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比较常规护理与集束化护理在脑卒中肠内营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差异,并探讨其影响及应用价值。方法收取2017年1月~2017年11月本院实施肠内营养的8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观察组,2016年1月~2016年12月肠内营养脑卒中7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按医嘱给予营养剂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集束化护理措施:建立肠内营养支持小组、开展肠内营养专项培训、规范化肠内营养的流程、完善肠内营养护理措施,比较2组患者肠内营养情况。结果观察组脑卒中患者胃肠并发症发生率10.00%、感染发生率3.75%低于对照组的29.49%、15.83%(P0.05);2组肠内营养前白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肠内营养20天观察组白蛋白(37.87±2.26)g/L高于对照组的(34.22±2.04)g/L(P0.05)。结论对脑卒中肠内营养患者实施集束化护理可有效降低肠内营养胃肠并发症及感染发生率,改善患者营养状态,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2.
周在霞  赵娜  赵琳琳  李芹 《现代护理》2013,(23):2786-2789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联合肠内营养对神经内科肠功能障碍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7月至2012年6月神经内科肠功能障碍的120例重症患者,将患者分为对照组58例与观察组62例,对照组进行肠内营养与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肠内营养的营养液输注与并发症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病程、治愈率、病死率、后遗症以及并发症,并检测血清总蛋白(TP)、血清白蛋白(ALB)以及血清前蛋白(PA)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持续病程(55.2±8.3)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87.7±10.5)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872,P<0.05);观察组治愈率为95.2%,对照组为6.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7.235,P<0.05);观察组病死1例(1.6%),后遗症6例(8.6%),明显低于对照组(5,13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062,5.985;P<0.05)。观察组发生上消化道出血0例,电解质紊乱5例,肝肾功能损害2例,神经功能损害10例,与对照组比较(分别为9,16,10,23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0.401,7.910,6.541,8.319;P<0.05)。观察组治疗后TP、ALB、PA含量明显较治疗前提高,与对照组比较[(68.2±2.3)/(61.5±2.1)g/L,(36.8±2.1)/(31.7±2.0)g/L,(251.8±30.01)/(173.1±27.6)m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4.149,12.842,10.792;P<0.05)。结论护理干预联合肠内营养科有效缩短患者病程,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及并发症,并有效提高TP、ALB及PA的含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肠内营养干预对ICU危重症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 74例ICU重症患者根据营养方式不同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7例患者给予肠外营养治疗和相应的肠外营养护理,观察组37例患者给予肠内营养治疗及相应的肠内营养护理。比较2组患者治疗1周后的营养状况。结果治疗1周后,观察组患者血清总蛋白(67.27±3.04)g/L,血清白蛋白(39.14±3.03)g/L,分别高于对照组的(61.21±2.89)g/L和(33.47±2.90)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内营养治疗可有效提高ICU重症患者的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护理对脑外伤昏迷患者营养指标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于本院治疗的脑外伤昏迷患者共92例,将其所有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入组,其中单号入组为观察组,双号入组为对照组。观察组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护理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每组46例患者。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白蛋白(42.98±1.35)g/L、前白蛋白(244.58±5.02)mg/L、转铁蛋白(2.79±0.21)g/L均高于对照组的对应数据:(31.57±1.41)g/L、(211.53±5.12)mg/L、(1.93±0.23)g/L,(P0.05)。且观察组免疫功能指标:CD4+(43.59±2.31)%、CD4/C D8(1.94±0.27)%、IgA(2.88±0.14)g/L、 IgG(12.57±0.69)g/L)均高于对照组的对应数据:(35.18±2.26)%、(1.68±0.28)%、(2.62±0.16)g/L、(10.28±0.71)g/L,(P0.05)。结论临床对脑外伤昏迷患者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营养指标,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加快病情的康复,故方案推广意义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中医护理联合肠内营养支持对重症监护室(ICU)患者营养状况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择ICU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肠内营养支持,观察组采用中医护理联合肠内营养支持.比较两组干预前、干预12d后营养状况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干预前营养状况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前白蛋白(178.74±52.27)mg/L、血红蛋白(118.31±19.89)g/L、血清总蛋白(62.95±6.37)g/L,高于对照组的(133.26±42.62)mg/L、(94.63±18.11)g/L、(56.12±4.98)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6.25%VS 28.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医护理联合肠内营养支持能有效改善ICU患者营养状况,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诊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鼻空肠管留置给予肠内营养(EN)实施疗效。方法:选择北京友谊医院急诊ICU 2017-09—2018-08期间收治的50例发生呼吸衰竭需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行鼻空肠管留置组(试验组)和行鼻胃管留置组(对照组),每组25例。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7、14d观察并比较两组白蛋白(ALB)、前体白蛋白(PA)、血红蛋白(Hb)、机械通气(MV)和住院时间,以及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和反流误吸、胃潴留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两组病例在治疗前年龄、ALB、PA、Hb和病情严重度(通过APACHEⅡ评分)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①营养指标:治疗7、14d时,试验组ALB、PA、Hb高于对照组[7dALB(g/L):(25.8±4.0)vs.(23.9±3.6),PA(g/L):(0.20±0.07)vs.(0.17±0.06),Hb(g/L)(99.6±20.6)vs.(97.8±19.8);14dALB(g/L):(31.7±3.9)vs.(29.8±3.5),PA(g/L):(0.21±0.06)vs.(0.17±0.03),Hb(g/L):(100.5±20.3)vs.(96.5±19.6),均P0.05]。②试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6%(4/25)vs.48%(12/25),P0.05]。③试验组患者MV时间、住EICU时间和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MV时间(d):(11.0±1.6)vs.(14.8±2.4),住EICU时间(d):(13.1±1.8)vs.(18.6±2.7),住院时间(d):(25.2±2.5)vs.(31.5±2.8),均P0.05];试验组患者VAP的发生率较对照组减少[24%(6/25)vs.36%(9/25),P0.05]。结论:对于急诊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鼻空肠管留置给予肠内营养支持不仅能早期尽快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减低胃潴留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还能缩短机械通气时间,降低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缩短病程,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对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期间入住普外科的胃癌术后肠内营养患者6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肠内营养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集束化护理,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腹泻,恶心、腹痛、腹胀,返流误吸,堵管脱管,糖代谢异常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可有效降低胃癌术后肠内营养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联合早期肠内营养干预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效果。方法选取82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41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联合早期肠内营养干预的方式,治疗组采用集束化护理联合早期肠内营养进行干预,对比观察2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结果治疗组患者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消化道出血、肾衰竭、心力衰竭、静脉血栓、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治疗组患者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集束化护理联合早期肠内营养干预可提升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效果,患者住院时间缩短,并发症减少,护理满意度提高。  相似文献   

9.
洪丽梅 《当代护士》2021,28(5):116-119
目的 探讨透析营养客观评分法在慢性肾病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状况评估中的应用.方法 2018年6月—2019年6月选取慢性肾病维持血液透析患者9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46例.对照组血液透析期间实施常规营养指导,观察组血液透析期间应用透析营养客观评分对患者营养状况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对患者实施针对性营养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营养状况及生活质量.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转铁蛋白(TRF)(2.68±0.52)g/L、血清白蛋白(ALB)(35.55±5.72)g/L、血红蛋白(Hb)(132.15±11.42)g/L、前白蛋白(PA)(212.45±12.59)mg/L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1.92±0.64)g/L、(29.12±5.62)g/L、(118.42±10.29)g/L、(185.20±10.52)mg/L,两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透析感染率、营养不良率、贫血发生率及透析退出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总体生活质量评分及各维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基于透析营养客观评分法的营养干预能有效改善慢性肾病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状况,降低血液透析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透析期间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追踪护理模式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营养状况的改善作用。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7月我院收治的94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术后护理,观察组实施追踪护理模式。采用微型营养评估量表(MNA)评估两组患者营养状况,比较两组患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血红蛋白(Hb)、体质量指数(BMI)、上臂围肌(AMC)、肱三头肌皮肤褶皱厚度(TSF)等营养指标。结果观察第4周,观察组膳食评价、MNA总分为(7.12±1.12)分、(20.58±1.54)分,明显高于对照组(6.42±0.70)分和(19.57±1.44)分;观察第8周,观察组人体测量、膳食评价、MNA总分(5.52±0.83)分、(7.13±1.05)分和(21.36±1.71)分,明显高于对照组(5.09±0.79)分、(6.69±0.99)分和(20.35±1.5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8周,观察组BMI、TSF、ALB、PA、Hb为(23.13±2.60)、(12.43±3.05)mm、(44.66±4.96)g/L、(322.85±32.40)mg/L和(136.73±24.23)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1.94±2.42)、(11.29±1.96)mm、(42.56±3.24)g/L、(305.66±32.97)mg/L和(125.38±17.30)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追踪护理模式可以提高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各项营养指标,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对促进患者术后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夏冰 《妇幼护理》2022,2(18):4257-4259
目的 探讨全程化肠内营养干预联合改良集束化护理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我院收治的9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采取全程化肠内营养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改良集束化护理.分析对比两组的不良反应、营养相关指标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堵管、消化道出血和管道感染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两组血清PA、TB、TF和ALB水平均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两组上述血清指标均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比对照组升高得更为显著(P<0.05).观察组的各项护理满意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全程化肠内营养干预联合改良集束化护理应用于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中,能减少不良反应,改善营养相关指标以及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经口间歇置管肠内营养对脑卒中(cerebral stroke,CS)老年患者的营养状态及吞咽障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鹤壁市人民医院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125例CS吞咽障碍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制定的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予冰酸咽部刺激和常规饮食管理,观察组增加经口间歇置管肠内营养,对比两组血清营养学指标、吞咽功能。结果观察组治疗1个月末血清血清白蛋白(ALB)(43.19±3.56)g/L、转铁蛋白(TRF)(2.36±0.43)g/L、前白蛋白(PA)(281.53±42.94)mg/L水平及吞咽困难评价量表(VFSS)评分(8.69±0.52)分高于对照组(39.57±2.92)g/L、(1.89±0.35)g/L、(234.62±46.13)mg/L、(6.97±1.24)分;洼田饮水试验(1.32±0.11)分、吞咽功能评估法(SAA)评分(18.45±2.36)分低于对照组(4.13±0.27)分、(29.37±2.92)分(P0.05)。结论经口间歇置管肠内营养可通过提高CS感觉神经纤维的兴奋性以改善CS吞咽困难患者的血清营养学指标,调节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在降低脑卒中患者肠内营养并发症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10月需要行肠内营养的脑卒中患者68人为对照组,用传统护理方法;2013年11月-2014年11月需行肠内营养的脑卒中患者70人为观察组,用集束化护理方法。观察两组患者肠内营养并发症的发生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腹泻、便秘、胃潴留、返流误吸、堵管、恶心、呕吐、腹胀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患者实施肠内营养输注时实行集束化护理管理,可以降低肠内营养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肠内营养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床边超声监测胃残余量在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回抽胃液法监测胃残余量,观察组患者采用床边超声监测胃残余量。比较两组患者的肠内营养达标情况、营养状况、喂养不耐受情况。结果肠内营养第5天,观察组肠内营养达标率为70.0%,高于对照组的51.7%;肠内营养第7天,观察组肠内营养达标率为96.7%,高于对照组的8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14 d时,观察组前白蛋白、血清白蛋白、肱三头肌皮皱厚度和上臂肌围分别为(216.4±16.4)g/L、(37.5±5.3)g/L、(9.4±0.7)mm和(20.6±0.7)cm,高于对照组患者的(183.5±12.5)g/L、(32.8±4.2)g/L、(8.4±0.8)mm和(19.0±0.5)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呕吐、腹胀、腹泻、腹腔高压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发生4例腹腔间隔室综合征,观察组未发生。结论在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管理中应用床边超声监测胃残余量,可提高患者肠内营养达标率,改善营养状况,减少喂养不耐受情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不耐受预防及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医院2018年1月—2020年1月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118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基线资料组间匹配的原则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循证护理,比较两组干预后的免疫指标、营养指标及肠内营养不耐受发生率。结果干预后,观察组Ig A、Ig M、Ig G及CD4+/CD8+等免疫指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总蛋白(TP)、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及血红蛋白(Hb)等营养指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肠内营养不耐受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护理可改善重症胰腺炎患者营养指标,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早期肠内营养不耐受发生率,有利于促进疾病的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集束化营养护理对胃癌新辅助化疗患者营养指标及免疫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辽宁省肿瘤医院2019年1月至6月收治的40例胃癌化疗的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常规营养护理;选取辽宁省肿瘤医院2019年7月至12月收治的42例胃癌化疗的患者为观察组,采用集束化营养护理。比较两组化疗3个周期后的营养指标、免疫水平的变化。结果:观察组化疗3个周期后的白蛋白(albumin,ALB),血红蛋白(hemoglobin,Hb)高于对照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化疗3个周期后的营养风险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化疗3个疗程后CD4+,CD4+/CD8+高于对照组,CD8+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集束化营养护理能够减轻胃癌新辅助化疗患者的营养风险,改善化疗期间的营养指标,提升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集束化护理对ICU患者肠内营养相关性并发症的预防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ICU病房自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按护理行为分为观察组(集束化护理)与对照组(常规护理),每组40例,比较不同护理干预方式对ICU患者肠内营养相关性并发症的预防效果,比较两组患者腹泻、误吸、堵管、糖代谢异常、上消化道出血等发生率及ICU入住时长与机械通气时长的影响。结果观察组肠内营养支持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包括腹泻(12.50% VS 35.00%)、误吸(2.50% VS 15.00%)、堵管(10.00% VS 15.00%)、糖代谢异常(5.00% VS 27.50%)、反流(0.00% VS 2.50%)上消化道出血(0.00% VS 2.50%)等,便秘发生率一致(5.00% VS 5.00%),其中腹泻、误吸、糖代谢异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91、3.913、7.439,皆P0.05);且观察组患者ICU入住时长(14.01±3.28)d、机械通气时长(11.62±4.96)d均较对照组短(18.37±4.22)d、(15.32±5.01)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不仅对ICU患者肠内营养相关性并发症具有显著预防效果,能减少肠内营养支持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对该类患者预后具有积极作用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基于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2002)营养评估的康复综合护理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营养状况及预后的影响,为患者临床护理提供相关指导。方法:选择2018年3月至2019年9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诊的109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单双数分组法,将患者分成观察组(56例)和对照组(53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予以基于NRS2002营养评估的康复综合护理。护理3周后,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营养状况、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及不良预后发生情况。结果:护理3周后,两组血清前白蛋白(prealbumin,PA)、血清白蛋白(Serumalbumin,ALB)、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水平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的PA,ALB,Hb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258.81±29.70)g/Lvs(226.66±28.20)g/L,(44.54±3.92)g/Lvs(39.36±3.77)g/L,(157.30±20.40)g/Lvs(133.66±15.58)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3周后,两组体重指数、三头肌皮褶厚度、健侧上臂肌围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体重指数、三头肌皮褶厚度、健侧上臂肌围均明显高于对照组[(24.61±3.33)kg/m2vs(20.72±2.68)kg/m~2,(19.54±2.82)mmvs(14.56±1.77)mm,(25.34±2.52)mmvs(19.16±2.77)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3周后,两组NIHSS评分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8.65±1.14)vs(14.27±1.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0.71%vs30.19%),观察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26.36±4.27)dvs(35.42±3.26)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NRS2002营养评估的康复综合护理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护理效果满意,有效改善患者营养状况,促进其神经功能恢复,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借鉴并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重症患者肠内营养的集束化护理。方法采用完全随机的方法将入选患者分为集束化护理组55例与普通护理组55例。建立重症患者肠内营养集束化护理策略,比较普通护理组与集束化护理组肠内营养效果。结果应用集束化护理后,集束化护理组患者ICU住院时间较普通护理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集束化护理组的总蛋白与清蛋白水平均高于普通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集束化护理组误吸、血糖异常及腹泻的发生率低于普通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在重症患者肠内营养中具有优势作用,对患者的预后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20.
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不同营养支持途径的效果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疗效及其护理方法 .方法 将82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EN组)和肠外营养组(PN组)各41例.2组患者分别于伤后第3天进行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在营养支持15 d后观察营养状况指标:血清总蛋白(TP)、血清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空腹血糖(FBG)和丙氨酸转氨酶(ALT);同时观察患者有无腹胀、腹泻等不良反应和应激性溃疡、静脉炎、呼吸道感染等l临床并发症发生.结果 EN组患者营养支持前后的营养状况指标比较无显著差异;PN组患者营养支持前后的Hb、FBG和ALT比较有显著差异;2组患者营养支持15 d后的Hb、FBG和ALT比较有显著差异;EN组静脉炎和应激性溃疡的发生率显著低于PN组.结论 重度颅脑损伤早期肠内营养效果优于肠外营养,肠内营养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低于肠外营养,因此在临床中建议应用肠内营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