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字源头、训诂学和语义学等方面,分析"脏"、"腑"、"象"、"肾"、"膀胱"、"蛰"、"精"、"作"、"强"、"伎"、"巧"、"州"、"都"等与肾藏象关系较密切的文字,阐明肾藏象发生的文字学基础.  相似文献   

2.
《内经》中精气的含义及相互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内经》中40处“精气”二字连读者进行比较分析,指出精气在古代哲学中是指一种无形可见、不断运动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有时专指宇宙本原之气中的精粹部分,是化生人类的精微物质。精气在中医学中,有时指人体之精,有时指人体之气,有时是人体之精与气的合称。人体之精与人体之气在概念上有别;在其来源先后上,有精在前、气在后之别;就其联系来说,精是气的化生本原,气是精化生的流动的细微物质或能量。  相似文献   

3.
《内经》藏象理论的构建,以其源于实体又超越实体,在科学规范上、在方法论上有独特的意义。既是东方科学思想的体现,又为临床实践提供了路径和发展空间。现以肝胆理论为例,简述如下。在人类医学发轫的早期,东西方对解剖中肝脏功能的认识颇为一致,例如希波克拉底(前460~370)认为“肝藏血”,《希氏女集》说:“血液储存于肝中”。柏拉图(前429~347)认为肝主精神智慧,他说肝“是一面反映智慧精神的镜子,它可被苦所扰乱,或被甜所镇静”,这也类似中医的肝主情志,不同的是中医肝病从酸味,用为收敛,柏拉图氏肝病从甜味(甘)论治,现在西医也如此。和中…  相似文献   

4.
《灵枢·本神》是《内经》中较为全面、系统地论述藏象精神现象及其与人体健康、疾病、死亡密切关联的篇章。本文试从分析原文中的藏象精神理论着手,联系《内经》其他篇章中的相关理论和临床实践归纳、整理其在临床诊疗中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内经》中两种不同学科范畴的生命本原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讨论了《内经》中中医学与中国古代哲学两种不同学科范畴的生命本原说。《内经》既论述了人体生命本原于父母生殖之精,生命过程的维系依赖于自身之气运动的中医学生命本原说,又讨论了存在于宇宙中的精或气或天地阴阳之气是人类与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的中国古代哲学生命本原说。古代哲学的生命本原说,作为一种思维方法,对中医学整体观念的构建有着重要的意义,但不能在微观层次上阐释人体生命的本原和生命过程的维系机制,故在中医学范畴中应被逐渐淡化。中医学的生命本原说则强调精为人体生命之原、气为人体生命之维系的理论,一直指导着中医学对人体生命来源和生命过程的认识,指导着中医学的临床实践,反映了中医学的特色,是今后应花大力气在微观层次上认真研究的。  相似文献   

6.
危机,危机的化解与新生:肾藏象学说的发生学概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就发生学角度,将肾藏象学说的建构过程划分为性质完全不同的两个阶段:1肾器官解剖及其危机,与“原子论”自然观相适应;2危机的化解与肾藏象学说的新生,与“元气论”自然观相适应。  相似文献   

7.
《内经》中精、精气的涵义及几个相关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内经》中精、精气的涵义作了分析,并对与精和精气有关的几个问题作了讨论。认为《内经》的精、精气有不同层次的涵义:或指宇宙中的本原之精或精气,或指自然界的大气,但多指人体内的精或精气。人体内的精或精气的概念、来源,不但与古代哲学所说的精或精气不同,而且与人体内的气也有区别  相似文献   

8.
《内经》的理论源于中国古代的哲学,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自然哲学的指导和支配,形成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框架。试就唯物观与辩证法两方面对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论肾藏象理论建构的哲学基础——“精水合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中医理论发生的源头探讨精与水的关系 ,精水合一 ,精、水在生命起源方面得到统一 ,是肾藏象理论建构的哲学基础。精水合一 ,主水和藏精的统一是认识肾藏象的出发点 ,也是中医、西医对肾认识差异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0.
摘要:肾脏病是临床常见疾病,大多病机复杂,迁延难愈,其常见的临床表现为水肿、蛋白尿和血尿等,并常因体虚感邪而致病情反复和进展。运用《内经》“肺藏象”理论分析肾脏病的临床表现及证治经验,发现其中“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理论对肾脏病蛋白尿的治疗、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理论对肾脏病水肿的治疗、“少阴属肾,肾上连肺”理论对肾脏病血尿的治疗以及“肺者,气之本”理论对肾脏病体虚易感外邪致病情反复和进展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从中医"肾"的生理功能、肾与五脏的生理关系、肾的易发疾病三方面概述了中医肾的藏象理论;通过介绍补肾复方、补肾中药有效组分防治骨质疏松证,有效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及相关作用机制的研究实例,进一步阐述补肾中药防治骨代谢疾病的实验依据,以加强对肾藏精、精生髓、髓生骨理论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人的自然与社会属性决定了人的精神情志的不稳定性和时刻可能受到各种自然的和社会的因素的刺激而发生机体难以承受的变故而出现剧烈而过度的怵惕、思虑、悲哀、喜乐、忧愁、盛怒与恐惧,这些过度的情志一旦出现,就会扰乱脏腑气机的正常升降出入而使气机紊乱,气化失常,疾病(心身疾病)丛生。而且,因精神因素而产生的疾病,有时是药物所不能控制和治疗的。古人早就了解了这一点,除《灵枢·本神》中已详细论述了精神因素所致心身疾病的治疗要点与方法外,《素问·移精变气论》更进一步指出了心身疾病的非药物治疗的原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3.
金字塔是稳固长久的象征,凝结了人类的智慧,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医精气神是人体三要素,为解释人体构成提供了理论依据,以中医精气神为依据,提出构建人体健康的精气神金字塔动态模型,因精气神对人体的作用及关系正如金字塔的结构一般,将两者联系起来,能更加形象的展示精气神对构成、维持人体健康的作用。能增强对人体精气神养护的认识,有利于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推动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肾藏志、应惊恐”理论的发生学剖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探讨“形与神俱”观念的发生乃“肾藏志、应惊恐”发生学研究的起点,“形与神俱”这一命题实际上是中医学向传统文化回归和求合的众多体现之一,其发生依据骨“以表知里”以及对“生长壮老已”这一生命过程的观念,“志”具广、狭二义,《内经》“肾藏志”之“志”所指系狭义之志,即意志及记忆,“肾藏志”理论的发生以“肾藏精”理论为基础,有赖于“主体思维”方法对意志与行为关系的把握,同时,对健康忘的治疗反证亦是归纳“肾藏志”的依据之一,惊恐并属于肾,对惊恐太过致病明的观察,以及情志相用于胜法实践对肾-恐(惊)配式合理性、科学性的证实,是“肾应惊恐”理论赖以发生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对于命门学说的创立,有学者认为是受到了哲学界水火之争的影响而形成的。本文对此进行了辩驳,提出中国古代哲学中水生万物说与命门学说的创立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根据《内经》中的有关论述,结合前贤所论,探讨了冲任督带、脏腑、气血间在生理病理上的相互联系,及其治疗用药。  相似文献   

17.
关、阖、枢理论出自《黄帝内经》,对其理论内涵的解读历代分歧甚大。本文通过还原其出处经文《灵枢·根结》《素问·阴阳离合论》《素问·皮部论》的成篇背景,提出关、阖、枢应视为经、络、皮部联系系统的功能模式,其中阳经之气受天阳之气的影响而布散于表,开气门而与天气相通,主外之皮肉筋骨;阴经之气受水谷之气充养,回输腑脏。阴阳经又以关、阖、枢的形式气化相通,构成人身内之脏腑、外之皮肉筋骨与外界沟通之门户。《素问·皮部论》补充了内外邪气按三阴三阳关-阖-枢传变的模式,并为用调经刺络法治疗外经病和脏腑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肾主骨"理论的发生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肾主骨”结论是《内经》总结了当时多方面的相关知识,以及对肾及肾-膀胱-“溺孔”、“茎垂”肾结构延伸等解剖关系的发现为事实依据,结合“近取诸身”的排尿、生殖活动的切身体验,确立了“肾合膀胱”对水液代谢的调控,从“茎垂”之端“溺孔”泄注之精能延续生命、繁衍后代为事实依据,于是在“水生万物”、“精气为人”的哲学观念参与下,形成了“肾主水”、“肾为水脏”,及“肾藏精”的理论,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肾主骨”的结论。这一结论自此便成为中医骨学的核心理论,并深刻的影响着中医骨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析RNA N6-甲基腺苷(N6-methyladenosine,m6A)修饰与中医肾精之间的关系,总结二者的相似性,为探索肾精本质拓展思路.[方法]通过查阅国内外最新文献和古代医籍,对RNAm6A修饰和肾精从来源、生理功能、病理机制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总结二者之间的联系.[结果]肾精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处于核心地...  相似文献   

20.
益气补肾法治疗糖尿病肾病微量白蛋白尿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益气补肾法结合西药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微量白蛋白尿的疗效。[方法]50例早期糖尿病肾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在与对照组同样治疗下,加用中药治疗2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尿白蛋白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24h尿白蛋白明显减少(P<0·01),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益气补肾法治疗可降低早期糖尿病尿白蛋白的排泄,对糖尿病肾病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