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肝脏》2016,(7)
<正>胆汁主要由肝细胞和胆管细胞分泌产生,其形成机制十分复杂。在整个机制中最为关键的步骤就是顶端或毛细胆管膜上将胆盐、有机物质等大量溶质排入毛细胆管形成原始胆汁流的过程。这一步骤主要由具有ATP结合域的盒式跨膜转运蛋白(ABC转运蛋白)介导,毛细胆管胆汁酸盐输出泵(BSEP)和多耐药相关蛋白(MRP2)均属于ABC转运蛋白家族,其中BSEP负责胆汁盐排出,通过水解ATP,跨膜转运结合胆汁酸盐,形成毛细胆管内胆汁酸依赖性胆汁流;MRP2负责介导其  相似文献   

2.
陆伦根 《临床肝胆病杂志》2011,27(6):570-571,580
胆汁的形成、分泌和排泄机制十分复杂,肝细胞和胆管细胞都具有摄取和分泌胆汁成分的功能,这主要依靠肝细胞和胆管细胞膜上的转运蛋白,其在肝脏的病理和生理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胆汁淤积可以由肝细胞内胆汁形成的功能性缺陷所致,也可由于小胆管或胆管内胆汁分泌或流动的障碍所致。本文就胆汁分泌、排泄和调节及胆汁淤积发生机制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3.
肝细胞胆汁的分泌是胆汁溶质转运体和水通道蛋白联合作用的结果.溶质转运产生的短暂的渗透梯度促使水的转运;在胆汁分泌的过程中,肝细胞通过调节细胞膜水通道蛋白的量来增加水的渗透力,肝细胞水通道蛋白的减少可能会导致胆汁分泌异常.在对胆汁淤积模型的研究中发现水通道蛋白的表达受损;此外,肝细胞膜的水通透力下降和AQP8蛋白的下调有关,siRNA干扰后,AQP8蛋白的下调可以导致胆管膜水通透性的下降.推测肝细胞水通道蛋白的调节及表达异常与胆汁淤积有关.  相似文献   

4.
<正>常的胆汁生成、分泌、排泄是机体重要的生理过程。胆汁在促进脂质消化和吸收、清除机体代谢废物、调节胆固醇代谢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各种原因引起胆汁生成、分泌或排泄发生障碍时,则出现急性或慢性胆汁淤积性病变。深入了解胆汁生成、分泌、排泄及胆汁淤积的发生机制对于开展胆汁淤积性肝病相关研究和指导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肝脏胆汁的形成过程依赖胆汁合成、微管分泌和肠肝循环时胆汁酸的重吸收。胆汁酸是胆固醇的代谢产物之一,通过肠道和肝细胞表达的多种转运体进行肠肝循环,胆汁酸在肝脏合成,通过胆管分泌入肠腔,在回肠重吸收入血,通过门静脉系统重新被肝脏摄取,仅少量胆汁酸进入体循环。在这一过程中,肝脏摄取吸收是调节循环血液中胆汁酸水平的关键环节,肝细  相似文献   

6.
一、胆汁形成的分子机制 胆汁形成是一渗透性分泌过程,肝细胞通过基底外膜摄入门静脉血中的胆盐等物,胆盐和其它胆汁成份向毛细胆管主动性浓聚形成渗透性浓度梯度,导致水和电解质被动进入毛细胆管,形成胆盐依赖性和胆盐非依赖性胆流,胆盐不断从血中排泌入胆管是胆汁形成的主要驱动力。肝细胞对各种胆汁成份的摄  相似文献   

7.
胆汁淤滞是指胆汁不能进入十二指肠,按传统概念可将其分为肝内胆汁淤滞和肝外胆汁淤滞。在本文,作者对肝内胆汁淤滞的新进展作一概述。生理学方面胆汁形成过程主要包括胆盐依赖过程和胆盐非依赖过程。胆盐是胆小管内胆汁的主要成份。已证明肝细胞摄取胆酸是一主动过程,必须同时伴随钠离子转运。胆小管的基膜和侧膜含有Na~+K~+ATP酶,此酶维持小叶电化梯度以摄取胆酸。晚近资料表明胆小管基膜和侧膜的Na~+/H~+交换可因重碳酸盐分泌碍障而受到影响。胆汁的其他成份,如有机阴离子(胆红素、酚溴酞、药物等)经不同受体被肝脏摄取。在肝细胞内,胆酸与胞  相似文献   

8.
正胆汁主要由肝细胞和胆管细胞分泌产生,其形成机制十分复杂。胆汁淤积是由于肝细胞或胆管细胞水平上的胆汁生成障碍、分泌障碍和(或)流动障碍所导致的胆汁流无法正常流入十二指肠,而反流入血液循环中的一种病理状态~[1]。临床上可有黄疸、瘙痒、乏力、尿色加深等症状。患者早期通常不出现以上症状,仅表现为血清碱性磷酸酶(alkalinephos phatase,ALP)和γ-谷氨酰转肽酶(gammaglutamy  相似文献   

9.
《肝脏》2020,(7)
正胆汁酸在肝细胞中由胆固醇合成,以胆汁形式经胆管系统分泌到小肠,促进脂肪、脂溶性维生素和胆固醇的吸收。回肠末端,胆汁酸被肠上皮细胞重吸收,大部分经肠肝循环返回肝脏,再由肝细胞分泌到胆汁中。胆汁酸参与调节肝肠循环以及甘油三酸酯、胆固醇和葡萄糖等营养物质的体内稳态,胆汁酸代谢异常与胆汁淤积性肝病、血脂异常、脂肪肝、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有密切关系[1]。有机溶质转运蛋白(OST)是一种位于极性上皮细胞基底外侧膜的转运蛋白,其底物主要是胆汁酸和类固醇等阴离子有机分子。OST在胆汁酸的肝肠循环和稳态合成方面发挥重要作用。OST由OSTα和OSTβ两条多肽链组成,转运过程需要  相似文献   

10.
关于肝内胆汁郁积的发生机制与胆汁形成的生理过程有密切关系,对此有不少研究,文献介绍的材料也很多。近来由于电子显微镜和电子扫描等新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应用各种化学药物和内分泌激素造成实验动物胆汁郁积获得成功,对肝内胆汁郁积的发生发展有了新的认识。目前认为肝内胆汁郁积与胆汁酸的分泌、结合、排泄三个环节有密切关系。这三个环节常常同时受到损害,同时发生作用。关于结合与分泌障碍屡见介绍,本文仅就胆汁酸排泄障碍在肝内胆汁郁积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予以介绍。  相似文献   

11.
胆汁反流致食管疾病的动物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研究发现部分胃食管反流病及Barrett食管患者食管内除存在胃酸反流外 ,还存在胆汁反流。实验动物是研究胆汁反流致食管疾病的良好对象。食管灌注试验研究发现不同的十二指肠 胃反流成分致食管粘膜损伤的表现和损伤机制是不同的 ,与反流液的pH有关。食管胆汁反流动物模型研究提示存在反流性食管炎 Barrett食管 食管腺癌的发生模式 ,胆汁反流是病因之一 ,长期慢性炎症和氧化应激损伤是发病机制之一。胆汁反流致食管疾病的动物实验研究有助于对食管肿瘤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的认识 ,为临床预防和治疗食管肿瘤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胆汁淤积(cholestasis)因胆汁摄取、合成或分泌障碍引起,也可因胆道梗阻形成[1]。引起胆汁淤积的病因多样,肝细胞、胆管细胞以及肠道的胆汁酸转运体密切参与胆汁淤积的发病,近年来的研究以此为靶点取得诸多进展,并为胆汁淤积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胆汁酸的代谢一、胆汁酸的肠肝循环胆汁酸的肠肝循环是人体维持胆汁代谢平衡的重要生理过程,由于胆汁酸在体内多以复合物的形式存在,其转运过程为主动耗能过程,因此需要  相似文献   

13.
胆汁淤积是指胆汁流形成、分泌和排泄障碍的一种病理状态,而肝纤维化是肝损伤引起的组织修复过程。胆汁淤积性肝病是由胆汁淤积、胆管渐进性破坏和肝内炎症持续存在所导致的一种慢性肝病,引起胆管细胞和肝细胞损伤,并逐步进展为肝纤维化。结合目前的研究进展,对胆汁淤积导致肝纤维化的发生机制和阻断策略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研究发现部分胃食管反流病及Barrett食管患者食管内除存在胃酸反流外,还存在胆汁反流。实验动物是研究胆汁反流致食管疾病的良好对象。食管灌注试验研究发现不同的十二指肠一胃反流成分致食管粘膜损伤的表现和损伤机制是不同的,与反流液的pH有关。食管胆汁反流动物模型研究提示存在反流性食管炎-Barrett食管一食管腺癌的发生模式,胆汁反流是病因之一,长期慢性炎症和氧化应激损伤是发病机制之一。胆汁反流致食管疾病的动物实验研究有助于对食管肿瘤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的认识,为临床预防和治疗食管肿瘤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胆管细胞对胆汁分泌和形成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姚光弼 《肝脏》2004,9(3):176-178
胆管细胞(胆管上皮细胞)虽仅占肝脏有核细胞总数的2%,但在胆汁分泌中有很重要的作用。约1/3的胆汁由胆管细胞所分泌,但在受到一些因子如胰泌素刺激后,分泌增加可达50%。近年来随着一些新技术的开发,对胆管细胞分泌胆汁的机制及其调节研究,有了较大的进展,有助于了解胆管细胞生物学和开发改变胆汁分泌的药物。  相似文献   

16.
随着24 h食管pH监测和胆汁监测技术的开展,胃、十二指肠液混合反流在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已被逐步认识.胆汁反流在GERD发病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成为近年来人们研究的焦点之一.基础研究证明胆汁在不同酸碱环境、不同浓度对食管黏膜的损伤作用是不同的.不少临床试验对GERD进行研究发现,胆汁反流与症状和食管损伤严重度存在一定关系,但研究结果不尽一致,胆汁在GERD中的作用仍有争议.明确胆汁在GERD中的作用,有助于为预防此类疾病开辟新的道路.本文就有关胆汁反流在胃食管反流病中的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胆汁反流的诊断及发病机制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胆汁反流性疾病的研究工作近年来颇为活跃。现已知胆汁反流患者多有胃肠道运动功能障碍,部分胃肠激素亦参与其发病。对胆道系统疾病及胆囊切除术后并发胆汁反流也已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其具体机制尚无定论。本文就胆汁反流的诊断、检测及发病机制进行综述,希望对今后的临床丁作及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8.
胆汁分泌与排出的调节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胆汁分泌和排泄的障碍通常是转运蛋白发生异常,其在肝脏的病理和生理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胆汁的分泌和排泄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肝细胞的水合状态、作用底物、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炎性因子、毒素、激素、胞内外调节物和胆汁中的各种成分.其中对转运蛋白的信号转导和基因转录的影响是现在研究的热点.本文对胆汁分泌和排泄的神经及体液调节进行了归纳.为肝脏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和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9.
内毒素血症在急性肝衰时肝内胆汁淤积形成中的作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内毒素血症在急性肝衰时肝内胆汁淤积形成中的作用王淑霞,韩德五胆汁的生成和分泌是依靠肝细胞内各细胞器高度协调活动的一个复杂过程[1]。近年来,由于方法学的不断改进,在胆汁形成的细胞以及亚细胞机制主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2]。提出了胆汁分泌器的概念[3]...  相似文献   

20.
胃内胆汁反流相关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胆汁和十二指肠其他内容物的反流和幽门螺杆菌 (Hp)感染等是上消化道黏膜炎症、溃疡乃至肿瘤的重要病因。胃部分切除术后 ,胃肠解剖结构的改变使十二指肠 胃反流危险增加 ,是残胃炎、残胃癌等的发病机制之一[1,2 ] 。然而 ,无手术史病人胃内胆汁反流的研究报道则较少 ,这些病人中胆汁反流与上消化道症状、Hp感染、胃内 pH值以及胃 食管反流病 (GERD)等的关系尚不尽明确。本研究通过胃内pH值和胆汁反流联合动态监测探讨无手术史病人的胃内胆汁反流与上消化道症状、GERD、胃内 pH值等的关系 ,以期加深对胃内胆汁反流的病理生理学机制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