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左肾畸形伴双侧肾动脉异常1例王建武①彭东①薛延军①唐继林①庞玉田②在解剖一成年男尸时,见其左肾畸形伴双侧肾动脉异常,报道如下:左肾呈底向上尖向下的锥体形,触摸为囊性感。长9.5cm,上部宽4.0cm,厚2cm;中部宽2.6cm,厚1.7cm;下部宽1...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斜方肌下部肌瓣转位重建屈肘屈指功能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4侧经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标本上,解剖观测斜方肌下部的形态、血供及神经支配。结果:①斜方肌下部肌质部分长24.7±2.7cm、宽9.8±1.3cm、厚0.4±0.1cm。其远端移行为腱膜,长2.8±0.8cm、宽1.5±0.4cm、厚0.03±0.01cm;②肩胛背动脉内侧终末支的后支营养斜方肌下部,外径1.2±0.3mm,长度1.7±0.8cm;③斜方肌下部受副神经支配。结论:在斜方肌具有Ⅳ级肌力的前提下,可以副神经肩胛背动脉内侧终末支的后支为蒂设计斜方肌下部肌瓣转位重建屈肘屈指功能的术式  相似文献   

3.
腰椎人字嵴顶点椎弓根螺钉进钉方法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52,自引:9,他引:52  
目的:研究以腰椎人字嵴顶点椎弓根螺钉进钉点的解剖学基础。方法:在100套成人干燥腰椎骨标本上对人字嵴的出现率、人字嵴顶点与椎弓根中心的关系进行了观测。结果:①腰椎人字嵴出现率为94.8%。其中L1为96.7%;L2为98.9%;L3为100%;L4为99%;L5为81%;②进钉角度:L1为5.1°±4.7°;L2为6.2°±3.7°;L3为7.5°±3.2°;L4为8.9°±3.3°;L5为10.7°±7.9°。③进钉深度:L1为(4.3±0.3)cm;L2为(4.3±0.3)cm;L3为(4.5±0.4)cm;L4为(4.3±0.3)cm;L5为(4.1±0.3)cm。结论:①腰椎的人字嵴结构恒定存在,变异小,且不受退变影响;②人字嵴顶点位于或接近椎弓根中心,不需过多地显露横突和关节突关节,是一种简单、实用的进钉方法。  相似文献   

4.
内窥镜鼻窦手术相关解剖结构测量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为功能性鼻内窥镜术中确定手术部位,减少并发症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20具(40例)头部标本,以鼻小柱基部为基点,分别测量各解剖结构与基点间的距离的该连线与鼻底的夹角。结果:鼻小柱基点及基线与各解剖结构的平均距离和夹角分别为:泪囊3.9±0.4cm,52°±7.0°;中甲前缘3.9±0.3cm,45.0°±5.0°;额窦开口5.1±0.4cm,58.0°±4.0°;额隐窝4.9±0.5cm,56.0°±5.0°;钩突前缘4.4±0.4cm,49.0°±6.0°;上颌窦开口4.3±0.2cm,45.0°±4.0°;筛前动脉5.6±0.4cm,50.0°±5.0°;视神经6.9±0.5cm,41.0°±6.0°;蝶窦开口6.6±0.4cm,45.0°±4.0°。结论:①鼻小柱是一直观的参照标志,以其为基点测出各解剖数据,对FESS具有实用意义;②尸体标本所测数据与正常人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5.
材料为尸骨41副中发现一例第4、5颈椎的椎体,椎弓板及其相邻的关节完全骨性融合。锯开未见椎间盘的结构。第4颈椎棘突末端分叉不明显,而第5颈椎棘突分叉,而且右侧的分叉与上位椎骨棘突骨性融合。第4颈椎体钩高 0. 7 cm,第 5颈椎的前唇高 0. 6 cm。左右椎间孔的直径分别为 1. 1cm和 1. 4 cm。第 4颈左右侧的椎弓板高度分别为1.2 cm和1.3cm;而第5颈椎左右侧的椎弓板高度分别为1.1cm和 1. 4 cm。第4、5颈椎骨性融合一例@戴宏$新疆昌吉卫校解剖学教研室!昌吉 831100…  相似文献   

6.
腓骨长肌腱转位修复膝关节不稳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带血供腓骨长肌腱转位修复膝关节不稳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在120侧成人下肢标本对腓骨长肌外踝以上段的形态,血供及神经支配进行解剖观测。并在标本上进行模拟术式设计。结果:腓骨长肌腱平均长男6.9±1.3cm,女6.5±1.6cm,宽度男0.9±0.3cm,女0.8±0.31cm;营养血管来自胫动脉的占57.8%,来自腓动脉的占36.4%;腓浅神经分支入肌处距腓骨头下方,男1.5±0.5cm,女1.5±0.4cm。结论:可以上述血管之一为蒂设计腓骨长肌腱转位修复膝关节交叉韧带及侧副韧带损伤的术式,术式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笔者在解剖一具老年女性尸体标本时,发现腹腔干存在罕见变异现象,为积累资料,提供临床参考,现报道如下: 胃脾动脉干外径6.4mm,在主动脉裂孔稍下方起自腹主动脉前壁,垂直下行 1.3 cm后分为胃左动脉和脾动脉。胃左动脉外径4.0 mm,在小网膜内行向左上方,在距起始部位 1.7 cm和2.9cm处分别发出胃体支和食管支进入胃体、胃底和食管下段,本干继续上行,向右上方沿肝脏下缘呈弓形走行 1.8 cm后发出副肝左动脉进入肝左叶,本干则继续走行至门静脉左前方分为2支(图1)。第1支为肝固有动脉,外径3.0m…  相似文献   

8.
一个新的甲状腺手术麻醉点的解剖学基础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甲状腺手术提供新的麻醉方法。方法:用30侧成人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观察了颈前部神经的来源、分支分布及其吻合。结果:颈皮神经分单干,上、下干和上、中、下干三种类型。上、中、下干的起始宽度分别为1.6±0.6mm,1.8±0.6mm和1.8±0.7mm;干长17.7±7.8mm,31.7±12.3mm和25.4±9.0mm。锁骨上内侧神经分布至胸锁关节和胸骨柄上方的皮肤。面神经颈支的降支均与颈皮神经吻合。明确了通过胸锁乳突肌前缘,甲状软骨上缘下方1.5cm与颈前正中线外侧4cm的交点处(麻醉点)1cm和2cm半径圆形区的神经来源和分布。结论:经临床100例应用验证新麻醉点具有安全可靠、效果理想、并发症少等特点,有推广前途  相似文献   

9.
带血供肱骨下段内侧骨(膜)瓣移位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为带血供肱骨下段骨瓣移位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40侧成人上肢标本,观测尺侧下副动脉、尺侧返动脉的起始、走行、分支分布、骨膜支和吻合。结果:尺侧下副动脉距髁间连线上3.7±1.7cm始于肱动脉,外径1.8±0.4mm,长1.8±0.7cm,骨膜支1~3支,外径0.8±0.4mm分布肱骨下段内侧半骨膜。尺侧返动脉前干外径1.1±0.2mm。尺侧上副动脉、尺侧下副动脉、尺侧返动脉在肱骨内上髁附近互相吻合。结论:利用上述血管吻合关系,设计带血供的肱骨(膜)瓣或骨皮瓣,可移位修复肱骨中上段、尺、桡骨中段骨折骨不连。临床应用已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
肱二头肌短头肌腱转位修复肩锁关节脱位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为肱二头肌短头肌腱转位修复肩锁关节脱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31侧经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尸体标本,对肱二头肌短头肌腱的形态、血管及喙突的局部结构进行解剖学观察。结果:肱二头肌短头肌腱长8.7±1.5cm,上部宽0.9±0.4cm,中部宽1.2±0.4cm,下部宽1.4±0.4cm,喙突尖至肩峰的距离4.7±0.5cm,喙突尖至锁骨肩峰端4.3±0.4cm。结论:设计肱二头肌短头肌腱移位重建喙锁韧带及肩锁上韧带修复肩锁关节脱位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在30侧成人尸体标本上,解剖观察了冈上肌及其浅面斜方肌的形态,血供和神经分布。冈上肌肌腹长10.0±2.8cm,中部宽3.8±0.8cm,中部厚1.7±0.4cm,肌腱长3.5±0.4cm,宽3.1±0.3cm;覆盖在冈上肌浅面的斜方肌,肩峰处水平长15.5±2.7cm,中部厚1.6±0.3cm,在距止点1.5±0.5cm处为腱性结构,并与肩峰骨膜相延续。根据解剖学观察,设计了以冈上肌浅面的斜方肌  相似文献   

12.
改良肘关节内侧入路尺侧副韧带手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肘关节经肌肉入路尺侧副韧带(UCL)修复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成人肘关节标本35侧,解剖观察尺侧副韧带前束、肘部屈肌总腱及尺、正中神经分支的解剖关系,并行摹拟手术。结果:UCL前束起于肱骨内侧髁的前下方,止于尺骨冠突内侧的小结节,UCL前束位于尺侧腕屈肌肱头、尺头之间的深层;尺神经在肘管中部与尺侧副韧带前束的平均距离为(0.9 ± 0. 1)cm,在肘管的远侧出口,距尺侧副韧带的尺骨止点(0.6±0.3)cm;尺神经至尺侧腕屈肌尺头肌支的入肌点距肱骨内侧髁的距离为(3.7±0.8)cm;正中神经最靠近切口的分支距切口的距离,在肱骨内侧髁和尺骨结节水平分别为(1.6±0.5)cm和(0.9±0.4)cm。结论:经尺侧腕屈肌的肱头和尺头之间、自肱骨内侧髁向前外侧至UCL尺骨止点以远约2 cm为一损伤较小的安全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3.
前锯肌下部肌皮瓣移植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为前锯肌下部肌皮瓣移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25具(50侧)成人尸体标本上,对前锯肌下部的形态、血供和神经支配进行了应用解剖学观测。结果:前锯肌下部的血供主要来自胸背动脉的前锯肌支,外径1.3±0.2mm,伴行静脉外径1.5±0.2mm,长4.9±1.1cm;由胸长神经支配,其横径为1.7±0.4mm,神经干长7.7±1.4cm。结论:以胸背血管及前锯肌支为血管蒂和胸长神经为蒂可切取前锯肌下部12.0cm×9.0cm的肌皮瓣,修复较大创面或重建肌动力  相似文献   

14.
活体肾上腺血管的解剖观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活体肾上腺血管的应用解剖。方法:对18例24侧肾上腺手术时分离出血管,测量血管外径及长度,对6个完整肾上腺灌注染色。结果:右膈下动脉从下腔静脉右缘至末支肾上腺上动脉长8.5(7.5~11.0)cm,外径2.5~3.0mm;左膈下动脉从腹主动脉左缘至末支肾上腺上动脉长8.0(7.0~9.0)cm,外径2.5~3.1mm;肾上腺上动脉1~6支,均源于膈下动脉。肾上腺中动脉右侧长1.7~2.2cm,外径1.0~1.5mm;左侧长1.5~2.0cm,外径1.0~1.5mm。肾上腺下动脉两侧基本相同,长1.5~2.0cm,外径1.0~2.0mm。肾上腺中心静脉右侧长0.4~0.8cm,左侧长3.0~4.0cm,外径3.0~4.0mm。结论:肾上腺血管加部分膈下血管的长度可供带血管蒂肾上腺转位治疗柯兴氏病;活体切取供移植的肾上腺;选择性肾上腺血管造影等。  相似文献   

15.
直窦的形态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解剖观测了100例(男57、女43)成人硬脑膜标本。结果如下:1.按直窦前后走行方向,将其分为4种类型:①前后水平型,占62%;②前高后低型,占19%;③前低后高型,占12%;④弯曲型,占7%。2.直窦平均长度3.80±0.46cm,宽平均0.36±0.11cm。3.单直窦占93%;双直窦占7%。4.本文还对直窦属支与侧支循环径路以及直窦和硬脑膜动静脉瘘等与临床有关的内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肝总管和胆囊管开口异常1例孟新文,张云,林勤明,唐福元女,20岁,全身皮肤反复出现黄疸3年,进行性加重3月。B超示左、右肝管,肝总管扩张,肝总管后见一7.4cm×4.0cm×4.0cm囊状物,胆囊及胆,总管不能分别显示。经皮肝穿造影,示肝左、右管,肝...  相似文献   

17.
骶前区静脉丛的解剖学特点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骶前区静脉丛(Venous plexus of presacral region ,VPPSR) 的解剖学特点,为骶前区静脉破裂大出血的防治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4 具成人尸体上,分虽观测VPPSR 的组成、管壁、瓣膜、长度及直径。结果:VPPSR 管壁薄、缺少静脉瓣,呈网状。VPPSR S1~5 横干的长度和直径( F 检验) 均有显著差异,P< 0 .05 。其长度平均( 珋x ±s) :S1 为3 .2 ±1 .5 cm ,S2 为4 .4 ±1 .0 cm ,S3 为3 .5 ±1 .1 cm ,S4 为2 .3 ±0 .9 cm ,S5 为1 .0 ±0 .3 cm ;其直径平均(珋x ±s) :S1 为1 .2 ±0 .7 m m ,S2 为2 .5 ±1 .5 m m ,S3 为2 .5 ±1 .5 m m ,S4为1 .7 ±1 .5 m m ,S5 为0 .9 ±0 .6 m m 。S4 椎体前穿通支静脉口径2 ~4 m m 占8 .8 % ,0 .1 ~1 .9 m m 占91 .2 % 。结论:VPPSR 解剖变异多、血管壁薄、缺少静脉瓣是引起VPPSR 损伤大出血甚至死亡的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18.
经皮腹腔神经丛穿刺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为提高腹腔神经丛穿刺阻滞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在18具成人尸体腹部横断层标本上对腹腔神经丛的位置、毗邻,穿刺部位、角度、深度进行观测。结果:腹腔神经丛平对胸十二至腰-椎体高度者为94.4%。该丛最佳显示层面为腹部第九横断层面。腹腔神经丛左、右穿刺点距后正中线分别为4.0±0.6cm;5.9±1.1cm,穿刺角度分别为14.0°±4.5°;28.8°±3.7°,穿刺深度为9.7±1.1cm;11.6±1.4cm。结论:穿刺点应选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缘,中线向外旁开左4cm、右6cm处。穿刺角度较大时易损伤主动脉、腰升静脉、脊神经,反之易损伤肾、肾上腺和下腔静脉  相似文献   

19.
腹膜外剖宫产的解剖学基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避免腹膜外剖宫产副损伤的方法;方法:作者对89例晚期妊娠孕妇的反折腹膜缘和膀胱顶的位置及体表投影进行了测量。结果:孕妇年龄26.9±4.1(20~40)岁;孕周39.5±1.1(37~42)周。结果显示反折腹膜缘与脐和耻骨联合上缘间距分别为15.8±4.0cm和5.7±1.9cm;膀胱顶与脐和耻骨联合上缘间距分别为13.7±3.6cm和7.2±2.2cm。结论:在腹膜外剖宫产术时,应按反折腹膜缘及膀胱顶的位置与体表投影进行腹膜剥离。  相似文献   

20.
患者女,19岁。无明显诱因于1998年5月27日出现双足水肿,1周后口唇紫绀,在当地医院以“急性肾炎”治疗后水肿消失,但口唇紫绀加重,伴活动后心悸、气促于1998年7月18日入我院。体检:口唇明显紫绀,心浊音界向左扩大,心律齐,肝肿大。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全导联低电压。超声心动图示:右心房带蒂肿物,右室流出道阻塞。手术所见:肿瘤蒂部位于三尖瓣,呈浸润性生长,突入右心房和右心室。病理检查:巨检:手术切除肿瘤组织3块,体积分别为7.5cm×4.5cm×4.0、6.5cm×4.3cm×4.0、6.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