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恶性淋巴瘤患儿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与淋巴瘤的发生、分期及复发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48例儿童恶性淋巴瘤患者治疗前后及33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VEGF测定。结果 初发及复发的恶性淋巴瘤患儿VEGF高于对照组水平(P〈0.01);Ⅲ、Ⅳ期高于Ⅰ、Ⅱ期患儿(P〈0.01);缓解者较治疔前明显降低(P〈0.01);B组高于A组(P〈0.01);HL与NHL的VEGF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动态监测VEGF对儿童恶性淋巴瘤患者的辅助诊断、疗效评定及预后判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以骨质破坏为主的儿童恶性淋巴瘤临床及影像学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初步探讨表现为骨质破坏的儿童恶性淋巴瘤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案选择、疗效和预后,对6例表现为骨质破坏的儿童恶性淋巴瘤进行影像学检查、免疫组化检查、病理分型及选择方案化疗和放疗并长期随访。结果显示6例患儿CT和MRI检查均有不同骨质破坏,免疫分型为B型;采用MCP方案化疗后1例死亡,5例长期无病生存。提示表现为骨质破坏的恶性淋巴瘤临床少见报道,应通过影像学和病理检查及早确诊,可采用常规化疗方案结合放疗治疗,预后与临床分期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检测恶性淋巴瘤Ⅳ期患儿骨髓Id4基因甲基化情况,以探讨其在淋巴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将42例确诊为恶性淋巴瘤Ⅳ期[包括霍奇金病(HD),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儿治疗前、化疗前期、化疗中期、化疗后期、临床缓解以及复发病例的骨髓标本作为研究组,非血液肿瘤患儿20例骨髓作为对照组.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CR),分别检测研究组与对照组患儿骨髓细胞中Id4基因的甲基化状态,RT-PCR检测研究组与对照组Id4基因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MS-PCR检测结果:治疗前27例出现完全性和部分甲基化条带,甲基化阳性率为64.3%(27/42例).对照组均呈非甲基化状态,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动态观察研究组27例(NHL 21例,HD 6例),NHL化疗前期15例出现Id4基因甲基化条带,阳性率为55.6%(15/27例);化疗中期阳性率51.9%(14/27例);化疗后期阳性率48.1%(13/27例);临床缓解9例,有4例检出,阳性率为44.4%(4/9例).复发2例,甲基化状态消失后又重新出现.治疗前与化疗前、化疗中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化疗后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分型间甲基化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RT-PCR检测结果:研究组治疗前,凡有Id4基因甲基化病例均无mRNA表达,对照组全部有表达.结论 在儿童恶性淋巴瘤Id4基因呈特异性高甲基化状态导致该基因表达沉默,这与淋巴瘤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密切相关.随着化疗病情的变化,Id4基因高甲基化状态也随之变化.因此,Id4基因甲基化状态有可能作为恶性淋巴瘤患儿早期发现、疗效判断和微小残留检测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儿童恶性淋巴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5,自引:8,他引:5
栾佐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5,20(1):1-2
恶性淋巴瘤可分为霍奇金病 (hodgkindisease,HD)和非霍奇金淋巴瘤 (non -hodgkinlymphoma ,NHL) ,占小儿恶性肿瘤的 15 %~ 2 0 % ,居第 3位。其中HD∶NHL为 1∶1.5~3.0。1992~ 1996年上海统计HD发病率为 2 .39/ 10 0万 ,NHL为 8.94 / 10 0万 ,与国外报道一致 ,国内NHL发病率 相似文献
5.
抗CD20单克隆抗体在儿童B细胞恶性淋巴瘤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Rituximab (美罗华 )为抗CD2 0 的单克隆抗体。以Rituximab为单一制剂治疗低度 /滤泡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取得了良好效果。但国内外均未见Rituximab在儿童中应用的报道。我们对 4例儿童B细胞NHL应用Rituximab进行治疗 ,以了解儿童对Rituximab治疗的耐受性及治疗的副作用 ,现报告如下。对象和方法4例患儿均为B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 ,高度恶性 3例、低度恶性 1例 ;Ⅰ期 1例、Ⅱ期 1例、Ⅲ期 2例 ;男性 3例、女性 1例 ;年龄 12岁 1例、8岁 2例、3岁 1例。均按全国儿童B细胞NHL化… 相似文献
6.
7.
随着对急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发病机制的认识逐渐深入,潜在的治疗靶点逐渐浮出水面,大量针对这些靶点的靶向治疗药物及治疗方案已进入临床研究阶段或已应用于临床治疗,其中针对融合基因、酪氨酸激酶受体、白血病细胞表面CD分子、凋亡基因/受体的靶向治疗方案以及法尼基转移酶抑制剂、血管生成抑制因子等靶向治疗药物是近年来研究较活跃的领域,本文就其研究现状及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探讨人细小病毒B19(B19)与恶性淋巴瘤的相关性,以了解此类患儿B1DNA的感染状况。我们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29例恶性淋巴瘤及20例结核性淋巴结炎石蜡包埋淋巴结组织进行B19DNA检测。结果显示恶性淋巴瘤检出B19DNA 7例,阳性率24.1%;结核性淋巴结炎均为阴性,经统计学检验有显著性差异。表明人细小病毒B19可以感染恶性淋巴瘤患儿淋巴结,恶性淋巴瘤患儿可能是B19病毒易感群体,其与恶性淋巴瘤的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闫岩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2012,17(4):189-192
<正>儿童恶性淋巴瘤具有病程短、侵袭性强、进展迅速、易早期播散的特点,极易侵犯骨髓及中枢神经系统(CNS)。其CNS侵犯发生率约为2.2%~30%[1-3],其中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的发生率远远高于霍奇金淋巴瘤,且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以颈部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的儿童淋巴瘤临床特征, 分析外科手术在儿童淋巴瘤诊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普外科2013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22例以颈部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的淋巴瘤患儿临床资料, 总结患儿临床特点、诊治过程以及预后情况。结果本研究纳入的22例淋巴瘤患儿中, 男14例、女8例, 病程2周至6年4个月;肿大淋巴结直径2~10 cm, 中位直径5 cm。14例表现为无痛性淋巴结增大, 9例先发热后出现颈部淋巴结增大, 8例伴有局部红肿、触痛。13例接受了抗感染治疗, 其中3例淋巴结缩小, 10例未见缓解。22例均通过淋巴结活检明确诊断, 其中非霍奇金淋巴瘤16例, 依据St.Jude NHL分期系统, Ⅱ期3例、Ⅲ期7例、Ⅳ期6例;霍奇金淋巴瘤6例, 依据Ann Arbor分期系统, Ⅱ期4例、Ⅳ期2例。结论儿童颈部淋巴瘤临床症状不典型, 易出现漏诊和误诊;对于颈部淋巴结增大超过2 cm, 伴或不伴局部红肿、触痛, 经保守治疗1周淋巴结未缩小或缩小不明显者, 需考虑行淋巴结活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检测EB病毒(EBV)感染患儿CD163水平, 探讨CD163在EBV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HLH)的诊断、病情监测及预后中的意义。方法 将因不同感染就诊的94例患儿分为EBV阳性组(n=55)和EBV阴性组(n=39, 对照组), 进一步将EBV阳性患儿分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组(n=47)和HLH组(n=8)。应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可溶性CD63(sCD163)水平; 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表面CD163表达率。结果 HLH患儿血清sCD163水平均>10 000 ng/mL, 其中3例>30 000 ng/mL; HLH组患儿血清sCD163水平远高于对照组和IM组(P<0.05)。EBV阳性患儿血清sCD163水平与EBV-DNA拷贝数、乳酸脱氢酶和血清铁蛋白水平呈正相关, 与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P<0.05)。HLH患儿sCD163水平在治疗后逐步下降, 但随病情反复又升高。结论 EBV感染患儿的CD163水平与临床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sCD163>10 000 ng/mL的EBV感染患儿需警惕并发HLH。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RAD50基因的SNP位点(rs17166050)的多态性与我国中部地区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相关性。方法 177例来自湖北武汉或其周边地区的ALL患儿和232例健康儿童作为研究对象。177例患儿中, 标危66例, 中危69例, 高危42例。利用PCR-RFLP的方法检测RAD50基因SNP位点多态性, 研究该多态性与ALL易感性及临床危险度的相关性。结果 ALL组的RAD50基因SNP位点的基因型(AA、GA、GG)分布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 且G等位基因与ALL易感性显著相关(OR=1.459, 95%CI:1.034~2.057, P=0.031); 但在ALL组中, 该SNP位点的多态性与ALL的危险度不相关。结论 RAD50基因的SNP位点(rs 17166050)的多态性与儿童ALL的易感性相关, 但与其危险度分层不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原癌基因Fra-1在肾母细胞瘤患儿血液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选取2012年12月至2018年1月病理明确诊断为肾母细胞瘤的患儿作为病例组(n=50),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n=40);获得随访的45例患儿中,将持续缓解患儿纳入理想疗效组(n=33),复发、转移或死亡患儿纳入疗效不佳组(n=12)。采集所有研究对象外周血,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Fra-1 mRNA表达水平。结果 肾母细胞瘤患儿血液中Fra-1 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Fra-1 mRNA的表达水平在肾母细胞瘤是否远处转移及TNM分期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在患儿的性别、年龄、肿瘤直径、肿瘤位置及不同甲胎蛋白(AFP)水平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理想疗效组Fra-1 mRNA相对表达量低于疗效不佳组(P < 0.05)。结论 Fra-1可能参与肾母细胞瘤的形成,并在其发展、侵袭及转移中起一定作用,但具体机制仍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该文检测了1例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CAH)小儿及其父母CYP21A2基因突变,复习该病的临床特征、治疗监测及分子遗传机制。采用QIAGEN Blood DNA Mini kit提取外周血DNA,根据CYP21A2基因与其假基因间的基因序列差异设计高特异性的PCR引物,用PrimeSTAR DNA聚合酶(TAKARA) 扩增CYP21A2基因全长,并对扩增产物进行直接测序,分析检测CYP21A2基因突变。 该患儿36 日龄,临床诊断为CAH(21-羟化酶缺乏失盐型),至1岁6个月龄进行了基因诊断证实。该先证者为CYP21第2内含子c.293-13C位点突变,先证者为纯合子,其父母均为杂合子。该病尽早确诊及规范治疗,可避免发生失盐危象,减少病死率;避免骨龄老化,改善成年终身高;避免成年后生育功能障碍。通过对CAH分子遗传机制的了解,可提高对该病的再认识,优化确诊方法;同时对于先证者家系的携带者诊断及遗传咨询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调查慢性咳嗽患儿百日咳感染情况及百日咳患儿的临床特征。方法 采集2016年1月1日至2017年5月31日门诊及住院的106例慢性咳嗽患儿的鼻咽拭子、静脉血标本,进行百日咳鲍特菌培养、多重PCR检测及血清抗百日咳毒素抗体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分为百日咳组(n=26)和对照组(n=80)。分析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特点;采用E-test法检测分离百日咳鲍特菌菌株对红霉素、阿奇霉素、多西环素、左氧氟沙星、复方新诺明和阿莫西林的敏感性。结果 106例慢性咳嗽患儿中,共26例(24.5%)被检出百日咳阳性。百日咳组与对照组患儿百日咳经典症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E-test检测显示红霉素、阿奇霉素对分离的5株百日咳鲍特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均 > 256 mg/L,阿莫西林的MIC为0.5~1.0 mg/L。结论 临床工作者应重视慢性咳嗽患儿当中百日咳感染的存在,百日咳感染的慢性咳嗽患儿可能不出现百日咳经典症状而只表现为慢性咳嗽。阿莫西林可能成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菌株感染的备选药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婴儿神经内分泌细胞增生症(NEHI)的临床特点,为制订NEHI患儿的诊断、治疗、预后等病程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3月诊治的7例NEHI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7例患儿中,男5例,女2例;2例患儿从新生儿期开始呼吸增快,5例患儿生后1~6个月出现呼吸道症状;6例患儿有肺部爆裂音,4例有低氧血症,3例合并胃食管反流。肺部高分辨率CT(HRCT)显示所有患儿均存在肺中心区磨玻璃样病变,并且至少2个肺叶受累;2例患儿4叶以上肺叶受累;6例患儿有气体潴留。所有患儿在2岁后临床症状好转;1例达到临床和CT缓解;4例临床缓解,但仍有CT改变。结论 NEHI常婴儿期起病,临床表现主要为持续性气促、肺部爆裂音和低氧血症,HRCT常表现为肺中心区磨玻璃样病变并气体潴留。该病无特异性治疗,大部分病例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髓系相关蛋白8、14(MRP-8、-14)在川崎病(KD)患儿中的表达及其与循环内皮细胞数(CECs)的关系。方法 选取41 例KD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无冠状动脉扩张分为冠状动脉无扩张KD组和冠状动脉扩张KD组,同时选取年龄和性别与KD患儿相匹配的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的40例患儿为对照组。分别通过ELISA、RT-PCR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患儿外周血MRP-8/MRP-14二聚体含量、单个核细胞MRP-8和MRP-14 mRNA表达水平及CECs。Pearson积差相关分析法分析MRP-8/MRP-14二聚体含量与CECs的相关性。结果 冠状动脉扩张KD组患儿MRP-8/MRP-14二聚体含量、单个核细胞MRP-8和MRP-14 mRNA表达水平及CECs均高于冠状动脉无扩张KD组(均P<0.05),且两组上述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MRP-8/MRP-14二聚体含量与CECs呈正相关(r=0.69,P<0.05)。结论 MRP-8、MRP-14表达增高在KD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且与CECs增高显著相关,是引起KD患儿血管损伤、冠状动脉扩张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伴髓系恶性转化的Shwachman-Diamond综合征(SDS)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情况。方法 采用二代测序方法检测11例伴髓系恶性转化的SDS患儿的基因突变情况,分析患儿的临床特征和基因突变谱。结果 11例SDS患儿中,9例(82%)表现为儿童难治性血细胞减少(RCC),1例(9%)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伴原始细胞增多(MDS-EB),1例(9%)为急性髓系白血病伴MDS相关改变(AML-MRC)。发生髓系恶性转化的中位年龄为48个月(范围:7个月~14岁)。5例(45%)患儿表现为单纯的血液系统异常。所有患儿均检测到SBDS基因突变,常见的突变形式为c.258+2T > C纯合突变(5例,45%)和c.184A > T+c.258+2T > C复合杂合突变(3例,27%)。SBDS基因新变异c.634_635insAACATACCTGT+c.637_638delGA和c.8T > C分别评级为"致病的"和"可能致病的"。转化为RCC和MDS-EB/AML-MRC的患儿3年预期总体生存率分别为100%、0%(P=0.001)。结论 SDS患儿可能以血液系统症状为唯一表现,临床应引起重视。恶性转化的类型与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检测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在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清和诱导痰上清液中的表达,探讨其在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发病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 选取2015年7月至2017年1月确诊的毛细支气管炎住院患儿67例为研究对象,按诊断标准分为轻度组(n=22)、中度组(n=24)、重度组(n=21)。选取同期在我院行健康体检的20例婴幼儿为健康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急性期及恢复期,以及健康对照组婴儿血清及诱导痰上清液中ICAM-1水平。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急性期毛细支气管炎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血清及痰液ICAM-1水平均显著升高(P < 0.01);与轻度组比较,急性期中度组、重度组血清及痰液ICAM-1水平均显著升高(P < 0.01);与中度组比较,急性期重度组血清及痰液ICAM-1水平显著升高(P < 0.01);与毛细支气管炎各组患儿急性期比较,恢复期轻、中、重度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清及痰液ICAM-1水平均显著下降(P < 0.0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急性期痰液与血清ICAM-1水平呈正相关(r=0.875,P < 0.001)。结论 ICAM-1参与了毛细支气管炎的发病过程,且和病情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血浆miRNA-497在小儿脓毒症心肌损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纳入148例脓毒症患儿,依据其是否发生心肌损伤分为心肌损伤组(58例)和非心肌损伤组(90例),比较两组血浆miRNA-497、心肌肌钙蛋白I (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血浆miRNA-497、cTnI、CK-MB对心肌损伤的诊断价值。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miRNA-497与cTnI、CK-MB、NT-proBNP、PCT、CRP及LVEF的相关性。结果 心肌损伤组血浆miRNA-497、cTnI、CK-MB、NT-proBNP、PCT及CRP水平均明显高于非心肌损组(P < 0.05)。血浆miRNA-497、cTnI、CK-MB及三项联合诊断心肌损伤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18、0.931、0.775、0.940。miRNA-497的最佳阈值为2.05时,其诊断心肌损伤的敏感度和特异度较好,分别为90.4%和91.2%。相关分析显示,心肌损伤患儿血浆miRNA-497与cTnI的相关性较好(r=0.728,P < 0.01)。结论 血浆miRNA-497对小儿脓毒症心肌损伤的诊断价值与cTnI相当,有望作为早期诊断心肌损伤的潜在标志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