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5 毫秒
1.
肺表面活性物质临床应用新认识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自1959年Avery发现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缺乏引起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以来,1980年日本学者Fuiiwara首先报道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取得成功,这一突破性进展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兴趣和关注。长期以来,有关PS缺乏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发病中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对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氧合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ARDS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并按照是否使用PS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经气管插管注入PS 70~100 mg/kg,其余治疗两组相同。结果共入组64例ARDS新生儿,18例为治疗组,46例对照组。治疗组新生儿在治疗后6、12、24、48 h的PaO2/FiO2、呼吸机有效指数均高于对照组,而氧合指数、呼吸指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组机械通气时间、用氧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早期应用PS治疗新生儿ARDS可改善肺顺应性及氧合功能,缩短机械通气及氧疗时间,有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肺表面活性物质防治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俊良  周勤  李怡  王敏  江敏 《临床儿科杂志》2005,23(12):861-863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是早产儿主要的发病和死亡原因,系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缺乏所致。针对病因给予外源性PS替代疗法对NRDS的预防和治疗效果已为国内外多数学者证实。我们自2003年起使用PS(curosurf)预防和治疗早产儿NRDS,取得满意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是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的治疗手段之一,但治疗效果尚不明确。相关研究表明,不同种类的PS、给药剂量、给药方式等因素均可能影响PS使用效果。该文对PS治疗ARDS的研究现状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高频振荡通气+肺表面活性物质 (HFOV+PS)、常频机械通气+肺表面活性物质 (CMV+PS)、常频机械通气 (CMV)3种治疗方式对新生儿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LI/ARDS)的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ALI/ARDS新生儿136例 (ALI73例,ARDS63例),其中HFOV+PS组45例,CMV+PS组53例,CMV组38例,前两组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气管内滴入 (70~100mg/kg)。分别检测机械通气0h、12h、24h、48h、72h的PaO2、PaCO2、PaO2/FiO2、氧合指数 (OI)、呼吸指数 (RI)。结果 机械通气12h、24h、48h时HFOV+PS组的PaO2高于CMV+PS组和CMV组,PaCO2低于CMV+PS组和CMV组 (P < 0.05);在机械通气12h、24h、48h、72h时HFOV+PS组PaO2/FiO2高于CMV+PS组和CMV组,OI、RI低于CMV+PS组和CMV组 (P < 0.05);HFOV+PS组机械通气时间、用氧时间均低于CMV+PS组和CMV组 (P < 0.05);3组气漏、颅内出血发生率及治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单纯CMV以及CMV联合PS治疗相比,HFOV联合PS更可改善ALI/ARDS新生儿的肺功能,缩短通气时间及用氧时间,且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早产儿肺透明膜病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肺透明膜病(HMD),又称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是早产儿常见的危重疾病,病死率高.其直接原因是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质(PS).目前国内大中城市已普遍用PS替代治疗或预防NRDS,并取得较好疗效。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基层医院选择使用PS的病例逐年增加。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在2003年12月至2006年12月,采用PS加持续气道正压呼吸(CPAP)治疗早产儿肺透明膜病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是由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合成分泌的脂质蛋白混合物,主要功能是降低肺泡气-液界面表面张力.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时多种原因引起PS的量和质出现变化,导致其功能异常.外源性PS替代治疗可以改善儿童ARDS肺部气体交换,但提高存活率作用不肯定.这可能与ARDS病因、PS成分、给药方法、时机、剂量及次数等不同有关.目前不推荐PS作为儿童ARDS的常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为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缺乏所致。近年来PS替代治疗已经大大降低了新生儿NRDS所致呼吸衰竭的严重程度和死亡率。现将我院新生儿科运用PS治疗NRDS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是早产儿常见的危重症,其发病原因是肺发育不成熟、肺表面活性物质(PS)缺乏,补充外源性PS是治疗RDS的重要手段.为了探讨压缩雾化吸入PS治疗RDS的可行性、有效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我们对23例RDS患儿采用压缩雾化吸入PS治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对新生儿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氧合功能的影响.方法 纳入符合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诊断标准的新生儿98例,分为PS治疗组30例及常规治疗组68例,PS治疗组经气管插管注入PS 70 ~ 100 mg/kg,其余治疗同常规治疗组.结果 两组新生儿的性别、胎龄、出生体重、肺损伤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S治疗组在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后6h、12h、24 h、48 h的PaO3/FiO2、呼吸机有效指数均高于常规治疗组,而氧合指数、呼吸指数均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S治疗组在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后机械通气时间[(66±13)h、(82 ±26)h]和用氧时间[(86±13)h、(103±25)h)]均较常规治疗组[(80 ±18)h、(101 ±36)h和(104±16)h、(125 ±29) h]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PS治疗新生儿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可改善肺顺应性及氧合功能,缩短机械通气及氧疗时间,有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鄂西南地区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临床特点及转归。方法 采用回顾性临床流行病学方法,根据新生儿ARDS蒙特勒诊断标准对2017年1~12月鄂西南地区17家二级或三级医院新生儿科/儿科收治的新生儿ARDS病例资料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所纳入的鄂西南地区17家医院2017年1年内共收治新生儿7 150例,其中确诊新生儿ARDS 66例(0.92%),包括轻度23例(35%),中度28例(42%),重度15例(23%)。新生儿ARDS的主要原发疾病包括:围生期窒息(23例,35%)、肺炎(18例,27%)、败血症(12例,18%)、胎粪吸入综合征(10例,15%)。66例ARDS患儿中,产妇年龄≥35岁10例(15%),宫内窘迫30例(45%),1 min Apgar评分0~7分32例(49%),胎心监测异常24例(36%),羊水胎粪污染21例(32%)。脑室内出血是最常见的合并症(12例),其次为新生儿休克(9例)、动脉导管未闭(8例)。66例ARDS患儿在针对原发病治疗的基础上,均给予机械通气治疗。死亡10例,病死率为15%(10/66);治愈、好转56例(85%)。结论 鄂西南地区新生儿ARDS以轻/中度为主;围生期窒息和感染可能是该地区新生儿ARDS的主要病因;脑室内出血是最常见的合并症;综合治疗后患儿存活率较高。  相似文献   

12.
新生儿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是一种有明确病因或诱因,以低血压、血液浓缩、低蛋白血症和全身水肿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病情危重,容易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但对其诊断及治疗仍存在很大争议。该文对近年来新生儿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进展进行总结,以期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13.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儿常需要呼吸机支持治疗,目前推荐实施肺保护性通气策略。体外膜肺氧合(ECMO)能通过体外循环改善患者氧合和去除二氧化碳,从而部分或完全替代心肺功能,在ARDS应用时具有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改善低氧血症等优势。近年来该技术在儿童ARDS应用的报道逐渐增多。该文就ECMO在儿童ARDS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儿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儿科重症监护室重症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尽管随着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的实施,儿童ARDS的预后有所改善,但中重度ARDS救治成功率仍低。鉴于与成人相比,儿童ARDS的流行病学、治疗和预后有差异,2015年国际儿科急性肺损伤共识会议第一次赋予儿童ARDS定义。提高对儿童ARDS的早期识别,规范临床管理,仍是儿科重症医学的重要挑战。该文对儿童ARDS的定义、流行病学特点和管理方案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动物实验表明,吸入一氧化氮(inhaled NO,iNO)可减少早产动物肺部炎症发生率,提高表面活性物质功能,促进肺生长。自20世纪90年代初iNO首次被用于治疗持续性肺动脉高压以来,已逐渐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得到应用。虽然多项研究结果均证实iNO治疗早产儿低氧性呼吸衰竭(hypoxic respiratory failure,HRF)的有效性,但至今尚无确切证据表明对早产儿可常规使用iNO治疗。本文结合国内外近年文献,就目前iNO治疗早产儿的作用机制、治疗的临床方案、iNO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做一综述,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高频振荡通气(HFOV)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新生儿肺出血(NPH)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10 年1 月至2014 年6 月确诊为NPH 的122 例患儿,按胎龄分层后,随机分为HFOV+PS 治疗组(简称试验组)和单纯HFOV 治疗组(简称对照组),每组61 例。两组患儿均在发生NPH 后行HFOV,试验组在行HFOV 后2~4 h 给予气管内注入PS,然后继续HFOV。观察两组患儿上机时及上机后6、12、24 h 的血气分析、OI 值、PaO2/FiO2(P/F)值的动态变化,比较两组患儿的肺出血时间、上机时间、并发症和治愈率。结果 试验组在上机后6、12、24 h 的PaO2、PaCO2、OI 值、PaO2/FiO2(P/F)值均要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肺出血停止时间及上机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且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治愈率(87%)与对照组(82%)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FOV 联合PS 治疗NPH 可以改善氧合,缩短NPH 时间及上机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但与单纯HFOV 相比并不能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参考"蒙特勒标准"对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NARDS)进行回顾性研究,了解NARDS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治疗现状、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2017年1月至2018年7月住院患儿的病历资料,选择符合"蒙特勒标准"的314例NARDS患儿为研究对象。依据氧指数分为轻度NARDS组(n=130)、中度NARDS组(n=117)、重度NARDS组(n=67),比较各组临床特征,分析不同严重程度NARDS的危险因素和住院时长的影响因素。结果 NARDS患儿占同期新生儿病房收治患儿的2.46%(314/12 789),病死率为9.6%(30/314)。多因素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使用过肺表面活性物质(PS)、辅助通气天数长的患儿NARDS较重的风险相对更大(P < 0.05)。Cox回归分析显示,低体重/巨大儿、早产儿、使用有创通气、使用过PS、病原学检测阳性等因素延长住院日的风险高(P < 0.05)。结论 避免早产、减少低体重儿/巨大儿的出生、预防围生期感染,有助于降低重症NARDS的风险。需要有创通气、长时间辅助通气、或PS治疗的患儿预后欠佳。  相似文献   

18.
真实世界研究在新生儿医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实世界研究(RWS)由于较少涉及临床干预,更加贴近临床实际情况而受到新生儿科医师的重视。通常意义的RWS应该是指在随机对照试验(RCT)验证内部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基础上,在更加具有代表性的更大样本量基础上,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和监护人意愿非随机选择治疗措施,开展长期追踪评估,并随访近期和远期结局变量,以进一步评价干预措施的外部有效性和安全性。目前的临床实践指南大部分是基于RCT,缺乏真实世界数据支撑。加强新生儿医学领域的RWS,有利于指南更加实用化,从而促进新生儿医学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新生儿乳糜性浆膜腔积液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新生儿乳糜性浆膜腔积液的临床特征、病因、治疗和转归。方法 回顾性收集并分析21例新生儿乳糜性浆膜腔积液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21例患儿中,单纯乳糜性胸腔积液13例,乳糜性腹腔积液2例,乳糜性心包积液2例,乳糜性多浆膜腔积液4例。先天性乳糜性浆膜腔积液患儿(n=5)纳入先天组,多发生在胎儿期,生后即出现症状;后天性乳糜性浆膜腔积液患儿(n=16)纳入后天组,多在中心静脉置管后1周内出现症状(n=14),2例与败血症相伴出现。先天组患儿浆膜腔积液的比重、白细胞计数、单核细胞百分比、白蛋白水平均高于后天组(P < 0.05);而葡萄糖、三酰甘油水平均低于后天组(P < 0.05)。置管相关乳糜性浆膜腔积液的发生多与置管位置不当、移位损伤、渗透压过高等因素有关。乳糜性浆膜腔积液患儿的治疗以保守治疗为主(n=20),有效率达85%。先天组特殊奶粉喂养比例高于后天组,拔除置管比例低于后天组,浆膜腔积液吸收时间长于后天组(P < 0.05)。结论 引发新生儿乳糜性浆膜腔积液的原因和疾病发生的部位不同,症状出现的时间和表现不一。后天性患儿因血管损伤导致静脉高渗液渗出的可能性大。保守治疗效果显著,先天性患儿治疗难度高于后天性患儿。  相似文献   

20.
该文回顾了2015版儿童急性肺损伤共识会议发布的儿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新共识和近年来发表的ARDS药物治疗的相关文献,总结了儿童ARDS的药物管理要点,为儿童ARDS的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