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陈立姣朱薇钦晓英项小燕张烨 《解放军护理杂志》2018,(24):56-58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钝性分离法在超声引导下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置管的效果。方法 2018年1-2月,便利抽样法选取在浙江省人民医院专科门诊行PICC置管的14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70例)和对照组(70例)。观察组采用盲穿刺针外鞘与扩张器组装钝性分离,对照组采用可撕裂外鞘与扩张器组装钝性分离。比较两组一次送鞘成功率,置管后48h出血量及置管后7d内维护次数。结果观察组一次性送鞘成功率较对照组高(95.71%vs 8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置管后48h穿刺点渗血纱布层数及置管后7d内换药次数均较对照组少(均P<0.001)。结论在超声引导下结合改良塞丁格PICC置管中,采用盲穿刺针外鞘与扩张器组装行钝性分离,可减少患者穿刺点渗血量及导管维护次数。 相似文献
2.
超声引导下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泛,如何提高穿刺置管成功率是临床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本研究对20例在超声引导下经贵要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4.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7,(6)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贵要静脉穿刺在PICC置管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75例行贵要静脉PICC置管术的患者分为2组:A组行常规穿刺置管术,B组行床边超声引导下穿刺置管术。结果 A组穿刺最短时间较B组短,穿刺最长时间较B组长,A组均穿刺时间较B组短(t=2.75,P0.05),平均手术完成时间较B组明显缩短(t=2.66,P0.05);B组穿刺置管成功率96.8%,较A组明显提高(χ2=5.03,P0.05)。结论床边超声引导应用于贵要静脉的PICC置管术,可明显提高穿刺置管成功率,有较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肘上PICC置管失败的原因,找到超声解决的方法。方法我院128例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病例,筛出了5例置管失败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置管失败中2例为误穿入肱动脉;2例为血管痉挛,这其中的1例为血管较细,穿刺针从前向后穿通血管,致使血液从血管入组织间隙,导管顺套管入血管外膜与组织间隙间,导致血管痉挛,另1例为进入了血管属支导管在找寻主支时反复进出血管致血管痉挛;1例为导管进入同侧的颈内静脉。结论严格掌握超声征象且处理方法得当,可大大降低置管失败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7.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置管护理新进展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是一种从周围静脉导入且末端位于中心静脉的深静脉置管技术,适用于中长期静脉输液、肿瘤化疗、肠外营养、老年患者输液[1],也可用于大面积烧伤、大手术、危重患者的抢救治疗.为了提高PICC置管操作技能,笔者收集国内外同行已经取得的宝贵经验,结合本科室近3年98例血液病患者置管的操作体会进行研究、总结,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实用性和临床价值.方法 32例需要中长期静脉输液和用药的患者接受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选择穿刺血管,确立最佳穿刺点及穿刺角度,对穿刺全过程进行动态监测和引导,并对导管末端进行初步定位.结果 32例患者均在彩超引导下穿刺置管成功,成功率为100%;穿刺引导时间为22 s~19 min,30例1次穿刺成功,1次成功率为93.75%.结论 彩超引导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可明显提高穿刺成功率,缩短穿刺时间,减少并发症,是一种简便、安全、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床边超声引导结合赛丁格技术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87例肿瘤患者根据肘部静脉情况,良好者,即肉眼或触摸可及有弹性的静脉,作为对照组(n=109);差者,即肉眼和触摸均不可及有弹性的静脉,为观察组(n=78).对照组按常规在肘部静脉置入PICC;观察组通过超声影像技术选择上臂中下部的贵要静脉或舷静脉作为穿刺点,在超声引导下并结合赛丁格技术置入PICC.比较两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术后静脉炎发生率、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术后患者带管的生活质量.结果 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一次性置管成功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1),静脉炎发生率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带管的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超声引导结合赛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术的置管成功率高、术后并发症少,安全性高,术后患者舒适度高,对日常生活影响程度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三种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管方法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7月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科收治的需要PICC置管的9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入院先后将其分为传统的PICC置管组、改良塞丁格技术的盲穿组、血管超声引导下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组,每组各30例,分析并比较三组患者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置管期间的穿刺点局部渗血、静脉炎、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置管使用的时间等。结果血管超声引导下的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的PICC置管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穿刺点局部渗血、静脉炎、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及置管时间等均优于传统的PICC置管组和改良的塞丁格技术盲穿组(均P0.05)。结论血管超声引导下的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的PICC置管极大地提高了一次性穿刺的成功率、减少了局部组织损伤和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在预防机械性静脉炎和静脉血栓方面有着显著的效果,缩短了置管使用的时间,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是临床上目前值得推广应用的一种PICC置管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和经锁骨下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CVC)在肿瘤患者中心静脉置管中的效果,为肿瘤患者选择静脉输液治疗通道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将206例需中心静脉置管给药治疗的肿瘤患者按置管方式不同分为2组:PICC组106例采用直视穿刺和改良赛丁格技术穿刺置入PICC导管,CVC组100例在麻醉师会诊后按操作规程置入CVC导管。比较2组一次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导管留置时间及置管满意度。结果 PICC组一次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CVC组(96.2%比86.0%,P〈0.05),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CVC组(6.6%比16.0%, P〈0.01);导管留置时间PICC 组为(140±9)d,CVC 组为(30±11)d,PICC 组较 CVC 组显著延长(P<0.01)。置管满意度PICC组为96.2%,CVC组为85.0%,PICC组较CVC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 PICC导管与CVC导管比较并发症少,更安全,留置时间更长,是肿瘤患者化疗和支持治疗较满意的中心静脉导管。 相似文献
12.
13.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6)
正新生儿患病,特别是极低体质量早产儿,需给予长期静脉输液、肠外营养支持等[1],并建立一段长期有效的静脉通道。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新生儿中应用广泛,穿刺部位一般选择贵要静脉、头静脉、正中静脉等浅静脉,有时也在腋静脉、股静脉、腘静脉等深静脉。本研究比较了3种常见新生儿PICC置管的不同部位的优劣,分析置管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1月—2014年12月在攀钢集团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不同导管尖端定位方法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需要行PICC置管的乳腺癌患者27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39例,在应用相同PICC穿刺导管的基础上,观察组应用管腔内心电图法定位导管尖端位置,而对照组仅应用体表定位导管位置方法,比较两组首次置管成功率及整体置管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首次置管成功率为95.6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54%(P<0.05);观察组置管总满意率为90.65%,对照组为69.07%,观察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应用导管腔内心电图法定位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尖端位置能明显提高导管首次置入成功率,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置管效率,缓解护患关系,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onserted centralcatheters,PICC)是一种从周围静脉导入且末端位于中心静脉的深静脉置管技术,该技术不受年龄、性别、疾病种类的限制,适用于长期静脉输液、肿瘤化疗、肠外营养[1]的患者,尽管PICC有许多优点,但仍存在静脉炎、导管堵塞、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其中导管堵塞的发生率最高,可达21.3%[2].近年来,人们对导管堵塞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在其护理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本文就PICC导管堵塞原因及护理对策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导管异位的原因、发生方式、特征及改进措施.方法:汇总近期441例行PICC患者数据,对发生导管异位的数据予以统计计算和相关分析.结果:本组441例患者中,33例发生PICC导管异位,总发生率7.5%.其中左、右上肢静脉异位发生率分别为7.8%和7.1%,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左、右贵要静脉和正中静脉发生率均低于同侧头静脉(P<0.01);发生异位的部位分别是腋静脉15例、颈内静脉9例、右心房5例及其他静脉分支4例.改进方法包括利用手法复位、退管改变体位、边输液边送管等.结论:PICC导管异位发生率的高低与所选择的穿刺静脉、外测量方法、血管解剖变异、患者体位、操作者对血管解剖掌握熟练程度及送管技巧有关.为减少PICC导管异位的发生,置管建议首选贵要静脉,宜选用适合国人测量方法即从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再向下反折至第2肋,送管时患者的体位有待改进;大多数PICC导管异位可以调整到位. 相似文献
17.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与颈内静脉置管的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 (PICC)与颈内静脉置管是一项新的护理技术 ,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它既减轻了长期输液病人反复穿刺的痛苦 ,又适当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 ,提高了工作效率。本科从 2 0 0 2年 5月— 2 0 0 3年 5月 ,分别采用PICC与颈内静脉置管各 3 0例 ,现比较两组 相似文献
18.
19.
彩超及B-FLOW技术引导下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彩超及B-FLOW技术引导下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的可行性.方法 将120例需行PICC的患者分为盲穿组、彩超组、结合组,分别行盲穿、彩超引导、彩超结合B-FLOW引导下置管,对置管一次成功率、局部组织损伤、术后血栓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3组一次置管成功率、局部组织损伤、术后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合组一次置管成功率最高,局部组织损伤、术后血栓发生率最低.结论 彩超及B-FLOW引导下行PICC是一种实用、安全的置管方法,使普通彩超引导下置管变得更完美,对局部血管状况差的患者使用更能突显其优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床边超声引导结合赛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87例肿瘤病人,肘部静脉情况良好者作为对照组(109),差者为实验组(78例)。对照组按常规在肘部静脉置入PICC导管;实验组通过超声波影像技术选择上臂中下部的贵要静脉或肱静脉作为穿刺点,在超声引导下并结合赛丁格技术置入PICC导管。比较两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术后静脉炎发生率、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术后病人带管的生活质量。[结果]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无统计学意义,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01),静脉炎发生率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01),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病人术后带管的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超声引导结合赛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术的置管成功率高、术后并发症少,安全性高;术后病人舒适度高,对日常生活影响程度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