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背景:促红细胞生成素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有重要的作用,但剂量效应关系尚不明确。目的:观察不同剂量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活性与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通过MTT比色试验、流式细胞仪FCM检测0,2,4,8,16U/mL不同浓度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周期的影响,同时收集培养液作基质金属蛋白酶2水平检测。结果与结论:随着加入促红细胞生成素浓度的增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能力逐渐升高,以16U/mL组最高。加入2,4,8,16U/mL促红细胞生成素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S期比例及增殖指数均逐渐增高,增殖指数较未加入促红细胞生成素组增高(P〈0.05);细胞培养液基质金属蛋白酶2水平却逐渐下降,以16U/mL组下降最明显。说明在2~16U/mL促红细胞生成素呈剂量依赖性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力。  相似文献   

2.
为了观察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hEPO)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增殖活性的影响,抽取健康志愿者的骨髓液,贴壁培养获取第3代细胞,通过细胞形态特征、细胞表面抗原及诱导分化的方法进行MSCs鉴定;取经过鉴定的第3代MSC(P3-MSC)加入不同浓度rhEPO(0.5、1、5、10、50U/ml)后培养,应用细胞计数法及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用流式细胞术(FCM)分析细胞周期。结果发现:骨髓贴壁培养获取的第3代细胞同时表达CD105和CD90,不表达CD34和CD45,并可被诱导分化为脂肪、骨及软骨细胞,被鉴定为MSC。MTT结果显示EPO处理组的光密度值(OD)均高于对照组(P〈0.05);50U/ml浓度EPO组作用最显著,细胞计数法获得的结果与其一致。FCM细胞周期分析表明,rhEPO能明显降低G0/G1期细胞比例,并提高S+G2/M期细胞比例,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EPO能促进体外培养的人骨髓MSCs增殖,该效应与EPO调节其进入细胞增殖周期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缺氧后细胞死亡情况及促红细胞生成素信号通路成分的表达改变。方法从Wistar大鼠股骨提取骨髓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在体外扩增。取第4至6代接近融合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置于氧浓度为0.5%的缺氧箱内培养24、48、72、96h后行台盼蓝染色计数阳性细胞并提取蛋白行Western blot检测促红细胞生成素、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HIF-1α、ERK、磷酸化ERK表达改变,另取0.5%缺氧培养48h的细胞免疫荧光染色观察EPO表达改变,Hoechst 33342染细胞核。结果常氧浓度培养对照组骨髓间充质细胞组台盼蓝染色阳性率为3.5%±0.4%,缺氧培养24、48、72、96h组分别为3.9%±0.2%、5.0%±0.4%、5.9%±0.5%、7.1%±0.5%。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染色发现EPO表达在缺氧48h后开始明显上调。F20R表达在缺氧后24h即开始显著上调且倍数更高。总ERK在对照组和不同缺氧时间组表达改变不明显,但HIF-1α和磷酸化ERK缺氧24h后即上调,72h达高峰。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单纯缺氧损害较耐受,缺氧后促红细胞生成素信号通路的主要成分均显著上调,提示促红细胞生成素信号通路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耐缺氧和旁分泌保护能力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周期性机械牵张应力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活性与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6-02/06在同济医院矫形外科实验室完成。①建立体外细胞周期性机械牵张力学装置,并利用三维有限元的方法分析基膜的力学分布。②使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③取第3~6代细胞接种于弹性硅胶膜培养板,分组:实验组细胞接受力学装置1.0Hz的频率,不同大小的应力(3%,6%,9%,12%,18%)、不同时间(12,24,36,48,60,72h)的机械信号刺激,对照组细胞不受力学信号刺激,其他培养条件与实验组一致。④细胞行力学干预后,用相差显微镜观察行细胞形态、排列,分别用细胞计数法、四甲基偶氮唑和流式细胞仪测量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结果:①自行建立的力学装置性能稳定,细胞接种硅胶6孔板后12~24h贴壁,贴壁良好,24h后细胞覆盖率约达70%,无细菌污染现象,可以用于应力刺激体外细胞效应的实验研究。②应力干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12h后,细胞形态稍变细长,轮廓鲜明,并沿受力环切线方向规则排列,干预24h变化更明显。③通过细胞计数、四甲基偶氮唑、流式细胞周期检测,发现适当大小的力学刺激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促细胞增殖作用,增殖指数增大,其中12%的应力作用最明显,其增殖指数约为对照组的1.86倍;过强的机械应力(18%)对细胞不具有促增殖效应,并可能存在毒性作用;早期力学干预可以促进细胞增殖,干预时间过长(48h以后)反而表现为抑制生长趋势。结论:适当的周期性牵张应力可以提高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能力。  相似文献   

5.
脉冲电磁场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及细胞周期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赵敏  许建中  周强  王序全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234-235,T002
目的:观察脉冲电磁场(PEMFs)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的增殖及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hMSCs受频率12Hz、场强1.1mT的PEMFs刺激8h/d,应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增殖,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情况。结果:脉冲电磁场作用后的细胞增殖能力得到提高,连续刺激5d后,S期细胞百分比(20.15&;#177;2.10)%较对照组(8.56&;#177;1.13)%增高近135.4%.凋亡比例亦由(0.060&;#177;0.005)%减少至(0.020&;#177;0.003)%。结论:PEMFs对hMSCs的生物学效应一个重要方面表现在对细胞增殖,细胞周期的影响上。  相似文献   

6.
背景:促红细胞生成素可促进内皮祖细胞的增殖分化并增强其黏附性。目的:观察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干预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迁移和黏附能力及相关细胞信号传导通路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使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干预第6代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用PI3K/Akt通路特异抑制剂Ly294002或p38MAPK通路特异激动剂anisomycin或ERK1/2通路特异抑制剂U0126预处理。结果与结论: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可使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PI3K/Akt通路磷酸化水平升高,抑制p38MAPK通路磷酸化水平,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ERK通路和总Akt、总p38MAPK水平无明显影响。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作用组中迁移细胞数目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黏附细胞数亦明显增加(P<0.01),PI3K/AKT通路特异抑制剂Ly294002预处理后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对迁移能力的作用消失,p38MAPK通路特异激动剂anisomycin预处理对两种作用影响均不明显。提示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具有增强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迁移和黏附能力的作用,其增强迁移能力的作用与激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PI3K/Akt通路有关,但是它对黏附能力的作用与PI3K/Akt和p38MAPK通路均无关。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探讨不同剂量的Toll样受体2(TLR2)的配体肽聚糖(peptidoglycan,PGN)在体外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采用Ficoll淋巴细胞分离液、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BM—MSC,体外扩增,并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其表面标志以鉴定纯度;将分离培养的BM—MSC按一定浓度接种于96孔板中,以1、10、20μg/ml的PGN与BM—MSC共培养为实验组,不加PGN的BM—MSC为对照组;培养第1至第7天,MTT法检测BM—MSC的增殖情况;以上述浓度的PGN与BM—MSC共培养72小时后,流式细胞术检测BM—MSC的细胞周期。结果表明,BM—MSC与PGN共培养后,BM—MSC的增殖指数明显增加,呈时间、剂量依赖性,以10μg/ml PGN促BMMSC增殖作用最明显。与对照组比较,PGN干预组G0/G1期细胞比例降低,S期和G2/M期细胞比例增加,以10μg/ml组最明显。结论:在培养条件下PGN可以促进更多的BM—MSC进入DNA合成期,从而有更多的细胞分裂,产生大量的增殖细胞,并且这种影响呈时间、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8.
背景:针对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及心力衰竭的效果报道不一,如何提高移植细胞在心肌的存活率,并促进其生长,从而增强移植的疗效,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且具有重要临床价值的问题。目的:观察普伐他汀在体外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分化及分泌功能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6—05/2007—05在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毒理实验室完成。材料: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由上海第九人民医院组织工程实验室提供。他汀类药物普伐他汀为旅贵宝制药公司产品,国药准字H10950315。方法:将冻存细胞解冻,加入含10^5U/L青霉素、100mg/L链霉素、10%胎牛血清的低糖DMEM,体外扩增培养骨髓间充质于细胞。传至第6代细胞随机分为2组:空白对照组换用低糖DMEM培养基,普伐他汀组分别加入含0.2,1,10,100μmol/L普伐他汀的低糖DMEM培养基,作用96h。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抗原表达,ELISA法测定细胞上清液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含量。主要观察指标:普伐他汀对人骨髓问充质于细胞形态、增殖、表面抗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分泌的影响。结果:传代后细胞贴壁生长,呈梭形或条形,形态较均一,经100μmol/L普伐他汀作用24h后细胞形态无明显变化。细胞传代后潜伏期约为48h,对数增殖期为接种后第4~6天,7d后进入平台期。与空白对照组比较,0.2,1,10μmol/L普伐他汀组均可明显刺激骨髓问充质干细胞增殖(t=3.154~5.837,P〈0.05或0.01)。空白对照组CD34呈阴性表达,CD105及CD106阳性细胞百分率分别为32.55%,39.30%;普伐他汀作用2周后细胞表明抗原的表达无明显变化。与空白对照组比较,0.2μmol/L普伐他汀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浓度无明显变化(t=-1.449,P〉0.05);100μmol/L普伐他汀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浓度明显升高(t=-2.325,P〈0.05)。结论:普伐他汀不影响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形态与分化,浓度为0.2~10μmol/L时可促进细胞增殖,浓度过高则对细胞产生一定毒性而抑制其增殖。此外普伐他汀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背景:相关研究表明促红细胞生成素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均对心肌凋亡有一定影响,但两者联合应用治疗脓毒症相关性心肌损伤少见报道。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腹腔内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对脓毒症大鼠心肌细胞病理学改变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选用SD大鼠50只,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5组(n=10),应用盲肠结扎穿孔术建立脓毒症大鼠模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建模后即刻尾静脉输注异体间充质干细胞;促红细胞生成素组建模后即刻腹腔内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促红细胞生成素+细胞移植组两者联合应用;模型组行盲肠结扎穿孔术,对照组开腹后不做任何处理,均尾静脉输注相同容量的生理盐水。24 h 后麻醉处死实验动物,取心肌标本,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心肌组织形态;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心肌组织中凋亡蛋白Bax、Caspase-3,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量。结果与结论: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对照组可见心肌细胞排列整齐,心肌细胞结构完整;模型组可见广泛心肌纤维断裂,排列紊乱,心肌细胞肿胀或皱缩,可见空泡变性;心肌间质血管充血、水肿,炎症细胞浸润;促红细胞生成素组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心肌组织相似,炎性细胞浸润情况较轻,期间散在分布正常心肌细胞;促红细胞生成素+细胞移植组心肌细胞损害较轻,间质充血不明显,少量炎症细胞浸润。Western blot结果:促红细胞生成素+细胞移植组Bcl-2蛋白表达显著高于促红细胞生成素组、模型组及对照组(P<0.01), Bax及Caspase-3蛋白表达量均减低(P<0.05)。结果显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给予促红细胞生成素在脓毒症相关性心肌损伤的治疗中可减轻心肌的病理学改变、抑制心肌细胞的凋亡,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抗凋亡蛋白、下调凋亡蛋白?  相似文献   

10.
背景:各种外界应力对细胞增殖有重要作用,但涉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最佳压力及加载时间的力学研究尚少。目的:探讨周期性压力培养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活性及细胞周期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对照实验,于2008-01/08在南昌大学重点分子生物实验中心完成。材料:健康6周龄雄性新西兰大白兔4只,由南昌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自行改制的细胞压力加载装置专利号ZL2006-2-0097266.3。方法:使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体外分离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生长良好的第3代细胞,按4×104个/孔接种于6孔板,设立5组:5.32,10.64,21.28,29.26kPa压力组分别给予对应的压力,每日加压6h×3d;正常培养组细胞只接受正常大气压力学刺激,不予额外加压。主要观察指标:力学干预后,观察细胞形态及生长状况,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测量细胞周期变化。收集细胞培养上清液,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2的质量浓度。结果:6h/d压力干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3d后细胞形态无异常变化,呈集落样生长。随着周期性压力的增加,细胞吸光度值逐渐升高,以21.28kPa压力组为佳,但升高至29.26kPa压力时吸光度值明显降低(F=3.731,P=0.008)。与正常培养组比较,5.32,10.64,21.28kPa压力组细胞周期发生改变,增殖指数均明显升高(P〈0.05或0.01),但29.26kPa压力组增殖指数则明显下降。细胞培养上清液基质金属蛋白酶2质量浓度21.28kPa压力组最低,29.26kPa压力组最高,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13.214,P〈0.001)。结论:5.32~21.28kPa周期性压力可以提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能力,特别是21.28kPa压力刺激促增殖作用尤为明显,但压力过强则抑制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11.
背景:人骨髓源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但数量和取材都有限,而人胎盘源间充质干细胞则相反,目前已成为再生医学的重要细胞来源和最具临床应用前景的功能干细胞.目的:比较人胎盘源间充质干细胞和人骨髓源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扩增及生物学性状的差异.方法:采用胶原酶消化法分离人胎盘组织,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分别加入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的LG-DMEM 培养液,待细胞汇合至90%后消化传代.分别取第3代的人胎盘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按1×106 浓度接种,当细胞达70%~80%融合时,换成成脂细胞诱导分化培养液,诱导16 d.结果与结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均成贴壁生长、形态均一的成纤维样细胞梭形外观,但后者体积略小.两种细胞均高表达CD29、CD44,不表达CD34、CD106.二者均可分化为脂肪细胞.可见,从胎盘和骨髓中培养出的间充质干细胞在细胞形态、生长特性等方面基本相似,在体外均可有效扩增并成脂肪分化,均可作为组织工程的另一成体干细胞来源,而胎盘源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更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导入外源性端粒酶逆转录酶能否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命周期延长,维持干细胞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从而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种子细胞。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1980-01/2006-06期间有关端粒酶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文献,检索词“telomere,telomerase,bone marrow cell,mesenchymal stem cell”,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CNKI数据库1994-01/2005-12和万方数据库2003/2006期间的相关文献,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检索词“端粒,末端转移酶,骨髓细胞,间充质干细胞。”资料选择:选取试验包括间充质干细胞自身端粒酶活性组和间充质干细胞中外源性端粒酶逆转录酶的活性组比较的文章,进行初审,删除明显不相关的试验研究,然后查找余下的文献全文,进一步判断是否为端粒酶对间充质干细胞的作用。纳入标准:①与端粒酶有关,无论是组成或是功能相关的。②与间充质干细胞有关,并涉及其分化潜能研究。排除标准:端粒酶与间充质干细胞之间没有建立关联的试验。质量评价主要考察资料的真实性和试验的严谨性。资料提炼:共检索到256篇相关文献,其中30篇文献根据相应标准采纳,其余文献均被删除。资料综合:端粒酶的表达对于维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自我更新能力和复制潜能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端粒酶逆转录酶修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有效地体外长期扩增并维持干/祖细胞的多向分化潜能特性;通过异位表达端粒酶逆转录酶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永生化,可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药物筛选模型或细胞模型。结论:随着组织细胞工程学的兴起,体外定向诱导干/祖细胞分化为各种所需组织细胞已经成为研究的焦点,因此诱导和增加端粒酶的活性,维持干细胞分化、自我更新和增殖能力,延长干细胞的寿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贴壁分离与体外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验证贴壁方式分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进行体外扩增培养的可行性。方法:实验于2006-02/12在解放军济南军区总医院脊髓修复科完成。①实验材料:骨髓来源于解放军济南军区总医院脊髓修复科收治的脊髓完全性损伤患者,对本实验知情同意。基础培养液由含体积分数为0.15胎牛血清和低糖α-MEM配置。②实验方法:无菌条件下髂后上棘穿刺抽取骨髓组织6mL,进行细胞培养,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待细胞融合成片、长满培养瓶底部后,用质量浓度为2.5g/L的胰蛋白酶流过所有细胞表面。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变圆、部分脱壁后,立即加入有血清培养液终止消化。③实验评估:取第3代生长状态良好的细胞,胰蛋白酶消化制成细胞悬液,接种,以细胞数为纵坐标,时间为横坐标,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同时每隔2h进行细胞贴壁率检测。结果: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形态学观察:倒置显微镜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接种1d即贴壁,去除悬浮细胞后继续培养3d贴壁细胞开始增殖,伸展为椭圆型、短梭型、多角型及不规则型等。至14d细胞密集在集落中心,基本铺满瓶底,第3~5代细胞呈均匀一致的长梭型,排列成旋涡状或放射状。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长曲线:细胞传代后3d内处于潜伏期,3d后进入生长期,7d后进入平台期。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贴壁率: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贴壁率逐渐升高。传代后2,4,6,8,10,12,14,16,18,20h细胞贴壁率分别为(20.20±0.25)%,(33.00±0.29)%,(46.50±0.32)%,(69.20±0.30)%,(76.60±0.34)%,(86.50±0.27)%,(90.30±0.20)%,(96.10±0.28)%,(98.50±0.12)%,(99.00±0.07)%。结论:贴壁法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操作简便,经体外扩增培养后细胞增殖活性强,传代周期为7d,是比较理想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方法。  相似文献   

14.
背景:Rho激酶抑制剂可以调节细胞骨架重构,激活转录因子,促进细胞增殖和分化。目的:观察Rho激酶抑制剂Y-27632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裂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采用贴壁细胞培养法体外分离培养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传代。取生长状态良好的第2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组:实验组加入10μmol/LRho激酶抑制剂Y-27632,对照组正常培养。结果与结论: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细胞生长曲线呈"S"型,Rho激酶抑制剂Y-27632作用后,3d左右进入平台期,细胞生长加速,生长曲线上移。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细胞周期:对照组G0/G1期细胞比例为(80.640±5.516)%,S期细胞比例为(13.397±2.511)%;实验组G0/G1期细胞比例为(61.723±8.829)%,S期细胞比例为(29.380±7.630)%,实验组S期细胞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Rho激酶抑制剂Y-27632可以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DNA的合成,促进细胞分裂和增殖。  相似文献   

15.
学术背景:间充质干细胞主要来源于骨髓,但人骨髓中的间充质干细胞含量极低。近年来,已有具备干,祖细胞特征的间充质细胞自外周血、密质骨、软骨、肌肉等组织中分离出来,这些组织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来源于胚胎发育期的中胚层,提示胎盘中存在间充质干细胞成分。 目的:介绍胎盘和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方法及应用前景,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比较。 检索策略:由该论文的研究人员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1996—01/2008—2的相关文献,检索词“placenta—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bone ma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Tissue engineering”,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1999—01/2008—2的相关文献,检索词“胎盘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组织工程”,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共检索到137篇文献,对资料进行初审,纳入标准:①文章所述内容应与胎盘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或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研究以及两者生物学特性比较密切相关。②同一领域选择近期发表或在权威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排除标准:①重复性研究。②Meta分析。 文献评价:文献来源主要是对胎盘和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研究进展做汇总分析。所选用的31篇文献中,8篇为综述,其余均为临床或基础实验研究。 资料综合:①目前对于胎盘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分离以Percoll连续密度梯度分离纯化法最为经典,采用此法从组织浸出液中分离获得的间充质干细胞大小均匀,纯度较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方法主要包括贴壁法、密度梯度离心法、细胞表面分子标记分选法。②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在形态上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类似,均为典型的成纤维细胞样,并呈漩涡状生长。胎盘间充质干细胞表达类似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表面标志,如间质细胞标志SH2/CD105、SH3: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HLA—ABC;整合蛋白家族CD49e、CD29:透明质酸盐受体CD44等,不表达造血细胞表面标志CD34、CD45和内皮细胞表面标志vWF、Flk21等,表明胎盘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免疫原性很低,这在移植中具有重要意义。 结论:胎盘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具有与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相似的形态与表面标志,也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并且胎盘取材方便安全,不涉及伦理问题,将成为组织工程干细胞的新来源。  相似文献   

16.
背景: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异体淋巴细胞增殖具有负调控作用的理论已公认,但证实其具体机制的资料有限。目的:在无细胞接触的条件下,观察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对异体淋巴细胞增殖的负调控效果。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5-10/2007-12在解放军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完成。材料:骨髓标本来源于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健康供者,外周血来源于健康志愿者。方法:无菌条件下采集成人骨髓,Percoll 贴壁法体外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新鲜肝素抗凝的外周血,Ficoll法分离出淋巴单个核细胞,调整浓度为2×109L-1,分别取100μL淋巴细胞悬液,置入96孔板中,设立4组:培养上清组加入培养3d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100μL/孔;培养上清 植物血凝素组在前组基础上加入1g/L植物血凝素5μL;空白对照组加入含体积分数0.1胎牛血清的LG-DMEM培养液100μL;植物血凝素组在空白对照组基础上加入1g/L植物血凝素5μL。置37℃、体积分数为0.05的CO2饱和湿度孵箱中培养3d。主要观察指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对异体淋巴细胞增殖转化的影响。结果:与空白对照组和植物血凝素组比较,加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后淋巴细胞增殖活性明显下降(P<0.05),其增殖转化抑制率为9.00%。与培养上清组比较,在有植物血凝素刺激的情况下,淋巴细胞增殖活性进一步下降(P<0.01),其增殖转化抑制率达20.91%。结论: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能够抑制异体淋巴细胞增殖转化,且在外源性刺激源植物血凝素存在的情况下,其抑制效果明显增强,提示其负调控作用至少是部分通过分泌可溶性细胞因子而间接对淋巴细胞产生抑制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离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研究其在体外生长增殖的生物特性。方法:冲洗手术弃骨骨髓,获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培养,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情况,绘制生长曲线,免疫细胞化学法鉴定细胞表面抗原,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观察冷冻保存细胞复苏后的生长状况。在地塞米松、β-甘油磷酸钠、维生素C的作用下,进行成骨诱导分化。结果:原代和传代培养的细胞呈现梭形外观,具有较强的生长增殖能力;细胞CD44,CD54抗原表达阳性,CD34表达阴性。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表明是正常的人二倍体细胞。复苏细胞生物学特性无明显改变。分化细胞表现成骨细胞特性,合成碱性磷酸酶能力增强,矿化结节逐渐出现。结论:建立分离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研究其体外培养生物特性的方法,为通过组织工程学方法修复组织损伤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背景:众多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能发挥免疫调节功能,抑制T细胞增殖。目的:观察胚胎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对人Th17细胞的调节作用。方法:将人胚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或CD4+T细胞以1∶10比例共培养4d,以单个核细胞或CD4+T细胞单独培养为对照。应用实时定量PCR检测细胞白细胞介素17mRNA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细胞上清中白细胞介素17蛋白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Th17细胞数量。结果与结论:胚胎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与单个核细胞共培养组白细胞介素17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单个核细胞组(P〈0.01)。与此一致的是,胚胎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与单个核细胞或CD4+T细胞共培养组细胞上清中白细胞介素17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单个核细胞组、CD4+T细胞组(P〈0.05,P〈0.01)。胚胎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与CD4+T细胞共培养组Th17细胞数量明显高于CD4+T细胞组(P〈0.01),但胚胎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本身并不表达白细胞介素17。表明胚胎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可促进人Th17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19.
背景:众多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能发挥免疫调节功能,抑制T细胞增殖。目的:观察胚胎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对人Th17细胞的调节作用。方法:将人胚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或CD4+T细胞以1∶10比例共培养4d,以单个核细胞或CD4+T细胞单独培养为对照。应用实时定量PCR检测细胞白细胞介素17mRNA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细胞上清中白细胞介素17蛋白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Th17细胞数量。结果与结论:胚胎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与单个核细胞共培养组白细胞介素17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单个核细胞组(P<0.01)。与此一致的是,胚胎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与单个核细胞或CD4+T细胞共培养组细胞上清中白细胞介素17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单个核细胞组、CD4+T细胞组(P<0.05,P<0.01)。胚胎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与CD4+T细胞共培养组Th17细胞数量明显高于CD4+T细胞组(P<0.01),但胚胎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本身并不表达白细胞介素17。表明胚胎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可促进人Th17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