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儿童维生素A缺乏及相关因素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 0 0年对武汉市城郊区开展儿童VitA缺乏情况进行了调查。现报告如下。方法和结果采取分层 整群随机抽取 3个城区、4个郊区 ,各区抽取1~ 2条街道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 ,采集末梢血 ,送实验室用微量荧光法检测 ,并对其母亲进行问卷调查。诊断标准采用血清VitA测定值 <2 0 μg/L ,诊断为VitA缺乏。1 此次共调查 85 5名儿童 ,血清VitA平均值为 36 85μg/L。血清VitA <2 0 μg/L有 10 8名 ,患病率 12 6 3%。  郊区VitA缺乏和贫血患病率均高于城区 ,χ2 分别为表 1 85 5例城郊儿童VitA缺乏、贫血患病率…  相似文献   

2.
574例患儿血清维生素A测定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患病儿童维生素A(VA)营养状况。方法 对574例患儿血清VA含量进行分析。结果 维生素A缺乏(VAD)总检出率79.8%。新生儿、1个月-、1a-、3a-、6a-组VAD检出率分别为81.9%、82.4%、76.7%、70.7%、80.0%。各年龄组血清VA有显著差异(P<0.01)。男女患儿VAD检出率分别为81.6%和76.2%,两者差别无显著性(P>0.05)。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血液系统疾病、眼部疾病、支气管哮喘、健康体检儿VAD检出率分别为84.9%、100.0%、91.0%、88.9%、90.0%、51.5%,各组血清VA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患病儿童VA营养状况不良十分严重,VAD可导致或影响多种疾病发生。  相似文献   

3.
重庆地区学龄前儿童血清维生素B12营养状况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学龄前儿童维生素B12(VB12)的营养水平,探讨血清VB12水平与营养性贫血的关系,并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随机对重庆市四所幼儿园351名2—7岁儿童进行体格测量及血常规筛查,对其中177名进行膳食调查、血清VB12测定。结果学龄前儿童血清VB12平均水平为552pg/ml,VB12缺乏(血清VB12〈200pg/ml)检出率为4.5%(8/177),边缘性缺乏(血清VBl2200—300pg/m1)检出率为10.7%(19/177)。学龄前儿童血清VB12无性别和年龄差异(P〉0.05)。血清VB12水平与血红蛋白水平无相关性。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血清VB12水平主要受膳食VB12摄入量的影响(P=0.03)。8例VB12缺乏儿童体格发育正常,仅1例为小细胞性贫血,其余7例红细胞数目、红细胞平均体积及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均在正常范围内。结论学龄前儿童血清VB12水平明显高于成人,提示血清VB12水平存在年龄差异,2—7岁儿童血清VB12较稳定。血清VB12水平与血红蛋白水平无相关性,儿童VB12缺乏不一定是典型的大细胞性贫血。膳食中VB12含量是影响儿童血清VB12水平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5.
改善维生素A状况对血清转铁蛋白受体及其铁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血红蛋白≤114g/L的116名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干预组58名,口服维生素A丸20万单位(10万U/d×2天),其余为对照组。4周后干预组血清视黄醇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显著提高(P<0.001);与对照组比较SI、Tf、%TS,Hb、RBC、Hct、MCH、MCHC显著提高(P<0.05),sTfR水平显著下降(P<0.05);血清视黄醇水平与Hb(r=0.21,P=0.003),Tf(r=0.442,P<0.001),SI(r=0.192,P=0.009)和%TS(r=0.179,P=0.024)呈显著正相关。提示血清视黄醇水平与机体铁营养状况相关,短期大剂量维生素A干预使机体铁营养状况改善。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维生素D缺乏对学龄前期肥胖儿童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242例学龄前期单纯性肥胖儿童,根据血清25-羟基维生素D(VitD)水平分为VitD缺乏组(76例)、VitD不足组(83例)及VitD充足组(83例),将3组间心率减速力(DC)、心率加速力(AC)及心率变异性(HRV)进行比较;并分别将VitD不足组和缺乏组的VitD水平与DC、AC、HRV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DC、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低频功率(LF)以VitD缺乏组最低(P < 0.05),AC值以VitD缺乏组最高(P < 0.05),其中VitD不足组的DC、RMSSD和LF低于充足组,AC值高于充足组(P < 0.05);VitD缺乏组的RR间期总体标准差(SDNN)、高频功率(HF)低于VitD充足组(P < 0.05)。VitD缺乏组的VitD水平与DC、SDNN、SDANN、RMSSD、LF、HF呈正相关(P < 0.05),与AC呈负相关(P < 0.05);VitD不足组的VitD水平与AC呈负相关(r=-0.257,P < 0.05)。结论 VitD不足和缺乏的学龄前期肥胖儿童均存在心脏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且VitD浓度越低,心脏迷走神经张力越弱。  相似文献   

7.
目的 调查5月份苏州地区部分学龄前儿童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为儿童摄入及补充维生素D提供依据。方法 2012年5月选取苏州城区及郊区来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体检的学龄前儿童852名为研究对象, 年龄3~7岁, 其中男454名、 女398名。分为3~4岁、 >4~5岁、 >5~6岁和>6~7岁4组。测定身高和体重, 以体重指数(BMI)评价儿童体型分为超重与非超重组, 肥胖与非肥胖组。采用ELISA法测定所有研究对象血清25(OH)D水平。结果 3~4岁血清25(OH)D高于>4~5岁、 >5~6岁、 >6~7岁3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依次为110.43、 216.54和198.18, P均<0.05); >4~5岁血清25(OH)D高于>5~6岁、>6~7岁两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106.11和87.75, P均<0.05)。361例(42.37%)存在血清25(OH)D缺乏, 344例(40.38%)存在血清25(OH)D不足。不同性别间血清25(OH)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1.23, P>0.05)。超重与非超重儿童血清 25(OH)D 分布分别为 53.97(45.27~66.45) nmol/L和52.64 (42.85~63.80) nmol/L; 而肥胖与非肥胖儿童分别为55.24(47.29~66.56) nmol/L和 52.71(43.11~63.92) nmol/L,组间血清25(OH)D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7.10和6.73,P均<0.05)。血清25 (OH)D与 BMI 呈正相关 (r = 0.11,P<0.05)。结论 所调查苏州地区部分学龄前儿童血清 25(OH)D 总体不足。儿童血清25(OH)D与BMI呈正相关。应加强血清25(OH)D监测,并采取科学措施加强学龄前儿童维生素D摄入及补充。  相似文献   

8.
血清铁蛋白在儿童Still病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清铁蛋白(SF)在儿童Still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1月至2007年8月诊治的儿童Still病28例,分析患儿的临床特征、生化指标、血沉、SF,并与对照组34例(系统性红斑狼疮及上呼吸道感染发热的病例)进行SF比较.结果 28例Still病中发热28例(100%),皮疹14例(50%),关节炎和关节疼痛18例(64%),白细胞升高24例(86%),血沉增快27例(96%),SF升高27例(96%).Still病患儿SF平均值为(8 182±3 156) μg/L,较对照组(244±210) μg/L明显升高(P< 0.01).结论 发热、皮疹、关节疼痛和白细胞升高是儿童Still病的主要临床特点,SF可作为疾病活动期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82名正常儿童红细胞叶酸,碱性铁蛋白水平测定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细胞叶酸(FOA)及红细胞碱性铁蛋白(EF)不仅能正确地反映叶酸及铁在体内的储备情况,又不受炎症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比血清叶酸(FA)、血清铁蛋白(SF)具有更多的优越性。本文采用进口放免药盒对82名正常健康儿童进行FOA及EF的正常参考数值的测定,结果显示:FOA呈正偏态分布,采用百分位数法计算的参考值范围,95%双侧范围为46.71-328.79nmol/L;EF亦呈正偏态分布,其百分位数法计  相似文献   

10.
淮阴市城区0~4岁儿童维生素A缺乏症情况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淮阴市城区0~4岁儿童维生素A缺乏症患病情况。方法:对该市两个区的428名儿童采用微量荧光光度法检测血清维生素A含量。结果:血清维生素A值<0.7 μmol/L 58人,发病率为13.6%,其中亚临床维生素A缺乏症为45人,发病率为10.5%。结论:亚临床维生素A缺乏症发病率高于临床维生素A缺乏症,一般无临床表现,应早期防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调查福州市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患病率及高危因素。方法 分层整群随机抽取福建省福州市14所幼儿园体检数据,统计单纯性肥胖检出率。按1:1病例对照方法选择体重正常儿童为对照组。采用自制问卷表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可能与儿童单纯性肥胖发生相关的因素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 共纳入5 767例3~6岁儿童,单纯性肥胖检出率为5.01%(289例),其中轻度肥胖153例,中重度肥胖136例。随着年龄增加,儿童单纯性肥胖检出率逐步增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偏爱油炸食品(OR=4.789)、养育者过度关注饮食(OR=4.620)、睡前进食(OR=4.006)、进食快(OR=3.221)、偏爱甜食(OR=2.282)、出生体重大(OR=2.202)、父亲超重或肥胖(OR=2.074)、母亲超重或肥胖(OR=2.047)、进食量超过同龄20%以上(OR=2.013)、爱看电视(OR=1.665)、运动不足(OR=1.463)等是引起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 < 0.05)。结论 福州市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的患病率为5.01%,其发病受诸多因素影响,提示需要在医生、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参与下,加强学龄前儿童健康教育、培养儿童良好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增强体育锻炼等多途径综合干预,以降低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不同储存时间的红细胞对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换血治疗的疗效及内环境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8月经换血治疗的135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按输入红细胞的储存时间分为短期储存组(储存时间≤ 7 d,n=56)和长期储存组(储存时间 > 7 d,n=79)。比较两组患儿换血后0 h、12 h的血清总胆红素(TBIL)水平与TBIL下降率,以及换血后继续光疗时间及再次换血率。比较分析两组患儿换血前及换血后0 h的血常规、电解质、血糖及血气分析指标的变化。结果 换血后0 h,两组患儿TBIL水平及TBIL下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换血后12 h,长期储存组TBIL水平高于短期储存组,TBIL下降率低于短期储存组(P < 0.01);长期储存组换血后的继续光疗时间更长(P < 0.05);长期储存组低血钠、高血钾及代谢性酸中毒等换血并发症的发生率较短期储存组增加(P < 0.05)。结论 使用储存时间 > 7 d的红细胞输入不影响新生儿换血治疗的即时效果,但换血后继续光疗效果较差,亦增加了低血钠、高血钾及代谢性酸中毒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3.
王莉  蔡强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9,21(11):1079-1083
目的 探讨入住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第1天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血小板计数(PLT)比值(RPR)对脓毒症患儿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PICU中186例脓毒症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预后分为存活组(n=151)和死亡组(n=35)。比较两组临床资料,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患儿预后的影响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RPR对死亡的预测效果。根据最佳截断值,将患儿分为高RPR组和低RPR组,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两组28 d生存率。结果 死亡组RDW、降钙素原、RPR高于存活组(P < 0.05);死亡组PLT、白蛋白低于存活组(P < 0.05)。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低白蛋白、高降钙素原、高RPR为脓毒症患儿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ROC分析显示,RPR值对脓毒症患儿预后有预测价值(P < 0.05),曲线下面积为0.937,最佳截断值为0.062,灵敏度为94.29%,特异度为77.48%。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曲线显示,高RPR组28 d生存率低于低RPR组(P < 0.05)。结论 入住PICU第1天RPR值与脓毒症患儿预后密切相关,对脓毒症患儿的预后具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心理行为干预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对学龄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儿的疗效。方法 选择注意力缺陷型、多动-冲动型及复合型学龄前ADHD患儿各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干预措施前瞻性随机分为对照组、心理行为组、生物反馈组和综合组,治疗4个月后评估注意力集中时间及Conners父母量表(PSQ量表)的冲动-多动、多动指数评分。结果 治疗后心理行为组、生物反馈组和综合组中,三种类型患儿注意力集中时间均明显增加(P < 0.05)。对于三种类型的患儿,采用生物反馈及综合治疗均可降低冲动-多动评分(P < 0.05);注意力缺陷型及复合型患儿采用心理行为及综合治疗可降低多动指数评分,多动-冲动型患儿采用心理行为、生物反馈及综合治疗均可降低多动指数评分(均P < 0.05)。结论 心理行为干预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可提高ADHD患儿注意力集中水平,改善冲动-多动及多动的行为症状,不同ADHD类型患儿治疗效果略有不同。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初步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对脓毒症患儿急性肾损伤(AKI)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 126例脓毒症患儿根据是否合并AKI分为AKI组(66例)及非AKI组(60例),另以RDW值的均数为界,分为高RDW组(58例)及低RDW组(68例)。比较各组年龄、性别比、体质指数(BMI)、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APACHE Ⅱ评分)、序贯器官衰竭估计评分(SOFA评分)、血清尿素氮(BUN)、肌酐(Cr)、尿酸(UA)、C反应蛋白(CRP)、血常规,并分析与RDW独立相关的因素。结果 AKI组与非AKI组在年龄、男女比例、BMI、CRP、SOFA评分、APACHE Ⅱ评分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AKI组的血清BUN、Cr、UA、RDW高于非AKI组(P < 0.05)。高RDW组与低RDW组在年龄、男女比例、BMI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高RDW组的BUN、Cr、UA、CRP、SOFA评分、APACHE Ⅱ评分、血红蛋白、平均红细胞体积等较高(P < 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提示:与RDW独立相关的因素包括年龄、性别、APACHE Ⅱ评分、Cr、Hb、MCV。结论 脓毒症患儿红细胞分布宽度对于早期预测肾损伤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阶梯式融合性箱庭疗法对学龄前轻中度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患儿核心症状及睡眠管理的疗效。方法 将50例轻中度ASD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采取结构化教育方式结合听觉统合训练;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阶梯式融合性箱庭疗法。采用孤独症行为评定量表(ABC)、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社交反应量表(SRS)、睡眠习惯问卷(CSHQ)和情绪识别工具,评定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的疗效。结果 试验组在感觉因子、社会交往因子、躯体运动因子、语言因子、ABC总分、CARS总分方面均低于对照组(P < 0.05);试验组社会认知、社会沟通、社会动机、孤独症行为方式和SRS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 < 0.05);试验组正立和倒置面孔的情绪识别正确率均高于对照组(P < 0.05);试验组睡眠阻抗、入睡延迟、睡眠持续时间、睡眠觉醒、日间困倦和CSHQ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 < 0.05)。试验组终末箱庭创伤主题个数少于初始箱庭,治愈主题个数多于初始箱庭(P < 0.05)。结论 采用阶梯式融合性箱庭疗法可显著改善学龄前轻中度ASD患儿的核心症状和睡眠状况,可作为早期康复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维生素A对1型糖尿病(T1DM)残存胰岛β细胞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46例T1DM患儿(病程0.5~1年)随机分为干预组(23例)和未干预组(23例),两组均予以胰岛素治疗,干预组服用维生素A (每日1 500~2 000 IU),并以25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计算两组T1DM患儿的每日胰岛素用量,并分别于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激发后血清C-肽、血清维生素A、血清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结果 维生素A干预前,干预组和未干预组T1DM患儿的血清维生素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 < 0.01),其IL-17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 < 0.01)。维生素A干预3个月后,干预组血清IL-17水平、每日胰岛素用量低于未干预组(P < 0.05),激发后C肽水平高于未干预组(P < 0.05)。结论 维生素A可以保护残存胰岛β细胞功能,机制可能与维生素A改善T1DM患儿IL-17的异常分泌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出生胎龄对学龄前儿童神经行为发育水平的影响。方法 来自安徽马鞍山市、浙江台州市、江苏扬州市的25 254例学龄前儿童纳入研究。根据所纳入儿童的出生胎龄,分为早产儿组(2 760例,胎龄28~36+6周)、早期儿组(6 005例,胎龄37~38+6周)、完全足月儿组(16 489例,胎龄≥39周)。采用年龄与发育进程问卷对儿童进行神经行为发育水平的评估。结果 早产儿组的沟通、粗大运动、精细运动、解决问题和个人-社会等5个能区的神经行为得分较完全足月儿组低(均P < 0.05);早产儿组沟通、粗大运动、精细运动、解决问题4个能区神经行为得分较早期儿组低(均P < 0.05);早期儿组各能区的平均分值与完全足月儿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校正了性别、年龄、体重指数、父母亲教育程度等混杂因素后,胎龄与5个发育能区(沟通、粗大运动、精细运动、解决问题和个人-社会)的得分呈显著正相关(P < 0.01)。结论 出生为早产儿的儿童神经行为发育水平较出生为完全足月儿和早期儿的儿童低,而出生为早期儿的儿童神经行为发育水平与出生为完全足月儿的儿童无明显差异。胎龄是神经行为发育水平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反复喘息婴幼儿外周血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及Th17 细胞比例及临床意义。方法 随机选取急性发作期的反复喘息婴幼儿30 例作为喘息组,同时选取同年龄段20 例支气管肺炎患儿作为肺炎组,另选取同年龄段在该院外科住院的疝气、肾结石等非感染性、非肿瘤性疾病术前患儿23 例作为对照组。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患儿外周血中MDSC、Th17 细胞的比例,采用Spearman 相关性分析MDSC 及Th17 细胞比例的相关性。结果 喘息组患儿MDSC 占有核细胞的百分比明显高于肺炎组和对照组,肺炎组高于对照组(P<0.05)。喘息组Th17 细胞占单个核细胞的百分比明显高于肺炎组及对照组,肺炎组与对照组Th17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喘息组外周血MDSC 及Th17 细胞比例呈正相关关系(r=0.645,P<0.01)。结论 MDSC 及Th17 细胞可能参与了婴幼儿反复喘息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