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是新生儿期常见胃肠道疾病,肠道发育不成熟、肠道菌群建立不完善、喂养方式、血制品应用等在发病机制中有重要作用.近期研究发现,超声、生物标记物等方法有助于早期临床诊断,合理利用益生菌、乳铁蛋白、一氧化氮、羊水等可降低NEC发病率.该文对NEC发病机制与诊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是新生儿期最常见和最严重的疾病之一。早产、肠道喂养和感染等诸多因素可导致此病。虽然由于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应用及医疗水平的提高,许多小早产儿得以存活,但过去30年NEC的发病率并未下降。原因是NEC的发病机制尚不十  相似文献   

3.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onatal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急症,属于新生儿期严重危及生命的疾病之一.其发病原因尚不完全明确,主要有早产、喂养不当、肠道感染和菌群失调、缺氧缺血及再灌注损伤等.疾病的临床分期、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治疗方法等多种因素均会影响NEC患儿的预后.该文就近期相关研究展开综述,为NEC的早期诊断、临床观察及治疗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4.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诊治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梅 《小儿急救医学》2003,10(6):343-345
  相似文献   

5.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目前仍然是新生儿病死率增加的主要原因,也是导致早产儿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至今对其确切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目前认为肠黏膜损伤、肠道内细菌作用及肠道喂养是发生NEC的基本条件,并在一些重要的危险因素如早产、缺氧缺血性损伤、致病菌过度生长、高渗奶方喂养、胃肠道免疫屏障功能低下等综合影响下,导致NEC的发生。临床多采用修正的贝尔NEC分级标准进行诊断,当前仍然缺乏有效的预防与治疗策略,但近年对该病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本文就近年有关NEC临床研究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mtizing entemcolitis,NEC)的主要病变部位是小肠,结肠急性坏死性炎症发病急骤,病死率高,早期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在新生儿病率中亦占有一定比例,农村发病较城市高,多数病例散在发生,无明显季节性。  相似文献   

7.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严重消化系统疾病,也是危及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生命的疾病。近几年研究发现,血小板活化因子、白细胞介素、表皮生长因子等炎症介质和谷胺酰胺、精氨酸缺乏等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就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早期诊断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提高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早期诊断的认识。本文将1990-1995年我院收住的73例NEC患儿按发病年龄≤3天分为A组,〉3天的分为B组。对其诱因,症状,X线等分别进行比较。结果;对于有窒息缺氧,感染的患儿,临床出现腹胀,呕吐,体温波动以及X线出现肠管扩张以气,排列紊乱,肠间隙增宽的表现应早期诊断的NEC,并提出内科治疗方案和外科手术指征。  相似文献   

9.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预防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高危因素及其预防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有利于临床早期干预,降低本病的发生率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0.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onatal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仍是新生儿期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的疾病,其病因目前尚不十分明确.炎症级联反应、先天性免疫及肠道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在NEC发病机制中有重要作用.单核苷酸多态性是指DNA序列中单个碱基发生的变异,它可能通过改变转录效率或其所编码的分子的结构而与疾病相关联.该文就NEC相关因子如炎症因子、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甘露糖结合凝集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氨甲酰磷酸合成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等的单核苷酸多态性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患儿的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 142例NEC新生儿根据修正Bell分期分为Ⅰ期组(40例)、Ⅱ期组(72例)和Ⅲ期组(30例)。手术治疗的18例均为Ⅲ期,保守治疗的124例中Ⅲ期12例、余为Ⅰ、Ⅱ期。各组于治疗前、治疗后次日及恢复期检测CRP和PCT。结果 治疗前、治疗后次日及恢复期的Ⅲ期组CRP高于Ⅰ、Ⅱ期组,Ⅱ、Ⅲ期组治疗后次日的CRP高于治疗前,Ⅲ期组治疗后次日的PCT高于治疗前(P < 0.05);Ⅱ、Ⅲ期组恢复期的CRP、PCT低于Bell同期的治疗前、治疗后次日(P < 0.05)。Ⅲ期组的呼吸衰竭发生率和机械通气使用率高于Ⅰ、Ⅱ期组(P < 0.05),Ⅲ期组的脓毒症发生率高于Ⅱ期组(P < 0.05);仅Ⅲ期患儿发生消化道穿孔(10例)和肠狭窄(8例)。治疗后次日的CRP对Ⅲ期NEC的发生有预测价值(P < 0.05);治疗前及治疗后次日的CRP对于NEC手术具有预测价值(P < 0.05)。结论 CRP、PCT水平变化监测有助于Ⅱ、Ⅲ期NEC的早期诊断,CRP可能作为预测Ⅲ期NEC发生及手术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患儿的远期预后。方法 将2014年12月至2016年9月存活出院的83例NEC早产儿分为手术组(n=57)和非手术组(n=26)。手术组Ⅰ期、Ⅱ期、Ⅲ期NEC患儿分别有0、33、24例,非手术组分别有7、19、0例。对患儿出院后体格发育、神经系统发育等情况进行随访分析。结果 83例患儿随访结束时平均纠正年龄为21±6个月。31例(37%)体重落后,其中手术组体重落后率高于非手术组(P < 0.05);22例(27%)身长落后;14例(17%)头围落后。运动发育落后/发育障碍患儿共18例(22%),其中手术组发生率高于非手术组(28% vs 8%,P < 0.05)。共有5例(6%)患儿诊断为脑瘫,其中手术组4例,非手术组1例。结论 NEC会影响患儿的远期体格发育及神经系统发育等,尤其对病情严重需接受手术治疗的患儿影响更大,应对NEC患儿进行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13.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的严重胃肠道疾病,其发病率和病死率高.存活的患儿可能遗留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后遗症.因此,防治NEC对提高新生儿存活率及生存质量具有重大意义.该指南基于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采用证据推荐分级评估、制定与评价方法(GRADE),制定NEC临床诊疗循证指南,旨在为NEC的诊断和防治...  相似文献   

14.
甘馨  毛健  李娟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9,21(10):1028-1032
目的 分析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临床特点及结局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诊断为NEC的121例早产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分为非手术组(n=66)与手术组(n=55),根据结局分为存活组(n=76)与死亡组(n=45),比较各组新生儿的临床特征并分析结局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手术组发生NEC时纠正胎龄、血小板最低值、血便发生率低于非手术组(P < 0.05),发生NEC时C-反应蛋白最高值、病死率高于非手术组(P < 0.05)。死亡组出生胎龄、出生体重、小于胎龄儿比例及发生NEC时纠正胎龄、体重、血小板最低值低于存活组(P < 0.05);死亡组动脉导管未闭发生率、布洛芬使用率、发生NEC时C-反应蛋白最高值及手术治疗率高于存活组(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使用布洛芬是NEC死亡的危险因素(OR=9.149,P < 0.05)。结论 使用布洛芬是早产儿NEC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早产儿常见的严重胃肠道疾病,其发病率及病死率与早产儿胎龄及出生体重呈负相关,可引起多种胃肠道并发症,并可对患儿神经系统发育造成不良影响。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微生态失调在NEC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探究肠道微生态改变与NEC的相关性有助于NEC早期诊断及严重程度的预测。益生菌在降低早产儿NEC发病率和病死率中的作用已受到业界广泛关注,但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仍存在较大争议。本文主要就新生儿肠道微生态发育及其与早产儿NEC之间的关系,以及益生菌对NEC的预防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估维生素D水平对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1~12月于生后2 h内入新生儿科住院治疗的胎龄 < 36周的早产儿429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患儿是否发生NEC,将429例患儿分为NEC组(n=22)和非NEC组(n=407)。采集早产儿及其母亲入院时外周静脉血进行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检测,比较两组早产儿和母亲血清25-OHD水平,Pearson相关分析早产儿和母亲血清25-OHD水平相关性,比较两组早产儿维生素D缺乏情况,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早产儿NEC影响因素。结果 NEC组母亲和早产儿血清25-OHD水平均显著低于非NEC组(P < 0.001)。两组母亲和早产儿之间血清25-OHD水平均呈正向关(P < 0.001)。非NEC组与NEC组早产儿维生素D水平在正常、不足、缺乏、严重缺乏等状况的分布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胎龄、出生体重、母亲和早产儿25-OHD水平、机械通气持续时间、用氧持续时间和住院时间可能是NEC发生的影响因素(P < 0.05)。结论 母亲和早产儿低血清25-OHD水平与早产儿NEC的发生可能具有相关性,提示母孕期补充维生素D对于预防早产儿NEC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新生儿呼吸衰竭是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常见的危重症,尽管临床医生希望最大限度地利用无创呼吸支持,但有些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一开始就需要用到有创呼吸支持。高频振荡通气(HFOV)作为治疗呼吸衰竭的重要呼吸管理技术,它允许用小于或等于解剖死腔的潮气量快速输送进行气体交换,利用持续膨胀压使肺均一扩张,但同时对肺组织的反复牵拉作用较小,对肺部有保护作用,从而受到临床医师的青睐,目前临床应用已较为普遍。但对于HFOV后如何拔管撤机目前仍不统一。该文就HFOV的撤机方式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8.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是早产儿常见的危重症之一,不仅病死率高,部分存活儿有肠狭窄、肠梗阻、营养不良、肠外营养相关胆汁淤积症等并发症,甚至发生短肠综合征、肠道功能衰竭及神经功能障碍等严重结局.NEC的病因复杂,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早期诊断较困难.近年来,早产、喂养不当、Toll样受体异常表达、异常细菌定植、缺氧缺血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等,被认为是NEC发生的高危因素,母乳喂养及益生菌对降低早产儿NEC的发生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双歧杆菌对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新生大鼠肠道β-防御素-2(BD-2)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40只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双歧杆菌对照组、NEC模型组和双歧杆菌干预组(n=10)。采用缺氧+冷刺激+人工喂养的方法建立NEC模型。双歧杆菌对照组和双歧杆菌干预组在每日冷刺激后经胃管注入双歧杆菌,每天1次,连续3 d。收集各组大鼠末段回肠组织于光镜下观察形态学改变并对肠道损伤进行评分,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qRT-PCR法分别检测各组大鼠回肠黏膜组织中BD-2蛋白及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NEC模型组肠道损伤评分分别高于正常对照组、双歧杆菌对照组、双歧杆菌干预组(P < 0.05);双歧杆菌干预组的肠道损伤评分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双歧杆菌对照组(P < 0.05)。正常对照组BD-2 mRNA及蛋白的表达低于双歧杆菌对照组、NEC模型组和双歧杆菌干预组(P < 0.05);双歧杆菌对照组BD-2 mRNA及蛋白的表达高于NEC模型组和双歧杆菌干预组(P < 0.05);双歧杆菌干预组BD-2 mRNA及蛋白的表达高于NEC模型组(P < 0.05)。结论 双歧杆菌可诱导大鼠肠道表达BD-2,其可能通过增加BD-2的表达而减轻肠道炎症反应,发挥对新生大鼠NEC模型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Very-low-birthweight (VLBW) neonates are more prone to complications and death than term infants are. In a 15-year period, 19 neonates with VLBW were operated on for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NEC). Indications for operation were pneumoperitoneum in 12 and deterioration of general condition in 7. Bowel resection and intestinal diversion was performed in 12, a lateral enterostomy at the site of perforation was created in 5, and 2 neonates with necrosis of the whole bowel underwent an exploratory laparotomy without any further surgical treatment. Surgical complications were found in one-third of the patients. The mortality rat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when the ileum was affected. The survival rate was 68%. Prior to 1984 the survival rate was 37% (3/8); subsequently, it has improved to 91% (10/11) as a result of improved intensive therap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