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对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儿童的心率减速力(DC)、心率加速力(AC)、心率变异性(HRV)进行分析,并探讨甲亢儿童的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与DC、AC及HRV的关系。方法 选取甲亢儿童47例,另选取5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对所有受试者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将甲亢组与对照组的DC、AC、心率(HR)及HRV各指标[RR间期总体标准差(SDNN)、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低频功率(LF)、高频功率(HF)]进行比较,并将甲亢儿童的甲状腺激素指标[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与DC、AC及HRV各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甲亢组的DC、SDNN、SDANN、RMSSD、LF、HF均低于对照组;AC和HR均高于对照组(P < 0.05)。甲亢儿童的血清FT3、FT4与DC、SDNN、SDANN、RMSSD、LF、HF均呈负相关(P < 0.05);与AC和HR呈正相关(P < 0.05)。结论 甲亢儿童的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受损,表现为迷走神经张力降低。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越高,迷走神经张力越低,提示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越大。  相似文献   

2.
学龄期肥胖儿童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对学龄期肥胖儿童的心率减速力(DC)、心率加速力(AC)及心率变异性(HRV)进行分析,并观察肥胖儿童体重指数(BMI)与DC、AC及HRV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学龄期肥胖儿童108例,其中血脂正常组75例,血脂异常组33例,另选取103例学龄期健康儿童为对照组。对所有受试者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分别将肥胖组与对照组、肥胖儿童中血脂异常组与血脂正常组的DC、AC及HRV进行比较,并将肥胖儿童的BMI与DC、AC及HRV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肥胖组的DC、RR间期总体标准差(SDNN)、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低频功率(LF)、高频功率(HF)均低于对照组,AC高于对照组(P0.05)。肥胖儿童中血脂异常组的DC、SDNN、SDANN、RMSSD、LF、HF均低于血脂正常组,AC、BMI高于血脂正常组(P0.01)。肥胖儿童BMI与DC、SDNN、SDANN、RMSSD、HF呈明显负相关(P0.05);与AC呈明显正相关(P0.05)。结论学龄期肥胖儿童的自主神经功能受损,表现为迷走神经张力减低,其中合并血脂异常者以上表现尤为突出。肥胖程度越高,迷走神经张力越低,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可能越大。  相似文献   

3.
特发性性早熟女童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特发性性早熟(ICPP)女童的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状态。方法选取ICPP女童66例,其中合并肥胖36例,非肥胖30例;另选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女童68例(正常对照)及单纯肥胖女童51例为对照。对所有受试者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比较组间的心率减速力(DC)、心率加速力(AC)、心率变异性(HRV)及体重指数(BMI)。结果 ICPP组的DC、RR间期总体标准差(SDNN)、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和高频功率(HF)均低于正常对照组,AC和BMI高于正常对照组;ICPP组的RMSSD、BMI均低于单纯肥胖组(P0.05)。ICPP女童中合并肥胖组的DC、RMSSD及HF均低于非肥胖组,AC和BMI高于非肥胖组(P0.05)。结论 ICPP女童的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其中合并肥胖者尤为突出,以迷走神经张力降低为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学龄期肥胖儿童胰岛素抵抗(IR)与心率变异性(HRV)、心率减速力(DC)及心率加速力(AC)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学龄期6~10岁肥胖儿童83例,根据空腹血糖及空腹胰岛素值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IRI),再根据IRI值将实验对象分为IR组45例和非IR组38例。在检测空腹血糖及空腹胰岛素同日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计算出DC、AC、HRV各指标。比较IR组与非IR组DC、AC、HRV各指标,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IR组DC、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NN)、5分钟均值标准差(SDANN)、高频功率(HF)均低于非IR组,AC高于非I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儿童的IRI与DC、SDNN、SDANN、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低频功率(LF)、HF均呈显著负相关(r=-0.475~-0.249,P0.05),与AC呈显著正相关(r=0.488,P0.01)。结论 IR较非IR肥胖儿童的自主神经功能损伤严重,主要表现为迷走神经张力降低,且IRI越高,迷走神经张力越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健康婴儿的心率减速力(DC)、心率加速力(AC)和心率变异性(HRV)的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 82例健康婴儿接受24h动态心电图检查,按月龄不同分为小婴儿组(6个月)和大婴儿组(6~12个月)。计算机自动测定其24 h的DC、AC及HRV时域指标(SDNN、SDANN、RMSSD、PNN50)与频域指标(LF、HF);比较两组婴儿的DC、AC及HRV各项指标,并分析DC、AC与HRV各项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大婴儿组的DC为(3.96±1.53)ms明显高于小婴儿组的(3.20±1.44)ms,而AC为(-3.84±1.10)ms明显低于小婴儿组的(-3.11±0.95)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4 hDC与心率呈显著负相关(r=-0.56,P=0.000),与SDNN、SDANN、RMSSD、PNN50、LF和HF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25~0.75,P均0.05);24h的AC值与心率呈显著正相关(r=0.78,P=0.000),与SDNN、SDANN、RMSSD、PNN50、LF和HF之间呈显著负相关(r=-0.88~-0.56,P均0.01)。结论婴儿期的DC与HRV多项指标随月龄增加而增大,AC随月龄增加而减小;DC、AC与心率及HRV各项指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起源特发性室性期前收缩患儿的心率变异性(HRV)与心率减速力(DC)各项指标的关联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55例特发性室性期前收缩患儿的临床资料,按不同年龄组分为婴幼儿期(3岁),学龄前期组(3~6岁)和学龄期(~16岁),并在不同年龄组内按室性期前收缩来源部位不同,分为右室型组和左室型组;比较分析不同年龄组、不同来源期前收缩组之间HRV与DC各指标的差异。结果三个不同年龄组的DC和HRV时域分析各项参数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婴幼儿组中,右室型组和左室型组间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高频功率(HF)、低频功率(LF)/HF、DC、相邻RR间期差值50 ms的百分数(PNN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学龄前期组中,右室型组和左室型组间的RMSSD、LF、HF、LF/HF、D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学龄期组中,右室型组和左室型组间的RMSSD、HF、LF/HF、D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特发性室性期前收缩患儿自主神经平衡调节受损,以迷走神经张力的降低为主;起源于优势心室(婴幼儿期及学龄前期患儿以右心室占优势,学龄期患儿左心室为优势心室)的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增加了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超重/肥胖儿童的自主神经功能情况。方法 通过研究动态心电图的心率变异性(HRV)及心率减速力(DC)指标,平板运动试验的运动当量、达峰值心率(HRmax)的运动时间、运动终止后第一分钟心率恢复(HRR1)、恢复至静息心率时间、静息期收缩压、运动峰值收缩压及运动恢复期第三分钟收缩压指标来评估肥胖儿童的自主神经功能。结果 肥胖组儿童31例,男23例、女8例,平均年龄(10.4±2.6)岁;超重组69例,男35例、女34例,平均年龄(10.9±2.7)岁;对照组100例,男57例、女43例,平均年龄(10.2±2.7)岁。超重、肥胖与对照组三组儿童之间正常RR间期标准(SDNN)、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5 min均值标准差(SDANN)、NN50占所有NN间期个数的百分数(pNN50)、低频功率(LF)/高频功率(HF)、心率减速力(DC)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肥胖与对照组三组儿童之间达HRmax运动时间、运动当量、HRR1/...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口服小剂量普萘洛尔在治疗婴幼儿血管瘤过程中对患儿心率变异性(HRV)、心率加速力(AC)、心率减速力(DC)以及心脏传导功能等方面的影响。方法对118例1岁以内血管瘤患儿口服小剂量普萘洛尔[1 mg/(kg·d)]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观察治疗后HRV时域指标[RR间期总体标准差(SDNN)、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NN50占所有NN间期个数的百分数(PNN50)]与频域指标[低频功率(LF)、高频功率(HF)]、AC、DC的变化,同时观察治疗后有无心脏传导功能及其他方面的异常。结果普萘洛尔治疗后SDNN、RMSSD、LF、HF、PNN50均大于治疗前(P0.01);治疗后AC、平均心率(HR)、最慢心率均小于治疗前(P0.01)。治疗后24 h动态心电图结果异常比例高于治疗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可抑制交感神经活性,使心脏传导功能受阻,但不会造成严重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率减速力(DC)、心率加速力(AC)及心率变异性(HRV)在不明原因心前区不适患儿中的变化。方法56例不明原因心前区不适患儿(患儿组)和63例健康儿童(对照组),年龄6-17岁,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并对其DC及HRV各项指标进行对比及相关性分析。结果患儿组的DC值小于对照组,AC值大于对照组,心率(HR)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患儿与对照组间HRV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组中,DC与HRV多项指标呈显著正相关(r=0.27-0.40,P均〈0.05),与HR呈显著负相关(r=–0.46,P=0.000);而AC与HRV多项指标呈显著负相关(r=–0.57-–0.34,P均〈0.05),与HR呈显著正相关(r=0.61,P=0.000)。〈12岁男性患儿HR大于同龄男性对照儿童、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小于后者;≥12岁男性患儿DC小于、AC大于同龄男性对照儿童;≥12岁女性患儿DC小于同龄女性对照儿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明原因心前区不适患儿的迷走神经张力降低,DC明显低于正常组,且与HRV多项指标有密切相关性。患儿组DC、HRV性别差异不明显。≥12岁患儿组DC明显低于同龄对照组,提示青春期儿童易发生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心率变异性(HRV)与心率减速力(DC)各项指标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56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与58例正常对照儿童进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应用美国DMS公司的动态心电分析系统软件,对HRV及DC各项参数进行分析对比;并分析DC与其他各项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与正常对照儿童比较,病毒性心肌炎患儿时域分析的各项参数包括正常窦性RR间期的标准差(SDNN)、每5 min时段内平均正常窦性RR间期的标准差(SDANN)、全程RR间期差的均方根(RMSSD)及频域分析的低频功率(LF)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频功率(HF)显著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DC显著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性分析中,DC与SDNN、LF、HF均成正相关,其中与HF的相关性最强(r=0.51,P<0.01).结论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存在迷走神经功能受损,心率变异性中的HF与DC反映迷走神经功能的指标均显著降低,且两者具有很大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川崎病(KD)患儿的心率变异性(HRV)指标与肌钙蛋白I(cTnI)和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的相关性及其在预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130 例KD 患儿分为冠状动脉损害组(n=47, CAL 组)和无CAL 组(n=83, NCAL 组), 同期选取110 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 29 例非心血管疾病恢复期患儿为非KD 组。各组儿童均行长程HRV 指标检测及分析。检测KD 组及非KD 组患儿血清NT-proBNP 及cTnI 水平。结果 同年龄性别KD 组患儿正常窦性N-N 间期标准差(SDNN)、相邻N-N 间期标准差的平均值(SDNNindex)、相邻N-N 间期之差>50 ms 的心搏数占心搏总数的百分数(PNN50)、极低频功率(VLF)、低频功率(LF)和高频功率(HF)值较对照组均明显下降, LF/HF 值较对照组升高(P<0.05)。CAL 组SDNN、全部记录中每5 min N-N 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SDNNindex、相邻N-N 间期差值的均方根值(rMSSD)、PNN50、VLF、LF 和HF 值均低于对照组和非KD 组, LF/HF 值高于对照组(P<0.05)。CAL 组及NCAL 组的cTnI 和NT-proBNP 水平均高于非KD 组(P<0.05)。KD 患儿cTnI 与SDNN、HF 呈负相关, 与LF/HF 呈正相关(P<0.05);NT-proBNP 与SDNN、SDANN、HF 呈负相关(P<0.05)。结论 HRV 指标对KD 患儿的CAL 判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哮喘儿童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哮喘控制及肺功能的关系。方法 纳入150例哮喘患儿为观察组,55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按哮喘控制水平分级标准将观察组分为良好控制组、部分控制组和未控制组。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检测法检测各组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根据25(OH)D的水平将哮喘儿童分为维生素D正常组、维生素D不足组和维生素D缺乏组,并对哮喘儿童进行肺功能测定。结果 观察组血清25(OH)D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25±7 ng/mL vs 29±4 ng/mL,P < 0.05)。维生素D正常组、维生素D不足组、维生素D缺乏组哮喘控制率依次降低(P < 0.05),但3组肺功能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哮喘儿童血清25(OH)D水平较正常儿童降低,且与哮喘控制水平有关,但与肺功能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患儿维生素D营养状况,探讨维生素D水平与ASD的关系。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对117例新诊断的ASD患儿和109例健康对照儿童进行血清25(OH)D检测,并根据血清25(OH)D水平,将维生素D状况分为正常(30 ng/m L)、不足(10~30 ng/m L)和缺乏(10 ng/m L),比较两组儿童维生素D营养状况。结果 ASD患儿25(OH)D水平(19±9 ng/m L)明显低于对照组(36±13 ng/m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SD患儿中维生素D缺乏和不足率为89.7%,明显高于对照组(5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ASD患儿存在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维生素D缺乏和不足有可能是ASD发病的环境/遗传因素。  相似文献   

14.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儿维生素D的营养状况,探讨维生素D与ADHD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4年 1月至2015年 1月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V)中ADHD诊断、分型标准的97例ADHD患儿为病例组,其中注意缺陷为主型(ADHD-I型)46例,多动冲动为主型(ADHD-HI型)10例,混合型(ADHD-C型)41例,以同期同年龄行健康体检儿童97例作为对照组。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对ADHD组和对照组儿童血清中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进行检测,比较两组儿童25(OH)D水平的差异。结果 ADHD组患儿血清25(OH)D水平(17±7 ng/mL)明显低于对照组(23±8 ng/mL)(P< 0.01);且各亚型ADHD患儿25(OH)D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ADHD组患儿25(OH)D水平正常、不足及缺乏的比例分布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且各亚型ADHD患儿25(OH)D水平的分布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ADHD患儿25(OH)D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儿童,25(OH)D水平与ADHD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东莞市学龄前儿童维生素A缺乏现状,探讨维生素A对血清铁蛋白、红细胞及网织红细胞参数的影响。方法 于2015年4月至2016年12月通过整群抽样方法,选取东莞市无现患疾病的学龄前儿童(3~6岁)2 085例,对所选儿童进行血常规、网织红细胞计数、血清铁蛋白、血红蛋白电泳及维生素A浓度检测。分析年龄、性别与维生素A浓度及血清铁蛋白浓度的关系,维生素A浓度对血清铁蛋白、红细胞及网织红细胞参数的影响以及维生素A缺乏加重储存铁减少对红细胞参数的影响。结果 储存铁减少的儿童占比为6.71%(140/2 085);维生素A缺乏儿童占比为32.52%(678/2 085),其中亚临床缺乏占维生素A缺乏总人数的95.4%(647/678),临床缺乏占维生素A缺乏总人数的4.6%(31/678)。不同性别组儿童维生素A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女性儿童血清铁蛋白浓度高于男性(P < 0.05)。维生素A临床缺乏组儿童血清铁蛋白浓度高于亚临床缺乏组和正常组(P < 0.05)。维生素A缺乏时,储存铁减少组平均红细胞体积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较储存铁正常组降低(P < 0.05)。维生素A缺乏组血红蛋白浓度、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网织红细胞绝对值、网织红细胞百分比、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均低于维生素A正常组,而平均红细胞体积高于维生素A正常组(P < 0.05)。结论 东莞市学龄前儿童维生素A缺乏状况仍较严重;维生素A缺乏可对血清铁蛋白、红细胞以及网织红细胞参数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ase, G6PD)缺陷对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 EV71)感染所致手足口病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选取确诊为EV71感染手足口病的男性患儿220例,根据病情分为普通组(145例)和重症组(75例);将同期体检的132例健康男性儿童设为对照组。用全自动生化仪进行血液中G6PD、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及丙二醛(MDA)水平的测定。结果 重症组G6PD缺陷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5)。重症组中G6PD缺陷患儿的总热程、精神异常时间、肢体抖动持续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G6PD正常者长(P<0.05)。急性期及恢复期普通组与重症组患儿血中GSH、G6PD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MD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普通组及重症组G6PD缺陷患儿急性期血GSH水平均低于G6PD活性正常患儿,MDA水平均高于G6PD活性正常患儿(P<0.01)。急性期及恢复期患儿GSH水平与G6PD活性均呈正相关(分别r=0.61、0.58,均P<0.01);急性期患儿MDA水平与G6PD活性呈负相关(r=-0.29,P<0.01)。结论 G6PD缺陷可能是EV71型手足口病的易感因素,伴G6PD缺乏的患儿病情可能更重,其机制可能与氧化应激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调查福州市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患病率及高危因素。方法 分层整群随机抽取福建省福州市14所幼儿园体检数据,统计单纯性肥胖检出率。按1:1病例对照方法选择体重正常儿童为对照组。采用自制问卷表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可能与儿童单纯性肥胖发生相关的因素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 共纳入5 767例3~6岁儿童,单纯性肥胖检出率为5.01%(289例),其中轻度肥胖153例,中重度肥胖136例。随着年龄增加,儿童单纯性肥胖检出率逐步增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偏爱油炸食品(OR=4.789)、养育者过度关注饮食(OR=4.620)、睡前进食(OR=4.006)、进食快(OR=3.221)、偏爱甜食(OR=2.282)、出生体重大(OR=2.202)、父亲超重或肥胖(OR=2.074)、母亲超重或肥胖(OR=2.047)、进食量超过同龄20%以上(OR=2.013)、爱看电视(OR=1.665)、运动不足(OR=1.463)等是引起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 < 0.05)。结论 福州市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的患病率为5.01%,其发病受诸多因素影响,提示需要在医生、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参与下,加强学龄前儿童健康教育、培养儿童良好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增强体育锻炼等多途径综合干预,以降低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再入院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再入院患儿85例作为研究组,按1:2比例在同期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未再入院病例中配对随机选取17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再入院的危险因素。结果 研究期间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再入院率为2.30%,中位再入院间隔天数为5 d。研究组首次出院时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首次住院期间蓝光治疗时间长于对照组(P < 0.05)。研究组出生体重、胎龄、首次入院时年龄均低于对照组(P < 0.05),研究组合并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比例和合并溶血病比例高于对照组(P < 0.05)。多因素logsitic分析显示,胎龄小、首次入院时年龄小、合并G-6-PD缺乏症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再入院的危险因素(分别OR=1.792、1.415、2.829,P < 0.05)。结论 对存在胎龄小、首次入院时年龄小、合并G-6-PD缺乏症等高危因素的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应加强住院及出院后管理,防止该病再入院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