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螺旋CT对胃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胃间质瘤33例,所有病例均行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并经病理免疫组化检查证实.结果 33例胃间质瘤的主要螺旋CT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向胃腔内、外或腔内突出.增强后,肿块强化较明显或呈中心坏死、囊变,周边强化.33例胃间质瘤中,良性8例,肿块直径多小于5cm;恶性25例(包括潜在恶性6例),肿决直径多大于5cm,边界多不清楚,其中19例肿块内有坏死.12例既向腔内生长又向腔外生长的胃间质瘤患者中,11例病理证实为恶性,有5例在3年内出现复发.结论 螺旋CT对胃间质瘤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它能准确显示胃间质瘤的部位和形态.  相似文献   

2.
赖智民 《河北医药》2012,34(9):1339-1340
目的 探讨胃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影像表现分析.方法 选取2008年2月至2011年5月胃间质瘤患者16例,回顾分析多层螺旋CT的影像表现,对病变位置、大小、形态、数量等观察指标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本组16例患者多层螺旋CT扫描体现,肿瘤体直径<5 cm 12例,直径5~10 cm 3例,直径>10 cm 1例;瘤体呈大小不等类圆形肿块;向腔内生长5例,向腔外生长11例;平扫时肿瘤边界清楚11例,边界不清5例;病灶密度不均、内部可见斑片状低密度囊变坏死15例;增强后扫描实性病灶呈不均匀强化、囊变坏死区不增强;未见淋巴结和周围脏器转移病例;16例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本组病例CT诊断结果全部相符.结论 多层螺旋CT在对胃间质瘤的诊断具有一定的影像特征,对胃间质瘤的临床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16排螺旋CT对小肠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期间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小肠间质瘤的患者行16排螺旋CT表现。结果良性间质瘤表现为肿块密度均匀,边缘光滑。增强扫描肿块呈轻度至明显强化,肿块强化以静脉期明显。恶性间质瘤表现为不规则软组织肿块,主要向腔外突出,密度不均匀,中央密度低,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边缘强化明显,中央见低密度坏死区不强化。结论 16排螺旋CT扫描检查对小肠间质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特点,探讨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 25例,术前均行CT平扫和(或)增强检查。结果肿瘤发生于胃部16例,空肠4例,食管1例,回肠3例,直肠1例,病灶多呈圆形或类圆形。平扫:肿瘤呈均匀等密度者18例;肿瘤呈密度不均者7例。增强扫描:病灶呈均匀强化者4例;病灶呈不均匀强化者17例。25例GIST中,良性11例,肿块直径多5cm,边界清楚,多呈均匀强化;恶性者15例,肿块直径均5cm,边界常不清楚,多呈不均匀强化,2例出现转移灶。结论 CT检查对GIST的定位准确,对肿瘤良恶性的判断亦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s23例,术前均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结果 23例中,肿瘤发生于胃12例,空、回肠7例,十二指肠2例,食管和小肠系膜各1例。良性间质瘤5例,交界性2例,恶性间质瘤16例。良性平均直径3.6cm,交界性平均直径4.4cm,恶性者平均直径6.7cm。病灶呈圆形或类圆形。平扫:呈均匀等密度7例;肿块周边呈等到密度,中央低密度区15例;混杂密度1例。增强:病灶呈明显均匀强化6例;病毒灶不均匀强化,其中可见散在囊状坏死17例。结论多层螺旋CT是目前GISTs检查的最佳选择,并能通过多方位重建(MPR)更清晰显示病灶各项特征,多层CT血管造影三维成像(3D-MSCTA)寻找肿瘤血管及其他血管变化,显著提高了GISTs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率,对GISTs的定位和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顾新泉  徐旭斌  沈贤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9):2963-2964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特点,提高诊断的正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CT影像学表现,均行CT平扫+增强扫描.结果:本组12例中恶性8例,潜在恶性2例,良性2例;发生于食管1例,胃6例,十二指肠2例,空回肠2例,结肠1例;CT平扫肿块密度较均匀3例,肿块密度不均9例,肿瘤内见片状新鲜出血灶1例,病灶中见钙化影1例.增强后肿块实质部分呈中度或明显强化,瘤内坏死区无强化,3例病灶于静脉期强化程度较动脉期显著.结论:多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能清晰地显示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密度及与邻近周围组织关系等特征,对GIST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探讨其诊断价值及对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3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结果 肿瘤发生于胃部18例,空、回肠8例,直肠2例,食管3例,结肠2例,十二指肠3例,腹膜后1例.恶性27例,良性7例,交界性3例.7例良性肿块直径均小于5 cm;27例恶性肿块直径大于5 cm 18例,小于5 cm 9例.CT均可见软组织块影,位于腔内或腔外,呈圆形或分叶状、不规则形.良性肿块密度均匀,里均匀性强化;恶性肿块密度欠均匀,肿块内可见低密度液化坏死灶,病灶呈明显不均匀强化,胃间质瘤肿块内可见钙化影7例.结论 CT有助于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且在良恶性的鉴别上有很大优势.  相似文献   

8.
胃间质瘤的影像学检查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湘  汪世存 《安徽医药》2007,11(11):1011-1013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影像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胃间质瘤2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良性7例,恶性13例。发生于胃体9例,胃底8例,胃窦3例。病灶呈类圆形17例,不规则形3例,最大径1~18 cm,平均6.4 cm。良性7例,最大径1~4.2 cm,恶性或潜在恶性13例,最大径2.8~18 cm。GI显示腔内充盈缺损,粘膜推移变平,并可见龛影。CT平扫肿块密度不均匀,增强呈中度不均匀强化,静脉期明显。胃镜示粘膜隆起性病变,可见溃疡。EUS表现为起源于固有肌层的低回声团块。结论EUS是诊断胃间质瘤的最准确方法。多种影像学检查相结合,有助于胃间质瘤的定位和良恶性判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CT特点,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CT资料。结果发生于胃部15例,小肠14例,结肠1例,CT平扫肿块呈软组织密度均匀者10例,瘤内有低密度坏死者15例,肿块内有钙化者3例,边缘清晰者22例,病灶多呈圆形或半圆形,增强扫描肿瘤实质明显强化,CT值在40-100HU,内部坏死囊变区无强化;良性10例,恶性20例,良性肿块直径小于5cm10例(10/10),恶性肿块直径大于5cm16例(16/20)。结论CT是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主要手段,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在诊断和鉴别良、恶性上有更大优势,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和估计预后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食管间质瘤的CT影像学特点,分析探讨CT影像学表现对本病的诊断价值。通过其临床病理,进一步研究食管间质瘤的良恶性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食管间质瘤的CT影像表现,结合临床资料利用CT平扫和增强扫描并参照其病理免疫组化,进行良恶性分析。结果 29例患者以食管胸下段发生最为常见,胸中段次之,胸上段少见;其中良性肿瘤21例,恶性肿瘤8例;良性肿瘤的CT平扫:表现为腔内黏膜下类圆形密度均匀的软组织肿物影,增强扫描轻度均匀强化;恶性肿瘤CT平扫:肿瘤边缘呈分叶状、伴有囊变坏死,增强扫描不规则强化,囊变坏死区不强化。结论食管间质瘤的CT表现多为腔内生长的肿块,通过CT检查及其影像学特点有助于提高良恶性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特异性征象及诊断价值。方法:对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29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128层螺旋CT平扫及多期动态增强扫描。结果:29例病例中,病灶发生于食管2例,胃12例,十二指肠4例,空肠回3例,结肠2例,直肠1例,肠系膜及大网膜内5例;其中腔内型9例,腔外型11例,肌壁间型4例,胃肠道外型5例;良性13例,肿瘤直径均≤4.5 cm,边界多清楚,圆形或类圆形,密度较均匀,不侵犯邻近组织,多呈实体型均匀强化;潜在恶性6例,肿瘤特性与良性肿瘤大致相同;恶性10例,肿瘤直径均>5.0 cm,肿瘤边缘呈分叶状或不规则形,瘤体内可见不同程度囊变坏死,部分病例瘤体内见细小钙化,增强扫描强化不均一,瘤体旁常可见簇状或线状排列的小血管,与邻近组织粘连、侵犯或远处转移。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有一定的特异性,能够较准确显示病灶的部位、形态和大小,并对肿瘤的良恶性鉴别提供依据,有助于准确诊断胃肠道间质瘤,指导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12.
张书凯  张方林 《河北医药》2008,30(9):1301-1302
目的 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特点,探讨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 21例,术前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 肿瘤发生于胃部11例,十二指肠1例,空肠5例,回肠4例.病灶多呈圆形或类圆形.平扫:肿瘤呈均匀等密度者8例;肿块周边呈等密度,中间呈略低密度或低密度者12例;呈高、等、低混杂密度者1例.增强扫描:病灶中度或明显强化者10例;不均匀强化,其内可见多数小囊状坏死者5例;病灶中央坏死、液化,周边强化者6例.21例GIST中,良性7例,肿块直径多小于5 cm,边界清楚,多均匀强化;恶性14例,肿块直径大于5 cm,边界多不清楚,10例肿块内有坏死,5例出现转移灶.结论 CT检查对于GIST的定位准确,对肿瘤良恶性的判断亦很有价值,但CT表现无特异性,确诊仍有赖于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间质瘤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手术或病理证实的16例十二指肠间质瘤患者的CT平扫及增强扫描资料.结果 16例十二指肠间质瘤中降部9例,水平部5例,升部2例.良性间质瘤6例,均向腔内生长,呈圆形或类圆形,密度均匀,边界清楚.恶性间质瘤7例,向腔外生长6例、腔内外生长1例,肿瘤边缘有分叶,密度不均匀,明显不均匀强化6例,均匀强化1例,周围组织侵犯或远处转移5例.潜在恶性3例,均向腔内外生长,密度均匀.CT检查的敏感度为100%,定位准确率为93.8%,定性准确率为75%.结论 CT平扫及强化能准确显示十二指肠间质瘤的部位、形态、大小及其血供,对鉴别肿瘤良恶性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提高对GST的CT征象和临床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GST的CT和临床表现资料,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本组共检出病灶14个,均为单发,位于胃体部9例,胃底部3例,胃窦部2例,其中腔内生长3例,腔内外生长7例,腔外生长4例。良性5例,CT所见瘤体最大径均≤5.0cm,圆形或类圆形,密度均匀,明显均一强化;恶性或潜在恶性9例,CT表现为肿块较大,最大径均>5.0cm,分叶状或不规则形,内见囊变坏死,不均一强化,其中2例发生肝脏转移。结论 CT对GST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分析多层螺旋CT在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1年10月~2012年10月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3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资料。结果:30例起源于胃17例,小肠9例,结直肠3例,肠系膜1例;肿瘤形态多不规则,4例呈分叶状(均为恶性);良性肿瘤最大横径为4.6cm,最小者横径1.8cm,恶性肿瘤最大横径为17.6cm,最小者横径3.1cm;平扫密度多均匀,增强所有病灶动脉期明显强化,静脉期呈持续明显强化,4例发生转移;25例准确诊断,准确率83.3%。结论:多层螺旋CT对判定胃肠道间质瘤的部位、形态和内部结构较为准确,对其诊断及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20例胃肠道间质瘤病例,对其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研究的20例病例都行螺旋CT平扫与双期增强扫描。结果CT扫描能够将有间质瘤的部位精准地发现,并且还能够观察肿瘤的形状、大小以及周围的器官、组织有无受到侵犯,同时还能初步判断出间质瘤的良恶性。肿瘤位于十二指肠3例,空回肠6例,胃6例,结直肠2例,腹膜后1例,肠系膜和网膜各1例。肿瘤大多数都是圆形和偏圆形。在这20例胃肠道间质瘤里恶性12例,肿瘤的直径都〉5cm,界限不清晰;良性肿瘤6例,直径都〈5cm,密度均匀,界限清晰。在较大的肿瘤中会出现囊变、出血和坏死,其密度不均匀,增强后也呈不均匀强化。交界性2例,直径4-5cm左右。结论胃肠道间质瘤在CT的检查下获得了较准确的诊断依据,也为肿瘤的手术切除和治疗方案提供了有利的信息。  相似文献   

17.
曾清华  黄志涛  徐岚  刘云 《江西医药》2012,47(12):1056-1058
目的 探讨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 16例间质瘤种肿瘤位于胃11例,十二指肠3例,空肠1例,回肠1例.其中恶性10例,良性6例.CT表现为圆形或类椭圆形软组织肿块,体积较大者可见小分叶,部分伴有囊变坏死,囊变坏死有11例;直径<5cm者5例,≥5cm者11例,11例大于5cm肿瘤中9例为恶性间质瘤.肿瘤可分为胃肠道黏膜下型、胃肠道腔外型、肌壁间型及胃肠道外型.10例恶性间质瘤中9例中心伴有坏死囊变;增强扫描实性部分中度不均匀性强化,囊变坏死区无明显强化.结论 CT能明显提高胃肠道间质瘤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胃肠道良恶性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评价CT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良恶性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GIST患者35例CT平扫及增强影像,以临床病理学结果及免疫组化结果将病灶分为良性、交界性及恶性3组,比较3组病灶的生长部位、体积、形态、密度、强化程度、有无转移等影像学表现特点。结果 35例GIST患者均为单发病灶,其中良性肿瘤13例,交界性肿瘤6例,恶性肿瘤16例。良性、交界性及恶性间质瘤病灶体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强化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病灶的边缘光滑程度、病灶形态分叶性状及密度均匀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间质瘤CT平扫示密度多均匀,边缘多光滑,增强程度11~62Hu,肿瘤最大径线均<5.0cm;交界性、恶性间质瘤CT平扫密度大多不均匀,边缘光滑或不规则,增强扫描均呈不均匀强化,最大直径均>5cm。结论 CT可作为GIST良恶性诊断的重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胃肠间质瘤(GIST)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病理学表现,评价MS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病理证实的胃肠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将CT表现与生物学危险性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21例GIST发生于胃12例,小肠7例,大肠2例。6例向腔内生长,15例腔外或同时向腔内外生长。8例肿瘤最长径≥50mm,13例肿瘤最长径〈50mm;14例边界清楚,7例边界不清;平扫密度均匀10例,不均匀11例;增强扫描动脉期轻中度强化18例,3例明显强化。高度危险4例,中度危险7例,低度危险8例,极低危险2例。结论 GIST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多层螺旋CT能准确诊断GIST,并判断其危险程度,对设计治疗方案及预后评估有重要价值,肿瘤最长径≥50mm、形状不规则、边界不清、密度不均匀、呈不均匀明显强化多为中、高度危险性;最长径〈50mm、形状规则、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呈均匀强化的病灶多为中度以下危险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小肠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提高对小肠间质瘤CT征象和临床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小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临床主要症状为黑便、贫血、腹部不适、腹痛、呕吐、发热及腹部包块等。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本组病例中,CT共检出病灶14个,均为单发,发生于十二指肠3例,回肠7例,空肠4例。良性9例,CT平扫表现为类圆形软组织块影,瘤体最大径均≤4.0cm,密度均匀,明显均一强化。恶性5例,分叶状或不规则形,瘤体最大径均>4.0cm,多为腔外生长,肿瘤内可见囊变坏死,不均一强化,其中肝脏及肺转移各1例。结论 CT对小肠间质瘤具有重要诊断价值;以瘤体最大径4.0cm为界值对肿瘤的良恶性判断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