《广西医学》2022,(13):1449-1452+1461
目的 比较窄带成像内镜下结直肠病变的毛细血管分型(Sano分型)联合靛胭脂染色检查与普通高清白光内镜检查在结直肠肿瘤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86例结直肠息肉样病变患者(共216个病灶),对其进行窄带成像内镜下Sano分型联合靛胭脂染色检查和普通高清白光内镜检查。将检查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二者诊断结直肠肿瘤性病变的价值。结果 窄带成像内镜下Sano分型联合靛胭脂染色检查诊断结直肠肿瘤性病变的准确率为97.69%、灵敏度为99.00%、阴性预测值为86.67%,均高于普通高清白光内镜诊断的准确率79.63%、灵敏度81.50%、阴性预测值19.57%(均P<0.05)。结论 与普通高清白光内镜检查相比,窄带成像内镜下Sano分型联合靛胭脂染色检查可提高直肠肿瘤性病变的诊断准确率和灵敏度,降低漏诊率,可为制定临床诊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arrow-Band Imaging,NBI)对大肠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08.5-2008.12间共981例患者进行常规内镜检查,其中发现大肠新生物或息肉样病变者共334例入选。分别采用常规放大技术、NBI放大技术及染色放大技术对病变作出诊断,并与病理组织学诊断相比较。结果在334例病人中发现新生性病变676个,其中常规放大内镜下发现病变91.1%(616/676),NBI放大模式下发现病变99.1%(670/6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BI放大内镜对肿瘤性及非肿瘤性病变判断的符合率为91.6%(619/676),染色放大内镜符合率为82.0%(555/676),前者高于后者(P0.05)。结论 NBI放大内镜对大肠肿瘤性及非肿瘤性病变诊断的符合率高,有良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窄带成像(NBI)结肠镜在结直肠息肉样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81例结直肠息肉样病变患者(97个病变)行结肠镜检查,分别在普通内镜模式、NBI模式及染色模式下进行检查,对病变进行腺管开口分型及微血管形态分型,将内镜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普通内镜、NBI内镜、染色内镜分别检出病变88个(90.72%)、96个(98.97%)、97个(100.00%),NBI内镜病变检出率优于普通内镜(P<0.05),但与染色内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BI内镜诊断结直肠肿瘤性病变的符合率、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2.78%、93.50%、90.00%,染色内镜分别为90.72%、90.91%、90.00%,普通内镜分别为80.41%、80.52%、80.00%,NBI内镜诊断结直肠肿瘤性病变的符合率、敏感度均高于染色内镜、普通内镜;NBI内镜、染色内镜特异度相似,均明显高于普通内镜.结论 NBI内镜操作简单易行,有利于平坦型结直肠息肉样病变的发现,可区别肿瘤性病变和非肿瘤性病变,且优于普通内镜.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4):112-114
目的探讨窄带成像技术(NBI)联合染色放大内镜诊断早期大肠癌的价值观察。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19年9月于我院内镜中心行内镜检查发现有结肠肿瘤样病变的患者67例入组,对入组患者的86枚肿瘤样病变行NBI+染色放大内镜观察腺管及血管分布情况,记录诊断结果;同时行活组织病理检查,比较NBI+染色放大内镜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分析两组数据的一致性。结果 NBI联合染色放大内镜诊断早期大肠癌的灵敏度、特异度、检出正确率、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44%、90.32%、92.54%、91.89%和93.33%,两种诊断结果Kappa值为0.850。结论采用NBI联合染色放大内镜诊断结肠肿瘤样病变与活组织学病理检查诊断结果具有一致性,对早期大肠癌病变的诊断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窄带成像(NBI)内镜在复发鼻咽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疑似鼻咽癌治疗后复发的患者68例,使用具有NBI模式的纤维内镜检查鼻咽部,完善鼻咽部活检,以病理结果作为诊断的金标准,并与白光模式下检查结果比较,评估灵敏度、特异度、符合率以及不同分期阳性率结果的差异。结果:68例患者中确诊鼻咽癌54例, NBI模式灵敏度为96.30%、特异度为92.86%、符合率为95.59%、约登指数0.8916;白光模式灵敏度为83.33%、特异度为64.29%、符合率为79.41%、约登指数0.4762。NBI灵敏度、特异度、符合率均高于白光模式(P<0.05)。NBI模式早期阳性率高于白光模式(P<0.05)。结论:NBI内镜技术可以显著提高复发鼻咽癌的早期诊断,建议将其作为鼻咽癌治疗后内镜随访的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内镜窄带成像技术在反流性食管炎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49例病人分为普通白光内镜检查组(n=75)和NBI结合放大内镜组(n=74)。所有病人均采用洛杉矶分级,并在病变改变最显著的部位取活检进行病理检查,以病理检查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将其检查结果与之作对照。结果:普通白光内镜检查组与普通白光后又行NBI并放大内镜检查检查组在洛杉矶分级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组织病理学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白光模式相比,NBI不仅操作简单,对病变轮廓显示清晰,它对RE食管进行靶向病理活检具有良好指导意义和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董金斌  石益海 《浙江医学》2021,43(10):1101-1104,1110
目的评价非放大内镜应用窄带成像国际结直肠内镜(NICE)分型判定结直肠息肉样病变性质的效能及其临床实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12月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公利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接受肠镜检查的患者286例,共计547处结直肠息肉样病变纳入分析。以病理诊断结果为标准,分别计算NICE分型判定结直肠息肉样病变性质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并与病理诊断结果及Sano分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及一致性检验。同时对经验组和普通组两组医师的诊断结果进行一致性评价。结果NICE分型判定结直肠息肉样病变病理分型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7.30%、87.88%、96.16%、98.32%、81.69%,判定≤0.5cm病变病理分型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2.31%、87.23%、88.33%、66.67%、97.62%。NICE分型判定不同直径结直肠息肉样病变性质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NICE分型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及Sano分型结果一致性均良好(Kappa=0.755、0.824,均P<0.01)。两组医师在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间观察一致性良好(Kappa=0.895,P<0.01)。结论非放大内镜应用NICE分型具有良好的判定结直肠息肉样病变性质的效能。建议仅将结直肠肿瘤性息肉纳入内镜下切除或外科手术治疗,而对于结直肠微小息肉(≤0.5cm)可以执行“切除-丢弃”和“不切除”的这一内镜处置策略。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非放大窄带成像内镜(NM-NBI)对结直肠微小息肉(≤5 mm)病理组织学类型的预测能力.方法 对符合入选条件的293枚息肉,应用NICE分型对病理性质作出预测,然后结合活检或息肉切除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非放大NBI对结直肠微小息肉病理性质预测的敏感性为92.14%、特异性为81.05%、阳性预测值为81.64%、阴性预测值为91.85%及准确率为86.35%.结论 对于大多数结直肠微小息肉而言,非放大NBI结肠镜或许可代替传统病理组织学检查,进而避免不必要的息肉切除及降低病理检查费用.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 探讨窄带成像放大内镜(ME NBI)联合卢戈氏液染色内镜在食管癌高危人群筛查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消化内镜中心进行食管癌高危人群筛查的5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白光内镜检查、ME NBI及ME NBI结合卢戈氏液色素内镜镜下诊断,以活检病理或手术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共筛出198例病变患者,病变处共260例,食管早癌共73例,统计分析三种方法诊断食管早癌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结果 ME NBI结合卢戈氏液染色内镜诊断食管早癌准确度明显高于白光内镜、ME NBI检查(2=34531,P<0001; 2=11134,P=0001);ME NBI结合卢戈氏液染色内镜诊断食管早癌灵敏度、特异度高于白光内镜(2=39806,P<0001 2=14457,P<0001);ME NBI结合卢戈氏液染色诊断食管早癌灵敏度、特异度高于ME NBI诊断(2=17843,P<001; 2=0205,P=0651)。结论 ME NBI联合卢戈氏液染色可以提高食管癌高危人群食管黏膜病变检出的准确度,并且对食管早癌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较高,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内镜窄带成像(NBI)技术在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4月于该院行结直肠镜检查的72例疑似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均采用常规内镜检查、NBI检查和病理检查,以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采用Kappa检验分析NBI检查、常规内镜检查鉴别诊断早期结直肠癌、癌前病变和良性病变与病理检查的一致性,并比较NBI检查与常规内镜检查诊断早期结直肠癌、癌前病变的效能。结果:病理检查结果显示,72例疑似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中,结直肠癌39例,癌前病变25例,良性病变8例。Kappa检验结果显示,常规内镜检查与病理检查诊断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结果的一致性尚可(Kappa值=0.601,P=0.000);NBI检查与病理检查诊断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结果的一致性良好(Kappa值=0.904,P=0.000)。NBI检查诊断结直肠癌的灵敏度、准确度均高于常规内镜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BI检查诊断结直肠癌前病变的准确度为98.61%,高于常规内镜检查的86.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胶囊胃镜与普通胃镜在上消化道出血中的综合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10月于本院进行诊治的12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普通内镜组,60例)和观察组(胶囊内镜组,60例),比较两组不同出血时间者的病灶检出率、不良情况发生率、不适感程度及干预前后的应激状态。结果:观察组不同出血时间者的病灶检出率高于对照组,不良情况发生率及总不适感率低于对照组,而干预初始及干预15min时的应激状态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胶囊胃镜在上消化道不明出血中的综合应用价值高于普通胃镜,对患者的不良影响相对更小。  相似文献   

12.
胶囊内镜与双气囊小肠镜对小肠疾病诊断价值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比较胶囊内镜、双气囊小肠镜对疑诊小肠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按检查方式将疑诊小肠病变患者分为两组,即胶囊内镜检查组,双气囊小肠镜检查组,分析统计各组病变检出情况,计算检出率,阳性率。同时分析部分病例进行胶囊内镜结合双气囊小肠镜检查的病变一致率。结果胶囊内镜组检出率89.1%(49/55),阳性率60%(33/55);双气囊内镜组检出率76.9%(103/134),阳性率69.4%(93/13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进行胶囊内镜和双气囊小肠镜检查的9例患者中,发现胶囊内镜假阴性率为11.1%(1/9),胶囊内镜阳性结果经小肠镜证实率为62.5%(5/8)。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出血、穿孔、过敏、胶囊滞留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双气囊小肠镜与胶囊内镜对小肠病变均有较高的检出率与阳性率,在本试验中无明显差异。两种方法的结合可提高小肠病变的检出,在临床实践中,可灵活选用。  相似文献   

13.
林坚  王舒莉  武秀燕 《浙江医学》2010,32(7):1034-1035
目的 通过分析电子肛肠镜在体检中的应用情况,评估其应用价值,提高对肛门直肠疾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随机选取2009年在我院分别接受电子肛肠镜和普通肛门镜检查的人员各3 000例,选择痔病、肛瘘、肛乳头肥大、直肠息肉、慢性直肠炎、直肠癌6种疾病的检出率进行比较,评价电子肛肠镜检查法在体检中的诊断价值.结果 电子肛肠镜检查法对直肠疾病的诊断明显优于普通肛门镜检查.结论 电子肛肠镜检查是一种简便、准确的检查方法,值得在健康体检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口服多潘立酮对胶囊内镜检查中胃肠转运时间、全小肠检查完成率及诊断率的影响。方法 20例患者随机分为服药组(10例)和对照组(10例),所有患者检查前一天晚餐进流质后禁食。两组患者均在检查前5小时行肠道准备。服药组检查前15分钟口服多潘立酮10 mg,对照组检查前不服用任何药物。结果服药组平均胃排空时间为(27±18)min,对照组为(55±29)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完成全小肠检查者通过时间,服药组平均为(230±115)min,对照组平均为(290±119)min,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服药组全小肠检查完成率90%,对照组70%,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服药组诊断率80%,对照组诊断率50%,两组胶囊内镜诊断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胶囊内镜检查前给予口服多潘立酮可以缩短胃排空时间,可能提高全小肠检查完成率。对老年、体质弱、胃动力不足的受检者,胶囊内镜检查前口服多潘立酮可望提高胶囊内镜诊断率。  相似文献   

16.
刘静  蒋美玲 《吉林医学》2010,31(14):2011-2012
目的:探讨纤维乳管内视镜检查中的护理配合。方法:对3267例行纤维乳管内视镜检查过程中的护理配合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提高了患者对检查的依从性,保证了检查的安全性。结论:乳管内视镜检查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方法,良好的心理护理,周全的物品准备,与医生的密切配合,做好乳管内视镜的消毒保养工作,正确的处理指导是检查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17.
国产OMOM胶囊内镜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探讨国产OMOM胶囊内镜对胃肠道疾病的诊断价值,了解OMOM胶囊内镜对肠道正常解剖结构的十二指肠乳头及回盲瓣的检出情况,进一步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比研究OMOM胶囊内镜与全消化钡餐造影、常规胃肠镜检查对胃肠疾病的阳性检出率及胶囊内镜的检查成功率,记录十二指肠乳头及回盲瓣的检出例数,计算十二指肠乳头及回盲瓣在所有OMOM胶囊内镜检查患者中检出的百分比.结果 所有162例胶囊内镜检查病例中,进入小肠的160例患者胶囊内镜检查结果分析,共发现十二指肠乳头56例,其中应用OMOM-Ⅰ胶囊101例,发现十二指肠乳头29例(28.71%);应用OMOM-Ⅱ胶囊59例,发现十二指肠乳头27例(45.76%),二者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 国产OMOM胶囊内镜是小肠疾病一种有效的检查诊断手段,目前阶段胶囊内镜不能替代普通胃肠镜对胃及结肠的检查.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异丙酚在胃肠镜检查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选择2007年12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拟行胃肠镜检查的患者600例,检查前由麻醉师按1.5 mg/kg缓慢静脉注射异丙酚,待患者睫毛反射消失,开始进行检查.记录患者检查前后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及不良反应.检查结束后调查患者的满意度.结果 异丙酚麻醉后行胃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采用内镜治疗胆道蛔虫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5月-2006年6月经十二指肠镜治疗的12例胆道蛔虫病临床资料,通过十二指肠镜,采用网蓝直接夹取蛔虫.结果 12例胆道蛔虫病人均顺利取出蛔虫,2~3天病人出院,术后常规驱虫治疗,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结论 十二指肠镜下套取胆道蛔虫症,其操作简单,创伤小,疗效显著,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0.
胃镜是诊断胃癌最有效的手段,但大多早期胃癌通过普通内镜易被漏诊、误诊,故如何提高胃癌的早期发现率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自色素内镜得到应用后,内镜染色技术不断发展,色素放大内镜、荧光内镜以及内镜窄带显像术等弥补了普通内镜的不足,早期胃癌的诊断取得了较大进步。该文就内镜染色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应用进展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